不解決醫生收入問題,難以喚回醫學人文精神

不解決醫生收入問題難以喚回醫學人文精神suyusong 發表於:14-08-08 08:01來源:環球醫學 現在有很多關於「好醫生」的定義,比如高超的技術、良好的溝通和關愛患者等等,其實醫生群體也想成為「技德兼備」的好醫生。然而,時代已經讓醫生這一最需要道德支撐的職業漸漸成為疏離、冰冷的工作和謀生手段。醫學在沿著所謂的「科學」道路筆直前行的同時,也漸漸偏離了內心世界和人文關懷,轉而專註於局部和細節,或者被更宏大的經濟潮流左右產出。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醫學與「醫學人文」,醫生與「醫德」漸行漸遠?如何才能將失去的「人文精神」喚回來? 「好醫生」需要德才兼備 俗話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無以為醫。」一名好醫生,必須兼具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二者相輔相成。 一台普通的B超,一位平凡的人,成就了一項偉大的事業。賈立群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力求拿出「砸得死」的結論,不讓一個孩子漏診、誤診。他的每一份診斷報告,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家長的信賴。他堅守「24小時隨叫隨到」的承諾,無怨無悔,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他深懷慈愛之心,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把耦合劑焐熱再用,把白大褂口袋縫起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散發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光芒,傳遞了正能量,溫暖了患者心。這就是「好醫生」的典範,擁有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可現如今,這樣的醫生越來越少,「醫術」與「醫德」漸行漸遠,醫學與人文駛入不同的方向。 醫學與人文漸行漸遠 先賢說得好,醫乃生死所寄,責任重大,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醫學要發現、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關係到人群的健康福祉,從而規定它必須是人性的、人道的。然而,人們卻痛切地感受到,醫學與人文漸行漸遠。在當今中國,醫學與人文的矛盾和衝突已相當明顯,相當尖銳。這種狀況,在當下主要表現為: 1、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公。2003年,城鎮醫療保障覆蓋率降為43%,農村僅3.1%.醫療衛生資源向城市傾斜,向大醫院傾斜,向少數人傾斜。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在191個國家和地區中,2000年和2005年我國的衛生資源分配公正性均排名第188位,列倒數第四。 2、醫院追逐經濟效益。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場所,理應以社會效益為先,但許多醫院實際上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大處方、過度醫療、特需服務之類呈普遍趨勢。一些未經科學試驗證明有效、更未獲醫療准入的方法,如五花八門的「幹細胞治療」,為追逐經濟效益匆忙應用於臨床。三級甲等醫院收入一般超過10億、甚至20億、30億,儼然一大企業。 3、「紅包」成為潛規則。住醫院、動手術之類要送「紅包」,幾成婦孺皆知的「常識」.許多人認同「不收紅包的醫生就是沒有本事,怕負責任的醫生」這樣並無根據的說法。「拒收紅包」儘管講了多年,有種種規定,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4、醫患關係緊張。這是醫學與人文矛盾衝突的一個集中體現。本來,醫患關係的基本特徵是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宋代寇宗奭說得很好:「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唯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樂,並治病之一說耳。」可見,醫患和諧則相得益彰;醫患不和諧則兩敗俱傷。 但不幸的是,當今醫患恰恰不和諧。一方面,患者抱怨醫者馬虎、冷冰冰,一心想掏他們的「腰包」,「白衣天使」已經成了「白狼」.患者及家屬到醫院尋釁滋事、毆打醫務人員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醫者普遍感到委屈、寒心、無奈,處處提防著被患者抓住「把柄」,被告上法庭或者遭「敲竹扛」.甚至,在一些醫者看來,患者多數是「刁民」.這種醫患關係的危機,至少在我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深刻地反映了醫學與人文的衝突。 醫學與人文漸行漸遠的原因所在 人們自然會問,為什麼醫學與人文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衝突呢?為什麼會發生醫生「冷漠異常」、「見死不救」和「收受紅包」的情況? 首先,醫學正逐漸走入沉迷於技術指標的誤區。技術已成為一種獨立的、主宰的力量:醫學理性完全受制於技術,醫學追逐的目標,醫學對未來的期求,醫院的管理與運轉,醫師們的專業理想與職責義務,完全受制於技術。 其次,在醫患關係中,輿論往往不分青紅皂白指責醫務人員。以最著名的「八角門」事件為例。所謂用八角錢就可治好的病要花十萬元做手術的爆炸新聞,是編造出來的。這種近乎漫畫化、妖魔化的輿論,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的職業精神,甚至造成醫學院校的生源危機。 再次,制度安排如政策、規章、考核、獎懲等不合理。醫院「斷奶」了,要到市場中去謀生路,以葯養醫、科室承包之類便應運而生。我國剖腹產率快速上升和抗生素濫用,為世界衛生組織所詬病。為什麼歐美未發生類似情況呢?這主要得益於制度安排合理。在他們那裡,剖腹產、用抗生素都有嚴格的、明確的醫學標準;不符合標準,對不起,保險公司拒絕付款。 最後,醫生不能獲得陽光下的合理收入。在許多人眼裡,醫生還是一個與「紅包」、「醫藥代表」等詞聯繫在一起的職業。那麼為什麼醫生會有灰色收入?正當收入不足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很多地方的主治醫生的月薪只有3000多元,生活清貧,讓他們拒絕灰色收入肯定有難度。 眾所周知,學醫比其他行業需要更長的時間(5——8年),醫生的一生都需要反覆進修學習以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經常深夜被電話叫醒去看病,經常值夜班,做一台手術有時七八個小時,過程中不能大小便等,這是作為醫生相比於其他職業成本高的一個方面;另外,醫生是一個高技術含量的職業,所謂高技術含量就意味著其回報不應以簡單的勞動量作為衡量標準。因為,高水平的醫術背後是多年的拚命學習和實踐。而且醫生是個高風險職業。有一句話叫「做醫生者,是一隻腳在醫院另一隻腳在法院」,醫生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醫療事故風險很大,而且按目前趨勢,醫生在醫療事故中所承擔的責任將會越來越多,而醫院則會逐漸減少。 中國醫生的陽光收入不僅少,而且確實有「苦力」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們所應得的陽光收入與其付出是不成正比的,這就為醫生拿提成和收病人的紅包,建立了存在的基本環境。大多數醫生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更多的是對制度造成的不公和不滿意,他們並不為灰色收入而驕傲,更多的是無奈!更多的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讓高收入更陽光! 呼喚醫學人文回歸,關鍵需解決醫生合理收入問題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200年前所著的《國富論》中曾寫道:「我們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醫生……像這樣重大的信任應該安然委託於那些人,他們得到的報酬必須與這種信任所需要的社會地位相符,再加上他們之前必須接受的長期教育與巨額費用,勢必使他們的勞動價格更加高昂。」事實上,在當今絕大多數國家的醫生都屬於高收入階層。亞當.斯密的這段關於醫生薪酬的著名論斷早已經在全球被普遍地踐行著。 不可否認,在我國依然有許多生活清貧的「好醫生」,可你能要求整個醫生群體過著清貧的日子堅守「醫德」嗎?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嗎?如果醫生能有著合理的高收入,醫院不再為生計發愁,他們還會喪失「醫德」嗎? 醫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醫生既要有科學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然而,只有解決了醫生的合理收入低下問題,讓醫生靠技術吃飯,拿陽光薪酬,健全醫務人員等適應醫療行業發展特點的薪酬制度,理順醫藥價格,擠掉藥品、設備和耗材等費用水分,還原醫療技術服務價值,使「以技養醫」取代「以葯養醫」,才能喚回「白大褂」的魅力,才能找回他們逐漸淪喪的「醫德」,才能喚回醫學的人文精神。
推薦閱讀:

支持知友「乾貨」的一點想法
鹼性體質真的會生男孩嗎?有科學依據嗎?
心臟起搏器安裝日記-6-一個多月了
在使用力士沐浴露時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本草綱目》不止屎尿屁?——本草綱目之人葯研究更雷人

TAG:醫學 | 醫生 | 人文 | 精神 | 收入 | 醫生收入 | 人文精神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