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國統一孔孟思想為何難以實行
有一位西方哲人說到:高價值的東西比那些低價值的東西更孱弱,更微不足道。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孟思想是更高理想的價值觀,他們的思想不合時宜。這是歷史的選擇使然,也是充滿著必然性。更加先進的孔孟思想為何沒有實行呢?
首先,這是由大國爭霸的環境決定的。大國爭霸的政治環境,不可能有實踐孔孟思想的土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面臨的不僅是政治軍事鬥爭,還有經濟方面的對抗。在這種條件下,決定因素就是國家存活下來,權利得到維持。因此,統治者是無法顧及長遠的思想文化建設的,那個時候為了保護本國的權益,必須徵兵,築城,養兵打仗,權利必須要集中。而這幾百餘年,孔孟思想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國君的支持,就是因為這和當時的局勢有關,這個也許就是歷史機遇;
其次,孔孟思想提出的理論方法無法限制了君主的權利。民為貴君為輕等都是空話,究竟誰來限制絕對的權力呢?幾千年來限制君權主要就是分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國古代有禪讓制,也有世襲制,無論什麼方法,終究都不能限制君權;
再次,就是我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決定那時候是不可能實現孔孟思想的。春秋以來,各國奉行的都是君主制和貴族專制,而秦國更是絕對君主制,在當時最缺乏民本主義的就是秦國。關東幾國比秦國還稍微好些。秦國專制制度之嚴,導致秦國少有人權可言。而商鞅變法則是一場專制權力的實踐,歷史就是如此。政治文化的傳統決定孔孟思想缺少可實行的機會;
最後,就是站在歷史前台個人的作用。通過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沒有選擇開明君主統治,而是實行絕對的專制。秦始皇選擇法家進行統治,以法家思想實現自己的統治,而孔孟思想很顯然在他心裡沒有地位;
總之,孔孟思想自春秋戰國到秦國統一一直沒有實行,一是因為國際環境使然,戰爭時期不允許;二是因為遇到秦始皇這個專制獨裁者,沒有實施的機會;三是這是由於春秋戰國到秦國統一這一時期的專制政治制度決定的。因此孔孟思想沒有被實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古墓群 已挖出15座古墓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趙國的杯具命運
※拉長石的故事(它就是戰國時期的和氏璧)
※戰國諸侯的稱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