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點陣圖 6穴位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艾灸是我們國家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於醫外治物理療法,艾灸源自遠古時代,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穴位是我們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而艾灸療法也有著穴位,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艾灸穴點陣圖。
艾灸穴點陣圖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不調、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腎俞穴: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泄,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潤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症, 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虛勞及一切血證。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髒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
灸風池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補腎壯陽、益壽延年的作用。
6穴位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1、神闕灸
神闕又名臍中,灸此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效。常灸神闕穴可起到強壯體質、延年益壽的作用。對消化不良、腹瀉、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灸治時點燃艾條,距神闕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舒適感時固定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10~20天再灸。
2、關元灸
常灸關元穴(臍下3寸)能防病保健、強壯體質,對全身衰弱、少氣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虛寒有防治作用。
灸治時點燃艾條,距關元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每周灸1~2次。秋冬季節可連續施灸,灸十餘次後停10~20天,然後再灸。夏秋季可適當減少施灸次數。
3、足三里灸
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防衰抗老、祛病延年。對感冒、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低血壓、動脈硬化等都有預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灸治方法:點燃艾條,距足三里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4、身柱灸
身柱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兒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進發育,增強食慾,不易感冒。無論兒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取艾絨適量捲成香煙大小,用溫和灸法灸5~10分鐘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5、風門灸
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灸風門穴有預防感冒和腦出血的功能。對肩背酸痛、頸部痙攣、頭痛都有防治作用。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條在雙風門穴上各溫和灸10~20分鐘,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預防和減輕感冒。
如感冒遷延不愈,用艾條灸風門,每日1次,每次10~20分鐘,連灸3~7日,可痊癒。對曾有過中風病史者,每次灸10分鐘,每天灸2~4次,可預防中風複發。
6、三陰交灸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高點直上3寸,脛骨後緣。艾灸三陰交對消化不良、腹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心悸、失眠、濕疹、高血壓、冠心病等有防治作用。
可採用溫和灸法:患者可自己操作,左手持艾條灸左側三陰交,右手持另一艾條灸右側三陰交穴,每次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1次。
結語: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不同的穴位給人體帶來的好處是不一樣的,如果身體有毛病的朋友,可以嘗試用艾灸治療一下,艾灸歷史悠久,是我們國家的傳統醫術。效果當然是相當好的。
推薦閱讀:
※艾灸跟熱水袋熱敷有什麼區別啊。?
※【原創】 我的從醫感受(68)艾灸治療失眠
※艾灸的這些小事看完長知識!
※艾灸真有這麼好???
※無淤不成斑,無淤不成病!有了艾灸,祛斑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