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品愛情
06-22
讀《詩經》,品愛情 文/靜女珂兒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作為後世文學的源頭,詩經中的愛情觀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日,再次品讀《詩經》,竟再次被裡面那份純真潔凈的愛情所感動。在眾多的愛情民歌中,有的朦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則熱烈奔放。愛不釋手地讀著這些愛情詩,彷彿嗅到遠古愛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讓我沉醉,就讓我回味在那一個個美好的瞬間! 1、一見鍾情 愛情是感情的契合,是兩顆心一剎那的碰撞和共鳴。一見鍾情,多少美麗的愛情故事就從此開始。《鄭風·野有蔓草》有詩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在這首詩歌中,這一對青年男女是在沒有約會情況下的有緣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們在充滿野趣的田野上相會,那美人的「清揚婉兮」的清秀飄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揚」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閃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無聲的對視,愛自此開始! 2、贈送禮物 《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蘭兮」「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全詩略)這首詩歌描寫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時相贈以蘭草與芍藥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著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們有說有笑,互相贈送表達愛情鮮花,多麼熱烈浪漫啊。你聽,那姑娘說:「去那邊看看好嗎?」小夥子說:「我雖然已去看過,但我還是很願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這首詩歌中所寫的青年男女用鮮花傳情達意和所說的雙關愛語又是多麼含蓄多情,於是「采蘭贈葯」作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特有的形式流傳了下來。《邶風·靜女》中那「貽之以彤管」以及《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瑤琚」的傳情形式是與「采蘭贈葯」完全相同的。 3、約會守望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手踟躕--------」《邶風·靜女》中兩個青年男女約會城樓下,年輕姑娘的大膽、俏皮,躲起來讓男的尋找,而那男的那麼急切,他剛開始很得意地赴會,結果到了那兒,女孩子卻躲了起來,害他抓耳又撓腮。調皮天真的情態平添了幾多生活情趣。 4、諄諄告誡 《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全詩略)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勸告自己的情人不要採取「逾牆」「逾園」「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鄰里社會輿論的影響。從姑娘這些所勸之語中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了姑娘是多麼的委婉多情。 5、山盟海誓 《詩經》所表現的愛情專一的這一主題一直是為我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家喻戶曉人人讚頌的。《衛風·氓》中有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石匪席——匪,通「非」。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對愛情的忠貞,永遠不變心。這一愛情誓言對後世影響極大,也許它就是「海枯石爛不變心」式的愛情誓言的緣起吧。《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余不信,有如敫日」這是描寫一位女子對男子的的堅貞愛情的誓言。如果把這句誓言翻譯為白話文,那就是「活著如果不同住一室,縱然死了也願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陽!」由此可見這位女子誓言的堅定和對愛情的忠貞。 追隨古人經歷的愛情過程,可以真切感受到原始愛情的種種特質。《詩經》中的愛情觀念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1、直正如木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詩經傳序》中說:「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也。」朱熹的這段話告訴後人,因為《詩經》305首詩歌大都產生於周朝興盛之時,那時聖君重視教化百姓,民風淳樸,而所選之詩歌又是經過樂官反覆挑選加工,後來又經過大教育家孔子的刪定,因此《詩經》中的每一首詩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點,能對百姓起教化作用。《詩經》中的愛情詩,無論是寫愛情之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寫喜憂得失還是離合變化,都具有「正」的特點,也就是這些愛情詩感情都是純正健康的。《關雎》一詩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采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願望寄托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總之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那位在河邊「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窈窕淑女」是多麼美麗動人啊,她將這位「君子」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但當他「求之不得」之時,雖然為想她而「寤寐思服」「優哉悠哉」「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於是他採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夥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這首詩充分體現了當時民風之淳,人性之正,聲氣之和。 2、純凈如水 《詩經》中描寫的愛情,來自民間,來自大自然,所以有著最原始最野性的真實,而無半點禮教和貞潔觀念的束縛,沒有摻雜任何世俗功利的考慮,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純真的人類美好情感的謳歌。 《鄭風·出其東門》是一首高雅的情詩。該詩以在鄭國城東門男女春遊盛況為背景,寫其所見所感。它「直書其事」,於直說中見坦率,見專一,也見風趣,含有苦澀而芬芳的別樣滋味,形式與內涵都有著動人的美感,是樸素美與優雅美的結合。「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恩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東門,有女如荼,匪我恩且。縞衣茹蘧,聊可與娛」。在「如雲」,「如荼」的眾多美麗的遊人中,只有一位衣著儉樸的姑娘打動了他的心,他喜歡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縞衣綦巾」的那位。面對外界的誘惑,面對花花世界,他都眼空無物,心凈無塵,一往情深地愛著她。《鄭風·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詩寫的是鄭國陰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並互贈芍藥以定情。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天地精神的遵從。它標誌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如山野中不敗的鮮花——浪漫與明媚。它培育著生活和情愫,塑造著生命的精神。 3、熱情似火 在《詩經》的許許多多愛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大膽表白、信誓旦旦、瘋狂追求、超越一切。那種真摯、大膽、熱烈、執著、無我、真誠熾熱,超越了一切,甚至生死。<召南.票有梅>「票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票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票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有七分。這梅子其實是象徵著青春時光的流逝,歲月對任何人都是無情的,這姑娘覺得青春的時光要逝去了,於是急於尋找愛情。她說樹上梅子還有七分,追求我的小夥子啊,切莫放過了良辰!她愛那個小夥子,她不說她愛他,而告訴那小夥子切莫放過了良辰。下面越說越熱烈,她說︰梅子落地紛紛,樹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夥子啊,就在今朝別再等!越來越急了,因為青春越剩越少了。梅子落地紛紛,收到我的籃子中。追求我的小夥子啊,你開一開口我就答應!愛情的熱度竟然達到了這種程度! 4、堅貞如石 「白頭偕老,同心永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芝蘭千載茂,琴瑟百年和」,中華民族特別崇尚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忠貞不渝。如前文的《鄭風·出其東門》,此詩寫一位男子表示自己愛情專一的誓言,在這首詩中,這位男子的誓言與眾不同,別具一格。一開頭他就說:「出了東邊那城門,美麗的姑娘多如雲。雖然姑娘多如雲,不能動我半點心。」為什麼不能動他半點心?因為他心中早已經有了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縞衣綦巾」那一位。又如《邶風·擊鼓》,詩中有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是寫一位戍邊的戰士久役在外,想念回憶與妻子分別之時情景的愛情詩。回想起當時出征之時與妻子生離死別時拉著妻子的手而發出的「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但戰爭的殘酷讓自己的諾言難以實現。結尾那幾句感嘆的意思就是:「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戰爭的殘酷將使我難以活著與你相見!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我那『與爾偕老』的誓言將難以兌現啊!」這一唱三嘆,感情之強烈,在愛情詩中實在是嘆為觀止,這位戰士(役夫)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讀者感動啊! 5、優雅如詩 《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為美,以含蓄多情為美。在《關雎》中的君子眼裡,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麼美麗啊;在《陳風·月出》中的小夥子看來,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麼動人啊;在《邶風·簡兮》中的少女眼裡,那「碩人吳吳,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的舞師是多麼雄健有力啊;在《衛風·伯兮》中的少婦眼裡,那「伯兮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為王前驅」的丈夫是多麼威風凜凜啊。 《秦風·蒹葭》就是這樣一首著名的詩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在這首優美的情人戀歌中,詩的開頭,描寫了一幅秋葦青蒼,露重霜濃的清秋之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詩人牽腸掛肚地思念著自己的情侶來。但眼前秋水漫漫,而不見自己所愛的人的身影。「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遠隔秋水,於是詩人感情起伏,就想再找尋她,但「道阻且長」,不易找到。於是乎在上下游徘徊當中,發現他的愛人就在流水環繞的小島上,於是「宛在水中央」,寫的是幻覺,寫的是一種熱戀中的人特有因痴生幻的心態,那種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地真實,曲折動人。在藝術手法上,用秋景起興,把一片水鄉清秋的景物與悲慘的相思相交融,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在這首詩歌中,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個姑娘)沒有具體的外貌描寫,但從那男子對她的「眾里尋她千百度」式的不懈追求來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眾的美麗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見其影,難見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撈不起,真是讓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並沒有泄氣,就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6、自然性靈 《詩經》中的愛情詩,依據生活的邏輯,突出了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對生命內在本初結構恢復完整的焦渴,還原了生命與生活的意義。《周南·關雎》就是一首熾熱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彷彿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著和諧歡樂的婚後生活。詩人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願望。這種濃烈的感情和大膽的表白,正是生命慾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顯露。《鄭風·褰裳》則是一首以性佔有為唯一目的的情詩,女主人帶著滿足自己性慾的公開企圖,簡單而直接地要求心愛的男子和自己幽會。「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姑娘用激將法提醒對方,「子惠然而思我,則將褰裳而涉溱以從之。子不我思,則豈無他人之可以,而必於子哉?」《周南·汝墳》第一章代借枝來表示自己的性饑渴,公開表達「我要找尋配偶」的意圖,表現的是《詩經》獨有的高度人文關懷,率直大膽的內涵實則是對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靈的完整,促成他們結合的因素單純而直接,將對異性的渴望確定為生命對人性真諦的追求,在瓦解和盪散了一切世俗雜念的同時,也使兩性血肉關係化生為性靈的合一。 這些「直正如木、純凈如水、熱情似火、堅貞如石、優雅如詩以及充滿自然性靈」的中國式傳統愛情的理念自古以來為人們所熱烈追求。那「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北方民歌<上邪>》是多麼粗獷、多麼熱烈,愛到火山爆發,山沒有峰,水會幹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與地會合!不僅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真摯表白;還有那「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肺腑之言;更有那劉蘭芝與焦仲卿所發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錚錚誓言。無數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都是因為其具備「直正如木、純凈如水、熱情似火、堅貞如石、優雅如詩以及充滿自然性靈」的愛情特質而光輝千秋,震爍千古! 然而現實社會中,這種愛情理想卻總是受到了種種阻礙,被人為地塗抹上了種種不和諧的色彩。為了追求這份「直正如木、純凈如水、熱情似火、堅貞如石、優雅如詩以及充滿自然性靈」的愛情,無數的男女勇敢抗爭,付出了數不清的磨難,他們拋卻功名,拋卻自我,甚至拋卻了自己鮮活的生命!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作品主人公焦仲卿和劉蘭芝為了反抗傳統禮法,一個「赴青池」,一個「自掛東南枝」,而後化為鴛鴦,天天猶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時嘶嘶哀鳴!《杜十娘》為捍衛自己的真愛,在絕望的時候懷抱百寶箱縱身向江心一投!《王西廂》中張生和鶯鶯,一個白衣秀士,一個相國之女,二人同樣為了真愛,忍痛分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那是滴滴紅淚,斑斑血淚呀!再如《牡丹亭》主人公杜麗娘、柳夢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相會,就夢中幽會,現世社會中不能結合就化而為鬼魂,他們因夢而愛,因愛而死,因愛還魂,因愛結合,在「情」與「理」的衝突中,在對禮教的出生入死的抗爭中,最終實現了他們的愛情理想!又如《桃花扇》中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信物——那把以鮮血點染而成的折枝「桃花扇」同樣引起了後人多少的唏噓長嘆!當然更不用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千古一愛!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神話傳說,它們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生動再現,它們同樣昭示著那個美麗而辛辣的愛情花朵開放得是如此的艱難,如《梁祝化蝶》《牛郎織女》《七仙女》《白娘子傳奇》等等。除了文學中的愛情故事,還有多少生活中真實的愛情故事,比如陸遊和唐琬,李清照和趙明誠,秦觀和蘇小妹,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等等,他們的愛情就如他們的文字一樣流芳千古,照耀千秋! 從以上分析來看,《詩經》中的愛情詩對後世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那份「直正如木、純凈如水、熱情似火、堅貞如石、優雅如詩以及充滿自然性靈」的感情,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可以毫無誇張地說,《詩經》是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是脫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情愛文學聖典!《詩經》中的愛情詩昭示後人,要擺脫「非人」的鐐銬,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真實境界,就必須贏得主體精神的自由,而這也正是《詩經》這部古老經典具有不朽文化價值的根源所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名字里有這些字嗎?來自詩經的美名
※《詩經》註解(19)殷其雷
※在《詩經》里,什麼是《大雅》,什麼是《小雅》?
※《詩經》第四篇《樛木》
※美麗《詩經》 鮑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