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他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楊遠清

目前,經濟的發展了,社會的繁榮了,而經濟飆升時對人的心力、體力的摧殘和以親情愛情維繫的生活及文化傳統的衝擊,不亞於一場戰爭,一場海嘯。我們身邊不論是一個孩子,還是二個三個孩子,都不是私有財產,他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不可隨意置之不理,更不可任意蹂躪和摧殘。許多事實說明,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在童年期造成,因此我們的爺輩父母們都應該有「教育者」意識,有責任愛護、教育下一代。在教育上有一個理念「以學定教」,我認為在家教中要「以孩定教」,不能以家長的願望代替孩子的目標,以家長的意志左右孩子的成長。我們有許多教育專家、家教內行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和豐富的理論,他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一、合格的家長的內涵是什麼

好孩子是家長用愛心、用科學的教育原理、用高度的責任心培養出來的,因此成功教育孩子,需要我們的家長要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合格的家長的內涵是對於每一個孩子充滿愛心,有耐心、有恆心、有信心、有童心;應該是善於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有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理念,富有教育智慧,能夠善於利用各種教育情境,把握教育機遇的家長;應該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習慣的家長;應該是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境,是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應該是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善於培養孩子特長的家長;應該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身份來壓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的家長。有的家長總認為孩子你養大,有恩於孩子,你就享有支配、教訓、懲罰的特權,這是家長愛的誤區;應該是懂得、尊重孩子的秘密,十分同孩子融洽生活,適時開展性教育的家長;應該是有著和諧家庭關係,能以身作則,一諾千金的家長;應該是永遠不對孩子失望,絕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決不使用侮辱性批評的家長;應該是努力配合學校、社區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的家長。

現在的父母反映強烈也是集中的問題「怎樣才能做輕鬆的父母」。《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記者王和平女士的觀點是:當代的父母不了解未來社會的特徵,不尊重孩子,不知道孩子從小培養那些素質,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把握不住孩子成長的規律,僅是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的身上。他認為與其說做父母不輕鬆,不如說許多人不會做父母。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大多數的家長沒有專門學習過怎樣教育孩子,可能幾乎沒有哪一個父母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管孩子。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指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王女士認為:1)為人父母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專業。未來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化時代、全球一體化時代,學習每個人生存方式,父母要加強學習,要了解世界,要懂得對孩子的教育。2)現在獨生子女多,有著「一次性」特徵,不可重複,不能假如,父母要邊教育邊反思總結,在觀念方法上都要自覺改革,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遇到問題別急,「欲速則不達」,你愈不輕鬆,結果也愈不讓你輕鬆;而你愈輕鬆,其結果也愈讓你不緊張。3)每一個孩子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父母的教育不可替代,是潛移默化的,是言傳身教的,是刻骨銘心的。教育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品行習性,有獨立意識,獨立能力要強,有與人合作敢於競爭,學會動手。4)用一種開放的意識,用一種信任的眼光來面對孩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明白,少一些緊張,多一些自信,輕輕鬆鬆做父母。

二、教育孩子的現代新理念

兒童觀: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終將獨立的人。

親子觀: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人才觀:人才的價值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成功的路。有位學者說得好:「父母乃至整個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如何適應這個社會,以及在這個社會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人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比較好的經濟生活條件,或者能為社會創造一些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和社會效益的人都是有才能的人。

教子觀:家長對自身、對子女發展的影響力和對本身能力的認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重於言教。健康心理的家長才能給孩子積極的影響,不健康心理的家長將給孩子灰暗的影響;有良好家庭文化氛圍的孩子心理更健康,否則這裡的孩子心理問題多多。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家庭教育是人類崇高的教育實踐,是父母用生命去發現童心、塑造童性的過程。兒童是具有獨立人格,是成長中的個體。童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遊戲心。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讚。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打開家庭教育大門的鈅匙,塑造孩子獨立人格是家教的重要目標。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提出:「做父母的應當常常帶領小孩子到街上看看。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代替他做。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須在他能力以內而仍非用力不可的。不應當禁止小孩子去探試物質。做父母的應當利用兒童的好問心,以作教育兒童的一種良好動機。」如此說明教育孩子要打開孩子心靈之門,找到通道,這就需要講究方法,尋求途徑。

方法有:

1、觀察:每個家長都要學會觀察孩子成長的方法,在觀察中反思,在觀察中求進步。陳鶴琴教授思考了孩子衛生習慣養成的重要、遊戲和玩物在兒童生命中的位置、兒童的環境該如何營造、兒童的社會性行為該如何養成、兒童的經驗世界如何拓展、今天我們到底如何做父母等等問題。我們只有在耐心細緻的觀察中才能發現孩子身上閃光的成分,才能深刻反思兒童成長的規律,也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健康發展。

2、暗示:家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在孩子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言傳身教給孩子良性影響,一定要克服打罵孩子的消極心理暗示的現象。家庭要有文化氛圍。

3、遊戲:孩子是在遊戲中成長,藉助遊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好奇心、自制力、自信心、毅力等。

4、鼓勵讚賞: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壞孩子是罵出來的。此話有道理,孩子在鼓勵讚賞中長大,心理陽光健康,更有自信心,因此我們的家長不要吝嗇鼓勵讚賞的語言,更不要在孩子做錯事時動不動就批評,要有耐性,不急躁,多等待,多發現孩子閃光的地方,多肯定孩子成功的方面。

途徑有:

1、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培養孩子創造的願望和創新的心理傾向。

2、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發展其智力。

3、提供多種活動和各種材料,發展孩子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4、重視創造個性的培養,如獨立性、自主性、好奇心、自信力、自制力、堅持性和勇於克服困難。

四、科學的教育方法

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理解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內心需求,不要總是用成人世界的標準(天才標準)去要求孩子。泰戈爾說過:「孩子的眼睛裡找得到天堂」,一個充滿人情,合乎人性,兒女情長的父母才是真真實實的父母。如果父母偏偏和孩子的快樂為敵,異化了家庭教育,即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孩子。「家長強權」,有許多家長都扮演了這一角色,是一把最隱蔽最鋒利的刀子。沒有愛就沒有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強權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不論何事孩子都要按照家長的意願,孩子要「聽話」,孩子沒有自由的空間,爺輩管,父母管,一條條繩子捆綁孩子,怎麼可能是一個健康、有出息的孩子。人的自由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但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無法無天」。家長要來一場自我思想啟蒙運動和「去強權運動」,理解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價值,把握好「尊重孩子」與「自由」的度,杜絕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現象;引領不是包辦代替,沒有半點強迫和壓服,只是給孩子一片飛翔的藍天,能飛多高就看孩子自己了,這個過程曲折、辛苦、漫長,不僅要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更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恆心、信心,還需要家長有足夠的智慧、力量、勇氣。

我們要平等的對待孩子,如果家長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家長要以朋友的態度與孩子交往,如果家長做錯了事,要的是高度的愛心與若谷的襟懷向孩子道歉。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先生把子女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教育子女當成事業的一部分,他牢記著巴爾扎克的話:「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有錯時放下架子,主動向兒子道歉,拉近與兒子的距離。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在這三個關鍵期中一定要父母陪伴孩子,而且是愛與安全的陪伴。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認為:隔代教育的成功率超不過30%,會帶來很多問題。很難建立安全感、幸福感。因為血緣關係是最直接的親情聯繫。初生的嬰兒聞著味道就知道爸爸媽媽來了。親子之間的這種感情是誰都無法取代的。同時他主張父母要利用雙休,輪流帶孩子走進博物館、農家、大自然,變獨養為群養,變小家為大家,一個孩子是一顆星且寂寞,星星們聚一起,便匯成了一條星星河。如果父母確實不能陪伴,爺爺奶奶帶孩子一定要富有教育智慧。

三歲前後孩子需要放任型的父母,母親擔任教育的主角,多予愛撫,保證玩的時間,培養獨立意識,有良好生活習慣;按照彭建蘭研究員的觀點:「國內外近半個世紀的有關研究表明,兩歲半到三歲是教育孩子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三歲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期。」如果有自閉症的孩子,在三歲是自閉症治療的最佳期。自閉症的表現為:眼神獃滯、即使停留在某一事物眼光是遊離的。行為特別依戀重複某一行為,不聽指令。

9歲前孩子會出現痙攣或強迫症,需要權威型的父母和「重要他人」,父親應擔任教育的主角,給孩子制定好規則,父母退居守望地位,強化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過有情趣的生活,逐步讓孩子學會勞動並能「自食其力」。要杜絕「溺愛」的痼疾,要警惕孩子成人化的消費行為。

3歲後孩子要克服入園焦慮症,比如情緒與行為障礙、睡眠飲食排泄等生理行為障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一般不是智力問題,是多動症的可能。7歲後的心理問題主要是以學習為主,學習困難是多動症和智力障礙的基本表現。有人說「習慣決定成敗,態度決定未來」。我認為一個人的習慣好壞不僅決定了他的自身控制力,也決定了孩子一生的走向。3歲前重在抓生活習慣,從小養成好的個體體質,在3-9歲重在抓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3—9歲的孩子要重點抓好如下學習品質:

1)、通過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磨練學習意志,增強學習動力;

2)、通過培養注意力、訓練記憶力、發展思維能力,發展智力;

3)、通過自學預習、專心聽講完成作業、認真複習,掌握學習的技巧;

4)、培養孩子管理學慣用具、工具的習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能力,回家要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學會勞動,奠定自食其力的基礎。

13歲前後是一個變形的關鍵年齡,孩子有反抗乃至叛逆意識,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危險期」,也是精神障礙的高發期。這時發生的精神障礙多與親子關係和青春期引導不當有關。家長能夠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全盤的愛與接納並進行正確的引導,將大大的降低孩子的問題。要重視孩子的心理教育,諸如「離巢心理」、「上進心」、「好奇心」、「性早熟」、「少年成人感」。要讓孩子從「自食其力」到「自學」,需要的是民主型的父母,最理想的是讓孩子能自己教育自己;如果是「問題少年」要及時治療。父母退居守望地位,強化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過有情趣的生活,逐步讓孩子學會勞動並能「自食其力」。

進入青年更多側重於「自我教育」、「自我認識」、「接受自我」、「內外認識」教育引導,樹立「社會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積極關注「青年心理健康」,提高青年的「挫折適應」能力。

我曾經借鑒魏書生先生的「七個一分鐘、十二個好習慣」

每天七個一分鐘:

1)、學生每天回家做一分鐘家務;

2)、每天寫一分鐘的日記;

3)、每天至少唱一分鐘軍歌、好歌、振奮人心的歌;

4)、每天至少做一分鐘的高抬腿、大踏步等體育運動;

5)、每天做一分鐘的注意力、記憶力等集中思想的訓練;

6)、每天做一分鐘演講訓練;

7)、每天至少讀一分鐘中外名著。

養成十二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1)、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這裡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要好。

2)、演講習慣:學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3)、讀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每天讀一兩分鐘,形成習慣,你會終生受益。

4)、寫的習慣: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分鐘,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

5)、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於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所以要培養自己定計劃的習慣。

6)、預習的習慣: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學會預習,讓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

7)、適應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面對各學科的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學生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要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8)、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尖子生做尖子生的事,後進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能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我們要永不言敗。

9)、自己留作業的習慣: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自己給自己留作業。

10)、整理錯題集的習慣:每次作業,考試之後,找到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整理錯題集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11)、出考試題的習慣:考試不神秘,自己應該根據每章每本的重難知識點出出考試題。

12)、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2、教子成功從教育孩子做人做起。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50歲時給讀大學的兒子的22封信中重點談勞動及人生志向理想愛國等15個主題,核心一個——「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充滿愛心的幸福而高尚的勞動者」。他認為教育孩子要著眼未來,生活的最大樂趣寓於與藝術相近的創造性勞動之中,誠實的核心品德就是熱愛勞動,用勞動為自己、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幸福;愛的純潔是人類靈魂的一面鏡子,愛友人、愛情人、愛孩子、愛他人而且是用神聖的大愛之心,這是人類所有美德的核心;人是最高尚的美的化身,要培養情操美感即善良、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人性最危險的是冷漠無情、殘忍惡劣。童年不宜開展競爭意識的培養,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哲學家尼采說過:「競爭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隨時準備好了進行報復。」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早在2000多年前,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品格即命運」的觀點,美國教育專家、原教育部長威廉.貝內特編著了《美德書》告誡人們:「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話語;小心你的話語,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會變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因為它會變成你的命運。」美德心理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一生中家庭才是人類美德形成的出發點和發展的最終歸宿。家長的身教重於言教,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也只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才是真正的素質。家庭也是一隻染缸,有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就能造就什麼樣的孩子。良好美德包括:同情、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自律等。

3、教育是神聖的、美麗的事業,這是凝聚著愛、展示著愛、提升了愛的教育,因此家長要通過親子教育讓孩子在愛的體驗中長大。在孩子從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依次播下三粒種子:善良、正直、機智。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本,由此萌生出正直——憎惡一切毀滅善良的罪惡,而與罪惡抗爭,則必須有一顆機智的心。

我們的家長要注意對你的孩子不能「溺愛」,即家長對子女的一種不合理、失去原則的、過分的愛,是一種不正確的家庭教養的表現。具體表現有:1)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2)對孩子無限制的物質慾望無條件的滿足;3)、推脫或免除孩子應當履行的家庭內外的義務;4)、對孩子的言行沒有管束。任其胡攪蠻纏;5)寬容和袒護孩子的弱點和錯誤;5)反對別人對自己的孩子的正確批評;7)除了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外,應由孩子做的事家長包辦代替。

4、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家庭要重視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營造,要教育孩子從小具有愛國思想(崇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文化),對國家有責任和義務;要學會感恩,懂得回報(回報祖國、父母,關心他人,熱愛集體,服務人民);家庭是開發孩子創造力的搖籃要保護孩子探求科學的潛能(幼年時期需要科學曙光的照耀,有時候調皮行為會萌生智慧與思考,要引導孩子勤觀察、常思考、善學習、多動手);勞動是孩子的權利,自幼培育和養成(教育孩子熱愛勞動,自己的事自己做,家裡力所能及的事要主動做);培養團結合作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從培養親子關係開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廣交朋友,正當競爭,學會尊重人、幫助人);教育孩子要記住永遠講真話(制定規則,誠實守信老實做人);規範孩子行為(從生活小事開始,自幼培養好品德好習慣,遵紀守法,勤儉節約);教育孩子當苦難降臨時我們要勇敢的面對(人生在世,苦難難免,遭受苦難和挫折不要怨天尤人,遭受苦難你會更加珍惜生命、激發生機、磨練意志、啟迪智慧,高揚人格,不被苦難壓倒是光榮的)。教育孩子學會生存,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與人和諧就是要「和而不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輯、家教學會常務理事、知心姐姐盧勤主張你「告訴孩子你真棒」,不能用過高的期望值扭曲了孩子善良的心,最後孩子走向極端。有許多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原因是家長自身定位有偏差,為孩子的付出並非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我們不能把孩子禁錮在為了升學而做的一切努力之中,導致孩子片面發展,甚至孩子根本不能成才。教子做人以德為先,家長要當孩子的「嚮導」勿當「拐杖」,莫讓孩子的家成為了「枷」,家長管孩子寓於「不管」之中(管要有度,絕不能放任自流),在勞動教育中打下自立的基礎,注重社會生活的實踐體驗(孩子要養成是否節儉、勤勉、尊重他人、守秩序、服從整體等基本習慣)。

孩子進入青春期是「斷奶期」希望與人交往,有自己成長的空間,處理不好容易與成人對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成人要耐心,切忌用耳光動粗,消極心理暗示易使孩子成為「暴力寶寶」,導致孩子心靈創傷,甚至釀造仇恨;世上的孩子各不相同,無法從某一個方面判斷他的優劣,你說他行則行,你說他不行就不行,教育過程中今天看到比昨天的進步,鼓勵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時時別忘了對他的進步、優點、成長喝彩;從小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擁有良好的心態、開朗的性格,悅納別人的長處,為其終生快樂奠定基礎。

5、要使你的孩子生活的有情趣,從小重視閱讀與音樂、繪畫的培養。閱讀能力強的四五歲都可以閱讀故事圖畫書,諸如《十朵小雲》、《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稍大一點可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中外童話,再就是中外名著等等。家長與之共讀,家長也解讀了童心,孩子也受到了教育;讀了圖畫書讓孩子天然接近了圖畫,可以讓孩子喜歡繪畫,產生創造的萌動。

6、幼兒教育是純潔的心靈教育。我們的家長為了多方面的原因,把孩子離開家庭早早入托,會導致兒童早期情感發育的損傷,今後再好的學校也難以彌補早期精神發育所缺失的東西,這是反自然的行為要付出代價;日本音樂教育家、小提琴家鈴木鎮一研究的鈴木教學法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音樂教學法之一,被認為是符合人類學習原理的幼兒教育法其教育思想簡單易懂,重在能力培養,一個重要方法——「反覆練習」,他的觀點是「能力的培養應感到容易」:無論多難的事情,只要從簡單的會做的事做起,不斷反覆訓練,總有一天孩子會「感到容易」,有所進步。步驟是:

1)、從少量的、會做的內容開始;

2)、經過訓練,內容達到運用自如;

3)、把運用自如的內容中不正確的部分糾正為正確的;

4)、注意不斷培養能力;

5)、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內容;

6)、完成的速度出現差異(能力開始萌芽);

7)、要把前面學過的內容和新內容結合起來訓練;

8)、要不停地訓練,使前面的內容學得更好,新的內容得到正確糾正;

9)、前面的內容要學得更加熟練(培養能力),新內容達到靈活運用;

10)、在實現前9步的基礎上,再增添新內容;

。。。。。。

他認為:「能力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能力的優秀與否取決於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差異。」由於兒童的潛能開發遵循遞減規律,主張兒童的良好教育應從0歲開始;在談到如何糾正缺點時提出了與他人不同的新穎觀點:與其糾正缺點,倒不如通過培養別的正確能力去超越它。他重視「人」的教育,強調培養人的精神,沒有精神再大的能力得不到發揮,你的孩子「不是要成為了不起的人物,應該成為高尚的人、心靈美的人,」「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不是才能教育」。他的「愛孩子」、「對孩子有耐心」「讚美孩子」、「想到立即實行」、「生命力是培養一切智能的原動力」、「培養瞬間行動的能力」、「與大自然協調發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興趣。」都適合一切時代和社會的教育經典。

7、家庭開展創造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來「六個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教育的途徑有:

1)、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培養孩子創造的願望和創新的心理傾向。

2)、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發展其智力。

3)、提供多種活動和各種材料,發展孩子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4)、重視創造個性的培養,如獨立性、自主性、好奇心、自信力、自制力、堅持性和勇於克服困難等。

卡爾.威特出世時,被認為是「白痴」的嬰兒,老威特及早發現兒子的智力對兒子進行早期教育,包括(1)、語言訓練;(2)講故事給兒子聽,還讓兒子複述故事;(3)、3歲半時開始教兒子認字、看畫冊;(4)、豐富小威特的見識,並且讓小威特詳細敘述參觀時見到的一切;(5)周遊各地,鼓勵小威特把周遊時所見的寫出來告訴親友。還嚴格規定學習和遊玩時間,培養小威特專心致志的學習精神。在1814年14歲的小威特取得博士學位。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教育開始得越早,對孩子本身就越有益。卡爾倡導學校教育必須要進行補充,在孩子入學前必須要進行家庭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年幼時就適當地把美好事物和真理的熱愛給他們,從一開始就訓練他們正確地運用智能,理所當然地從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事物中吸取知識,得出結論。這時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和發展性,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特別是啟發孩子進行正確的思考。在小卡爾不會講話時他就向兒子講述人體不同部位的名稱、卧室物品的名稱;蹣跚學步時跟著老卡爾在花園、街道、田野散步隨年齡逐步擴大知識面;他鼓勵孩子問問題並儘可能給予回答,通過討論的方式向孩子講解,儘可能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清楚、流利、全面地表達思想;所有那些同孩子進行交談的人都應當慎重選擇說話的方式。在這種強化性的兒童文化教育體系下,小卡爾表現出智力的非凡才能,表現出在同齡人中少見的對知識的熱愛;他的邏輯思維習慣、掌握大量事物的全面、準確的知識、語言的熟練程度無不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完全得益於他的早期教育。他父親用法語小說進行教學,小卡爾在短短一年之內能夠輕鬆地閱讀法語讀物;他父親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指導孩子學習每一門外語,讓其獨立解決難題,小卡爾九歲時能熟練地使用五種語言;老卡爾培養小卡爾對科學和藝術的興趣,喚起他對科學和藝術的熱愛;通過參觀藝術展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動植物樂園、設施、礦山、商店等,傳授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特別注重強調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及掌握基本法則和和全面學習每一樣事物的重要性。除了這些遊覽之外,老卡爾非常有系統的利用熟悉、平常的事物來達到傳授科學知識的目的,給普通事物披上神秘外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尋求答案的渴望;設計一些特別遊戲讓小卡爾了解不同知識領域當中的基本原理和法則,他總是小心地盡量避免直接使用學科名稱,不使小卡爾產生畏懼感。在道德培養方面他制訂了很多規矩要求家庭每一個成員必須遵守,為小卡爾樹立勤奮努力、熱情活躍的榜樣;在散步和對話的教育過程中,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珍貴的想像力。在大道或田野散步傳授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自然歷史的基礎知識引導孩子鑒賞自然事物美麗神秘的內在特性,透過和超越外在現象,感受事物的本質;講述歷史故事,展示歷史圖片,激發孩子學習歷史的興趣;了解當地民居和居民的勞動生活,激活孩子的想像力,喚起孩子內在的真正同情心。老卡爾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啟發和良好的家長影響孩子會從這些間接的、無意識的教育方式中吸取經驗,繼而作出智力和道德方面的改良。

8、母親的雙手可以托起孩子的明天。「韓國第一媽媽」張炳慧是李承晚時期韓國總理張澤相的女兒,她獨自赴美求學,憑藉打工掙錢和獎學金,讀完歷史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大學任教。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照搬各種理論,針對三個孩子的個性,細緻審慎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在她的撫育下,一個孩子畢業於耶魯,倆個孩子畢業於哈佛。她的經驗是:

做媽媽要用心——孩子的成長是蛻變過程,要化蛹為蝶靠孩子自身內在要求推動,這種自我意識要在正確的教育中啟蒙、形成。作為母親首先要尊重孩子,對孩子的差異的欣賞和包容,其次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

做媽媽要用智慧——生活中母親對孩子擁有無私的愛,但又以愛的名義干預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實例比比皆是。她對自己定下兩項原則:首先除了要求孩子們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她都不強求孩子們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其次,她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她的工作、生活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每天不論多麼忙,都要擁抱孩子、陪聊天、玩耍、表揚優點,批評缺點(小事不計較)。正如紀伯倫《先知》里所寫:你們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可以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像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模仿你們,因為生命不能倒行,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箭矢。。。。。。

9、孩子的成才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自身的天資與勤奮各佔三分之一,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我們的孩子是未來優秀的公民、是出色的父親或母親,是他孩子的教育者,家庭教育要成功,注意家庭的一般條件、家長的威信、遊戲、紀律、勞動教育、性教育、文化教育與培養等等,特別是:

1)、如何組織日常生活?這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家庭要有平等、民主的思想,對家庭的尊重,要檢點自己的一舉一動,是首要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2)、如何在孩子面前獲得威信?以了解、以幫助、以責任心獲得。

3)、如何使教育獲得100%的成功?他認為一個人的教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五歲前的幼兒教育。

4)、如何把握教育中的尺度與分寸?善於把握一是家長把握尺度與分寸,二是培養孩子學會掌握尺度與分寸。既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去隨機應變進行一定的「冒險」,又不可以放任不管。

5)、如何培養出守紀律的人?培養孩子守紀律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紀律是由整個教育體系、全部生活環境、兒童受到所有的影響的結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積累正確的紀律方面的經驗,有了正確的制度就不再需要懲罰了。制定製度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去理解為什麼需要制定這樣的制度,並且重要的是讓孩子經常去練習正確的行為,牢固的形成好的習慣。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基於人性的,是尊重人性的,是幫助孩子形成和建立良好人性的過程,由此說明我們的家長需要學習人性的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教授認為:只有當培養孩子的方法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

1)、首先要讀懂孩子。如果孩子所說的話是密碼,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解開密碼,解開密碼的前提是「聆聽」。2)、用人性的方法對待孩子,鼓勵和指導孩子。無論是指導孩子的具體生活、學習、交友、還是形成孩子抽象的紀律、獨立、責任、愛心等要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具體的事件,不能針對孩子的人格、人品,在具體的行為、事件指導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品。既不能抽象的表揚也不能過分的誇大、甚至傷害孩子。培養紀律時要對感受要寬容,對行為要嚴格。

3)、從「尊重」出發,反思我們的指導和教育方式。吉諾特教授提出「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看待」,「要拋棄那些拒絕的語言,學會接受的語言,」用彬彬有禮的語言。他堅決反對用粗魯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禮貌;強調要學會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要削弱孩子的自信,要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充滿信心。要給孩子選擇機會、說話的機會。

10、關於培育男孩,美國心理學家、「愛家」協會會長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認為要把男孩從現代社會的困境中拯救出來,注意:1)、要把男孩當男孩。從生理學的角度男人和女人在天性上有必然不同之處,男孩與女孩的睾丸素(也叫荷爾蒙),在胚胎6——7周前是一樣,以後男孩開始大量生成睾丸素,特別在青春期之後男性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使得男孩產生相當最強壯、最勇敢、最堅韌的漢子的原因,男孩既積極主動,又不容易控制自己,易調皮搗蛋,攻擊性強;而女孩在青春期的荷爾蒙叫血清素比男性要多,如果說睾丸素是「汽油」,血清素的作用就是降低速度,幫助人掌握方向。因此,女孩更容易控制自己不像男孩有攻擊性。對於男孩一定要幫助孩子自我認知並養成男性氣質。2)保護男孩的心靈是父親的責任與母親的角色。雖然男孩不易管教,但是若施以恰當的規範和指導,他們可以被塑造成社會的中堅力量,最有效的是家庭,需要一對充滿愛心的父母的影響,特別是父親的模範作用,及父親的堅定管教,正確引導。男孩在成年前有兩個關鍵期,心靈特別容易受到攻擊,一是3——5歲男孩與媽媽拉開距離,努力去建立一種男性身份;二是青春期開始,男孩女孩都在經歷情感和荷爾蒙的增長上升,都需要父親是關愛、管教、指引,若父母離異,男孩比女孩的傷害更大。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波拉克認為,父母在幫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父親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沒有父親的指導和帶領,男孩遭受挫折易導致暴力和其他反社會行為。社會學家認為男孩80%的時間和母親在一起,他們長大之後不知道怎樣做男人。母親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在最初的母嬰連結是任何其他東西所不能替代的,嬰孩某些需要不能得到滿足,那麼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就可能潛伏麻煩和障礙,其中有91%的人中年患上各種疾病。母親有一個艱巨的任務,多鼓勵丈夫與兒子在一起,幫助男孩加強同父親的聯繫,母親還得忍受青春期男孩對自己的不恭;美國一位專欄作家說從某種程度上,男孩子是通過在心理上「殺死」母親,從而確立男性氣質的。母親在孩子需要愛時,多多地施愛,注意方式,不要老是把孩子當成成長不大的寶貝,不要嘮叨;男孩在青春期要幫助他度過青春期的疾風暴雨。3)給中國讀者的特別忠告:由於男孩睾丸素豐富,導致男孩喜歡冒險並傾向一些特別行為,父母要適當的關心照顧。懇求中國父親們,男孩需要明確的指導、精神上的哺育和積極的模範。失職的父親要懂得沒有任何東西比撫育孩子更重要。對待男孩的「野性」我們不該讓男孩太「野」,父母要指導和規範,幫助並引導他們的男性能力朝建設性的方向發展;同時要保護他們的男性特徵,不讓他們的行為如「女人」。獨生子女父母不能委曲求全、不能溺愛,需要合理節制,謹慎權衡過的責任,以及悉心指導下學會的無私給予。要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

11、關於兒童閱讀與家庭電視的管理。我國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先生說:「閱讀的能力和水準是一件和閱讀的視野和習慣有些關係的事。閱讀的視野和習慣又是最好從童年開始養育。童年的養育便是成年之後的能力和水準、趣味和智慧。」他認為:1)書漂亮文漂亮智慧也漂亮。2)經典閱讀照耀經典人生。3)讓醜小鴨們飛過籬笆。4)讀的書是孩子的點燈人。5)講啊講啊,童年快回吧,生命詩意吧。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在1979年寫出《朗讀手冊》一書,他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主張節制電視,讓孩子養成回家或晚飯後自覺閱讀做作業的習慣開展兒童閱讀的大力推廣,不要指望學校教育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要以為指導孩子愛上閱讀天經地義是老師的事,塑造書香家庭、書香門第從我們家長自己做起。

12、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姆.泰勒博士在《讓孩子成功又快樂》中對成功與快樂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成功與快樂並不矛盾,成功是按照孩子所選擇的價值觀制定和達成目標,它必須充分表達並且肯定孩子所選擇的價值觀。與此對應的失敗就可以認為是沒有完成這些自我制定的目標,或者說,失敗意味著成就的目標與孩子的價值觀不一致。成功可以理解為同情、體諒、慷慨、熱愛,也可以定義為擁有感、承擔義務、努力、滿足、自我肯定,從生活中得到快樂等等。按照這樣新的定義,沒有所謂的輸贏,沒有失敗,每個孩子都可以獲得成功。泰勒博士認為要使孩子成功且快樂必須遵守三大法則:1)自我尊重(恰當的支持、鼓勵和關愛;發展孩子的勝任意識和掌握自己的世界意識);2)擁有意識(在孩子發展自尊過程中,家長切忌投入過多的主觀意志,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興趣、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屬於自己的感覺,讓孩子保持「因為我渴望去做,所以我才去做!」如果遇到失敗時,家長要做出合理的解釋,撫慰孩子的負面情緒,人為製造正面的情緒情景。3)情緒控制(家長要給孩子提供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孩子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學會有效地實施控制,不僅使孩子獲得成功,且在努力的過程中享受到滿足和快樂)。家長可要注意的問題: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知心密友、不要把自己的快樂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不要有不恰當的表揚和懲罰、不要透支孩子的能力、不要用不成熟的態度來對付孩子、不要忘記積極的情緒。教育孩子是一個認真思索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是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13、如果說做父母是一種幸福,那麼做家長就是一種責任,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我們也要掌握其教育秘訣。

1)、說心裡話,讓孩子和家長都愛解讀。家長除了從細節入手,注意榜樣作用外,要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分析孩子不同家長溝通的原因,即使孩子有錯,不都是孩子的錯,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

2)、講情說理,讓孩子和家長都愛聽。天下的父母不要忘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秘訣:「只要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情,就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後果。」聰明的家長要控制自己的嘮叨,高明的家長把說變為聽,學會傾聽,傾聽時既不喜形於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靜的聽,平等充分的討論,細緻的分析原因、結果、利與害,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辦法和制定新的行為目標,讓孩子與家長在平等、冷靜的對話中體會親情,感受關愛,自我反省。

3)、深入淺出,讓深奧的道理明明白白。拿破崙.希爾說得好:「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也就是行為培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14、關於怎麼教孩子寫作文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認為:寫作的本質是一個人與社會、與他人、與自己的表達、交流、溝通。要能夠讓孩子學習寫作,與其說「教」孩子寫作文,倒不如說是在敘說你與孩子的生活。就是說生活即學習,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文,從孩子生活入手。其次是,家長(老師)與孩子之間是雙向的、平等的共同進行的對話關係。沒有嚴厲、沒有訓斥、沒有耳提面命,更沒有大段大段的說教與灌輸,而是討論、啟發、協商,是面對問題時雙方的探討。關鍵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多好,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是如何一次次走向成功的。第三是教學的針對性。同孩子既是父子,又是朋友,也是師生,你要知道孩子的性格、性情、興趣、愛好,是不間斷的全程跟蹤。要記得孩子的許多第一次,讓孩子抓住他人生第一次的體驗來寫作文,在解決好孩子「知」與「行」的關係,孩子有話可說,再來給孩子講道理這就容易了。比如觀察力的培養從孩子的「玩」入手;想像力的培養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童話來引導;模仿是必要的基本功,要重視書本學習和經典閱讀的積累,讓孩子從小背一些適合他們口味的篇章是十分必要的。孩子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觀察,缺少發現與感受,不能把不恰當的虛構與想像力混淆起來;給孩子講清楚,文學作品不是不能虛構的,但是我們在描紅模子階段,最重要的是寫出真情實感,這是作文的靈魂。

15、關於挫折教育,有的家長理解有誤區,認為孩子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太多,是不是應該刻意「製造」挫折,有個案例是深刻的教訓。一個事業成功且很有錢的爸爸,為了不讓女兒因為家裡的財富而喪失鬥志,也擔心太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女兒不能吃苦,於是給未出生的孩子創造了一個平常人的生活環境,夫妻兩搬出了自己的別墅,租了一個很小的房子,生活節儉不夠,時不時還裝的很窮,出生的女兒讀書後在學校的成績很不錯,但自卑感很強。在女兒考上大學後父母才把家裡真相告訴她,女兒非常氣憤,覺得被愚弄欺騙,女孩甚至開始懷疑周圍的所有事情,這對父母做的事情產生負面效果,適得其反。著名心理學家柏燕誼告訴大家,「刻意」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製造的挫折屬「用力過猛」行為,孩子的反應是抗拒,最傷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16、英國著名政治家菲利普.查斯特菲爾德的《親愛的兒子,爸爸想對你說》一書,在英國上流社會廣為流傳,被譽為「一部使人脫胎換骨的道德和禮儀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將其列入「世界經典」之一。本書以書信的形式,用淺顯、親切的語言對讀小學的孩子進行指導。

1)、從細微的地方開始說起。要學會在公平競爭中獲勝、學會控制情緒、要理解他人的缺點、要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要會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等等。有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別人問他你在哪所大學學到最重要的東西,他回答在幼兒園學到「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別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此實例說明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髮展的重要意義。

2)、用最親切的話語說到孩子的心裡。「爸爸告訴你一個辦法好嗎?」「假如你的朋友比你更優秀、更出眾,你會怎麼想?會不會嫉妒人家、說人家的壞話?」「孩子,聽說過書是無言的導師這句話嗎?」「你也聽聽爸爸要講的話,學會好好利用時間好嗎?」------通篇都是這樣的語氣,透出一個夥伴型的慈父形象彎著腰,牽著孩子的手,有意無意的聊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語重心長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非常容易接受。

3)、是周到的告訴,也是真情的流露。「有一回你和朋友一起玩,晚上回來很晚,爸爸問你,你很輕鬆的回答,你知道爸爸多麼擔心你嗎?」「孩子,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兒子,真正的男子漢,敢於承擔責任!」------講的這些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常識,學習的方法,在字裡行間自然流露,是真摯質樸的情,是毫無修飾的愛。

還有值得大家借鑒的語句:

你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主張了。既然已經到了有主張的年齡,你就應該學會把自己的主張清楚地傳達給別人。

就算你的競爭者想盡辦法要壓倒你,你也要對他以禮相待。因為真正優秀的人是用公平競爭的方法獲勝的。

再優秀的人,身上也有缺點,再平凡的人,身上也有優點。想成為佼佼者,就要學會從每個人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

發現某人的優點時,你可以誠摯地把它告訴周圍的朋友,發現某人的缺點時你應該選擇悄悄地告訴他本人,以便他改正。

才華橫溢的你,假如不懂得表現自己,別人就可能永遠也不了解你的才華。

一個人哪怕擁有再多的財產和榮譽,一旦身體出了毛病,也就等於什麼也沒有了。世上再也沒有比忽視健康更愚蠢的事了。

17、關於錯誤教育,近年我國教育界華應龍先生提出了「容錯」教育的理念,三個層次是「錯就是錯、錯不是錯、錯還是錯。」日本教育理論家中谷彰宏借鑒了他父親小時候繪畫的事情,從小繪畫、畫油畫都是小心謹慎,父親常說「儘管畫!」「要放心大膽地去畫!」即使畫錯修改、反覆修改。還有一個案例,一華人孩子在美國讀計算機系是全美最好少有的華人學生,一天某公司挖他給他股份,請他退學去公司,並說公司明天就上市,股份會值百萬,他猶豫沒去,結果第二天上市,這個孩子失去一百萬。當他沮喪地給媽媽電話時,媽媽說:孩子,這不是你的錯,是媽媽的錯。媽媽從小就要求你拿100分,你知道100分是怎麼來的嗎?就是一分一分摳來的,100分的孩子不可以錯,所以有這麼大的風險時你怎麼可以承擔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追求百分之百不錯的孩子不敢冒險,容易有挫敗感。所以主張「與其教給孩子正確的答案,不如讓孩子養成錯也要一錯到底的習慣」。做為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是義務,也是責任;家庭教育既是一門學問,也是藝術。在此獨孤寧和推薦世界級的專家和有經驗人們的觀點和經驗,「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我認為只要具有合理性,能產生實效的都可以借鑒。祝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進程中取得良好的實效,獲得圓滿的成功!

寫於二0一0年整理於二0一四年七月


推薦閱讀:

如何與孩子溝通案例實錄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三)
名醫講堂第280期:孩子長太快太慢都不好(第1頁)
號外!王寶強被曝凈身出戶成窮光蛋 獲孩子撫養權.圖

TAG:教育 | 孩子 | 這樣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