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普京第三任期執政情況評析
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是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的第三個任期。在2018年3月俄羅斯新的總統選舉到來前夕,回顧普京總統這一任期俄羅斯國內外的主要事件和得失,或有助於我們恰當評價其這段工作結果並預測其下個任期的大致走向。
一、俄國內政治和經濟形勢
普京總統第三任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烏克蘭危機爆發是第一階段,約兩年時間。2014年3月克里米亞獨立並加入俄羅斯聯邦以後是第二階段,將近4年時間。普京總統這個任期的主要特點是:俄國內社會政治形勢雖有麻煩,但基本穩定;經濟形勢前三年小幅增長後三年下降或停滯,相當不穩;對外關係「西冷東熱」,很不平衡。
(一)政治形勢基本穩定
2011年12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後,以莫斯科「博洛特」廣場示威為代表,俄羅斯一些政治反對派及其支持者在首都和其他城市舉行了一系列集會遊行,抗議部分官員腐敗、當局在選舉中舞弊和「梅普組合」的「二人轉」模式。美國等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企圖阻止普京再次當選總統。然而,三個月後,普京在2012年3月4日的總統選舉中以63.60%的得票率一舉獲勝,當選為俄羅斯第六任也是他本人的第三任總統。
保持和加強國家穩定是普京執政的重要理念,他認為只有穩定才能發展。當選後的普京堅決實施穩定政策,採取了諸多措施。首先,加強總統辦公廳的行政權力,調任自己多年的戰友、前政府副總理伊萬諾夫為主任。為加強總統垂直領導,還增加了近20個總統直轄的委員會。通過這些調整,總統麾下的克里姆林宮勢力明顯加強,足以保障總統意志的下達和貫徹。其次,為加強對政治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國家杜馬通過了行政違法法典、集會修正案、《非營利組織法》修正案、《網路黑名單法》、《叛國罪修正案》。集會修正案公布後,俄羅斯反對派的集會和遊行示威活動有所收斂,組織集會的次數和參加集會的人數都明顯減少。再次,面對中產階級要求俄政治和社會朝著更加寬鬆、民主的方向發展的形勢要求,普京著力進行政治改革:1.修改政黨法。放寬對建黨的限制,減少了政黨登記註冊的所需人數。2.修改選舉法。從2016年起,恢復國家杜馬的「混合選舉制」,以增強議員的地區代表性。政党進入議會的門檻(得票率)從原來的7%降至5%。3.加強反腐敗鬥爭。國家杜馬通過了不許政府官員在海外擁有財產、銀行賬號和有價證券的法律。總統批准的《關於俄羅斯政府》法律修正案規定,政府成員應該申報自己、夫人和未成年子女的收入。2013年,俄聯邦最高法院通過法律修訂案,對受賄行為處以巨額罰款,同時也對拒不繳納罰款的受賄官員進行更嚴厲的刑事處罰。根據《2014—2015年國家反腐敗計劃》,俄羅斯聯邦最高法院增設了反腐敗局,主要任務是監督反腐敗法律法規的執行和為反腐敗提供專業建議等等。同時,反腐敗局也有依照法律審查俄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資料的權力。最後,支持克里米亞獨立和加入俄聯邦。2014年2月,烏克蘭發生政權非正常更迭,烏克蘭東部發生武裝衝突。3月16日,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決宣布獨立並要求加入俄羅斯聯邦。兩天後,俄羅斯接受克里米亞的請求。普京總統的這一決斷得到俄全國上下一致支持,其支持率飆升到80%以上。在西方陣營的強烈反對和制裁面前,克里米亞問題反而成為俄國內穩定和一致對外的黏合劑。在2016年9月18日的國家杜馬選舉中,統一俄羅斯黨在按照政黨比例代表制選舉中獲得54.2%選票,在225個單一選區中贏得203席,共獲得343個議席,占議會2/3強,一掃上屆議會選舉的陰影。
整體上看,在普京的第三任期內,俄政治形勢保持基本穩定態勢,然而也應注意到反對派活動、恐怖主義威脅是主要隱憂。
第一,體制外反對派活動依舊。與2011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相比,近年來俄羅斯政治反對派的活動明顯收斂。但是反對派的活動仍是俄政局的不穩定因素之一。2012年9—10月,反對派通過網路選出45人組成協調委員會。該協調委員會每個月第三個周六舉行會議。俄羅斯不少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散布大量反對普京及其政權的言論,反對派領導人之一納瓦爾內的博客就是其中之一。在2013年9月莫斯科市市長選舉中,阿列克謝·納瓦爾內以27.24%的得票率名列第二。這說明首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選民對現任市長不滿。2015年2月27日深夜,前副總理、反對派領導人涅姆佐夫在莫斯科紅場不遠的「大莫斯科河橋」畔被暗殺。反對派組織5萬多人參加葬禮,向當局示威。2017年3月和4月,在納瓦爾內策動下,7000餘人走上莫斯科街頭,抗議梅德韋傑夫總理的腐敗行為,要求其辭職。
俄羅斯約有650個非政府組織靠從國外獲得資金而生存。近年來雖有69個非政府組織被列為「外國代理人」,但仍有不少非政府組織從事反政府活動。例如,美國一些非政府組織通過俄羅斯同行向俄中學生免費提供俄語教科書,每年此項花費約400億盧布(約合72億元人民幣)。俄羅斯當局指責這些教科書歪曲事實,灌輸西方意識形態,宣揚自私思想。
第二,恐怖活動不斷發生。車臣非法武裝殘餘和北高加索的宗教極端勢力雖受到沉重打擊,但仍負隅頑抗,不時製造恐怖事件。「瓦哈比」宗教極端勢力的影響已擴展到俄最大的穆斯林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2012年7月喀山發生了兩起謀殺溫和穆斯林領導人的恐怖事件。2013年12月29日和30日,伏爾加格勒市接連發生兩起恐怖爆炸,造成34人死亡,100多人受傷。2014年12月3日晚,車臣恐怖組織的約15名武裝人員在距離格羅茲尼50千米的一個村莊奪取3輛汽車,4日凌晨1時左右乘車進入格羅茲尼,在一個檢查站射殺3名交通警察。隨後他們佔據了格羅茲尼市中心的新聞大樓,與安全部隊發生槍戰。交火中,這幢10層大樓被毀,6名恐怖分子被擊斃。2015年12月7日晚,在莫斯科市中心附近的公交車站,有人從行駛的車輛向公交車站候車人群投擲手榴彈,造成5人受傷。2017年4月3日,聖彼得堡地鐵發生恐怖爆炸,造成14人死亡,49人受傷。爆炸案嫌疑人是來自吉爾吉斯斯坦22歲的阿克巴爾容·賈利洛夫。在諸多原因中,「伊斯蘭國」組織的招募活動使俄羅斯的反恐形勢更加複雜。截至2015年9月,有2400名俄羅斯公民加入「伊斯蘭國」組織。俄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組織實施空襲,目的之一就是要阻止那裡的俄羅斯籍恐怖分子返回國內。
(二)經濟形勢差強人意
與政治穩定不同,近六年俄羅斯的經濟十分脆弱。普京2012年初參加總統競選時,曾提出一些宏偉目標,例如:到2020年使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新建和更新2500萬個高生產率的就業崗位;增加投資額,到2015年使之增加到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到2020年,高科技產業和知識型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將提高50%,高技術產品出口翻一番;經濟部門的平均收入增長60%—70%;高校教授和教師的工資、醫生和科研人員收入將達到地區平均工資的200%。實際結果並未如願。2012年俄羅斯經濟比2011年增長3.7%,工業產值增長2.7%,基本建設投資增長8.4%。2013年在國際石油均價105美元的情況下,俄羅斯經濟增長1.3%,不及2012年增速的一半。2014年俄經濟只增長0.7%,未達到增長2.5%的目標。由於國內投資環境不佳,企業家對短期內經濟回升缺乏信心,俄資金外流高達1200億—1300億美元。雖然失業率只有4%,但通貨膨脹率卻在9%以上(2013年為6.5%)。俄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在盧布匯率上得到了集中反映。2014年初,盧布匯率為1美元兌換33盧布,但是隨後逐月貶值,到12月10日後更是狂跌不止,俄羅斯央行將基準利率從10.5%上調至17%,仍未能阻止盧布大幅貶值。此後,俄政府進行「盧布保衛戰」,俄財政部拋售70億美元,一些國有企業也應政府要求動用外匯購買盧布,終使匯率回到1美元兌53盧布左右。
2015年1月28日,俄政府批准並頒布了2015年反危機計劃,旨在保證俄經濟穩步發展和社會穩定。該反危機計劃包含60個條款,確定的措施集中在七個方面:一是支持進口替代;二是支持非原材料商品包括高科技商品出口;三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四是為重大經濟領域融資創造條件,包括完成國防採購;五是對受通脹影響的較為困難人群進行補償;六是降低勞動力市場緊張程度;七是優化預算開支和穩定銀行系統。
這些應對舉措雖然在局部取得一些成效,但總體上未能改變俄經濟窘境。2015年俄GDP下降3.7%,通脹率高達12.3%,居民實際收入減少2%—4%,失業率達5.6%。2016年俄經濟進一步下降0.6%,但是工業增長0.8%,農業增長4.1%。2017年前4個月俄經濟增長0.7%,投資增長23%,非原料和非能源出口增長19%,通脹率降至4.2%。2017年全年經濟有望實現約1%的增長。
縱觀最近六年俄羅斯經濟形勢,有以下特點:
第一,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2012年9月8日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海底鋪設的「北溪」第二條管線投入使用,使俄通過「北溪」出口給歐洲的天然氣達到每年550億立方米(第一條管線為275億立方米)。10月22日俄羅斯宣布,俄羅斯石油公司用610億美元購買了英國石油公司(BP)和俄羅斯私人財團在秋明石油公司各50%的股份,使俄羅斯石油公司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10月23日,位於亞馬爾半島的博瓦年科沃天然氣田投產,年產量460億立方米。
能源在俄歐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歐盟約1/3的天然氣和1/4的石油從俄羅斯進口。2013年俄在「南溪」天然氣項目中獲得進展,分別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奧地利簽署了政府間協議。然而歐盟委員會認為,俄就「南溪」項目與歐洲一系列國家簽署的雙邊協議違反歐盟法律,應該重審。俄認為歐盟這一政策帶有歧視性,於是另闢蹊徑。2013年12月1日普京總統訪問土耳其,俄土決定在土耳其和希臘邊境建設一條天然氣管道向南歐國家供氣(俗稱「土耳其流」)。為此,俄從2015年起對出口土耳其的天然氣給予6%的價格折扣。2017年6月23日,「土耳其流」天然氣管道深水段開始鋪設,普京登上「先鋒精神」號管道鋪設船,見證淺水段和深水段管道對接。「土耳其流」第一條管線預計2018年建成,2019年底第二條管線完工並開始輸氣。
2016年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凝析油產量達到創紀錄的5.4749億噸,比2015年增長2.5%,佔全球產量的13.82%,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居全球第一位。能源收入一直是俄政府財政預算的主要來源。
2016年俄羅斯烏拉爾品級石油均價僅為每桶40.8美元,但全年石油天然氣出口收入仍占政府財政收入的38%。
第二,軍火生產地位超然。
2013年俄羅斯軍費增加25.8%,達2.1萬億盧布。2016年俄軍費開支達692億美元,同比增長5.9%。普京在視察俄最大的軍工集團公司時稱「國防工業永遠是帶動其他生產部門的火車頭」,要像20世紀30年代蘇聯搞工業化那樣發展俄羅斯現代軍事工業。「2016年俄國防出口公司向50多個國家出口俄武器和軍事技術設備,總值130多億美元。」公司訂單總值約450億美元,履行約5000份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國際合同。
俄軍事工業保持了世界領先地位,但整個工業結構不夠合理,高科技產品所佔比例不大,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下的局面沒有改觀。
第三,農業異軍突起。
2015年和2016年俄農業產值各增長3%。2014—2016年糧食產量每年都超1億噸,其中2016年為1.17億噸。按俄羅斯人口1.42億計算,人均700多千克。2015年俄糧食出口2500萬噸左右,出口額200多億美元,相當於天然氣出口額的25%。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俄出口小麥2450萬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2015年和2016年俄農產品出口收入分別為162億美元和170億美元,均超過武器出口額。農業成為俄羅斯經濟的一個亮點。
第四,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下降。
2012年俄羅斯GDP為2.02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排名第9位,佔世界經濟總值的2.77%。
儘管普京競選時表示到2020年俄羅斯經濟應進入世界五強之列,但2016年俄GDP降至1.42萬億美元,名列世界第13位。
2011年俄羅斯對外進出口總額為8221億美元,其中出口5160億美元,佔世界貿易出口的2.8%。
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以及西方制裁,2016年俄對外貿易總額為4712億美元,比上一年下降11.2%。與2011年相比,則減少3500多億美元。俄羅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急劇下降。俄GDP和外貿下降,與俄營商環境也有關係。
在2016年世界銀行營商指數排名中,俄羅斯位於第51位。總理梅德韋傑夫在改善俄投資環境會議上指出,這種排名結果不能接受,應採取措施提高對過境貨物的監管效率。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經濟下降直接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2012年俄羅斯人均GDP為1.41萬美元。2016年減少到8058美元,僅佔世界第74位。
2011年俄羅斯職工平均月工資為25600盧布,約合880美元(2012年俄盧布對美元平均匯率為31盧布兌1美元),普京曾表示到2020年前平均工資增幅將不低於60%—70%。但從目前情況看這一指標很難達到。2016年俄羅斯平均工資36703盧布,按當年平均匯率1美元兌67.1899盧布折算,為546.26美元。實際工資收入低於5年前的水平。
2014年以來莫斯科消費品價格平均上漲約30%,一些企業和公司開始削減工作人員。2015年3月初,普京總統批准關於「工資優化」的法令,將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和政府高官每月工資削減10%。議會兩院議員工資也相應下調。2015年7月,普京總統下令內務部門裁員10%。普京總統歷來重視加強武裝力量和社會穩定,現在被迫精簡內務部人員,可見財政之窘境。
由於俄盧布貶值,兌換美元的匯率大幅下降,近年來出國旅遊的俄羅斯人數銳減,很多人只好把「出國游」改為「國內游」。
生活水平下降使部分居民產生不滿情緒。據全俄民意研究中心的數據,俄羅斯60%以上的居民最擔心通貨膨脹,56%以上的居民擔心貧困和低工資,71%的俄羅斯人感受到經濟危機的明顯影響,31%—38%的人擔心失業,40%的人痛恨官員腐敗。雖然85%的俄羅斯人不願意離開俄羅斯,但仍有13%的俄羅斯人希望出國定居。
最近六年來,俄羅斯選民參加投票的積極性不高。在2016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中,全國的投票率只有47.88%,比上屆選舉下降13%,是歷史上投票率最低的一次選舉。尤其是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投票率不足40%。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這是選民表現出來的「抗議情緒」,值得當局重視。
(三)對外關係有得有失
普京執政時期俄羅斯的對外關係與梅德韋傑夫總統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開始運行,但是與烏克蘭的關係破裂,同美歐關係變得緊張而複雜,但是東方外交,或者說歐亞外交取得了進展。
1.創建歐亞經濟聯盟
20多年來,俄羅斯在後蘇聯空間進行了建立獨聯體一體化、歐亞經濟共同體等模式探索,並不成功。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競選總統前夕,提出建立歐亞聯盟的建議。這一建議的實質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超國家聯盟模式,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一極,並成為連接歐洲和蓬勃發展的亞太地區的紐帶」。12月19日,三國成立了獨聯體地區的第一個超國家機構——歐亞經濟委員會。2012年1月1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經濟空間,即商品、服務、勞務、資本自由流動的共同市場。俄羅斯竭力勸說烏克蘭加入該經濟一體化組織,但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奉行騎牆政策,只同意做觀察員,不願正式加入。卻準備在2013年11月與歐盟簽署烏克蘭成為歐盟聯繫國的協議。由於俄羅斯強烈反對,亞努科維奇暫時改變了簽署聯繫國文件的決定。這激怒了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勢力,在一些西方國家支持下,他們再次發動了類似2004年「橙色革命」期間的廣場集會和帳篷示威,逼迫亞努科維奇下台。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烏克蘭東部開始軍事衝突。克里米亞宣布獨立並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俄羅斯加快了歐亞經濟聯盟建設速度。2015年1月1日,歐亞經濟聯盟宣告正式開始運行。此後一年多時間裡,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接踵加入,形成1.7億人口的共同市場。俄羅斯的長遠目標就是要把歐亞經濟聯盟打造成類似歐盟的一體化組織。雖然歐亞經濟聯盟成立三年來內部經濟摩擦不斷、貿易額下降,但是其在海關、資本、能源、勞動力流通等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2015年5月29日,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簽署了建立自貿區協定。協定生效後,歐亞經濟聯盟商品名錄中59%的商品進口關稅立即取消,其餘29%商品的關稅將在5—10年的過渡期內取消。歐亞經濟聯盟還準備與紐西蘭、以色列等國簽署自貿協定。由此可見,歐亞經濟聯盟已經成為俄羅斯依賴的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也是普京總統振興俄羅斯戰略的一個最重要的抓手。該聯盟經營得如何,將直接關乎俄羅斯的未來。這就需要俄羅斯處理好聯盟內部以及與聯盟外部,包括與中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關係。
在推進歐亞聯盟建設的過程中,俄羅斯一直把中亞地區作為重點。六年來,普京總統多次訪問中亞國家,與烏茲別克簽署的《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宣言》、《烏茲別克加入獨聯體自由貿易區諒解備忘錄》,與哈薩克簽署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俄哈21世紀睦鄰友好同盟條約》等文件,夯實了俄與中亞國家合作的法律基礎。俄羅斯免除了吉爾吉斯斯坦4.89億美元的債務,簽署了新的俄軍事基地協議。該協議自2017年起生效,有效期15年,協議期滿後可再延長5年。俄與塔吉克也簽署了新的軍事基地協議,規定俄在塔的第201軍事基地將租用到2042年。軍事協議的簽署對於加強中亞地區安全以及保持俄在該地區的傳統影響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6月初,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瑪納斯軍事基地正式關閉。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俄羅斯終於把美國的軍事基地擠出了俄在中亞的勢力範圍。
2.與美歐關係明顯倒退
2012年俄美關係因「梅普易位」和美國總統選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停滯,但是尚未惡化。在美從阿富汗撤軍問題上,俄同意把烏里揚諾夫斯克作為北約人員和武器裝備的中途轉運站。普京和奧巴馬在洛斯卡沃斯出席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會晤,就發展兩國貿易、廢除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等問題交換意見。2012年11月6日奧巴馬蟬聯美國總統後,普京立即發去賀電,希望在推進俄美在各個方面的關係以及解決尖銳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方面與奧巴馬「共同進行建設性工作」。
然而奧巴馬政府繼續對俄羅斯實行遏制政策。2013年俄美在是否空襲敘利亞問題上激烈爭鬥,最後以「化武換和平」方案而妥協。而7月的斯諾登事件又成為影響俄美關係的一個障礙。
2014年3月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率領西方盟國對俄羅斯實行嚴厲的政治和經濟制裁,把俄羅斯排擠出八國集團。北約以保護成員國安全為由,加大了在波羅的海國家上空巡航,偵察飛機定期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上空執行飛行任務,往地中海增派船隻,不斷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地區舉行各種軍事演習。2014年9月初北約在英國威爾士舉行的峰會,自冷戰結束20多年來首次明確認定俄羅斯為北約的「對手」。會議通過了「戰備行動計劃」,決定成立一支「尖鋒」快速反應部隊,以加強北約的軍事能力和聯合防衛實力。峰會還要求北約成員國今後幾年內把軍費開支提高到不少於GDP的2%,全面加強北約在東歐國家的軍事存在,包括派駐軍隊、提升現有軍事裝備水平,加速軍事設施建設等。2016年黑山加入北約,這是時隔7年北約的再次擴員,它「觸動了俄羅斯的利益」。雖然2016年4月20日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恢復接觸,在布魯塞爾舉行大使級別會議,討論了烏克蘭、阿富汗以及風險管控等問題,但是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的不信任依舊嚴重,以對方為假想敵的軍事部署和演習按慣性進行。
2017年7月上旬,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通過修改烏克蘭《對內對外原則法》。法案規定,烏克蘭將深化同北約合作,並最終獲得北約成員國資格。對此,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並不直接涉及俄羅斯,但在極大程度上間接涉及俄羅斯的利益。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則將意味北約軍事設施進一步逼近俄邊界,這無助於歐洲安全形勢的改善。
佩斯科夫指出,當前烏克蘭政府「正在散布虛假的俄羅斯威脅,以此向歐洲其他國家施加壓力」。7月上旬,美國宣布將對烏克蘭的安全問題負責,提出「烏克蘭安全援助計劃」,其中提供首批安全援助2500萬美元,9月之前還將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不少於4.1億美元的財政援助。由此可見,俄美圍繞烏克蘭的爭鬥將繼續下去,成為長期嚴重影響俄美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從內心希望改善美俄關係,加強雙方合作。然而「通俄門」極大地限制了他對俄外交的行動能力,美國國會、政治精英、媒體和社會民意普遍反映出來的對俄不信任和不友好的態度,嚴重掣肘了特朗普的對俄政策。7月7日,美俄總統在漢堡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首次會晤。特朗普向普京直接詢問,俄政府是否曾利用黑客手段干涉美國總統選舉。普京矢口否認,稱俄絕沒有做那樣的事情。特朗普接受了這一表態。會晤後,蒂勒森宣布:美、俄、約旦就在敘利亞西南部地區停火達成一項協議。雙方還同意建立網路安全小組開展工作,以避免干涉選舉等負面事件再次發生。
國際觀察員們一致認為,「雙普會晤」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美俄關係要取得大幅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近六年來也呈現停滯和倒退。雖然2010年6月俄羅斯與歐盟宣布啟動「現代化夥伴關係」,但至今雙方在免除簽證等問題上沒有取得進展。在同整個歐盟難以迅速改善關係的情況下,俄羅斯開始採取著重與德、法、意等國發展雙邊合作的策略。在歐盟各國與俄羅斯貿易額方面,德國繼續以每年72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額在歐盟成員國中居於首位。法國開始向俄轉讓「西北風」級航母建造技術。
但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歐關係急劇惡化。歐盟立即宣布對俄實行經濟制裁,此後多次延長。法國取消了向俄轉讓「西北風」級航母建造技術的合同。2017年6月19日,歐盟理事會宣布,鑒於明斯克協議執行情況不理想,歐盟決定把對俄經濟制裁延長一年,至2018年6月23日。俄羅斯也針鋒相對,決定在2018年12月前禁止來自美國、歐盟以及另外一些西方國家的食品進入俄羅斯。相互制裁使俄羅斯經濟損失500億—520億美元,而歐盟也損失1000多億美元。
自2015年起,俄羅斯與歐盟的政治關係有所緩和。2月13日,由於烏克蘭、歐盟、俄羅斯都因烏克蘭戰爭困擾而不堪重負,希望得到喘息、用和談方式解決問題,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斡旋下,俄、法、德、烏領導人在明斯克會晤。經過16小時的緊張會談,就烏克蘭政府軍和東部民間武裝停火達成協議。這個協議的簽署和執行是2015年烏克蘭危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俄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調整。明斯克協議2月15日生效以來,雖然雙方時有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發生,但是總的來說協議得到遵守,東部的戰爭硝煙驟減,雙方人員傷亡大為減少。隨著軍事形勢緩和,俄烏天然氣爭端也暫告緩解。歐盟國家不再擔心過「寒冷的冬天」。明斯克協議第11條規定給予烏克蘭東部以高度自治地位,但是烏克蘭政權內部意見不一,議會強硬派和激進民族主義勢力堅決反對波羅申科總統簽署的明斯克協議。因此,烏克蘭東部局勢暫時只能維持現狀。要使各方都做出妥協,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尚需付出極大努力和較長時間。
3.亞太外交有亮點
如果說最近這六年俄羅斯的外交是「西方不亮東方亮」,恐怕並非言過其實。這些年俄羅斯的東方外交至少有五個亮點。
第一,亞太外交在俄羅斯整個外交中的地位大幅提高。
2012年9月俄羅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0屆領導人非正式會晤。通過辦會,俄羅斯提高了國內對發展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重要性的認識,擴大了本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加強了與亞太國家的聯繫與合作。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和西方對俄制裁,促使俄羅斯更加重視與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日本、東盟等國家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合作。為了加強與亞太國家的合作,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包括建立超前發展區和自由港、舉行東方經濟論壇、向每位公民提供1公頃土地用於發展等等。六年來,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位於阿穆爾州的「東方」宇宙發射場開始投入使用。按計劃,到2020年俄羅斯90%的宇宙發射都將在這個發射場進行,只有10%的發射仍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進行。
第二,俄中關係進一步加強。
2012年初,普京在總統競選的對外政策綱領性文章中明確批駁了「中國威脅論」,高度肯定了中俄關係的相互依賴性。這對於消除俄羅斯一些民眾對於中國發展的誤解和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互信,對於普京新的總統任期內進一步發展中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在世界大國領導人中,像普京這樣積極評價中國發展的領導人屈指可數,這番言論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近六年來中俄關係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互信得到加強。中俄兩國領導人保持密切的互訪和會見。中俄兩國領導人共計會晤二十多次,直接促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推動了雙邊合作在各個領域的展開。
二是經貿關係獲得發展。2012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的第九大貿易夥伴。在俄機電、輕工、紡織、塑料、橡膠等十大類商品進口中,中國均名列第一位。2014年中俄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884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對中國出口375.1億美元,佔俄出口總額的7.6%;俄自中國進口508.9億美元,佔俄進口總額的17.8%。中國成為俄最大貿易夥伴。此後兩年,受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能源價格影響,雖然中俄實物貿易量並未減少,但貿易額有所下降。2016年中俄進出口貿易額為69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經過努力,中國企業對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40多億美元,保持俄第四大投資來源國地位。
在諸多合作項目中,特別值得提及的是2014年5月21日簽署的《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和《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根據這一協議,2018年以後,俄將每年向中國出口天然氣,數量逐年增加,最終達每年380億立方米。該合同有效期30年,總金額4560億美元,被稱為「世紀工程」。2017年7月4日,在中國國家領導人訪俄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訂了《中俄東線購銷合同的補充協議》,規定俄將從2019年12月開始通過「西伯利亞力量」(PowerofSiberia)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這項合作對於中國改善能源結構、逐漸減輕大氣污染特別是霧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俄羅斯擴大向亞太地區的天然氣供應,促進俄能源出口格局更趨平衡也是意義深遠。
2015年5月,中方銀行決定注資135億美元,購買位於俄羅斯北極大陸架的亞馬爾液化氣廠20%的股份。此前中國已訂購6—7艘將來用於在北極航道為液化氣油輪導航的破冰船。
此外,中俄在聯合研製大型遠程客機、莫斯科至喀山高鐵、田灣核電站第四期等項目的合作也取得實質性進展。這表明,中俄經濟貿易合作不存在任何政治上的障礙,是互利共贏的關係。三是旅遊合作明顯擴大。2012年和2013年俄中相互舉辦了「旅遊年」。經過旅遊年活動的宣傳和帶動,2016年中國訪俄遊客為107.3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15%。俄羅斯訪華遊客達118.3萬人次,同比增長31%。中國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入境客源國,而中國也成為俄羅斯遊客出境游增長幅度最大的目的地之一。
四是軍事合作取得新發展。俄羅斯向中國出售了C300和C4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先進的蘇35戰鬥機。兩國軍艦在東海、南海、地中海、黑海、太平洋、波羅的海等海域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提高了軍事協作水平。
五是在國際事務中涉及對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相互支持。在南海島嶼和釣魚島問題上,俄羅斯支持中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立場。2016年7月12日國際法庭對南海做出不公正的裁決後,普京總統在20國集團峰會期間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中方)的觀點是一致的,我們支持中國有關不承認海牙仲裁法院裁決的立場。這不是政治立場,而是法律立場,問題在於,任何第三方的仲裁都應該受到涉案各方的請求,並聽取各方的論據與觀點。眾所周知,中國未向海牙仲裁法院請求仲裁,法院也未聽取中方的立場。這樣的話,裁決又怎麼能是公正的呢?我們支持中國就該問題的立場。」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上,俄羅斯表示了積極支持。俄羅斯參加了中方倡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5年5月,俄中籤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聲明。2017年5月14日,普京總統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積極發言推動論壇取得成功。
而在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上,中國對俄羅斯的立場表示了理解和適當支持。2013年中國支持俄羅斯提出的「化武換和平」倡議,並和俄羅斯軍艦一起,到波羅的海、北海協助敘利亞銷毀從該國運出的化學武器。
中國對克里米亞獨立並加入俄羅斯的事件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既沒有參加西方國家反對俄羅斯的大合唱,也沒有參加他們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在西方國家領導人抵制出席俄羅斯舉辦的冬季奧運會開幕式和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慶典活動時,中國國家領導人飛往索契和莫斯科,出席這兩場活動。普京總統也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2016年6月25日,中俄發表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就一系列國際安全與穩定問題發表了一致的看法。2017年7月3日,中俄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關於朝鮮半島問題的聯合聲明》,重申反對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一致立場。兩國還確定了實施2017—2020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具體行動計劃。毫無疑問,中俄合作在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促進重大複雜問題的解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俄關係保持高水平運行,雙方各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不僅給兩國及兩國人民帶來福祉,也為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注入了強大正能量。中俄戰略協作,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一塊重要壓艙石。」
第三,俄羅斯與日本關係有所改善。
2012年2月普京第三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後,俄日關係加快了改善的步伐。3月普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俄日兩國應當做出妥協,在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問題上實現「平手」。7月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訪俄並受到普京總統會見。2013年俄日關係進一步緩和。2月16日經普京總統批准發表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指出,「俄羅斯聯邦打算推行同日本大力發展多方面睦鄰關係的方針。在推進整個雙邊合作和在國際舞台上協作的背景下,俄羅斯還將繼續進行關於尋找相互可接受方式解決爭端問題的對話」。4月安倍正式訪問俄羅斯,實現了2005年以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首訪。會談結束後簽署了18個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兩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議和關於發展運輸、動力、安全、能源、投資合作的備忘錄。兩國一些大銀行和大企業之間也簽署了在經貿、電力、遠東工業項目等方面開展合作的8個文件。為了落實俄日首腦峰會的協議,2013年11月2日兩國外長和防長在東京首次舉行2+2會晤並達成以下協議:確立防長定期互訪機制,日本海上自衛隊與俄羅斯海軍將舉行反恐和打擊海盜的聯合演習,日本陸上自衛隊與俄羅斯陸軍互派軍演觀察員,兩國建立網路安全保障協商機制。
然而,烏克蘭危機打破了俄日改善關係的節奏。作為西方七國集團的一員,日本參加了對俄制裁,致使日俄關係陷於停頓狀態。
但是,俄日畢竟是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國家,戰略和地緣政治經濟利益促使兩國審時度勢,擱置分歧,相互接近。2016年5月,安倍到索契,與普京進行會晤,提出八點經濟合作計劃。9月初,安倍出席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第二屆東方經濟論壇。12月15日,普京總統訪問日本,既滿足了安倍多年的願望,也為俄日關係的緩和與改善亮起綠燈。2017年3月,俄日恢復了中斷三年多的外長、防長「2+2」磋商。接著,4月27日安倍首相對俄羅斯進行2013年4月以來的第二次正式訪問。訪問結果表明,俄日在加強政治接觸和經濟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並朝著解決領土爭端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此次,雙方企業簽署了20項經濟合作協議。兩國政府間委員會商定了工業、農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投資、中小企業和人文交流等領域80個優先項目。初始基金10億美元的俄日投資基金會、俄羅斯遠東發展基金會和日本國際合作銀行表示將促進對俄遠東地區的投資。日本將繼續參加「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油氣田開發,在亞馬爾半島建造液化氣工廠,制訂建造「薩哈林至北海道」天然氣管道的計劃。雙方討論了俄向日本提供電力的「海上能源橋」方案。俄將幫助「福島1號核電站」恢復生產。2017年6月在日本舉辦「俄羅斯四季」文化藝術節,在日40所城市舉辦250場活動。2018年將互辦「國家年」。
然而,俄日關係依舊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2016年兩國貿易額只有208.6億美元,同比下降4%。日本從俄進口的商品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雙方試圖增加相互貿易,但俄不願單純提供原材料,希望增加出口加工產品(例如木材加工和海洋加工產品),從而提高商品附加值。日本則認為俄遠東市場經濟不發達,投資條件較差,政策法規多變,經濟效益不高,因而對俄投資短期內難以大幅增加。其次,俄日普通民眾互信度較低。由於日本官方長期的宣傳和輿論灌輸,不少日本居民仍堅持「收回北方四島」的立場,而從俄方來說,2018年春俄將舉行新的總統選舉,在普京總統的支持率因收回克里米亞而飆升的情況下,面對民族情緒高漲的選民,克里姆林宮短期內很難在領土問題上對日本做出大的讓步。
最後,俄日對待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立場迥異。日竭力支持,俄則堅決反對。安倍4月訪俄期間未能縮小雙方在此問題上的分歧。在朝鮮問題上,俄日態度也有很大區別。日跟隨美對朝實施全面制裁,而俄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繼續與朝保持政治、經濟和貿易聯繫。日本一些政客企圖挑撥或離間俄中關係,但是莫斯科明確表示,俄日關係不應影響俄中關係發展。
第四,俄與東盟國家合作加強。
越南是俄羅斯在東南亞合作的重點。俄主動建議把俄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俄越之間達成協議,俄將提供100億美元貸款在越建設該國首座核電站。俄還將增加對越出售武器裝備。越南則同意俄在金蘭灣建立物資技術保障站。2015年越南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了自貿協定。
2017年5月23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問莫斯科,成為20年來首次訪俄的菲律賓元首。除了雙邊關係外,俄還對東盟開展多邊外交。2016年5月26日,首屆俄羅斯與東盟國家防長會議在莫斯科舉行。5月19—20日,以紀念俄羅斯—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係20周年為由,在索契舉行了俄羅斯與東盟國家領導人的峰會,通過了《通向互利的戰略夥伴關係》宣言,並批准《俄羅斯與東盟國家2016—2020年發展合作綜合行動計劃》。俄羅斯與東盟達成49點共識。在政治和安全領域,雙方同意鞏固對話夥伴關係,合作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保障海上安全和航行自由,倡導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在經濟合作領域,雙方同意努力提高貿易額,研究東盟、歐亞經濟聯盟、上合組織開展互利合作的可能性,研究建立東盟和歐亞經濟聯盟全面自由貿易區。普京在會上表示:「我們可以進一步推進雙方在商業上的聯繫。俄羅斯準備了一份路線圖,其中包括57個技術項目,這將有助於我們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建立新的聯盟。」
6月17日,普京總統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進一步呼籲建立有歐亞經濟聯盟、印度、中國、獨聯體各國、東盟和其他國家參加的大歐亞夥伴關係。他主張在靈活的一體化結構框架內加強協作,因為在當今客觀形勢下,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協作,才能有效地完成所面臨的一系列生產和經濟任務。
但是,俄與東盟的關係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投資和貿易量小的問題比較突出。自2005年12月俄羅斯與東盟舉行首次峰會以後的10年間,俄與東盟貿易總額由2005年的42億美元增至2014年底的215億美元,俄在東盟經濟中的活躍度顯著增強。但是,從2010年到2014年底,雙方貿易總額僅增長0.8倍,遠低於預期的2.5倍。2014年,伴隨俄羅斯經濟困難,俄羅斯對東盟直接投資額由上一年的5.4億美元銳減至3000萬美元,使雙方合作陷入困境。目前俄在東盟國家的市場份額僅為1.5%,俄打算在2020年將份額擴大到10%,然而為此需要付出極大努力。
第五,改善了與伊朗、土耳其的合作關係。伊朗和土耳其被布熱津斯基稱為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在地緣戰略國家的博弈中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六年的情況看,俄羅斯在同美國爭奪土耳其的棋局中技高一籌。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被土耳其F-16軍機擊落。普京總統在土耳其拒絕道歉的情況下,隨即宣布對土耳其實行嚴厲制裁,兩國關係遭遇「滑鐵盧」。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發生企圖推翻埃爾多安政權的未遂軍事政變,土耳其政府指責旅居美國的宗教人士居倫為幕後主使,要求將他引渡回國。華盛頓回絕這一要求,並指責埃爾多安鎮壓國內反對派。莫斯科則支持埃爾多安維護國內穩定的舉措。對此,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說:「在發生未遂政變期間,俄羅斯向我們提供了無條件的支持。我們感謝普京總統以及所有俄羅斯官方人士提供的援助。」
2016年6月27日,俄羅斯和土耳其官方同時宣布,埃爾多安總統就土方2015年11月擊落俄方戰機事件向俄總統普京致道歉信。這就為俄土改善關係提供了契機。8月9日,埃爾多安總統應邀訪俄,與普京總統握手言和。兩國不僅恢復了貿易、旅遊等領域的雙邊關係,而且在解決敘利亞問題上開始積極合作。12月20日,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外長和防長在莫斯科會談,就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努力方向達成廣泛共識。
2017年1月下旬,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聯合發起的敘利亞問題會談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三國代表團在會談結束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建立敘利亞停火聯合監督機制。5月4日,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進而達成在敘利亞設立「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zones)的協議,以便為衝突中的敘利亞增加穩定因素。
由此可見,莫斯科通過改善與土耳其關係掌握了解決敘利亞問題的主動權。
2016年8月17日,俄羅斯「蘇-34」轟炸機從伊朗境內的哈馬丹空軍基地起飛,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代爾祖爾省的設施進行空襲,摧毀恐怖組織的兩個指揮所和野戰營地,擊斃百餘名武裝分子。伊朗允許俄戰機從伊朗領土上起飛去轟炸敘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這充分說明其對俄羅斯的信任,也是俄伊密切協作的一個寫照。在此之前,俄羅斯與伊朗簽署協議,決定向伊朗提供S-300地對空導彈防禦系統。
二、內政外交形勢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國內政策主要防範「顏色革命」和調整經濟政策
1.防止「顏色革命」的舉措
自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嚴厲抨擊美國後,華盛頓就認定普京對美國「不友善」。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期間,俄美關係實現「重啟」。2012年初美國利用其控制的俄羅斯非政府組織,試圖阻止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但是未遂。奧巴馬在俄大選結束5天後,才向普京總統發賀電。普京也以「尚未完成組閣」為由,拒絕前往華盛頓參加八國集團峰會。同年9月,奧巴馬一改歷年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傳統,拒絕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該組織峰會。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則聲稱美國決不允許普京通過建立歐亞聯盟「復活蘇聯的企圖」。
在此背景下,普京總統把防範美國破壞俄羅斯穩定、顛覆克里姆林宮政權的「顏色革命」作為自己執政的頭號任務。幾年來,俄羅斯修訂《行政違法法典》《集會法》《非營利組織法》,制定《俄羅斯聯邦網路安全戰略構想》《俄羅斯聯邦網際網路發展和利用國家政策法》《信息權法》等法律,一方面打擊和限制國內政治反對派的活動,一方面嚴防美國對俄羅斯的滲透。
2014年初烏克蘭危機開始後,俄羅斯當局更是加強了防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不友好和敵對的活動,以繼續保障國內的政治和社會穩定。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親西方勢力式微。每年9月的地方議會選舉和行政首腦選舉都反映了這一特點,而2016年的國家杜馬選舉更是這一政治格局和力量對比的集中反映。
2.普京威權主義在政治穩定中的決定性作用
普京總統既在俄羅斯精英層得到不二的支持和擁護,又在廣大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六年來,普京的民調支持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收復克里米亞和在敘利亞空襲「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以後,其支持率更是超過80%。普京總統每年的國情咨文、與電視觀眾的直接對話、與「全俄人民陣線」會見、年底的大型記者招待會,都對提升普京威望提供了很好的助益。
2014年10月22日,俄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沃洛金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會議上稱,「有普京就有俄羅斯,沒有普京就沒有俄羅斯」。他認為,俄羅斯人如今把對普京總統的攻擊看作是對俄羅斯國家和他們個人的攻擊,因此西方國家的制裁不會讓俄羅斯分裂,也不會讓俄羅斯渙散。2016年新年前夕,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向近千名俄羅斯官員、政治家贈送的新年禮物是《改變世界的語句——弗拉基米爾·普京語錄》。該書精選了普京2003—2015年發表的19次演講的重點內容,包括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髮表的演講以及2014年普京在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大會上的講話。政治觀察員們指出,統一俄羅斯黨在地方選舉和國家杜馬選舉中屢屢取勝,並非由於其主席梅德韋傑夫的功勞,而是由於該黨的「精神領袖」普京的因素。在國力衰弱、外來壓力和威脅增大的情況下,俄羅斯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人,而普京正是這樣的一位領導人。
還需要指出的是普京執行比較穩健的幹部政策以及他善於團結和使用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例如,前副總理蘇爾科夫就經濟政策發表了與普京總統不同的意見,但是普京仍任命他為總統助理。前副總理兼財長阿列克謝·庫德林經常發表與現總理梅德韋傑夫不同的經濟主張,因此俄政治反對派竭力拉攏他。普京總統卻經常請庫德林到克里姆林宮做客,聽取他的意見,並於2016年4月任命他為總統經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為俄總統提供關於社會經濟政策方面的建議。
雖然幾年來俄社會上多次盛傳梅德韋傑夫總理可能被解職,但是「普梅搭檔」保持至今。
3.經濟政策收效不大
這六年俄羅斯經濟很不景氣,客觀原因是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下降,西方對俄實行經濟制裁。實際上也有俄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政策需要調整等問題。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期間,於2009年提出「俄羅斯現代化」方針,試圖改革經濟結構,提高科技作用,為此他倡導建立莫斯科郊外的「斯科爾科沃」科技城。普京再次執政後改弦易轍,放棄了梅德韋傑夫的主張和措施。2012—2013年,普京主要著力於兌現他在大選中的承諾,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採取的方法主要還是增加能源和軍工生產,而沒有在改革經濟結構、使經濟現代化方面下功夫。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科技作用,普京批准在俄羅斯科學院搞改革,結果很不成功,科技領域困難重重: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不足,企業對參與科技研發的興趣淡薄,青年科學家流失、人才斷檔,缺乏能留住人才的競爭條件,科學研究與國際接軌薄弱,科學研究物質條件老化。普京在政治上信心滿滿,但對經濟增長卻不是胸有成竹,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心裡感到「最沒有底」的就是經濟形勢。
給人的印象是,俄羅斯迄今尚未找到改革經濟結構、使經濟健康發展的最佳路線圖。
(二)外交領域意識形態分歧和地緣政治博弈加劇
1.在意識形態領域與西方分歧擴大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以為從此與西方國家之間不再存在意識形態分歧,不再為價值觀、人權等問題爭吵。其實不然,俄與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而且自普京第三次擔任總統以來顯得格外突出。
華盛頓認為,普京的「主權民主」觀念已經使俄羅斯「偏離了民主的發展軌道」。「普京執政以來,俄在民主、自由、人權、政治改革等方面都出現了明顯倒退。」
2012年在人權和民主問題上,莫斯科和華盛頓齟齬不斷。美國指責俄當局迫害女子朋克樂隊成員,俄則關閉美國國際發展署駐莫斯科代表處。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於10月22日首次舉行美國人權聽證會,批評美在人權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12月6日美國參議院終於廢除了自1974年以來對莫斯科實行的貿易歧視的「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但作為掛鉤,又通過了「馬格尼茨基法案」,對60名俄羅斯有關人員實行嚴厲制裁。俄外交部立即對此予以譴責,並「以牙還牙」,制定了涉嫌侵犯人權的美國公民名單,禁止他們進入俄羅斯。歐盟國家對普京限制反對派和非正式組織的做法提出批評,對於俄當局拘留並判處褻瀆東正教的「造反貓咪」朋克樂隊成員的做法,更是竭力抨擊。歐洲議會將俄羅斯女子朋克樂隊成員列入2012年歐洲人權獎——歐洲議會薩哈羅夫獎提名獎名單,俄外交部對此感到憤怒,認為這是「對俄內政的粗暴干涉」。
俄學者亞歷山大·盧金認為,美國對普京的內外政策表現出總體的不信任,「其基本原因在於美國的意識形態左右著美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同時受到華爾街和美國銀行體系本身利益的深刻影響」。
2.地緣政治鬥爭激烈
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宮以來,特彆強調要改變現行世界秩序。他認為,「冷戰」結束了,但它並未以「和平」的方式告終,沒有明確而透明的關於遵守既有原則,或關於創建新規則、新標準的協議。「我們迫切需要負責任的大國達成新的全球共識」,「出發點應該是一切地區中心及圍繞這些中心而形成的一體化計劃,應該擁有同等的發展權,以便它們能相互補充,誰也無法人為地使它們彼此衝突,相互對立」。
普京不接受單極模式,認為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中,俄羅斯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俄的利益被損害和破壞。因此,俄羅斯要改變目前的國際秩序,要建立俄作為其中一極的多極世界的國際秩序。與此同時,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和改變現有世界秩序,普京越來越主張俄應採取強硬立場,更大程度地採用軍事手段。從2014年3月應對烏克蘭危機、收復克里米亞,到2015年9月處理敘利亞危機、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組織等極端恐怖組織,俄羅斯正是這樣做的。
普京提出建立歐亞聯盟的倡議,遭到美國的批評。2012年12月7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稱,俄羅斯推行的經濟一體化是「再蘇聯化」,美國「正努力找出延緩或阻礙其實現的有效辦法」。
美國一直把阻止烏克蘭與俄羅斯一體化作為其在後蘇聯空間的主要戰略之一。烏克蘭危機實質上是冷戰後俄美爭鬥的一次總爆發。烏克蘭危機爆發前後,美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支持反對亞努科維奇的勢力——從美女總理季莫申科、激進總理亞采紐克到「巧克力大王」波羅申科總統。美國沒有參加明斯克協議談判,更沒有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2015年2月,美國眾議院審議一項新立法草案,向烏克蘭提供軍援10億美元,並授權美國國防部長在2017年9月30日以前,在與國務卿協調的基礎上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包括訓練器材、防禦性的致命武器、後勤保障、物資和服務。2015年4月20日,代號為「無畏守護者-2015」的烏克蘭和美國聯合軍事演習在烏克蘭西部利沃夫州開始舉行。美國第173空降旅的290名軍人參加演習。波羅申科總統說,烏美兩國的軍事合作正在轉入有實質性內容的嶄新階段。烏美戰略夥伴關係正在不同層面上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8月31日至9月12日,美國與烏克蘭在敖德薩州和尼古拉耶夫州舉行海上軍事演習,2500名軍人參加。北約一些成員國也參加了演習。11月26日,烏克蘭國防部長表示,烏克蘭軍隊將採取北約標準,2020年完成主要步驟。
烏克蘭實際上已成為北約的准成員國。而在政治和經濟上,烏克蘭與歐盟簽署了聯繫國協議,按照歐盟的設計,在國內實行市場經濟改造。以敘利亞為焦點的中東地區是俄美地緣政治博弈的另一個重點。從2013年圍繞是否空襲敘利亞、「化武換和平」,到2015年9月30日俄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目標實施空襲,再到2017年7月7日普京和特朗普會談後,與約旦一起簽署支持敘利亞西南部停火的協議,幾年來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外交縱橫捭闔,可圈可點。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聯盟雖然對「伊斯蘭國」組織進行了空襲,但是沒有遏制住「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不斷擴張。實際上美國並不是真心實意要打擊和消滅「伊斯蘭國」組織,而是企圖藉助這個極端組織推翻阿薩德·巴沙爾的伊斯蘭遜尼派政權,除掉俄羅斯在中東的最後一塊陣地。到2015年上半年,「伊斯蘭國」組織等武裝力量已經佔領敘利亞領土的70%,阿薩德政府軍只控制30%左右的領土,處境危險。為了保住阿薩德政權,並維護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和影響,俄亟須在中東採取重大的軍事和政治行動。緩和烏克蘭局勢,把軍事和政治重點轉移到中東,反映了莫斯科外交策略運用的老謀深算。這是「伊斯蘭國」組織2014年6月大規模入侵敘利亞以來俄羅斯首次「亮劍」,既是俄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的重大軍事行動,也是2013年「化武換和平」後俄美之間的又一次交鋒。
俄羅斯空襲「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行動取得了預想結果,重創了極端勢力,推動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的鬥爭,啟動了敘利亞問題的日內瓦和談。
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係,從2015年11月開始制裁到2016年8月迅速和好,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為了下好敘利亞和中東這盤棋。目前,迫使「伊斯蘭國」組織撤離敘利亞已經為期不遠,但是,一些大國圍繞「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撤離後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安排的爭鬥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庫爾德人是否自治將成為棘手的問題之一。
3.在實現外交目標的手段上更加重視軍事作用
美國是世界上軍費開支最大的國家,2016年其軍費達6110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36%。特朗普擔任總統後,增加軍事力量的趨勢更加明顯。特朗普宣稱2018年將增加國防支出540億美元。面對美國的壓力,俄羅斯也不示弱。2012年初普京宣布了國防現代化的計劃,其中包括龐大的武器裝備計劃:十年間花費23萬億盧布(約合7700億美元),到2020年,現代化裝備將佔俄軍裝備的70%。
近年來,俄美戰略核競賽加劇。2013年10月28日,美國在羅馬尼亞南部的反導基地開工建設。2015年該基地投入使用。2016年5月13日,美國在波蘭北部的反導基地破土動工,預計2018年竣工。2016年美國還宣布在波蘭倫濟科沃部署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俄羅斯對此反應強烈,認為北約部署反導系統使當前俄美戰略平衡受到挑戰,美國在東北亞部署反導系統基地是美國全球戰鬥系統的一部分,是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的補充。因此,俄羅斯把維持戰略核力量作為首要任務,對其戰略和非戰略核力量進行廣泛的現代化改造,並不斷取得新進展。2014年以來,北約和俄羅斯頻繁互相舉行大規模軍演。北約國家和俄羅斯在毗鄰地區大規模軍事演習持續不斷。2015年,俄羅斯武裝力量共舉行4000場軍演。
三、對普京總統第四個任期的展望
(一)蟬聯毫無懸念
關於普京是否將參加2018年3月舉行的第七屆俄羅斯總統競選以及他是否將繼續當選下屆總統,答案是肯定的。在當今俄羅斯政壇,還沒有人能夠與普京相匹敵。在最近幾年的俄羅斯政治家名人榜上,國防部長紹伊古和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經常名列第二和第三位,但他們與普京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梅德韋傑夫總理的選民支持率比較低,而且一部分選民對他是否腐敗存在疑問,因此他不會參加這次總統競選。上屆總統選舉的獨立參選人、大富豪米哈伊爾·普羅霍洛夫曾獲7.98%得票率,少於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久加諾夫(得票率17.18%),但是多於自由民主黨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日里諾夫斯基(得票率6.22%)和謝爾蓋·米羅諾夫(得票率3.85%)。估計這幾位候選人很可能再次參加總統競選,因為他們把參選當作宣傳自己政黨主張、擴大在選民中的影響和支持率的手段。但是與六年前相比,普京的支持率有了顯著提高。他很可能不是由統一俄羅斯黨,而是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社會組織「全俄人民陣線」提名作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其得票率將超過上一屆選舉獲得63.60%的紀錄,達到70%以上。
(二)內外政策可能會有所調整
第一,領導班子會增加新人。
2000年初,普京剛剛擔任俄羅斯總統時,引用俄羅斯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總理斯托雷平的話說,「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光陰似箭,到普京第四個任期結束的2024年,俄羅斯將是一個什麼狀態呢?普京之後將是誰接任俄羅斯總統呢?這些都是普京在今後六年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在2012—2018年期間,普京團隊發生了一些變化。2015年8月,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總裁弗拉基米爾·亞庫寧被解職。2016年8月,普京的老戰友、總統辦公廳主任伊萬諾夫被解除職務。在普京總統的第四個任期內,其班子成員還會有較大變化。
第二,國內政策在繼續重視穩定的同時,將更加關注經濟和社會問題。
對於現存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科技作用不大、地方經濟活力不足、中小企業發展緩慢、很多領域職工報酬不高等問題,可能出台新舉措。俄國內的政治和社會穩定可以預期,但是經濟仍將低速增長。這一趨勢可能使俄羅斯形勢在普京總統任期的最後幾年(2020—2024年)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俄戰略發展中心主席、總統經濟委員會副主席庫德林正領銜研究制定俄羅斯2018—2024年發展戰略規劃。
第三,在對外政策方面,俄與美國及以其為首的北約的關係難有大的改善。
軍備競賽將繼續加劇,地緣政治特別是圍繞烏克蘭和敘利亞的博弈不會停止。因此,普京將大力推進歐亞全面夥伴關係計劃,其中歐亞經濟聯盟的一體化將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的合作會更加緊密。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上合組織變得更加複雜,其作用的發揮將受到「協商一致」原則的束縛。而東盟多數成員國與美國關係良好,他們將在美俄之間保持平衡。俄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關係將繼續發展,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俄中戰略和政策「對接」將具體化,兩國經濟貿易合作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責任編輯靳會新劉陽)
推薦閱讀:
※杜平:戰鬥民族殺戒已開,看普京高明戰法
※占豪:面對西方排擠,普京震怒了!
※普京話語背後隱藏的騰騰殺機
※俄美外交「互懟」升級 普京對特朗普失去耐心了?
※七國拒邀普京普京場外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