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0~6歲寶寶這樣吃,健康又不挑食
家有學前兒,每餐吃飯幾乎成了父母的頭號難題:襁褓時,擔心母奶不夠,該不該選配方奶傷腦筋;該斷奶時,又遇到戀奶不愛副食品,更怕吃錯副食品引起過敏;兩、三歲了,孩子一口飯就是含著不吞下,一餐可以吃兩個小時;到了四、五歲,自主意識愈來愈強烈,直接從碗里挑出青蔥,青菜碰不都碰,看到魚就大叫好臭。
其實,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親子天下》詢訪專家,為父母整理四階段的飲食原則。
○~四個月:母奶媽媽飲食不用刻意避諱
此時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快速的階段,一般來說,每月體重平均增加0.5~1公斤。六個月大之後,寶寶的生長就會開始趨緩,每個月體重平均增加0.5公斤。快速的成長,讓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充足的營養,才能應付腦部、肌肉、器官等各部分的發育。
全球公認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自然非母奶莫屬。但不少母奶媽媽都有被長輩質疑的經驗:如果吃得不夠補,母奶怎麼會有營養?要是母奶量不多,寶寶營養夠嗎?
其實母奶最令專家們推薦的好處,當屬「營養吸收的效率最佳」。母奶寶寶的營養是「重質不重量」,不需要喝多,就能獲得足夠的養分,因為營養吸收率好。
以鐵為例,母奶的吸收率約50%,而配方奶則僅有10%,也就是說,喝了十公克的配方奶,僅能吸收一公克的鐵,而母奶則可吸收到五公克的鐵。對器官發育尚未完全的寶寶來說,含鐵量高、吸收效率不佳的配方奶,喝多了有可能會便秘。
其實母奶媽媽的飲食不需要特別補。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說,母奶媽媽的飲食原則非常簡單——均衡、營養,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母奶媽媽們不需要過度擔憂吃或不吃某些食物,以能促進乳汁分泌食物而言,在不同風俗文化下,評價也大不同。最簡單的攝食原則就是:避開家族過敏原,儘可能選擇當地、當季、多樣、簡單烹調的食物。食物的養分會經過消化、吸收分布到身體各器官——包括分泌在乳汁中。如此,寶寶就可以透過乳汁吸收不同食物的營養。
不過,母奶的哺喂確實有關鍵期。在產後初期,避免非必要的使用配方奶與奶瓶、奶嘴,有其關鍵意義。出生的頭幾天,寶寶需要藉由試誤學習,探索如何吸吮乳汁。在探索階段,以奶瓶取代乳房親喂,可能讓寶寶出現乳頭混淆的狀況,也就是以錯誤的嘴型吸吮媽媽的乳房,如此不但無法有效吸入乳汁,而且容易造成媽媽乳頭受傷或疼痛。
出生後以奶瓶餵食的結果,不難想像,媽媽信心受挫,向奶瓶屈服,寶寶也容易抗拒排斥媽媽的乳房,結局可能是母奶節節敗退,配方奶獲勝。
四~十二個月:「手指食物」讓寶寶愛上飲食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控制肌肉的能力,也準備長牙,並具備吞咽的能力。專家們建議:不要害怕寶寶過敏而延遲給予副食品,否則寶寶除了營養不足,還會喪失口腔肌肉、手指小肌肉、手眼協調發展的練習機會。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愈來愈多報告顯示,太晚給副食品反而會增加寶寶過敏的概率。所以美國等先進國家,都提倡從四個月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
擔心吃錯副食品讓寶寶過敏的爸媽,專家建議:
從米精、米粉等不易誘發過敏的食物開始。
一次添加一種食物,才好判斷過敏原。
避免給予五穀粉、水果麥粉等複合式食物,食物種類太多,很難判斷過敏原。
每次吃副食品後,觀察寶寶身體是否有出現疹子、大便出現血絲或拉肚子等食物過敏反應。
副食品不只讓寶寶攝取成長所需的營養,還有動作發展上的意義。小兒科醫師周怡宏認為,寶寶此時要開始練習咀嚼,以利和語言發展相關的口腔肌肉發展。
因此,寶寶六個月大時,可以開始嘗試在副食品中加入肉類食物。一開始可以打爛成肉泥,但最好漸進式的讓食物的質地愈來愈粗。可用食物調理機的研磨時間來控制食物的質地,以二十秒為單位,打爛成泥需要兩分四十秒,而較粗質地的副食僅需二十秒的時間。至寶寶九個月大時,甚至不需要用食物調理機,改以壓、切的方式處理食物。食物質地的調整,目的即是循序漸進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發展。
十個月大的寶寶,爸媽可以準備「手指食物」(finger food),如撕成片的土司、煮軟的地瓜、土豆等,只要不太硬,都可以裝盤讓孩子自己用手抓著吃。此舉不但能獲知寶寶對食物的偏好(愛吃的會一直抓取),還能鍛煉手指小肌肉。
除了副食品的給與,在喝水、喝奶的餵食上,也要開始練習使用吸管、杯子,為一歲之後的戒奶瓶做準備。而使用杯子喝水,也是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一~三歲:沒牙齒也有能力咬碎固體食物
孩子牙齒都還沒長好,怎麼可以吃大人的固體食物?長牙和固體食物的關聯性,其實是爸媽的迷思。寶寶的無牙和老人的掉牙不同,周怡宏說,一歲大的寶寶二十顆乳牙全包覆在牙齦里,而老年人掉牙,牙齦呈現凈空狀態。寶寶的牙齦里有牙齒,只是還沒冒出來,但已經有力道,上、下牙齦加上舌頭,寶寶已經有能力將固體食物咬碎。
這個階段的寶寶,副食應該成為主食,牛奶反而要退居為副食,而且最好戒掉奶瓶,避免奶瓶性蛀牙的產生。
齒顎發展是此時期的發育重點之一,除了飲食內容可與成人相同,也要開始養成孩子的餐桌好習慣:練習自己吃。一歲半左右,要讓孩子學會將湯匙放入口中,再慢慢引導孩子自己吃完一餐飯。如果孩子一餐飯吃很久,有可能是食物的顏色、氣味不討喜,爸媽當下不必強求孩子吃進不愛吃的食物。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說,通常寶寶第一次拒食的食物,要嘗試十次以上,寶寶即有可能改變態度吃下去。
也有可能是寶寶還不餓,所以一口飯一直含著不吞下。爸媽不妨就讓寶寶下桌,活動一下,等寶寶餓了,再回到餐桌上。
四~六歲:展開食物之旅,改善挑食習慣
此時期的飲食以「均衡多樣」為原則。偏偏孩子開始有自我,對食物也有明顯的好惡。如何養出不偏食的小孩,是這個階段的「食育」重點。專家提供兩個小方式:
調整食物的相對比例:孩子偏愛吃玉米。爸媽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吃玉米,而是漸進式調整餐桌上的玉米比例,將孩子偏愛的食物先減少四分之一,少掉的部分就換成其他食物。而新加入的食物,爸媽需要費點心烹調,讓孩子的味蕾感受到新食物比原本的更好吃。
帶著孩子認識食物:從源頭開始,找到食物的生長之處,甚至帶孩子到花市買一小包種子回家種,從灑種、澆水開始,讓孩子經歷食物成長、採收的過程。或親自帶孩子上市場買菜,並邀請孩子參與烹調過程,再讓孩子端著有他參與的食物上桌。一趟食物之旅,可以降低孩子對特定食物的排斥感。
雖然學前兒的飲食不宜口味過重,但適度的調味仍然必要。 要孩子乖乖吞下營養的食物,要先通過味蕾的考驗,一道無味的食物,爸媽又要求孩子一定要吃下去,可能讓孩子對該食物產生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飲食態度。
爸媽可以善用辛香料,如咖哩、椰漿、茴香、南姜等,這些香料多是植物來源,在一般超市也容易取得。而幫幼兒調味,用量是成人一半以下。
推薦閱讀:
※星巴克咖啡被要求貼致癌警告標籤 專家:不必驚慌
※專家:大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突出 不宜完全商品化|經濟適用房|房產|限購
※360專家解密網銀連環騙局存款為何不翼而飛
※養生專家:每個人都可以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