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分鐘讀完:《把時間當作朋友》

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 著

李笑來,天使投資人,連續創業者,原新東方名師,區塊鏈專家,江湖傳說中國持有最多比特幣的玩家。

時間究竟能不能管理?

李笑來說,所謂「管理時間」亦或「時間管理」都是虛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時間不會服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地流逝。

所以,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李笑來的這本《把時間當作朋友》,講的就是自我管理。用他的話說,是開啟心智。心智開啟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心智開啟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唯有這樣,時間才是朋友。

這本開啟心智的書,出版於2009年,網上也有免費版。即便如此,截止目前仍有19印次,歷經3次修訂。這,足以說明這本書的魅力。

我們常常用大腦思考,大腦也在指導我們的行為,但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是可以控制大腦的。

本書一開始,李笑來就忠告我們,不要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要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用自己的精神戰勝了自己的精神病。

著名的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也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對待,但他沒有悲觀、絕望,相反,他意識到「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剝奪」。

李笑來也有戰勝大腦的事例:他會定期去健身房鍛煉,雖然也有過不願意再去的時候,「但我知道,那不過是我的大腦的想法,而不應該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不存在什麼掙扎,直接往健身房去就好了。」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翻身做大腦的主人」呢?唯有運用心智!

什麼是心智?一個人的心智,是過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由此可見,心智是累積而成的。但,這並不是說有累積,就有正常的心智,而是要看累積的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心智。有很多人一生所接收的觀念是錯誤的、累積的經驗是偏面的、接收的知識是狹窄的,那麼他累積得越多,就越根深蒂固,「經驗主義」對他造成的傷害就越大,他就越難擁有正常的心智。

開啟正向心智

你需要認識到

現實只能接受

怎樣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核心只有一個:看它是否現實。李笑來說,「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比如""現實只能接受』。」

接受現實不容易。比如說,「這個世界上的資源,並非平均分布在每一個人身上」這件事,人盡皆知,但絕大多數人都會理解錯誤。許多人拒絕使用「不均勻」這個詞,而是用「不公平」取而代之。

——歷史上無數次戰爭、無數次掠奪,從本質上看,不過是把「均勻」理解成了「公平」,於是,理直氣壯地打著「公平正義」的旗號為所欲為。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裡,資源稀缺是客觀事實。所以,人們的主觀願望肯定不可能全部滿足。

在想「我要什麼」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我有什麼」。後者會讓我們在瞬間「腳踏實地」。因為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

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從本質上看,就一個字「換」。

所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李笑來對此,有切身體會。

李笑來花了9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本TOEFL核心辭彙的書,「收集和處理語料庫文本大約花費1個月,詞頻統計工作由軟體完成,只用了幾十秒。」剩下的8個月的時間,他在做最沒有技術含量、最枯燥、最無聊的複製、粘貼、編輯、整理、修改等工作。

每個人都喜歡做有趣的事,做的時候往往並不關心這件事到底有沒有用。可是,有趣的事不見得有用。所以,我們需要強迫自己理智一些,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如果我們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並無樂趣的事情,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完全擺脫了大腦的控制,進而成為大腦的真正主人了。」

開啟正向心智

你需要避免落入

邏輯陷阱

教科書上有個觀點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那麼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內因。即使內因有作用,也是通過內因引發的,所以,根本原因還是內因。

這句話對嗎?

實際上,外因會影響內因,內因同樣也會影響外因,他們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為此,李笑來舉了一個特別好玩的現象作類比:在某種意義上,學生的水平決定教師的水平。

李笑來說,這與下棋是同樣的道理。棋藝到了一定的程度,棋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挑選對手,因為跟高手下棋就會進步,反過來,與「臭手」交手多了,自己的手也會變「臭」。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為我們分析了非常多的邏輯關係。許多句子,焦點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但是,很多人沒有想過這事。

比如,抱怨上司「愚蠢」的人,與能夠發覺「上司的愚蠢可能有另外的解釋」的人,得到的結論和採取的行動一定截然相反。

再比如,很多人把「感悟」當成「道理」。實際上,「道理」是普世的,「案例」來自別人的經歷,「感悟」往往基於自己的經歷,屬於個體體驗。孕婦會接收各方建議,但這些建議多半是「感悟」,並非具有科學性。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邏輯陷阱,弄清邏輯關係呢?本書建議,恰當而又正確地使用語言,可以幫助修復思維漏洞。

「……本來(原本)就是嘛」——這種句式在生活中只有一個用處——找(最後的)借口;

需要刻意迴避的句子還有:「……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李笑來說,這樣的詰問常常奏效,只不過奏效的方向並不是駁倒批評錯誤立場和觀點的人,而是讓發出這樣詰問的人自己據謬而喜,讓被批評的人錯上加錯(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觀點被批評」與「自己被批評」之間的重大差異),讓更多不明就裡的人受到更嚴重的誤導。

我們不妨學著使用有助於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也有刺激思考作用的句子:「……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開啟正向心智

你需要掌握

有效交流的原則

原本認真的交流最後卻變成了激烈的爭吵,可能有說者的問題,但更常被忽略卻又更為重要的是,聽者沒有給出恰當的反應——該確認的時候卻武斷地下定論,該回應的時候卻示以沉默;說者興高采烈聽者卻意興闌珊,說者努力論證聽者卻過早反駁……

學會傾聽,才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如何做到真正有效的傾聽呢?最需要剋制的就是「過早質疑」。不成熟的人、思維簡單的人更傾向於頻繁地插話,並且他們總是認為「我已經了解你要說什麼了……」所以,為了讓自己聽得更有效率,就算需要質疑,也一定要等到對方把話說完。

聽別人說完話後,我們要用自己的理解去確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在確認的時候,我們要避免用「那你的意思是……嘍?」的句式,這顯得過於武斷,容易導致誤解;不妨套用「你的意思是……是嗎?」或「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對嗎?」這樣的句式;當然,善於溝通的人,會在恰當的時候,使用這樣的句式「那你看我這麼理解對不對……」

書中也給出了交流的幾個原則。其中有談到,如果我們在任何討論中,發現參與者裡面有「自以為是」者存在,最好選擇退出討論。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到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有責任、有義務教會他們「想明白」的本領,這任務幾近不可能完成。再比如,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有一方拋出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嗎?」對話就應該結束了。因為我們在討論(甚至爭論)的時候,原本的焦點在於「事實」,而非「看法」,因為「看法」無法爭論——「看法」只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儘管討論都是從交流雙方的「看法」開始的,但討論的最終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實」、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過濾掉。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溝通障礙」,本質上幾乎都是由於溝通雙方無法讓對方理解與他們的經驗相悖的知識或信息造成的。在人們探索未知、尋求真理的時候,困難大都來自如何正確地理解「與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

而擺脫經驗主義的一個技巧就是「了解經驗的局限」。所以,李笑來建議,只要有時間就去讀雜書,越雜越好,多多益善。因為讀雜書會大大提高一個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一種理解能力)。

開啟正向心智

你需要控制

痛苦情緒

之所以把「痛苦」單獨拎出來,用一個小篇幅來寫,是因為炫先森覺得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用李笑來的話說,那就是「儘管情緒有很多種,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件——痛苦。」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有一種自我保護功能——遺忘痛苦。認識到這個自我保護功能很簡單,不妨回憶昨天、前天、上周、上個月、去年曾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是不是已經想不起來了?即便想起來,是不是覺得不好意思——自己當初怎麼就為那麼一件小事痛苦到那個地步?

李笑來說,一個人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彆強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這個人會很輕易地原諒自己。

雖然「遺忘痛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但是這種「善意」的功能也同樣會有副作用。

比如說,一些人的英語成績不好,源自覺得背單詞很痛苦。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把背單詞當作痛苦的事情去處理,所以對每個單詞的記憶都包含痛苦,而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單詞遺忘。

因此,背單詞的時候,或者說在做任何一種必須記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情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

說到興趣,書中還有一個觀點是: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一件事,而是做好了這件事才有興趣。所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是買來一架鋼琴或者把ta送進某某培訓班就可以了,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然後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自然就出現了。

開啟正向心智

你最好不要放棄

社交時間

為了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不碰壁,我們要學會不停地幫助身邊的人。

幫助身邊的人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價值也最被重視的往往不是金錢幫助。在為別人提供金錢幫助的時候,最好弄明白這幾件事:你是否真有能力為別人提供金錢幫助;需要金錢幫助的人很可能沒有意識到,他最需要的並不是金錢;金錢說不定有副作用,因為金錢可能有去無回;最後,因為我們沒有提供金錢幫助而心懷怨恨的人,就算我們為他提供了幫助,他最終也不見得會真的心生感激。

最好的幫助人的方法是,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值得幫助的人提供幫助。書中說到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形式:為某人某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當然,如果確實無法提供幫助,那就要當機立斷地告訴對方。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建立人脈呢?李笑來又是一針見血: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擁有資源後,不僅可以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值得幫助的人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當你擁有資源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後,那些真正意義上、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都會破門而入。

所以,在絞盡腦汁想著怎樣搭建人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你在衡量別人的時候,其實對方也在衡量你」。與其絞盡腦汁想著怎樣搭建人脈,不如打造自己。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自己的人脈。

為此,李笑來提供了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的建議:

一是,專心做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二是,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炫先森曾看過另句話說的也是同一個意思——有節制的使用你的人脈關係,是一種美德。

開啟正向心智

做時間的朋友

做時間的朋友,需要我們正確地認識時間。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我們如何認識它?李笑來從柳比歇夫身上學習到了「事件—時間日誌」的方法,來記錄每天的時間花銷。比如: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

李笑來直到現在仍保持著這樣的習慣,並且受益無窮。「它會使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

如果每天記錄時間開銷的習慣已養成,那麼還需要養成第二個好習慣:每天制訂時間預算。

在羅列任務,並給任務分配時間時會發現,任務太多,時間不夠用。那麼,這就需要根據「重要」和「不重要」給任務標上權重。

怎樣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呢?只需要一個標準: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對達成目標有益。請注意,是考量這件事對目標是否有益,而非考量這件事是否是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如上文所說,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與時間做朋友,還需要我們認識到,任何積累(心智)都需要時間,而且必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也正因如此,大多數人才不肯積累,不願積累,甚至不屑積累。

在積累的征途上,我們需要養成不怕麻煩的好習慣。因為養成不怕麻煩的性格,才可能擁有耐心。耐心是在任何工作、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前提。

實際上,積累、不怕麻煩、有耐心始終貫穿本書(包括上文)。

比如,為什麼有些話,別人說出來有分量,而自己說出來就不像那麼回事?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贏得尊重」是最不能急於求成的,也絕對不可能靠「臨時抱佛腳」實現。尊重只能靠積累獲得,這是鐵律。

再比如,不要無謂地相信什麼「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而肯定是有來歷的。靈感的出現,只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李笑來的健身教練臂圍是43厘米,幾乎和常人的大腿一樣粗。這位健身教練告訴李笑來練習的訣竅非常簡單,就是握啞鈴的一個小細節。但是,很快,李笑來就發現,另外一個臂圍45厘米的健身教練,卻從沒有使用這個握啞鈴的方法,而是每周專門針對二頭肌練習一次,每次3個動作,每個動作至少要做5組,每組要重複做8至12次,啞鈴的重量要計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動了為止,這樣的練習要持續54周以上。

可見,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由此,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不如馬上開始行動吧。

是的,馬上開始行動!

推薦閱讀: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對你沒有興趣的人身上
人對了,時間就對了
以時間起卦的實測例
??艾灸的作用及最佳時間,太實用了,趕緊收了吧!
乾貨丨如何縮短嶺南盆景成型時間

TAG:朋友 |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