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 | 雙語教育與母語文化傳承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廣西民族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廣西民漢雙語師資培養機制研究」(2015ZMJ008)的系列成果之一。
要大量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人才,雙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由於思想認識不到位、客觀存在的實際困難以及民族地區語言文字情況複雜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民漢雙語教育的認識還存在種種誤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不少人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作用不理解,甚至以為推廣民族語言文字無用,會貽誤民族地區的兒童學習漢語漢文,甚至會拖累經濟文化建設。
社會上形成這種誤解,跟民族語文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大、人力及資金投入不足、應用領域狹小等因素相關。其實,民族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其社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及少數民族權益保護等領域,民族語言文字能發揮的作用非常顯著。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雙語教育
民族地區需要雙語並舉並用的語言文字和諧狀態。要讓少數民族共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不通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寸步難行;要讓少數民族在社會變革之中保持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沒有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傳承的紐帶也會斷裂。
通過雙語教育培養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才。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在民族地區,僅有普通話和規範漢字還不夠。任何時候,民族地區都需要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才。現代化的雙語教育能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的、長期紮根本地工作的人才,這是雙語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通過雙語教育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語言和經典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假如沒有精通民族語言文字的雙語人才將它們繼承並翻譯出來,這些珍貴的知識就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特別是保護瀕危語言和弱勢語言,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的文化知識財富。要傳承民族語言文化,就要培養本民族的雙語人才。
通過雙語教育促進民族平等與社會和諧。語言平等和諧是社會平等和諧的潤滑劑。在多語言的地區,假如日常生活中做不到語言平等和諧,處在弱勢地位的人群就不可能跟其他群體同心同德,一起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可以說,語言文字平等,在政治領域裡絕非一句簡單空洞的口號,這是關係到社會安定的大事。
許多國家都在多元文化保護方面對主流語言之外的少數民族語言給予高度重視,下大力氣振興這些珍貴的語言文化,使它們得到賡續,從國家層面上在法律、政策、行政、教育、翻譯和影視廣播等領域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幫助。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就特別顯著,給全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
用藏語播放的動畫片。圖片來源於網路
根據教學目的劃分出的幾種雙語教育模式
從非主流社會用語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模式大致有三類:第一種是母語文化保持型,第二種是雙語並重型,第三種是母語過渡型。這是從教學目的來分類,每個大類下邊還可以細分為許多小類。
母語文化保持型。在小學基礎階段,學生以學習母語為主要課業,教師用學生的母語來傳授傳統文化知識。隨著學生年齡增長、接受能力增強、知識增多,再逐步學習主流社會的通用語。這種類型也有許多不同的課程安排方式。一些地方按「三七開」的課時比例安排課程:70%的課時是傳統文化知識,使用學生的母語授課;數學、科學等現代科技知識課程則使用主流社會通用語來授課,課時比例佔30%。一些地方在小學一二年級全部用母語授課,三四年級時逐步引進主流通用語授課,以後再逐年增加通用語的課時。這類學校對學生的母語水平要求很高。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的同行告知筆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主要採用這種教育模式,高中畢業時學生的母語能力要達到國家規定的相應水平,才能參加全國大考。據考察,加拿大的印第安、因紐特等原住民的不少小學也採用這種類型的雙語教育模式。那裡的小學生在低年級以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化為主要任務,三年級時才加入英語課程的學習內容。這類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往往有精深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
雙語並重型。是指學生母語和社會主流通用語並行教育,兩者兼顧,並行不悖,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雙語兼通的人才。加拿大的多數雙語學校就採取這種教育模式。英語和法語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但人們普遍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其原因在於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加拿大政府要求母語不是英語和法語的人除了學習這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外,最好掌握本民族語言。包括英—法、英—阿、英—俄、英—西、英—漢、英—日、英—韓等,雙語教育涉及的語言有38種之多。加拿大視各種語言為重要的文化資源,若具有雙語能力的人才多,則在國際經貿往來中處於有利地位。同為雙語並重型,各學校的課時比重安排、第二語言教學的引入時間也不完全一致。這一類型學校的學生既精通母語,又能掌握通用語言文字,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特彆強。
母語過渡型。即最初的基礎教育階段適當採用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啟蒙,之後逐步加大社會主流通用語的教學比重,最後向單純的目的語學習轉換,完全放棄學習母語,以掌握目的語為最終目標。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多屬這種類型。採取這類模式的學校,兒童入學之初一般不會主流的通用語,他們只能依靠日積月累,通過學校教育慢慢熟悉陌生的知識,進而逐步掌握通用語。自身的母語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通過母語知識的對應去理解全新的知識。這類學生有自己的母語文化背景,掌握通用語後,也是雙語人。但他們中只有那些語言能力特彆強的人可以做到兩種語文並舉並用,多數人最終放棄自己的母語,只用通用語言文字。這些人以融入主流社會的文化生活為目標,所以國際上也有一些學者稱這一類型為「母語放棄型」的雙語教育。
當然,這是大致的劃分。在國外,比如在澳大利亞和緬甸等國,僑居異國的華人為了不讓子孫忘記根本,也開辦華文學校,以夜校或周末班的形式開展華文教育,教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中國書法或國畫技能。在政府公立學校里,華人學生跟當地居民一樣學習官方規定的各種功課,放學或放假後,到華文學校里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知識。這也是一種雙語教育,從教育目的看屬雙語並重型,但跟一所學校教兩三門語言文字的雙語並重型在教學和管理方面都不相同。
西雅圖華文學校的師生。圖片來源於網路
雙語教育的功能:培養人才、開發智能、傳承文化
民漢雙語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人才。處於弱勢語言環境中的少數民族,人才成長非常不易。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很缺乏,優秀的少數民族行政管理幹部也不多。究其原因,少數民族兒童的母語與學校教學用語不一樣,他們的思維工具和表達機制需要轉換。人類可以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但思維機制的控制中心只有一套。這種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轉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知識積累。如果少數民族兒童在適齡時段得不到母語教育,而直接使用第二語言來接受知識,無論怎麼努力,其效果總比以母語來接受知識的同齡同學差。這種差距絕對不是三五年的時間就能夠彌補的。根據我們觀察,壯族地區的學生,普遍要到初中畢業時才能完成這種思維和表達機制的轉換,他們的漢語文章和漢語口頭表達才會逐漸消除語病。
二是用母語教學來開發少數民族兒童的智能。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語言能力分為兩個層次:口語交際能力和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根據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育學院專家的研究結果,兒童的母語交際能力在10歲前後基本成形。兒童10歲時已經能夠完全理解他人的日常交談內容,各種句型、一般關聯詞都能自如運用,但邏輯思維判斷能力的形成要到16-17歲時才完全定型。
因此,在兒童母語交際能力尚未完全成型時就中斷母語交際訓練,而轉用第二語言來學習各方面知識,其難度與效果是可以想像的。不少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常常抱怨少數民族兒童的基礎知識欠缺、漢語表達能力差,其實這是語言使用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讓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兒童跟以母語為學習工具的兒童作比較,他們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可比性的。
國際學術界重視保護兒童通過母語接受教育的權益,強調啟蒙教育階段用母語來開發兒童智能,訓練母語思維判斷能力,其基本理念即出自語言能力有兩個層次的區別。會說另一種語言,並不等於就能自由駕馭該種語言來進行深層次的思維與判斷分析,更不等同於能用該種語言來順暢地吸收知識和表達複雜的思維結果。
在少數民族地區,要充分保障少年兒童的母語受教育權益,就必須擁有適合當地社會環境的雙語教育模式。沒有有效的雙語教育手段和模式來培養少數民族兒童,就很難普遍提高民族地區勞動者的素質。民族地區的教育改革,根本出路在於雙語教育。
三是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傳承各民族的文化,讓世界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實現文化繁榮,這是人類美好的理想。要實現這個目的,前提是少數民族語言能夠存在並正常發展。語言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缺少書面文獻的民族,其歷史文化知識大多存留在語言之中。語言能夠傳承,文化才能賡續。要保持民族文化精華的傳承,首先要保持語言的繁榮和發展。學校教育是語言文字傳承最有效的途徑,雙語教育是少數民族傳承自己語言文字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精華還存在於各種技藝之中。比如壯錦和雲錦、湘錦、蜀錦並稱四大名錦,壯錦目前依舊有人在紡織,但技術水平普遍下降,其中最精華的堆綉手法甚至接近滅絕,只有一些80多歲的老人還知道這種技能。隨著熱兵器的興起,壯拳、壯族強身健體的軍事技能也瀕臨滅絕。現代醫藥科學發達,民間的壯醫和壯葯也遭遇冷落,許多常見而且有效的醫療保健手段也日漸衰微。伴隨高科技手段的娛樂活動進入壯鄉,如電影、電視、光碟、錄音筆、手機等,依歌擇偶的歌圩也失去了昔日的盛況和相應的文化功能,那些悠揚的旋律和優美的歌詞也被年輕人遺忘。與此同時,古壯字也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重視。
要調查、挖掘、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離開了民族語言文字是無法實現的。有了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化傳承人,民族文化才能世代延續。雙語教育的功能就體現在這些特殊的文化領域裡。
小學生對黎錦十分著迷。圖片來源於網路
破解雙語教育困局的關鍵點
社會輿論工具要大力宣傳雙語教育的功能和意義,宣傳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國家文化寶庫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宣傳民族語言文字在和諧社會生活中維繫民眾感情的紐帶作用,讓公眾知道民族語言文字是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同時,可以藉助現代化手段將各種民族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藝術精品展示給社會大眾。當社會公眾都明白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特殊意義與價值時,也許雙語教育的阻力就不會太大了。
教育部門和民族工作部門應該大力宣傳雙語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讓勤勤懇懇在第一線奮鬥的雙語教育工作者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榮譽。此外,教育管理部門應著力打造一批優質的雙語實驗學校作為樣板,在師資培養、課程安排、教學方法、日常管理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範例,供同行觀摩學習,拿出過硬的教學質量來顯示雙語教育的效果。一旦有成功的雙語教育範例作為榜樣,人們自然就會相信雙語教育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要讓少數民族保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讓他們從社會進步中獲益,關鍵是幫助他們儘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能力參與經濟發展,創造財富。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擁有足夠的人才。而要把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做好做強,各地都需要適宜的雙語人才培養模式。
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雙語教育必須從兒童抓起。青少年有母語能力,一個民族的語言才有活力。若青少年換用語言交際工具,該民族的語言就會瀕臨消失。由於少數民族語言普遍處於弱勢地位,社會應用條件不充分,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大力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流失將會更加迅速。
各級政府應該從行政角度考慮提高民族語言文字的社會地位和應用範圍。比如,劃撥一定數額的經費來扶植民族電影電視節目製作,用民族語言表演文藝節目,在電視、廣播等傳媒里使用民族語言文字,藉助現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社會地位。在職稱評聘、就業入職和幹部提拔任用等方面把雙語技能當作一項工作能力來考核,讓雙語兼通的幹部得到相應的實惠。特別是在高考這個具有特別意義的領域裡使用民族語文,讓少數民族考生真正享受到學習母語的好處,人們才不會忽視民族語言文字的社會價值。
在澳大利亞,母語非英語的考生參加高中畢業考試,所用的英文試卷是另外命題的,其難度與母語為英語的考生所用的試卷差異相當大。非英語背景的考生要加試自己母語的語文試卷,然後再把這些分數計算進考試的總成績里。假如我們在高考等考試里不是僅僅給予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降低分數線錄取等優惠,而是通過加試民族語文來促使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民族語言文字的社會地位肯定就能迅速提升。也許我們不必對全體少數民族考生加試民族語文,但我們可以考慮在民族地區的師範類、民族文化類等相關專業加試民族語文,或用民族語文置換外語,讓民族語文學習者任選其一來考試。通過民族語言文字考試而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政策顯示民族語文的社會地位與作用,人們自然就不再糾結「民族語文是否有用」這一問題。
歸根結底,破解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工作的困難局面,要解決「通、懂、用」三個關鍵環節。「通」是思想認識要通,入學渠道要通,就業門路也要通。「懂」是行政主管領導要懂民族語文的重要作用,民族語文從業人員要懂業務,公眾要懂語言文字平等的社會意義。「用」是要在社會上形成民族語文使用的氛圍,要拓展民族語文的應用領域。只有政府相關部門使用民族語文,社會精英力量使用民族語文,雙語教育才能收到良性循環的效果。
只有重視雙語人才的培養,切實解決雙語人才的出路和使用問題,雙語教育的前景才能明朗。否則,在利益的驅動下,有能力的人會努力向民族地區之外流動,而急需人才的民族地區會因人才短缺而長期發展滯後。在資金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可以考慮從師資培養的角度切入,在高考招生時加試民族語文,定崗定向培養雙語師資,給有志於民族教育事業的考生相應的學費和生活補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然後到民族地區工作若干年後方可流動。
當務之急是,民族地區師範院校應該重點考慮怎樣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的雙語師資和緊缺專業的高端人才。目前國家很重視民族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民族語言文字問題也非常關注。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雙語師資培養為契機,打造各行各業兼通民族語言文字的幹部隊伍,這對民族地區的長期穩定發展都很有必要,意義重大。培養民族地區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雙語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原載於《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3期)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符合題意」
※晒晒美國女性的婚姻、收入、教育…
※我想請問如何正確地教小朋友學習鋼琴?
※徹悟 道德經 第17章 上無為,下自化
※2018龍鷹對話|現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