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百年:清朝老照片

紫禁城景觀今昔「穿越」照

溥儀與婉容在玩相機(1920年代初)

西苑海晏堂(1904年)西苑包括北、中、南三海,位於中海的海晏堂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在原儀鸞殿舊址上仿長春園海晏堂建起的一座西洋樓。樓成後,這裡作為慈禧太后接見外國公使夫人和女賓的場所。照片中海晏堂樓前水池兩側設有「十二生肖」銅像,與長春園海晏堂不同的是,這裡的生肖銅像並不噴水,但它們仍然具備授時功能。奧妙就在銅像的手中各執一盞電燈,會根據一天中時間的不同分別亮起。從長春園「水力鍾」到中海「電力鍾」,兩座海晏堂水法的變遷體現了授時技術的進步。此幀照片為我們展現了巴洛克風格在清代宮廷建築中的最後輝煌,該建築現已無存。

北海西天梵境前琉璃牌坊(20世紀初)西天梵境又稱大西天,位於北海北岸。照片中的琉璃牌坊通體磚石結構,四柱三間七樓,周身琉璃貼塑,坊額處的斗栱均為雕鏤精緻的仿木結構。此幀為時代較早的著色照片之一,十分精美。

紫禁城交泰殿東側面(20世紀初)照片中交泰殿東側階下,沿後三宮台基建有一排舊時值事人員的「他坦」(即值房),生活氣息濃厚。乾清宮東西三間後檐下曾有矮牆一道,與今日格局不同。

醇郡王奕譞與侍衛(1863年)此照片攝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記錄了24歲的醇郡王奕譞在北京南苑軍營的形象。這是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時代最早的一張照片。

慈禧坐像這一張攝於光緒癸卯(1903年)的標準坐像,屏風上方還特意掛著題名橫額,寫上了慈禧的一長串徽號,這些經過精心的「設計」細節散發出一種權利的慾望。

慈禧太后與外國公使夫人(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新聞記者沈藎因報道了《中俄密約》而被清政府杖斃,引起世界輿論的譴責。慈禧太后為平息洋人的「怒火」,於重陽節這一天在頤和園樂壽堂宴請外國公使夫人,此幀照片即為當時的合影。

幼年溥儀(20世紀初)清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出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照片記錄了幼小溥儀的形象。

婉容居住時的儲秀宮浴室(20世紀初)照片中的雕花卉八方罩內擺放著一隻浴缸和洗臉盆,這是遜帝溥儀的皇后婉容日常洗浴之處。

坐在乾清宮中的溥儀(1917年)1917年,安徽督軍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擁戴溥儀進行了十二日的短暫復辟。照片為復辟期間,溥儀坐在乾清宮龍椅上。

坐在文明棍上的溥儀(20世紀20年代)溥儀熱愛攝影,宮中留下了大量溥儀的生活照。此幀照片為溥儀出宮後,在天津郊遊時的情景。

晚清官員九人(1886年)本照片出自《大臣官弁親兵照像護衛等附》相冊,拍攝於1886年5月20日。其時正值北洋水師的創備時期,醇親王奕譞在李鴻章陪同下巡閱北洋海防,於旅順口留下了這套難得的官員影像檔案。此幀照片中的盛宣懷等九人均是李鴻章麾下的洋務幹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為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清光緒三十二年釐正官制大臣之相(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明確宣示預備立憲,「先行釐定官制」,任命載澤、徐世昌、袁世凱等人為官制編纂大臣,此幀即為當時諸人的合影。

京張鐵路「人」字形火車道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主施工的第一條民用鐵路。其最為人稱道的青龍橋段「人」字形軌道設計,是詹天佑等人卓越工程智慧的體現,在照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故宮博物院」木質牌匾(1925-1930年)據單士元先生回憶,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前夕,臨時理事會理事長李煜瀛先生在故宮文書科將經過粘連的丈余黃毛邊紙鋪於地上,用大抓筆半跪著書寫了「故宮博物院」五個氣勢磅礴的顏體大字。在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日那天即已做成匾額懸掛在神武門城樓上。

古物裝箱南遷(1933年)1933年1月,日寇攻陷山海關,北平危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緊急決定,將部分院藏古物避敵遷移。2月6日至5月15日,前後分五批,將13427箱又64包文物送上了南遷之路。照片為第三批古物南遷搬運木箱裝車實況,十餘年漫漫南遷路,始於太和門廣場。照片中那些碼放齊整的箱件、帖附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車隊,無不昭示著故宮人恪盡職守、護衛國寶的精神。

古物裝箱南遷(1933年)【社會歷史】2015年05月19日 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絕對罕見:外國攝影家珍藏的舊中國老照片(1870-1875年)
你認為相機里拍得比較好的一張照片是什麼?
你或身邊的人最美and最丑是什麼時候?
圖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為人知的生前身後事
老照片:1948年的香港民生

TAG:清朝 | 照片 | 老照片 | 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