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光緒帝被誰毒死的?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被囚禁於瀛台的光緒皇帝和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二十個小時內相繼死亡。

一百年以後的2008年11月2日上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等單位在京西賓館會舉行《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會,正式宣布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研究人員在光緒皇帝的髮辮、衣物中,發現了大量的砷,這些砷是從光緒遺體的胃中滲露出來的。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是誰毒死了光緒皇帝?

第一作案嫌疑人:袁世凱

光緒皇帝生前最恨的,就是袁世凱。據夏仁虎《舊京瑣記》中說:戊戌政變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日書項城(按即袁世凱,因其為河南項城人,故稱袁項城)名以志其憤」。光緒臨死之前,在紙上寫了幾個字,私下遞給隆裕,上面寫著:「殺余者某人。」這個「某人」就是袁世凱,所以,隆裕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袁世凱。還有的史料說,光緒常常畫一個小人兒,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然後用箭來射,以此解悶消恨。

光緒為什麼這麼痛恨袁世凱呢?因為正是袁世凱的告密,導致了變法的失敗。本來,慈禧是贊同變法的。她將國家大權交給光緒之後,自己便在頤和園裡專心致志地從事戲劇改革——將宮廷大戲《昭代簫韶》由崑曲翻改成皮黃(即後來的京劇)。隨著變法的一步步深入,一些衙門被撤消,一批官員被罷免,這些官員——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侍郎堃岫、徐會澧、溥頲、曾廣漢等,便到慈禧太后那裡去告狀、訴苦。據說,慈禧太后聽了這些訴苦之後,並沒有表態。但是光緒皇帝很緊張,害怕太后回京阻撓變法,於是緊急召見袁世凱,給了他一道聖旨,要他回天津,將直隸總督榮祿正法,然後帶兵進京,包圍頤和園,不許任何人進出。(美國傳教士何德蘭:《慈禧與光緒皇帝》)根據陳夔龍《夢蕉亭雜記》中所記,袁世凱當時就向皇帝表示,天津尚有聶士成的軍隊,兵力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多數倍,所以帶兵圍頤和園之事,「萬不敢辦」;傳旨將榮祿正法,「亦恐辦不到」,只答應到九月兩宮赴京閱兵時,找機會下手。袁世凱回到天津之後,把聖旨呈給了他的頂頭上司榮祿。榮祿連夜進京,會晤慶親王、進見慈禧,「均各愕然」。於是,慈禧回京「訓政」,光緒被囚瀛台,康、梁亡命海外,六君子斷首菜市口,變法宣告失敗——在光緒皇帝看來,袁世凱是造成這一後果的第一號罪魁。

平心而論,造成這一後果的,應該是光緒本人。首先,他的變法步子邁得過大且過急,缺乏社會基礎;其次,他沒有和慈禧及時溝通——無論怎麼說,在政治上慈禧要比他老練得多、經驗豐富得多;再次,他所用非人,尤其是錯誤地信任了袁世凱。

袁世凱也知道光緒特別恨他。因此他非常害怕慈禧賓天之後光緒重新執政會殺了他。所以,他確實想先下手,害死光緒。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中說,袁世凱身邊有個智囊名叫楊杏城,給袁世凱出主意:商之李蓮英,毒死光緒皇帝。果然,慈禧病危,光緒倒先死了。

從這一點來說,光緒被毒殺,袁世凱當然是第一個「嫌犯」,因為他有「作案動機」。由此看來,毒死光緒皇帝的,必是袁世凱無疑了?——未必。

袁世凱的嫌疑似可排除

據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中說,袁世凱的智囊楊杏城,用重金從外國人那裡買來了一種無色、無味、入口即死的劇毒藥水。曾經也是袁世凱智囊的趙秉鈞,後來被袁世凱任命為直隸都督,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就被袁用楊杏城的藥水毒死了。楊杏城後來怎麼樣了呢?袁世凱死了之後,楊杏城退居上海,娶了兩個年輕貌美的小老婆,一個叫小白菜,一個叫小菠菜。有一天,他從外面回來,發現自己的兒子正跟他的兩個小老婆同榻而眠!他氣得要死,聲稱要把他們全都處死。不料,小白菜先下了手,將他保存的劇毒藥水滴入他的茶中,把他毒死了。

如果楊杏城的這些故事屬實,那麼可以肯定地說:光緒皇帝不是袁世凱毒死的。為什麼呢?首先,楊杏城預備的毒藥肯定不是砒霜——砷的氧化物,應該是氰化鉀之類的劇毒化學藥物,有一兩滴入口,人即可斃命。而考古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光緒皇帝死於砷中毒,而不是其它什麼毒藥。遺體內大量殘留的砷表明,光緒生前食入的毒藥較之楊杏城的藥水,毒性要低得很多。

再者說,袁世凱雖有毒死光緒的動機,卻沒有作案的機會。因為他無法靠近內廷,無法接觸到光緒的食物。所以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中說,楊杏城為袁世凱獻策,要「商之李蓮英」。李蓮英給人的印象是異常狡猾,正史的評價則是一生小心謹慎。這種性格的人,肯接受袁世凱的收買去做殺害皇帝的事情么?做這種事情無論成功與否,都難逃一死,萬一敗露,還要滅門九族!李蓮英不會想不到這些。所以,即使真的「商之李蓮英」了,李也不敢跟他袁世凱合作鋌而走險。

《世載堂雜憶》也證明了這一點:「商之李蓮英……蓮英曰:此子命運甚長,宜作萬全計」,說明李蓮英婉言推脫了此事。但此書又說李蓮英接受了楊杏城的毒藥,彷彿還是李蓮英下毒害死了光緒——筆者以為,這只是一種猜測。

光緒帝為何食粥而泣?

光緒帝食粥而泣的事也是《世載堂雜憶》里說的。消息的來源是曾國藩的後人曾廣鑾,在湖廣會館席間對眾人說的:「皇上安置瀛台,欽派大功臣後裔四人為輔弼大臣,予與左侯孝同等皆入侍。一日,太后賜粥,皇上食而泣。予四人侍立,亦含淚,知有變。然皇上腸胃只小痛耳。」這段記載,有自相矛盾處。後文又云:「又曾聞曾廣鑾言,食粥而泣,乃內監來宮門外房密告曾等。」食粥而泣的事,究竟是曾廣鑾親眼所見,還是聽內監所言?總之,都不是第一手材料。只是一件可能有的事情。

假如確有食粥而泣的事,說明光緒知道粥中有毒,也知道自己將被害死,而且又不能不吃。誰能讓光緒皇帝明知有毒還不得不吃?只有慈禧太后。那麼,害死他的人是誰,還用問么!清末名醫屈桂庭在他寫的《診治光緒皇帝秘記》一書中披露:光緒皇帝在臨死前三天,曾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而且他的臉頰發暗,舌頭又黃又黑。這不是他的所得之病應有的癥狀。——現在看來,這應該是他中毒後的反應。如果食粥而泣的事情確有,那麼就是說,置於他死地的毒藥,不是一次甚至不是一天吃下去的。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廢掉光緒。《清史稿·德宗本紀》:「辛卯,上稱疾,徵醫天下」。在他臨死之前,太醫們說他的身體「陰陽兩虧,標本兼病,胸滿胃逆,腰胯酸痛,飲食減少,氣壅咳喘,益以麻冷發熱。精神困憊,夜不能寐。」五臟六腑,從肉體到精神,沒有一處是健康的!直到光緒死去的當天,還在通諭各省,遍選精通醫術之人進京為皇帝治病。人們有理由認為,讓全國的臣民都知道皇帝有病,而且是很重、很不好治的病,其實就是慈禧為廢除或者最終害死光緒皇帝而做的輿論準備。因為廢除有些麻煩,那麼害死他就是不得已的唯一選擇了。

慈禧為何反覆聽《連營寨》?

了解一下京劇發展史就可以知道,京劇的興旺繁榮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喜愛。在慈禧太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她幾乎一直在聽戲,而且反覆聽一齣戲——《連營寨》。要想知道其中的深層含義,首先要了解一下《連營寨》的劇情。

《連營寨》原為河北梆子劇目,是一出武戲。講的是三國里的一段故事:關羽被殺、張飛被刺之後,劉備為給兄弟報仇,率領七十萬蜀軍征討東吳。東吳小將陸遜火燒聯營,大敗蜀軍。這是一出「喪戲」:先是全體蜀軍為關羽張飛穿孝,白盔白甲白旗號,接著是蜀軍全軍覆沒,劉備逃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交代後事。譚鑫培將這齣戲改編為以老生為主的京劇,由「火燒聯營」和「劉備託孤」組成。

根據《清宮昇平署檔案》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公元1908年7月16日),《連營寨》在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首演。年逾花甲的譚鑫培扮演劉備,年屆三旬的楊小樓扮演趙子龍。慈禧太后坐在大戲樓對面的頤樂殿看戲。看來兩個主要演員唱的都很賣力,整個演出也很成功。慈禧一高興,賞銀二百六十四兩。第三天,也就是六月二十日(7月18日),譚、楊二人再演此戲,慈禧太后這一次賞銀三百零四兩。

七天之後,也就是六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第三次點演《連營寨》。六月二十六日就是光緒皇帝的生日。在皇帝生日的前一天大演軍隊穿孝、皇帝駕崩的喪戲,慈禧太后這是故意促光緒早死,還是在考慮著什麼事情?

更令人驚異的是,此後的八月初六、初八、十六及九月十七,慈禧連著看了四次《連營寨》,十月初一她又看了一次《連營寨》。這是也她最後一次看《連營寨》。十月初十是她的生日,從初七到十五,頤和園唱了九天大戲,但是演出的劇目中已經沒有《連營寨》了。

《連營寨》中的重要情節,是劉備託孤安排後事。慈禧是不是也在聽戲的同時,籌劃著大清朝的後事?她是否也想到自己將死,也該託孤了?可是光緒沒有生育,既無「孤」可托,也無有可托之人呀?別忙,很快就都有了——讓我們看慈禧最後幾天的安排:

十月二十日,也就是光緒駕崩的前一天,慈禧命人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從醇親王府接進宮裡。同一天,封溥儀的父親、同時也是光緒的弟弟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兩道諭旨是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的,而內容是在傳述慈禧太后的意思。看,這下,大清朝有「阿斗」、也有「諸葛亮」了。既然後繼有人了,光緒皇帝就可以死了。於是,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一日傍晚,光緒暴亡。據說光緒留下遺詔: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接著,慈禧太后懿旨,命嗣皇帝承繼穆宗(同治皇帝)為嗣,兼承大行(光緒)皇帝之祧。

後事安排已畢,二十二日下午,慈禧歸天了。她為什麼反覆看《連營寨》,看《連營寨》之後她想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答案都有了。

這兩天的事情安排的如此緊湊、有條不紊,再一次讓後人看到慈禧太后治理國家的能力,令人感嘆:這個女人實在不尋常!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光緒皇帝的死亡及其死亡時間,也是慈禧太后事先安排好了的!

慈禧太后也是很「仁義」的:我要了你光緒帝的命,但是讓你的侄子當了皇帝,讓你的弟弟當上了攝政王——我沒有虧待你們醇親王府,咱們扯平了。無論對活人還是對死人,我都說得過去!——慈禧大概是這樣想的吧。誰毒死了光緒?難道還不清楚么!

當時,光緒處於慈禧的嚴密監視控制之下,沒有她的主使、授意,沒人敢,也不能下手殺害光緒。慈禧為什麼要殺害他,因為康、梁還活著,她擔心自己死後、光緒重新掌權,會繼續推行他的「胡鬧」。慈禧,還是很為大清朝祖宗的天下「負責」的。

毒死光緒,最大的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因為當時的皇權掌握在慈禧手裡,而不是在光緒手裡。要毒死光緒,誰也沒有這個權力,誰也不敢,也不可能做。只有慈禧點頭,只有她能夠命令手下執行這樣重大的決定。

楊杏城(1862-1918)名士琦,安徽泗州人。有兄弟士爕、士晟、士銓、士驤、士驄數人,俱為顯宦。杏城行五,世呼楊五爺。光緒八年,中壬午科舉人,以屢試不售,出任幕友。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事變,閏八月,楊杏城與兄士驤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議和,楊杏城任李鴻章與慶親王奕劻間之聯絡人員,以善於逢迎,深得奕劻、李鴻章賞識。次年九月,李鴻章病逝,由山東巡撫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楊杏城改入袁世凱幕府,充洋務總文案,當時他看準慶親王將入閣為軍機大臣領袖,於是向袁世凱獻「運動親貴,掌握實權」方策,奕劻貪財,袁世凱投其所好,以至「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遇有慶王及福晉的生日,唱戲請客,及一切費用,甚至慶王的兒子成婚,格格出嫁,慶王的孫子滿月周歲,所需開支,都由袁世凱預先布置,不費王府一錢。那就完全仿照外省的首府、首縣伺候督撫的辦法,而又過之。」於是奕劻大喜,遂奉袁世凱為謀主,凡是「慶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簡放外省督撫、藩臬,必先就商於袁世凱,表面上說請他保舉人才,實際上,就是銀子在那裡說話而已。」於是袁世凱遂穩操朝政,成為有清一代最有權力之總督。

之後以袁世凱、奕劻、端方等為一夥的「袁黨」,及以瞿鴻禨、岑春煊、林紹年等為首的「瞿黨」,雙方為了爭權固寵,明槍暗箭,勢不兩立的政治鬥爭於焉展開。楊杏城深知慈禧太后最痛恨康、梁,因此利用慶王抄錄了瞿、岑保舉康、梁的幾道奏摺,並花白銀二萬兩買通瞿鴻禨的同鄉、侍讀學士惲毓鼎具名彈劾瞿鴻禨「暗通報館,授意言官,陰結外援,分布黨羽。」結果身為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的瞿鴻禨被逐出朝廷。楊杏城又通過在上海的蔡乃煌,弄到一張岑春煊與康有為的「合影」(其實是以單人照片,經照相館加工合成的),由慶王密呈慈禧,牽連到尚未上任的兩廣總督岑春煊也被免職。於是瞿、岑的人馬,則或斥或革,或調外,或放廢,可謂清除殆盡矣。

楊杏城富於機略權變,因此極獲袁世凱信任,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劉成禺在《世載堂雜憶》中說:「(楊杏城),殺人用奇策。機密事,袁世凱與杏城共之,號袁氏智囊。世人誤稱趙智庵秉鈞為智囊,因趙字智庵,有智無囊;智而貯囊,則楊杏城耳。」

劉成禺又說,楊杏城從一個德國籍醫生那裡,買到了一種毒藥。這毒藥無色無味,卻是毒性奇烈,更妙的是人死後,不顯什麼痕迹,絕不至七竅流血,叫人一看就起疑。楊杏城和李蓮英原也有往來,他便偷偷地把藥水送到李的手中,又再三恐嚇他說:「大叔!你若膽小,不先下手,過兩天你有幾個腦袋?」李蓮英本來已六神無主,何況楊杏城又是袁世凱的親信,經過一番考慮,便真的一不做二不休,拿這毒藥放在湯水裡送往瀛台,一下子就把光緒毒死了。光緒升遐的翌日,恰巧慈禧也就病篤賓天,兩人之死,僅相差一個晚上。這件事做得雖巧,而外界議論仍然很多;但絕大部分人的猜測,都以為主謀者是慈禧,而不知是袁世凱;更決不會想到是楊杏城。

但2003年,中央電視台清史紀錄片攝製組到易縣清西陵採訪,得知1980年曾對清光緒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槨(於1938年被盜)進行清理並重新封閉,而光緒及隆裕皇后的頭髮被移至棺槨外,在清西陵管理處文物庫房保存至今。經與專家研討,徵得文物部門同意,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採用最精密的儀器,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以及墓內外環境進行反覆的檢驗和縝密的分析研究。光緒帝死因終於破解,即: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而楊杏城的毒藥,有一兩滴入口,即可斃命。肯定不是砒霜——砷的氧化物,應該是氰化鉀之類的劇毒化學藥物,光緒皇帝死於砷中毒,而不是其它什麼毒藥。遺體內大量殘留的砷,顯示光緒生前食入的毒藥較之楊杏城的藥水,毒性要低得很多。再者說,袁世凱雖有毒死光緒的動機,卻沒有作案的機會。因為他無法靠近內廷,無法接觸到光緒的食物。所以《世載堂雜憶》中說,楊杏城為袁世凱獻策,要「商之李蓮英」。太監李蓮英給人的印象是異常狡猾,正史的評價則是一生小心謹慎。這種性格的人,肯接受袁世凱的收買去做殺害皇帝的事情么?做這種事情無論成功與否,都難逃一死,萬一敗露,還要滅門九族!李蓮英不會想不到這些。所以,即使真的「商之李蓮英」了,李蓮英也不敢跟袁世凱合作鋌而走險。因此劉成禺的說法是不確的。

學者戴逸認為,毒死光緒,最大的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因為當時清朝的專制體制非常嚴密,權力集中,皇權至上,乾綱獨斷,什麼主意都是皇帝說了算。當時的皇權掌握在慈禧手裡,而不是在光緒手裡。她能夠下命令,如何如何做,怎麼做,都沒有人敢反對。她的命令可以貫徹,可以執行;其它人都不行。要毒死光緒,誰也沒有這個權力,誰也不敢,也不可能做。只有慈禧點頭,只有她能夠命令手下執行這樣重大的決定。

楊杏城是慣用毒藥殺人的,袁世凱的總統府秘書長兼財政總長的梁士詒起初不贊成帝制,後來聽到楊杏城在做老袁的謀士,知道他心狠手辣,為了保全性命,也只得舉手贊成帝制了。梁士詒說:「我梁某性命,不怕袁項城,倒怕楊杏城,懼其下毒藥辣手也。」而袁世凱另一心腹趙秉鈞此時正在當直隸總督,他的秘書長黃侃(即黃季剛,只當了兩個月趙秉鈞的秘書長),向來接近民黨,趙秉鈞受了他的影響,並不一力勸老袁做皇帝,加以當時暗殺宋教仁一案的要角應桂馨,在逃往天津的火車上被京畿軍政執法處人員郝佔一和王雙喜亂刀砍死。趙秉鈞在長途電話中向袁抱怨:「應桂馨如此下場,以後誰還敢替總統辦事呢?!」一個月之內,趙秉鈞便在煙榻上暴斃了。官場中人大多知道這是楊杏城花了二萬塊錢,買通貼身侍趙的一個小當差,把毒藥滴在人蔘湯里的結果。劉成禺與黃季剛為同鄉,且後來同在武昌高師任教,兩人交情最洽,趙秉鈞被毒殺之事,聽聞之於黃季剛,當為可信。

袁世凱死了之後,楊杏城本是帝制的主犯之一,但由於他「巧於掩蔽,不居顯位,罕發文電,故洪憲罪魁,竟無其名。」讓他平安脫險,退居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娶了兩個年輕貌美的小老婆,一個叫小白菜,一個叫小菠菜。有一天,他從外面回來,發現自己的兒子正跟他的兩個小老婆同榻而眠!他氣得要死,聲稱要把他們全都處死。不料,小白菜先下了手,將他保存的劇毒藥水滴入他的茶中,把他毒死了。此為當年轟動上海毒死楊氏家主的大案,對楊杏城而言,可說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了。


推薦閱讀:

(1)光緒帝王緣何早亡
光緒帝和他的四個男人之謎(圖)
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光緒
比慈禧早死一天的光緒,臨終之前寫下這二字令人不解
可能謀殺光緒的三大元兇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