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俄羅斯族概況與民俗風情

俄羅斯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塔城、伊犁、阿勒泰、烏魯木齊及東北、內蒙古等地。據統計,新疆境內有俄羅斯族九千餘人,其中塔城地區有3498人,而塔城市就有2349人。歷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俄羅斯族代表都出自塔城市,塔城市的俄羅斯族知識分子較多,被國家授予一級職稱者就有14人。

塔城市俄羅斯族大多既有白色人種的血統,又有黃色人種的特徵。參加社會活動時都講漢語,使用漢字,而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既有漢族名字又有俄羅斯族名字,塔城市俄羅斯族人都有一個明確的觀念,認定自己的祖國就是中國,是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

俄羅斯族遷居塔城市主要分三個時期:第一次是由於沙皇俄國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許多俄羅斯商人進入新疆並陸續在包括塔城市在內的許多地方建立了居民點,從事商業、手工業和農牧業等生產活動。第二次是俄國十月革命後,被蘇聯擊潰的白軍,裹挾眾多難民來到新疆,之後經新疆當局的勸說和動員,大部分白軍難民返回蘇聯,只有一小部分幾經周轉先後在烏市、伊犁和塔城等地落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對新疆的政治、軍事和穩定新疆政局等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並繼續將矛頭指向我國的華北和蘇聯的遠東地區,1932年蘇聯當局處於國內安全的考慮,採取了一系列不信任華僑及其俄羅斯親屬的政策,用強制手段轉移和遣返他們回到中國的新疆。據當時的塔城行政官員估計,自1932年至1938年的六年中,僅經塔城被遣返回國的華僑達一萬餘人。到1952年前後,到新疆來的俄羅斯基本上全部回國,或去澳大利亞定居,剩下的基本上全是中俄後裔。

俄羅斯族人自入居塔城市後,為塔城市帶來了種養殖優良品種和先進的手工業、農業、牧業、養殖業技術,他們善於駕駛汽車,制皮革,修理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各種家用品。居住農村的俄羅斯族則帶來蘇聯先進的生產技術,栽培優質水果、放蜂取蜜、改良牲畜、開展漁獵,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俄羅斯族中知識分子的人數較多,不少人從事教育、翻譯和醫務工作。

塔城市俄羅斯人能歌善舞,手風琴是他們的主要樂器,其次是小提琴、吉他和鋼琴等。每逢喜慶之日親朋好友相聚時,他們就拉起手風琴、唱起歌、跳起舞。俄羅斯婦女頭巾舞、男子的趕馬車舞、俄羅斯族青年踢踏舞都廣泛流傳並深受各族人民群眾的喜愛。

塔城市的俄羅斯族按照輩份長幼分居,他們的房間窗明地凈,裝飾樸實優雅,充分體現了他們愛清潔、講衛生的民族特徵。服飾豐富多彩,老年人男的多喜歡穿制服(冬季穿長大衣和短大衣)馬褲、皮靴和皮鞋;女的穿連衣裙,年輕人則喜歡穿追逐社會潮流,喜歡穿戴時裝。

塔城市的俄羅斯族飲食既具有俄羅斯人的特色,又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他們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麵包(又名列巴),尤其是愛吃黃瓜、西紅柿等有營養價值的蔬菜。他們也經常吃餡餅、包子、餃子及各式麵條和抓飯。他們愛喝白酒(沃得克)和自己釀製的啤酒(比沃)。節日製作的點心和餅乾伴有牛奶,雞蛋和奶油,並夾有果醬,且花樣繁多、色味俱佳,深受各族人民群眾的喜歡。

塔城市的俄羅斯族對待婚姻十分重視。男女青年往往在相互認識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戀愛,然後由男女雙方家長出面在麵包上放一撮鹽,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如果姑娘不接麵包則表示拒絕;如果姑娘接過麵包並將麵包親手切開,就表示同意。之後雙方家長則共同商定婚期,忙於準備嫁娶。解放前和解放初,新郎和新娘要到教堂里舉行證婚儀式,證婚儀式由神父主持,儀式中的新郎和新娘必須相互交換戒指或接吻以表示相互敬愛和忠誠。

俄羅斯族的葬禮也十分講究。死者必沐浴全身,穿戴整齊,停屍二三日,讓親友向死者告別,死者的親屬身穿黑色衣服為孝服,墓上樹立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和出生年月。

塔城市的俄羅斯族基本上信仰東正教,教堂內供養著珍貴的聖母像,懸掛銅鐘及蠟台,解放前塔城市的俄羅斯族不分老幼,都過著嚴格的宗教生活每日進行早禱和晚禱,星期日都在教堂做禮拜,唱聖歌、誦聖詩、聽神甫宣教佈道,解放後,由於各類學校加強了政治教育,宣傳無神論,宗教對中國俄羅斯的影響日漸削弱,現在的絕大多數中青年不是虔誠的教徒。

俄羅斯族的節日與東正教有密切的關係,都過東正教的節日,即聖誕節,復活節等。

塔城市俄羅斯族與其他民族的人民一起正在為建設美麗富饒的塔城而努力奮鬥。


推薦閱讀:

南京如果作為首都,對當代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一個人在離家很遠的城市讀書是一種什麼體驗?
為什麼貴陽的物價很高,收入水平卻很一般,起碼不匹配物價?
上海如果少一千萬所謂的「外地人」會怎麼樣?
嫁人是脫離階層的捷徑嗎?

TAG:城市 | 俄羅斯 | 民俗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