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學》電子教材

教學目標

1.理解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依據;

2.理解和掌握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及其基本內涵;

3.領會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策略。

所謂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是通過職業教育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培養目標規定了對受教育者培養的方向、規格與內涵,是職業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檢驗職業教育實踐活動是否富有成效的標準。

第一節 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依據

一個國家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必定是其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社會經濟狀況對一定層次、一定規格人才需求的一種主動反映,在形式上它又是某一類型學校的辦學性質與教學任務的集中體現。因此,在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對培養目標有著制約和影響的種種因素,尤其是國家相關政策、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

一、黨和國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

法律和政策是影響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因素,這些路線、方針和政策是根據國家的政治、經濟要求,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而制定的,其中有關教育的政策和法規主要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其內容包括教育的指導思想、人才的培養規格及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等。

教育政策是一個國家依據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基本任務、基本方針制定的,同時,教育政策又是教育法規制定的依據。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教育法規,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確定自身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職業教育作為我國大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確定具體培養目標時,要以這些教育政策及法規為依據, 1996年頒布並實施的《職業教育法》指出: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社會用人制度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要依法抓緊時間制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明確對各類勞動的崗位要求,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堅持實行『先培訓、後上崗』的就業制度,繼續改革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地方政府教育部門要與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共同協調,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制度。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良好風氣」。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方針與目標。這些帶全局性的工作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都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職業教育只有制定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合格專業人才,才能為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社會經濟形態及產業結構發展的需要

社會經濟形態及產業結構是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客觀依據。職業教育既受制於社會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促進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社會經濟形態的拓展要求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競爭意識。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民營經濟、開放經濟和勞務經濟已佔到了相當的比例。這種變化和新形勢對人們就業觀念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它促使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受教育者的創業能力與競爭意識。

其次,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之人才需求相適應。我國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傳統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急劇下降,而以知識密集型和新知識運用為特徵的新興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同時,傳統產業中的知識、技術含量也大大提高。這就要求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不僅要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較強的理論素養,成為一名智能型的應用人才。這對直接面向社會生產第一線培養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各級各類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再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需要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培養大量「本土化」、「外向型」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的加快,現代企業都在向跨國公司發展,大量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既可以帶來尖端的技術,但不可能帶來數量眾多的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這為我國職業教育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制定。

三、學制、學歷及國家職業分類與職業技術等級標準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專業技術人才。就類型而言,有管理類、技術類、技能類等等;就層次而言,有初級、中級、高級等等;就規格而言,有知識型、心智型、動作型等等。在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中,這些區別主要以學制、學歷及專業設置來體現。而這三者不但體現著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體現著一個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與水平。因此,培養目標的制定不但要對應相關學制、學歷及國家職業分類與職業技術等級標準,而且應有一定的前瞻性,這樣才能使職業教育起到引領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作用。

學制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入學條件及修業年限。學歷是與學制緊密相連的一個概念,包含一定層次的課程體系和實訓經歷,如果受教育者不具備相應的課程知識與實訓技能,也就不具備相應的學歷水準。所以,學制與學歷要求是培養目標的具體表現。

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內涵最重要的依據是國家職業分類和職業技術等級標準。在生產實踐中,接受學歷教育所形成的知識、技能以及態度、情感、精神等諸要素是融合在不同職業活動的過程中。這種情況下,必須對每一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精神等進行準確的描述,國家職業分類及技術等級標準對這種職業分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此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將其作為目標內涵界定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需要

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需要是職業教育確定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依據。職業教育既是面向社會整體的,也是面向每一個受教育者個體的。個體為了自身生存與職業選擇與發展,會產生繼續接受相關專業教育的內在動力。因此,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制定必需考慮如何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需要。這些需要包括,受教育者個體終身學習的需要;受教育者個體就業與創業的需要;受教育者個體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就是對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進行界定和規範。現代職業教育越來越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它的定位也從原來封閉式向開放式發展,整個培養目標定位系統也逐漸從靜態向動態轉變。

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理論基礎

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在定位自身的培養目標的時候,除了參照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要求外,還需要對社會人才結構的模型、理論加以認真的分析,從原來的感性思考向科學化的理性決定逐步發展。認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主要建立在社會人才結構及職業分析等相關理論基礎之上。

(一)社會人才結構模型

對社會人才類別與層次的不同看法,就構成了各種不同的人才結構模型。人才結構模型從「金字塔」型理論模式發展到「職業帶」人才結構理論模式,到現在最為廣泛認可的「階梯狀」理論模式(見圖1)。「階梯狀」人才結構理論也就成了現代人才分類及分層的主要理論。

圖1 人才結構「階梯狀」理論模式

該理論認為,現代人才結構主要是由人才的不同系列(或類型)、層次、素質要求,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比例構成的。不同系列、不同層次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存在質的差異。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有不同系列的人才結構,每一系列的人才內部又可以分成從低到高的不同層次,各系列人員之間有交叉,每一系列內部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銜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階梯狀人才結構體系。這種結構模型為設定各層次、各類型人才規格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這個理論,我們把社會人才按其產生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標分為四類: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對高、中等職業教育而言,通常是指向工程型、技術型及技能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機構可以根據這樣的人才結構模型,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考慮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並對受教育者的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設計可能的通道。

(二)職業分析

職業分析是對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分析過程,即對某一特定職業的特質和內容所作的多層次程序分析。它將各項工作內容、任務、完成的難度、工作質量標準以及對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標準。職業分析的基點是職業崗位,它一方面確定了特定工作在整個社會職業結構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確定了該工作的職能性質、勞動的具體內容和條件。職業分析可以幫助克服職業教育的模糊性和隨意性,為培養目標及整個教學設計提供準確的依據。職業分析的方法日趨成熟,如任務分析表、艾莫門技術、工作要素法、PAQ職業分析問卷、TTA入門素質分析等等。職業分析也成為職業教育目標設定過程科學化所必須依賴的基本方法之一。1999年3月,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6565-1999 職業分類與代碼》,為新世紀我國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確定培養目標提供了很好的定位框架。

二、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歷史沿革與界定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最早主要由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這三類學校承擔。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開始發展,到90年代後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提升了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

我國的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學習前蘇聯的教學和辦學模式而興辦起來的。中等專業學校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3-4年。中等專業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立志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並在此基礎上掌握本專業現代化生產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具有健康體魄的中級技術、管理人員。

技工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必要的技術理論知識、全面的專業操作技能和身體健康的技術工人。1961年《技工學校通則》規定:「技工學校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中級技術水平和中等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1993年,勞動部頒發的《關於深化技工學校教育改革的決定》中對技工學校教育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技工學校要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拓展培訓領域,服務於社會,在以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為主要目標的基礎上,有條件的也可以培養高級技術工人、企業管理人員或社會急需的其他各類人員」。

職業中學從1979年興起,為適應我國生產發展和人才結構調整的需要,由一部分普通高中改成職業學校(班),當時也稱職業高中。職業中學大多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2-3年。職業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相應的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後備力量和初、中級技術管理人員。由於「初、中級技術管理人員」這一條與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培養目標有相同之處,因而一些地方又把部分職業高中班稱為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0年提出職業中學應「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中級技術工人,具有中級技術水平的農民,中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其它從業人員。」具體內涵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紀律、職業習慣、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掌握直接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素養;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有健康的體魄。」

以上各類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儘管有些不盡相同,但它們同屬中等職業教育的範疇,有許多共同之處:第一,都以初中畢業生作為教育起點,培養他們具有高中階段學歷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第二,專業設置的方向基本相同,專業覆蓋崗位或工種,而不是一個崗位或一個工種設一個專業;第三,都以中等專業技術、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第四,主要專業的課程體系及其授課時數大致相同;第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大致相同;第六,都以符合社會需要作為唯一的目標達成評價目標。

所以,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人才規格的變化,這三類學校培養目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三位一體」已成趨勢。2000年教育部《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0]2號文)提出「淡化中等職業學校之間類別界限」的要求,建議將中等專業學校(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級中學統一改稱「中等職業學校」;同時要求淡化這三類學校的培養目標之間的界線與差別,同時統一了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初、中級專門人才」。指出這類人才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一原則為理順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關係起了積極的作用。

上個世紀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向大眾化推進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高等職業教育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部高教司頒布實施的《關於印發<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作了較為細緻的說明:「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200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

綜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沿革,我們把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界定為:培養與現代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具有以某種職業資格為核心的良好職業素質與發展素質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個培養目標,在強化職業教育職業針對性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職業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即扭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職業教育只對政府負責的傳統觀念,樹立職業教育在國家宏觀指導下對市場負責、對受教育者個體負責的新的教育理念。

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就是培養目標構成的具體內容,也即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達成後受教育者所應達到的規格和質量。其基本內涵主要涵蓋「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識,指職業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知識素質要求,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文化基礎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技」,即技能,指對受教育者專業技術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所學專業的技術能力、工作能力、社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這是人才培養規格的核心。「意」,指的是受教育者的態度和情感,即對培養人才心理素質方面的要求。這三方面構成了培養目標的整體,各層次、各類型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正是通過這些方面的不同要求體現出來的。當然,不同人才類型因為其不同的工作面向,因而,在其人才素質構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職業知識素質層面

職業知識素質主要包括個體的職業基礎、職業資格、職業適應和職業發展等。職業知識素質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構成的核心層次,其核心部分為職業資格,因為這是由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的一種職業標準,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職業資格由「應知」、「應會」兩部分組成:「應知」是指從事某種職業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應會」則是在「應知」基礎上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通過教學,學生通過了相應等級的資格考試,即可獲得相應的資格等級證書。但是,這種職業資格標準往往有一定的局限:第一,標準的制定和更新有時間周期,這就容易滯後於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與發展;第二,作為標準,既原則又抽象,高度概括而不能涵蓋某一職業必備素質的各個方面;第三,標準的執行受制於考核的指導思想、程序方法及具體內容,其信度、效度與標準執行應有的信度、效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職業教育僅僅圍繞職業資格來進行,顯然就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應試教育」,培養的是「一技之長」的工匠。所以,職業資格教育應有自己的平台和發展空間。前者就是「職業基礎」,就是獲取職業資格應當具備的專業基礎理論,而後者就是「職業適應」和「職業發展」,就是一定的職業資格對一定的職業活動的適應能力和一定崗位職業活動的自我提高能力與不同職業崗位之間的轉換能力。

(二)職業能力素質層面

職業能力素質主要包括個體的認知能力、操作技能、技術分析和學習潛力。職業能力素質既是個體職業發展的平台,又是職業素質的綜合表現。其中,操作技能是這個層次的核心。所謂的操作技能是指將認知所得成熟的工藝技術轉變為實際職業活動並獲得預期工作結果的能力。操作技能分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兩種。以肢體活動技術為主的技能主要是動作技能,例如廚師、鉗工、計算機錄入員等所需的操作技能;以推理判斷技術為主的技能是心智技能,如營銷員、維修工、會計員等所需的操作技能。所以,操作技能實際上是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特殊能力。認知能力是一般能力。一般認知能力是學習與發展的基礎,認知能力強,不但操作技能較易習得,而且操作技能中蘊含的技術成份也會較多,職業活動中就會呈現較高的技術分析水平,從而使個體繼續學習的潛力增大,職業發展的空間也隨之被拓展。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受教育者個體還必須結合相關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對從業者體能方面的實際要求來有選擇地進行鍛煉,因為有很多專業確實是需要教育者具有較強的體能素質。

(三)職業心理素質層面

職業心理素質是指個體順利完成其所從事的特定職業所必需具備的心理品質,具體維度為:

1.職業動機

職業動機主要是指個體從事職業的內在動力與興趣。人在從事具體職業活動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職業需要。人們往往選擇適合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職業,以實現職業崗位與自己職業需求的匹配。但由於受社會就業供求情況等因素的制約,職業需要有時也會與職業實踐產生一定的衝突,進而影響到人的職業心理。因此,職業教育首先應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與熱愛,並使之內化為從事該職業的動力。職業動機是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的超前反映,是職業觀和職業理想的直接反映,要引導學生把職業活動既看成維持生活的手段,又當成完善個性的措施,更視為服務社會的途徑。

2.職業效能感

職業效能感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適應某種職業的自我評價,包括學習專業理論與實踐進程中的感受、經驗,以及對以後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的估計和迎接挑戰的信心。要使學生對所從事的職業抱有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社會意義,正確對待可能遇到的困難、挫折,就得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其耐挫折的能力,做到能較好地克服心理障礙及各種可能的干擾,銳意進取,勇於開拓。

3.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個體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它是個人希望從事某種職業的態度傾向,也是個人對某種職業的願望。任何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都會對自己將要從事職業的價值進行判斷,對可能取得的成就和社會回報的滿意程度進行估計。在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與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將要從事的職業有恰當的評價,要正確看待職業的社會地位、職業的待遇、職業的苦與樂。

4.職業道德感

職業道德感主要是指個體對職業道德標準的認識和體驗,包括職業的榮譽感、幸福感、義務感和責任感等。其中,職業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感是一個人職業道德傾向性的核心。職業學校的每個專業都是與具體的職業、工種相對應的,其職業道德規範不盡相同,但其實質都是調節職業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判斷是非與善惡的準繩,是社會公德在行業生活中的具體化。因此,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根據各行業、崗位的實際特點,進行有關行業相應的職業道德規範教育,使學生在將來的職業生活中能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實現職業發展。

5.職業理想與追求

職業理想與追求主要是指個體對將來所從事職業的前途與目標的追求與設計,即學生對前景的規劃與展望。職業教育具有職業定向性,學生從入學那天起就初步確定了未來的職業。這樣,職業理想變得具體化和現實化了。個人追求社會對自身勞動的認可,與人們對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嚮往直接相關,同具體的奮鬥目標相聯繫。人們往往通過職業活動去追求社會理想的實現,在職業活動中體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藉助職業活動取得的報酬實現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

職業理想對確定人生目標,促進人生目標的實現有積極作用;建立在能勝任、能發揮自己優勢基礎上的職業理想,能促成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職業理想是人們實現職業願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能增強人生前進的動力。因此,應要求學生較早樹立職業理想,培養責任心、進取心、自尊心、自信心,同時也應拓寬專業的適應面,使學生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他們對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

第三節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人才培養的活動,貫穿於整個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得保障其教育教學活動順暢進行。

(一)抓好內部管理

質量的生成基於有效的管理,在追求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與標準尤為重要,從招生、教學過程到畢業生就業,要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全員質量管理。要按各學校的培養目標及專業標準、行業標準,成立有法定地位的質量鑒定委員會。通過全員質量意識的形成,建立崗位責任制,遵循科學管理程序,搞好教學過程的設計、執行、控制,使得各管理層次有明確的質量管理活動內容,層次間相互支持協助,運用多樣化方法,把各個部門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改革與完善課程體系

建立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我國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受普通教育的影響,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職業學校課程多採用以文化課、專業課和實習為主的「三段式」課程模式。這種傳統的課程模式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包括學生個性在內的全面發展,就必須使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也就是在建設課程時,不僅要把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課程建設的始終,還要把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人格的完善、素質的提升作為重要的參照系。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一方面要準確地梳理並歸類出各專業所需的職業能力,並以此為主線構建職業教育課程,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學科知識的交叉、增加學校選修課程的比例和種類,實現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交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綜觀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其辦學思想的相似之處在於以能力本位為基礎、以提高職業能力為核心,這正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這己成為國際通用的標準。

(五)建立與健全實踐教學體系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即操作能力的培養。為了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職業學校必須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把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實踐教學始終貫穿教學的全部過程。在教學形式上,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而且要有大量的實驗、學習、設計等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實施教育參與對象上,既有校內的專職教師,又有校外的兼職教師和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在教學手段上實現現代化,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迅速、高效地為職業教育教學提供各種所需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建立具有職業定向的、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六)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輸送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師與普通學校的教師是有著重要區別的,那就是「雙師型」。

所謂「雙師型」,其本質特點就是指能集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於一身的教師。也就是指教師不僅掌握了本專業較深的理論知識,還具有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紮實的實踐工作能力。即一方面,從教師隊伍整體來說,既要有專職教師,又有兼職教師;既有來自學校的,又有來自企業的;既有側重於專業理論教學的,也有側重於專業技能教學的。另一方面,從教師個體來說,即專業課教師既要有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崗位實踐經驗,逐步向教師—工程師、教師—技師、教師—會計師等複合方向發展。即便是專門從事文化基礎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也要走向社會,了解企業,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市場需要的專門人才。

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在上崗前接受相關專業技能的專門培訓,以便適應教學需要。另外,在教師隊伍中還得從行業、企業中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來學校兼職。同時更要加強「雙師型」教師觀念,上至教育主管部門,下至學校領導都應著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七)創設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社區文化,在培養人才上有著特殊的功能。一是價值觀的導向功能,使學生產生對價值觀念、精神文化、活動文化、審美價值、人生價值、人際交往、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導向;二是人格的塑造功能,能塑造學生的心靈和形象,它把校園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形象塑造內化在學生的思想、心理、思維、語言行為之中,共同的校園文化、共同的價值體系使學生對外界的事物做出價值判斷、價值體驗、價值取向;三是情感的激勵功能。激勵學校師生員工追求卓越、努力創造、獲取成就的一種重要機制。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文化的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師生員工積極進取、勇於創新、不甘落後、爭創一流;使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謄感、自豪感、成就感融為一體。

學校要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讀書討論、專題演講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教學實踐活動,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並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所學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自覺地轉化為內心的信念和行動的準則,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思考題:

1.簡述確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依據?

2.如何理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

3.如何才能保障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錢民輝.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

[4]劉合群.職業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2006.

[5]宦 平:論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界定與實現[J].現代技能開發,2003,(1).

[6]陳擁賢.對科學確立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探討[J].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3).

[7]雷正光.現代職教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職教論壇,2003,(9).

[8]席東梅.職業資格制度、就業准入制度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

[9]盛 艷.職業觀變革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界定[J].當代教育論壇,2004,(2).

[10]申家龍.職業崗位分類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J].機械職業教育 2004,(3).

[11]練 琪.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與辦學導向[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6).

[12]萬松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職業教育培養目標[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2).

[13]鄧志革.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探悉[J].教育與職業,2006,(3).

[14]於光照.「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及教學實施的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5]周念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推薦閱讀:

未來VR物流教育的發展趨勢
學挖掘機必須去藍翔嗎?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考
育嬰師和月嫂哪個技術含量高?
萬傳璽丨有人格的教育機構才是品牌的終極目標

TAG:教育 | 職業 | 目標 | 職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