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因素
(一)社會環境
這裡所指的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學家就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如風俗習慣、道德觀等,從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中小學生,使他們逐漸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觀、需要、動機、興趣和態度等心理品質。不同的文化對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響,有些則是不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社會信息作為媒介的,健康的社會信息,有助於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而不健康的社會信息,則會造成種種危害。
(二)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與中小學生的關係就像自然氣候與植物的關係一樣,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家庭、同伴、傳媒等途徑影響其心理健康。不良風氣會使一些中小學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此,要確保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凈化環境,樹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三)學習生活環境
處於不同學習生活環境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有研究發現,城鄉密度、環境污染、噪音等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明顯影響。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學生,由於住房單元化,同鄰居夥伴的交往明顯減少,這種狀況不利於他們的社會化,使其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還有研究發現,人口密度過大與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關係,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心理變態也與人口密度有關。大城市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導致了大量過量信息的產生,使人們的心理嚴重「超負荷」,擁擠使人們更容易產生矛盾、爭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學生也容易產生心理緊張,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四)社區環境
社區環境指若干群體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某一地域內形成一個在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如街道、住宅小區、村莊、小鎮等。社區對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社會傳媒和社區環境產生的。學校和家長應充分發揮社區對中小學生心理的輔導作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因素之學校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這些條件和關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係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一)學校教育指導思想
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校風,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如教師為了學生能考出好分數,採取違反學生心理健康原則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等,中學生長期處於一種智力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容易出現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減退、厭學等心理行為問題。
(二)教師素質
學校對學生心理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教師的素質,因為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教師隊伍的素質,如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感、情緒情感、個性和意志品質等,都對學生起著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好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教師還是行政人員,都應以建設和營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好的教師能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對學生進行恰當的獎勵和懲罰,因材施教;好的教師能接納學生的行為,尊重學生的人格,樂於幫助學生;好的教師還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分享學生情感體驗,能理解學生……要做到這一切,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三)學校人際關係
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良好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證明,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的中小學生,必然充滿歸屬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會得到健康發展;相反,一個師生關係緊張,在班集體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到平等對待的學生,必然會產生敵對、自卑、焦慮、恐懼情緒,這對其心理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大類,這兩種環境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都起著熏陶作用。從物質環境來說,校園的一草一木,每一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感受,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和心靈的凈化。學校心理環境包括良好的校風、班風以及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催人積極上進,使人際關係和諧。這樣的環境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因素之家庭 對中小學兒童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很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係緊張,如父母關係、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衝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一)父母關係
在眾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間的不良關係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父母關係不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父母的要求總不一致的環境中,家庭中缺少寧靜、平和、幸福的氛圍,缺少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需的一切條件,發生神經——心理病態的危險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挫折感、壓抑、敵視等不良心理,過低的期望則容易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過低,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而且還體現在對學校教育的效果起促進、干擾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不良的影響,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中,家長採取「態度不一致」、「以壓力為主」、「歧視」、「經常打罵」等不良教養方式與學生個性、智力以及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關係。
(四)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
許多心理學工作者研究了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孩子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家長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嚴重危害,這種危害主要表現在:當孩子發現父母品行不良時,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心理上會蒙上消極的陰影,產生沮喪、怨恨、煩惱和自卑等心理。個性的消極使他們厭惡集體、厭惡家庭,一旦接觸了壞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別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親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了威信,無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產生虛偽、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對兒童青少年影響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離婚、父母下崗、親人生病、去世等。心理健康簡介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英文]mental health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英語翻譯更傾向於翻譯為 psychological health。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變化,都將能夠適應。
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心理健康簡介 理健康簡介推薦閱讀:
※哪些傷害能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與父母生肖相衝會有什麼影響?
※晚育影響下一代健康
※月令對日乾的影響
※日本茶道對日本建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