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海蓮舟——佛教常識之俗解

日前隨友人去了位於大蜀山腳下的開福寺,據圓藏住持介紹,寺院最初建於唐貞觀(公元626——649年)年間,距今已經1400年了。相傳慧滿法師曾在此大演《法華經》,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淵濟龍神,寺院因而遠近聞名。後來在抗戰時期,古開福寺被日軍飛機炸毀了。明教寺方丈上妙下安大和尚一直有心重建古寺,四方籌募建寺資金,終於在一年前,他93歲高齡時,完成了此生心愿。

新開福寺佔地160畝,總建築面積3萬2千平方米,可容納常住僧人百人以上。寺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木榮葉茂,鳥語花香,一派江南園林風光。開福寺主體建築有山門、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報恩塔、祖師殿、伽藍殿、羅漢堂、念佛堂、齋堂、觀音殿、地藏殿、華藏殿等等,還有法堂、庫房、方丈室等各類寮房。各殿堂寮房間,皆以廊廡相連,布局大氣,建築壯觀。就中五百羅漢堂內的雕塑更是精美,色彩鮮艷,姿態各異,形像生動。

住持頭戴斗笠,步履輕盈前面引領,我們一行尾隨其後,在殿堂寮房間游進穿出。雖烈日當空,所幸廊廡遮蔽,不禁由衷感謝寺院方丈之遠見。圓藏住持精神爍奕,講解有聲有色,然吾生性愚頓,竟聽了個似是而非,只記得素齋色香味美,真是有負住持之誠意,愧對友人之盛邀。

佛海浩瀚無邊,不是我等眾生隨意就能駕舟遠涉的,但我們可以在佛海邊走走看看,傾聽佛音,領略佛光,至於能否駕得蓮舟,就得看各人的悟性和緣分了。為了表達懺悔,贖回日前之錯,翻籍閱冊,整理了幾則佛教小常識,希望對那些想要了解佛國世界的朋友有所幫助。敝人性愚且蠢,難有慧悟,唯有誠心可鑒。下面,余之所言皆一知半解,不敢求教大師,不妥之處,敬請高人指教,感激涕零!敝人作揖在此!我佛慈悲,念我向素愚頓,寬諒我的無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第一章 幾個概念

在入山門之前,先有三問:

問一:佛教起源在哪兒?

不用問地球人都知道:當然是印度了。的確,佛教起源於印度,不過更準確的說法是古印度,因為當時的起源地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了。

問二:創始人是誰?

這就更不必問了,釋迦牟尼。不過對於這位佛教創始人的情況,我想還是有必要在此多啰嗦幾句。在今天尼泊爾境內,以前屬於古印度,有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的太子「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一切事成」)因為深感人生苦痛與無常,19歲那年,告別溫柔賢良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後來在父親的影響下,也皈依了佛門),出遊苦行修道,歷經了種種坎坷和磨難。35歲那年,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他在畢缽羅樹(因為佛祖得道於此,有幸更名為菩提樹)下冥想後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太子悉達多是古印度的釋加族人,所以他的佛名叫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問三:佛教最早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

不知道了吧!佛教最初傳入的年代確實是傳說紛雲,有說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有說是在西域之路打通之後,也有說是在公元前二世紀,但都沒有資料可以確考,很難確定,不過一般公認開始於漢明帝時期。那時(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由官方為佛教營造的寺院--白馬寺在今天的河南洛陽落成,因此,白馬寺也就有了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從白馬寺開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了。

下面這幾個概念經常在佛教中出現,入山門之前我們也簡單了解一下:

1、自覺:就是自己覺悟,自己能夠認識、知道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和真相。這個面目和真相不是通常意義的面目和真相,非常抱歉,我還沒悟到,也就無從解釋了。

2、覺他:覺,就是覺悟;他就是他人。意思是能使他人在自己的幫助下得到「自覺」。

3、覺行:覺悟的過程和行為。

4、圓滿:這個意思與我們平日所說差不多,就是沒有一絲缺陷漏洞,完美無缺,使人滿意。

5、佛陀:覺悟者。

6、菩提:菩提是一種樹,樹榦筆直,葉綠枝茂。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它叫畢缽羅樹,因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畢缽羅樹下頓悟成佛的,所以更名為「菩提樹」。「菩提」一詞是大徹大悟,頓悟的意思。所以,看到這詞時,不要只想到它是棵樹,更多時候代表「大徹大悟」、「頓悟」,縱然指的是樹,也是棵能讓人大徹大悟的樹,有別於其他的樹。

7、六道:是眾生輪迴之道,形似圓輪,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指的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三惡道指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簡單地說,就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在死了以後要去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分為六股道,究竟我們能去哪股道,則是根據我們活著時侯在人世間修業的情況來決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些資料詳細了解一下,我就不在這裡多言了。

8、道場:指的是供佛、祭祀、修行學道的處所。

9、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

(1)印度佛教傳入我國後先是深入內地,受中國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慢慢發展演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漢傳佛教。

(2)大約七百多年後,佛教隨著文成公主進藏,從內地傳入藏區;同時,印度佛教受印度教擠壓,為拓展影響力,也向外傳播,藏區則成為其主要傳播地之一。因為佛教在藏區是用藏文、藏語傳播的,故而被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完整地保留了印度佛教的形式與精髓,除了在西藏地區傳播外,還影響內蒙古、四川、青海等部分地區。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佛海蓮舟——《走近藏傳佛教》)皆以大乘佛教為主。

(3)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它以小乘佛教為主,在我國雲南一帶有相當的影響力。

10、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大乘佛教:能運載無量(許多的意思)眾生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也就是說,大乘佛教認為,只要根據弟子不同的根性,因時因地布以不同的佛法,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眾生平等。

(2)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對於成立在它之前的原始佛教和各種佛教部派、學說的稱呼。小乘佛教認為這種稱呼含有貶義,因而不接受這種稱呼,他們自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戒律較嚴,有嚴格的等級制。它認為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任何人的修行都不可能成為佛,最高也只能修行到羅漢這個級別。

至於這兩個派別在教義、儀式等方面還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因根基淺、悟性差,不敢涉足,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實感汗顏。

11、顯宗和密宗:這是佛教下的兩個宗派。

(1)顯宗:指那些顯明易懂的教法。顯宗派認為眾生只要按照那些公諸於世的佛經去修行,就可以成佛。所以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

(2)密宗:是指義理和修行方法秘奧幽妙的教法,以師徒口耳相傳為傳承方式。密宗派認為,通過修習明顯易懂的教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套密法修行,這樣才能更快地進入佛的境地。密宗在藏傳佛教中得到完整地保留,在漢傳佛教中,密宗所佔的位置已經不很突出了。

第二章 佛、菩薩、羅漢之間的關係

了解了上面的問題和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佛、菩薩、羅漢之間的關係。

1、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得道弟子,是指能夠「自覺」的人。羅漢皆身心六根清凈,無名煩惱已斷,他們的工作就是一心一意弘揚佛法。羅漢是佛陀弟子修行後所達到的最高果位(所謂果位,就是修行達到的境界)。在大乘佛教中羅漢的地位列第三等,即位於佛、菩薩之後。他們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的供奉。但他們還沒有擁有「覺他」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覺行的功德圓滿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芸芸眾生,「自覺」尚不能夠,何從再論「覺他」、「覺行圓滿」了。多虧我佛慈悲,不願捨棄我們這些愚頑不化之人,特來化度我們。善哉!善哉!)

2、菩薩:不僅自己「自覺」了,還能「覺他」,但覺行尚欠火候,不夠圓滿,因為他們身上多少還帶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習氣。

3、佛:能夠「自覺」,又能「覺他」,而且「覺行」已經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修行人。

第三章 關於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

現在,我們進入山門,先到羅漢堂看看。在寺院里羅漢堂是很受歡迎的地方,我以為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羅漢塑像個頭大小與真人相差無幾,觀賞時無需仰視,沒有距離感。而佛像和菩薩像都塑得很高大,需抬頭仰視,遙不可攀;二是羅漢色彩鮮艷,姿態形像各異,有笑容可掬的;有閉目養神的;有沉思冥想的;有苦惱煩悶的等等,皆是生活中常見的表情,所以很有親切感。佛像和菩薩像的表情一般都很威嚴,見了不由得你不肅然起敬,不敢戲謔。說了一堆廢話,下面我們來說說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

1、十八羅漢:印度佛教剛傳入我國時只有十六羅漢,這些羅漢都是真有其人,有名有姓,他們是釋迦牟尼化度的弟子。釋迦牟尼為了在自己涅槃後,佛法能夠相傳,使眾生有機緣聽聞佛法,於就是命令這十六個羅漢永住世間,到各地去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十六羅漢的故事傳入我國後,得到眾生們極大的尊崇。到了唐末,出現了十八羅漢,這可能與中國人偏愛「十八」,即兩個「九」有關。發展到宋代時,羅漢就都是十八個的了。十六羅漢的名字是印度傳進來時就有的,後來添加的兩個羅漢名字一直沒有固定下來,今天叫這個羅漢,明天叫那個羅漢。直到乾隆年間,這位六下江南的皇帝親自過問此事,才算塵埃落定,十八羅漢的名字從此不再變動了。十八羅漢像被安放在佛像兩側,一邊各九尊。

2、五百羅漢:印度古代習慣用「五百」、「八萬四千」形容眾多,這與我國用「三」、「九」形容多的意思差不多。佛經中常有五百阿修羅、五百比丘、五百弟子等說法,但並不意味這就是500個。隨著我國信眾對十六羅漢的尊崇,五百羅漢也漸漸出現在了五代時期的壁畫和雕塑上了,然後又有些寺院建起了羅漢堂,慢慢地,後人附會了五百羅漢的名字和故事,於是就有了五百羅漢的傳說。

第四章 關於四大天王和韋馱菩薩

1、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是佛祖的四位護法天神,他們被供奉在大雄寶殿前的天王殿里,不過他們真正居住的地方是在彌須山的半山腰,彌須山在哪兒?佛法說在世界中心,周圍有鹹海環繞。在寧夏有一座須彌山,不知與四天王有無淵源。立志探險的驢子們倒是可以將此作為研究的課題,也好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幸瞻仰四天王威儀,聆聽教誨了。善哉!善哉!

(1)東方持國天王:住在山腰的東面,黃金為地。他令人慈悲為懷,代表了責任、負責。持國天王的法器是琵琶,意思是指我們凡事都切莫操之過急,要有責任心;

(2)南方增長天王:住在山腰的南面,琉璃為地。他令人增長善根,代表著天天進步。他的法器是劍,意思是指我們要斬斷煩惱,增長智慧;

(3)西方廣目天王:住在山腰的西面,白銀為地。他令人要多觀察世界,代表著多看。他的法器是蛇,蛇就是小龍,龍變化多端,代表著世間萬物是多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多觀察;

(4)北方多聞天王:住在山腰的北面,水晶為地。他傾聽眾生的祈禱,法器是一把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眾生財產。

2、韋馱菩薩:也稱韋陀菩薩,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他也是佛教的護法神,立於四天王殿內,守護伽藍也就是道場。

韋馱菩薩手中有一把杵,叫做韋馱杵,杵的指向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1)扛在肩上:表示本寺乃是大寺,可以招待雲遊來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2)平端在手中,有的是平擱於臂彎之處:表示本寺是中等規模寺院,只能招待雲遊來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3)杵豎立於地上:表示寺小人少,沒有能力招待雲遊來此的和尚免費吃住,請自己想辦法解決食宿,深表謙意。

第五章 四大菩薩

佛教里的四大菩薩象徵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

1、觀音菩薩:他在現實娑婆世界裡(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救苦救難,象徵慈悲,所以我們稱他為「大悲觀世音菩薩」,他的道場,通俗地說,就是他的總部設在浙江省的普陀山。

2、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是諸佛成道之母,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他以善巧為特色,根據每個人的機緣開示宣揚佛法,曾經有過「仗劍迫佛」的舉動。這個故事太長了,與本文無直接關聯,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朋友,可以在《大寶積經》第一零五卷中找到。總而言之,文殊菩薩利用「刺佛」的舉動,讓那五百菩薩自己明了道理。所以文殊菩薩有了「大智」的稱號,他的道場在山西省的五台山。

3、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為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走遍各方,而且身體力行,故有「大行」稱號,象徵實踐,他的道場在四川省的峨嵋山。

4、地藏菩薩:這位菩薩的事迹很感人。根據佛經載,在釋迦牟尼入滅彌勒成佛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無佛的世界,天人和眾生無依無怙,於是地藏菩薩受委託負責化度眾生。他莊嚴地立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大家想想,六道中的人那得有多少人啊?!特別是三惡道中的那些惡人,要想化度一個談可容易啊。可見地藏菩薩舍己度人的精神多麼偉大,令人感動啊!他的道場在安徽省的九華山。

第六章 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和「東方三聖」、「華嚴三聖」、「西方三聖」

下面介紹這個在佛國世界中處於頂端,令眾生望而生畏,卻又從心底無限尊崇的「佛」。我們對釋加牟尼佛、如來(意指如實道來)佛、彌勒佛(也有稱為彌勒菩薩的,因為印度佛教中,彌勒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傳入中國後,彌勒菩薩的位置被地藏菩薩取而代之了,而彌勒則成了彌勒佛)、燃燈佛、藥師佛等等名稱並不陌生,那麼這些佛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佛教里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相對應也有空間上的橫三世佛,時間上的豎三世佛,這些可以從佛像供奉的位置上看出端睨:

1、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這三尊佛分別被供奉於處在寺院中軸線位置上的大殿里。一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像;往裡到了大雄寶殿,供奉的便是釋迦牟尼佛;出了大雄寶殿再往後面走,就是藏經樓,那裡供奉的是燃燈佛。從佛像縱向擺放的順序,不難看出,三尊佛之間的關係實為傳承關係。這可不是我信口雌黃,有佛經故事為證:

故事一關於釋迦牟尼接班成佛:經書上說(有好幾種經書上都提到)燃燈佛出生時身邊光明如燈,故名燃燈。他是釋迦牟尼的授記(意「預言」)佛陀,也就是專門來預言釋迦牟尼未來前程的佛陀。話說:那會兒釋迦牟尼還是個善慧童子,有一天,他正走在路上,正巧遇到燃燈佛。善慧童子發現地上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於是善心大發,撲在地上,用自己的頭髮,蓋在污水上,等著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的舉動,就授記說,善慧童子在九十一劫(三千九百億年)後,將會接他的班成佛,號釋迦牟尼。

故事二關於彌勒佛接班成佛:彌勒佛在藏傳佛教里稱為「強巴佛」。佛經載,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為同一時代的人,彌勒出身於印度婆羅門貴族家庭,後來隨著釋迦牟尼出家,成為佛家弟子。不過他先於釋迦牟尼入滅,現在他正居住在兜率天內院,與諸天(指神界眾神)演說佛法。說是等到釋迦佛滅度後的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彌勒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到那時,他將重複與釋迦牟尼一模一樣的經歷後,接班成佛。也就是說他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人。

2、橫三世佛:指的是東方藥師佛、中央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有規模的寺院,這三尊佛或並排供於大雄寶殿,或在寺院里呈東西向一字排開,被分別供奉在各自的大殿里。如果被同時供奉在大雄寶殿,那麼釋迦佛居中,藥師佛位於釋迦佛的左側,阿彌陀佛位於釋迦佛的右側;如果是分別供奉,則藥師佛被供奉在位於寺院東面的大殿,釋加佛被供奉在位於寺院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阿彌陀佛被供奉在位於寺院西面的大殿。

(1)東方藥師佛:也稱藥師如來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他有兩位脅侍(相當於助手),左脅侍月光遍照菩薩和右脅侍日光遍照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有資料說他們三人是父子關係,不過我沒找到出處,留墨於此,有興趣的朋友可前往一探。

佛經記載藥師佛手持葯缽,醫治一切眾生之病源和無名痼疾,他的大願之一就是「除一切眾生病,令身心安樂。」信眾們祈禱藥師佛的主要目在於祈求現世安樂,保佑消災、去病、延壽。他的兩位脅侍,月光菩薩代表安靜寧靜,日光菩薩代表智慧。

(2)中央釋迦牟尼佛:信徒也稱他為佛祖,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他們三人合稱為「華嚴三聖」或是「釋迦三尊」。

(3)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人合稱為「西方三聖」。

信眾們祈禱阿彌陀佛的主要目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脫。漢傳佛教認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指慈心善念的願望所引發的精神力量)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迴,所以也稱為「接引佛」。藏傳佛教里稱他為月巴墨佛,長壽的象徵。

阿彌陀佛與他的兩位脅侍是父子關係,這有《法華經》為證:據載,阿彌陀佛還是轉輪王時,有一千個兒子,大兒子名叫不眴,就是後來的觀音菩薩,老二尼摩,就是後來的大勢至菩薩,老三成了後來文殊菩薩,老八成了後來普賢菩薩。

第七章 佛像的設置安放

佛、菩薩、羅漢等塑像在寺院中如何設置安放,隨歷史時期人們信仰情況不同而不同。比方說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主像達五尊之多:居中的釋迦牟尼佛像,左邊彌勒佛和普賢菩薩像,右邊是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像。除這五尊主像之外,還有迦葉、阿難等侍立之像,據說這是唐代的格式。

從宋代起,三佛同殿的形式比較流行,三佛一般是彌勒、釋迦、阿彌陀,有時彌勒佛也被藥師佛取代。這三佛究竟誰居中,則不一定。  宋代以後,彌勒佛在佛寺之中另有專殿或專閣,稱為彌勒殿、彌勒閣,這主要與五代時期民間流行彌勒化身到人間的傳說有關。宋、遼時代的佛殿,除三佛外,也有供五佛和七佛的。

明代時,三世佛觀念流行,寺院的制度開始統一起來,佛像的設置也大體上一致。一般稍有規模的寺院,佛殿上釋迦像居中,釋迦佛像的左面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橫三世佛」),成為塑像的通則。  近現代以來,特別是建國後,寺院一般只供一佛或一菩薩,稍有規模的寺院則供一佛二脅侍。大型寺院則供的佛像更多。但不管如何設置安放, 佛像兩邊擺放的是兩尊菩薩像,這種擺放方式稱之為「一佛二菩薩」。

第八章佛的三身與教主

佛教中究竟有多少個佛?看了前面幾章或許1、2、3、4、5的你能數出好幾個來。呵呵,但是在佛教中,卻不是這樣認為的。佛有無量(無數的意思),卻又只有一個。一尊佛等於十方三世一切佛。或者說,在不同的場合佛的稱謂不同。這裡我們要弄清三個概念:法身、報身、應身。

引用一個例子,但願我笨嘴笨舌能說清:

天上有一個月亮,這好比是佛。地上大到江河湖海,小到水池臉盆,在有月的晚上都可以從水面看到月亮的影子,這月影有多少?你我都數不清,無數個。當然有的月影我們可以給它冠以名號,比如波心月、比如斷橋冷月,更多的月影我們不會給它們取名,這些月影就好比是佛的「應身」。水幹了,月影可以沒有,但天上的月亮始終存在,這個始終存在的月,就是佛教里說的佛的法身。所以說:

法身:是真實的、本體的,是不可以用形色相貌來拘泥的。

報身:是因為所修的種種功德,修得太長久了,積得多了,所以現出極莊嚴的身體的形相,享受快樂的報應。這種報身,只有大菩薩能夠看得見,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看不到的。

應身:因為眾生的根機緣分感應了佛,所以佛就變化出我們看到的這種身體的形相,到世界上來度脫眾生。我們在寺院大雄寶殿里看到的那尊很大的佛像,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裡的應身像。

法身佛我們也叫他大日如來佛,是密宗教的教主;

報身佛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

應身佛我們也叫他釋迦牟尼佛,是顯宗教的教主。

我想,既然佛可以在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裡應身,成為我們的教主,自然也就可以在東方凈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應身,成為那裡的教主,只是不再稱作釋迦牟尼佛,而是叫做藥師佛、阿彌陀佛了。

阿彌陀佛 !以上是弟子學習相關資料後的淺薄認識,如有歧義,請佛陀寬佑!我佛慈悲,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另記:聽開福寺圓藏住持說,為了凈化空氣,減少臭氧層的破壞,寺院對敬香也進行了改革,以燃香三柱為限,本人相當挺贊此舉。記得有首歌詞里唱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多行善事,比燒上幾大捆香,功德要高上百倍了。

善哉!善哉!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推薦閱讀:

當今世上佛教正宗何在?
韓鏡清:【攝大乘論】講座(第一講),佛教網
倓虛大師:曬蠟的傻和尚
歷史上著名的女師太或女性高僧有哪些?
為什麼說中土難生?

TAG:常識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