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正見
禪定的正見
岳靈犀
菩提子:「師弟尋找所緣的對象有一個條件:就是修法的觀想與日常生活的觀想皆要相同,而師弟曾經選擇:佛相(但很容易將其觀破,且太耗心力不易持久);咒音(易為外境雜音所擾,且容易執著於其上而造成無謂的心力耗損);虛空(不易持久,太耗心力);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易於維持,但當意識消失時便無法自動維持);目前所選用的是:觀相不善不惡,起善惡念任它自來自去。」
答:「每日一修的時候,所用的所緣如果很耗心力比較無所謂,因為時間短,妄念重,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降伏妄念。若平時的修持就要用很容易持守的所緣了。」
武一音:「我突然想起有許多同門說,觀想是一件很累的事。」
答:我也覺得平時修持,很難觀想佛相,只要有一點事情打斷,就容易掉。我曾因此困擾了很久,下次再詳談我的經驗。
Amitofo問:「禪定可否在走路時入定?在睡覺時入定?在行坐之間入定?這是需長時間的定於一,才在一稍間入定,對否?」
答:禪定依其深入的程度,依序為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滅盡定;其中只有滅盡定必然是無漏的,證滅盡定的行者都是俱解脫阿羅漢,隨時都可以取證涅槃;其他的定可能是有漏,也可能是無漏,主要是看行者的見地,見道位以上的行者所修的是無漏的禪定。禪定也可以分為坐禪和動中禪,只會坐禪的人,下了座就退失禪定;動中禪則是在行、住、坐、卧當中,隨時隨地都在修。動中禪一定是有覺有觀,所以不可能太深入,最多只能到初禪;要坐中才有可能證二禪以上的禪定。
現代人證初禪的非常少,因為初禪是色界的禪定,行者必須降伏貪嗔才有辦法證得。不過,見道並不一定要初禪的定力,甚至完全沒有定力也有可能見道;因為見道是智慧的成就,與禪定沒有必然的關係,特別是初果和二果,都還有貪嗔,所以都還沒有證初禪。反過來說,證初禪的人也不一定見道,但是他如果見道,一定證三果。
見道並不一定要初禪,但通常要有看話頭的定力(從現代人的著作來判斷,看話頭的定力應該是未到地定,此部分我還不是很確定),因為參禪就像「狗舔熱油鍋」,沒有定力的人多半受不了參究時的煎熬;而且沒有定力的人,無法察覺到語言文字未起之前的衝動,就算參出答案來,也很容易落入解悟,沒有解脫功德受用。
我破參以前主要是依靠幻化觀修禪定,因為隨時隨地都在觀幻化,如夢如幻的覺受越來越強,在睡夢中也不丟失,後來竟然可以知道自己在做夢。所以我認為動中禪的重要性遠超過坐禪,熟悉動中禪的人等於隨時隨地都在修行,包括睡覺在內。
稻草人問:「我通常以丹田為所緣。但問題是每當念頭放在丹田呼吸時,下腹肌肉就會收縮提肛,手腳也會點靈動。是不是我的所緣不對?如何跨過這障礙?」
答:很抱歉!我在定法的修學還很淺薄,以丹田為所緣會有什麼現象,我並不知道。或許是因為您沒有配合正知見而修吧?
Free Radical問:「能否詳述一下如何來辨識大乘、小乘、外道,乃至氣功、內家拳的禪定?入定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初學者應以什麼為起點?」
答:主要是以見地來判斷。例如呼吸、丹田,都是共通的所緣,誰都可以修,會修成什麼就不一定了;如果是運用於養生或發勁,就是氣功或內家拳法;著相而修禪定,就是外道禪;如果配合正知見而修,也可以是小乘或大乘的禪定。再如白骨觀,也是共外道與三乘的禪法,只能從見地來判斷。
初學者最好先聞思般若,然後才修禪定,免得落入外道的禪法。
木頭人問:「『理想的所緣,要符合真相,將來才有見道的可能。』這段話怎麼來理解?」
答:所謂的「真相」有二個,一個是現象界的「有為空」,一個是「真空妙有」的空性心。明白前者,是小乘的見道;明白前者,也明白後者,則是大乘的見道。所以,最直接與見道有關的禪定,就是空三昧。因為勝解空義,而產生的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也一樣可以見道的。
另外,與「唯一實相」有關的禪定,《楞嚴經》介紹了二十五種,這是可以大乘見道的禪定。
至於《圓覺經》所說的「禪那、奢摩他、三摩缽提」,則是大乘見道以後所修的禪定。
般若行者:「岳師兄,您認為禪定是,制心一處,就我個人認為可以是對,也可以是錯。禪定前行的所緣,是一種方便法,但不代表禪定的本質,就我個人禪定的經驗及看法,所緣只是禪定中的定,但是不代表禪,只是由『有所住而生其心』做為緣起,而禪的本質是『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入禪定的緣起的方法有很多種,舉一個例而言,看書,喝水都可以是入定的所緣(個人經驗),所以在行住坐卧間都可以入定,但是禪的境定卻只有一種。我入禪定見境已有近兩年的時間,但近半年來卻無法好好入定。恰好幾天前經由法師的幫助解決了我半年來禪定的困擾。我的困擾是禪定既是由定而入空、入般若,為何入禪定中會有景像出現,雖然我對景象早已不起心不動念,但自覺這樣的禪定是有問題,這半年來經由經典中尋求答案,由般若到唯識去尋求答案,但都不得要領,直到前天我才醒悟,其實答案很簡單。凡一切有相皆是虛幻,而相不只存在五識中,也存在於第六識中,當入第七識時,前六識所埋伏的東西會一一浮現,那是因為我未入空之故,一入空性,西方極樂世界是幻有,摩訶雙蓮池也是一個假合,實有存在的只有唯識中的第九識,也就是眾生中的佛性,其餘的不過是一場遊戲罷了。簡單說,當你眼睛閉起來,是否就看不見任何東西?當耳掩起來是否就聽不見任何東西?但實際上我是在看『看不見』,在聽『聽不到』,所以入禪見境可以上述兩個例子比擬。在這過程中只能勉強說得到般若,但是尚未見到佛性,師尊在《虹光大成》就中曾開示,唯識是是一個圓心,但般若是以唯識為中心向外擴大的圓,故隨者禪定的深入,行者當由般若越來越接近自己的識,也就是自身的佛性。故小乘的禪法是制心的,而大乘的禪法是唯識的。
「所以說禪定是制心一處,就狹義而言他是對的,但就廣義而言,入空的禪定連心也不存了,何來制心一處?」
答:我說禪定是制心一處,這是專就定學而說,並不是在講「禪」,後者是指般若慧。對外道來說,定就是定,和慧沒有關連。但佛教正統的禪定,卻是以正見起修而得到正定,所以是定慧等持。我個人是用幻化觀當做所緣而修定,這是在任何事物上都觀幻化,也可以說沒有特定的所緣。
另外,意識和末那識才有定、亂的問題,如果是清凈本心,則沒有定,也沒有亂。所以《摩訶般若經》說:「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那波羅蜜」。
至於您所說的「入第七識」、「實有存在的只有唯識中的第九識,也就是眾生中的佛性」,與唯識學是不符合的,不知道您讀的是哪一本書,作者是誰?
蓮花小毛:「我大部份是用呼吸方式,來襌定,不過襌定時間沒有很久就是了。觀想、佛號也有用過,以呼吸來襌定較為常用。」
蓮花子群:「般若行者師兄…的見解真讓人頓開茅塞。……『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般』,原來是禪之所緣。禪之所緣中的八萬四千法門又以『金剛數息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經中所言:『你有一根柱杖子,我與你一根柱杖子』。道法曰:『心息相依』。」
答:用呼吸當做所緣,只要配合正知見,也可以見道。
牧羊人問:「當可入『真空大定』時,連『我』都不存在,這是『無』,也是『0』,是禪門顯教最殊勝的成就!但菩薩、羅漢們在《法華經》中的〈從地湧出品〉又為何退道心呢?只因釋佛又說『有』!也是『真佛密法』的『真空妙有』!有誰來講講何謂『真空妙有』?」
答:您講的情節應該是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不是在〈從地踴出品〉。而且退席的五千人是二乘根器的修行人,其中並沒有證悟的菩薩在內;因為佛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並沒有說菩薩也不了解。
二乘根器的人,證「有為空」而不證「真空妙有」;但真悟的佛弟子,不但證「有為空」,也少分證得「真空妙有」,不會像二乘根器的行者那樣,聽到甚深微妙的佛法,就茫然不知其解,乃竟退席而去。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我貼文〈呈心所現〉,已談到「真空妙有」:
清凈本心本身無形無相、清凈無染,阿羅漢入涅槃的時候,就是捨去了五蘊,唯余清凈本心(稱之為涅槃本際),此時的清凈本心,據說連十方諸佛都覷祂不見。但是清凈本心如果含藏污染種子,這些污染種子的流注形成末那識(意根),後者不甘心就此消滅,便會攀緣後有,先造一個中陰身出來,乃至依循業力(污染種子流注所形成的力量)去投胎轉世,所以祂會形成「後有」。
前段是依據經論而說,初悟的人還沒有辦法現觀,但是清凈本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如何生出「妙有」,凡是證悟之人,都是可以現觀的。此中密意不得明說,讀者可參考岳靈犀所編的現代公案〈MyBody In Action〉。
真空妙有的真實義,難信難解,所以佛才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參與《法華經》法會的大眾,除了退席的五千人以外,都是菩薩根器的弟子,所以舍利弗三度勸請之後,世尊直接宣說菩薩道的秘密心法,這是很罕見的;但是記載為文字的時候,仍是隱覆密意而說。為什麼要這樣呢?預料眾生無法生信,恐其群起誹謗,為護眾生不墮無間地獄,令正法不滅,所以不能明講,更不能以文字記載。
很多行者以為,進入定心當中,沒有語言文字的狀態叫做「真空」,由此定境中生出諸種神通作用,名之為「妙有」。這種「真空」其實是定境,出定的時候境界就不存在了,所以是斷續法;因修而得,所以是因緣所生法。這種「真空」當然不能與經教、公案相印證。
若有人認為已證真空(又名空性心、第八識、實相般若、本來面目、自性清凈涅槃、清凈本心……),應該自問:「吃飯、穿衣服、走路…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的『妙有』,是怎麼從『真空』當中生出來的?」如果不會的話,就不是真解佛法,表示您所認識的「真空」有問題,應該拋棄似是而非的知見,重新參究──免得成為增上慢或大妄語人。
推薦閱讀:
※禪定與三昧
※為何要修禪定
※禪定」雙盤打坐「突破方法及其大秘密
※禪定鍛鍊
※禪·禪定·禪悟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