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之問》--孔子說—家庭倫常與禮的真諦
孔子說: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是喚醒內在的靈性。」
(接上文)
好,這個問題我聽明白了,尊敬的孔老夫子,我再向您請教第五個問題:我國自古以來重視家庭倫理,講究孝悌之道,這數十年來,由於盲目追隨西方,過分地強調平等和自由,孝悌之道這個優秀傳統被當作封建舊習拋棄了,以至於產生了許多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現實社會問題,為此,有些大德智者提出重興孝道,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對於什麼是真正孝道,卻很少有人往深處想,有不少人,提起孝道,馬上能想到的只是回家給父母洗腳。
洗腳?
是啊,洗腳,眼下好像給父母洗腳成了表示孝心的一個重要方式,曾看到過個有關弘揚孝道的視頻,數百上千人的會場上,老師痛心疾首地講著我們孝道的缺失,呼喚大家一定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然後一批早就候在會場外的父母被請上台,一字排開坐下,有人在每個老人前擺上一個裝滿溫水的盆子,接下來,早就醞釀好情緒的青年人,各自來到自己父母的座前雙膝跪下,一邊流淚懺悔自己往日的不孝,一邊虔誠地為父母洗腳。那場面太震撼了,洗腳的兒女們痛哭流涕,被洗腳的父母們痛哭流涕,場內的觀眾們痛哭流涕,連那攝像的記者也哭得端不穩攝像機,再加上演講者的激情旁白,那氣氛太濃烈了。
那是,如果我是那被洗腳的父母,我也會痛哭流涕。
您老夫子也會痛哭流涕?
是啊,那場面不痛哭流涕你對得起誰?你想啊,我一個老人在家裡呆著,平時見不到孩子,甚至連電話都難得接到一次,更沒有見過什麼場面,有一天忽然被隆重接到會場,本來就夠緊張的了,還要在眾目睽睽之下,羞答答地伸出一雙枯乾的老腳,成全孩子們的一片孝心,能不百感交集,痛哭流涕么?
嘿嘿!您老夫子也這麼幽默。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段子,說是在一個敬老節日,有人發心到一個養老院義務為老人洗腳,那被洗腳的老人唉聲嘆氣,說自己太累了,那人很驚奇,我給您洗腳,您累什麼?老人說,我今天被強制洗了很多次腳了。
你我說的這兩個情況可能屬於特例,主辦人用意也不錯,可也間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許多傳統文化的推廣活動被表面化、形式化,淪為一種表演。其實,真正的孝道不在形式,而在於用心,你平時是否知道惦記父母?是否真正關心父母的饑飽冷暖?做事是否考慮到父母的心理感受?如果你只想用某種方式表現你的一片孝心,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看他們需要什麼,那你不是真孝。
再說,對於孝道,我們還要有更深刻的理解。曾參講:「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就是說,行善興利、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給父母增光,這是大孝;為人忠厚、行事端正、不做壞事給父母丟臉,這是中孝;而端水劈柴、噓寒問暖、捶背洗腳、衣食奉養還只能算小孝。當年子游向我問孝,我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如果僅僅能夠衣食奉養父母,許多動物也能做到,我們做為人類,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衣食奉養還只能算小孝而已,而那些對父母連起碼的衣食奉養都做不到的兒女,叫禽獸不如!孟軻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境界就更廣大了,儒門的孝道不僅限於孝親,而是以這種天倫之樂為養育人性之起點,進而推己及人,把天下的老人看成自己的父母一樣,關心敬愛。這一點在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代,尤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上關於孝道的說法,還只是我們儒家站在人本位立場上的世間之孝,至於如何成就父母的法身慧命,使其靈性升華,解脫輪迴,那是出世間的大孝,就不是我今天該給你講的內容了。
太好了,我們原先對孝道的理解實在太狹窄,太初淺,聽了您的闡述,我的心量打開了許多。我再向您請教第六個問題:眾所周知,您孔老夫子一輩子耿耿於懷的是克己復禮,為此您親自修訂了《禮記》,甚至後代有人把您的思想體系直接稱之為禮教,在批判您的時候則稱為封建禮教,我想聽聽您自己對於禮教的本初想法。
這個問題問得好!
老實說,禮教這個詞被後來一些推行者給搞臭了,人們對我誤解很深,為此我早就憋著一肚子話沒機會表白。所謂禮教,說到底就是你們現代的關係學,是處理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和國際關係的常識。我當時辦學的目的是培養治國理政的管理人材,既然你要從政做大事,就需要和各種背景的人群打交道,因此需要掌握各種有關禮儀。
這就好比你進廟拜佛,就要懂得一些廟裡的規矩和禮數,你會合掌,會頂禮,就顯得很得體,如果你去和方丈握手或擁抱,就顯得很唐突,這叫失禮。反過來,你被選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去人民大會堂開會,見了國家領導,領導向你伸出手,你卻跪下就磕頭,那也很鬧笑話;開會時人家都正襟危坐,你卻把腿子盤起來像個佛爺,那也很不合適。人家外國人來到中國,學著中國人的樣子穿上唐裝,一拱手,一鞠躬,我們會感到很親切,心理踞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反之,我們到別的國家也是一樣,如果你事先研究了解了人家的規矩禮儀,到場見面後動作表情都和人家的禮儀相合,人家就會知道你很尊重他們,談起事情就容易溝通了。如果你不懂人家的風俗禮儀,西方人和你擁抱,你嚇得跑老遠,說人家不懷好意,那笑話鬧大了。
總之,學習禮儀一是顯示我們有文化、有見識、有修養,更重要的是對交往對方的一種尊重。《論語》記載我孔丘「入太廟,每事問」,問什麼?主要是問禮儀呀,太廟是莊重的祭祀場所,不能失禮呀!
原來是這樣!我看如今很多國學班和傳統文化班,都讓學生穿上漢服,演習種種古代禮儀,那個有什麼用?
哈哈!那大概是想搞穿越,去古代訪問的,或者是排練演古裝戲的。禮儀是交際的藝術,不是搞表演的。你在我孔府參觀看到的盛裝禮儀場面,那是一種表演,為的是把你帶到我們古代那個氛圍去體會。如果你把那一套學去,到各地推廣應用,那就搞笑了。我說克己復禮,復的什麼禮?不是恢復古代的禮儀形式,而是恢復古人那種文雅、得體、彼此尊重的禮儀精神。我當年整理《禮記》,也是為了讓後人知道我們的祖先多麼文明、多麼紳士、多麼有品位,而不是讓人照搬那些程式的。後來一些自稱我孔丘的傳承者並不明白我的本意,盲目照搬古代的禮儀程式,並且絕對化、複雜化,又加進一些形形色色的花哨,弄得繁文縟節,生硬、造作、刻板,既麻煩累人,又顯得虛偽,因此招致不少垢病,以至於一提到禮教,大家馬上想到那些酸腐秀才矯揉造作、令人生厭的虛偽表演。
是啊,眼下這種表面化、程式化、符號化的所謂傳統文化很流行,在一些人眼裡,道就是陰陽八卦太極圖、德就是施粥捐錢,仁就是買物放生吃素食,義就是給師父幹活不要報酬,禮就是穿漢服品茶道鞠躬作揖,智就是背誦四書五經弟子規,信就是師父說啥咱信啥,忠就是絕對臣服無二心,孝就是當眾給父母洗腳,節就是丈夫出軌泡妞老婆別作聲。
哎,等等,等等,前邊這些咱笑笑也就過去了,這「丈夫出軌泡妞老婆別作聲」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時下興起的一種女德教育,就是教給女人怎麼做人的學問,大致是要求女人要絕對服從男人,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天永遠應該在地上面,男人無論怎麼對待女人,女人都要平和接受,都沒有權力抵觸和反抗,否則違背綱常,違反女德。
啊呀呀,你確定這些人是現代人?不是馬王堆出土的木乃伊炸了屍?
這不是笑話,真有人是這樣提倡的,說現在社會風氣壞了,都是女人惹的禍,說女人赤膊露體把男人引誘壞了,必須恢復古代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把女人約束起來,而且說這些都是您孔夫子教的。
天哪,我啥時這麼極端來著?
您不是說過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我是說過這話,這話的意思是相對於寬宏大度的君子來說,女性和一般百姓心量都比較小,對他們太近乎了,他們就沒有了敬畏之心,俗話說叫容易登鼻子上臉;對他們遠了吧,他們又會覺得你太冷淡,對你產生怨氣。所以作為君子,和女子或一般百姓打交道,就要注意把握一個合適的度。這裡說的是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異,並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而且這是一般性的說法,其實女子也有心量大的,那叫女中豪傑、女中大丈夫;男子也有心量小的,那就叫小人。
再說啦,我前邊講過,過去是農耕時代,女人必須依俯丈夫才能活得好,如今是科技現代化時代,女人不依靠男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在如今這種大環境下,你再要求女性公民委曲求全,無條件地遷就男人,那是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當然啦,女子若太強勢,都成了女漢子、女強人,反過來壓了男人的風頭,那叫陰盛陽衰,確實也讓人感到怪怪的不舒服。男人陽剛一點,女人陰柔一點,男人像個男人,女人像個女人,彼此和諧互補,又互相尊重,那就比較理想美好了。
再者,我說忠孝節義這個節字,也不是專對女人講的,那個要求女人節烈、守節的所謂女德,是後人搞的。我說的節,本意是知止、守正、有信,又有高尚的意思。對欲求要有節制,做事情要有節度,為人要有節操,面臨生死抉擇時要講氣節,等等。我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曾子說:「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話都可視為對節字的註解。
夫子,今天聽您一席話,明白了什麼叫作中和平正,什麼叫作正大氣象。原來那種對於儒學「唯唯喏喏、封閉消極、因循守舊、呆板枯燥」的錯覺一掃而空。我看到了您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明白了兩千多年您受到尊崇的原因所在,也明白了您的弟子們為什麼個頂個的優秀,武功蓋世的子路、富可敵國的的子貢、學問高深的子思,大器晚成的曾參……只是您最器重的弟子顏回英年早逝,實在可惜。
顏回可惜?看來你和我一樣,還是長著一雙俗眼,顏回的境界,連我這個當老師的都看不清楚,你揣度得了么?
您是說,顏回的境界更高?
高在哪裡?
這就不是我孔丘該嘮叨的了,
你問別人去。
孔子不見了。
「
本文節選於趙文竹先生作品《終極之問》。上世紀末,《終極之問(上半部)》完成,並在《洛陽佛教》等刊物上連載。2012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2017年冬,作者閉關近百日,完成《終極之問(下半部)》,此次草香廬微信平台為首次公開發表。
本書乃修行小說,借故事說理,其中情節皆為虛構,望大家莫作實法解。
」推薦閱讀:
※孔子想對接輿說什麼呢?
※遙想孔子授六藝
※70、車馬衣裘與朋友共:富有俠義之氣的子路為什麼會「不得其死」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44、無道之魯國:三桓將昭公逐出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