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種孩子的人生

  誠實地說,我並不是在極端匱乏的物質環境里成長起來的:我小時候的課外書比別的同學多;初中時開始有一點兒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1994年,大學還沒擴招,我爸願意自費送我去一所南方城市讀書,這讓我的鄰居都感到驚奇,為一個女孩子,花這麼多錢……

  對,你看出來了,我成長於一個重男輕女之風頗為嚴重的小城,我家裡人算是好的了,力求給我比較好的資源,奈何對於一個出身於中等人家的無知孩童,愛攀比的、容易產生匱乏感的點,偏偏不是教育資源,而是別人眼中細枝末節的事。

  我比較的對象是我的弟弟。我父母就兩個孩子,我弟的處境卻與我有很大差別。我爸兄弟倆,我大伯生了八個閨女,加上我,在我弟出生之前,家族中已有九個女孩。即使他們主觀上想一視同仁,客觀上仍然不免有所傾斜。

  我弟五歲時,我大伯送了他一件價值不菲的真皮夾克,要知道吾鄉有種說法,叫「有錢打扮十七八,沒錢打扮屎娃娃」,因為孩子長得快,把錢花在孩子的穿著打扮上不值得。但我大伯不管,他就是想表達他的寵溺。我弟十歲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足夠買一支氣槍,他還是他們班第一個擁有山地車的人。

  我至今記得我弟跟家裡要山地車的情景。我弟倔強地昂著頭,我媽默默地流著淚。要說我家當時的經濟狀況,也不至於買不起一輛山地車,但一向省吃儉用的我媽,對花那麼多錢買輛山地車這件事無法理解。最後是我爸打了圓場,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我弟買了。我內心當然是不平衡的,我騎的是我媽淘汰下來的舊車,同時也對我爸這樣慣兒子而痛心疾首。

  在這個場景中,我是懂事的,知道心疼大人的,將來應該會是一個有出息的好孩子;我弟是恃寵而驕的,將來可能更無法無天。然而,命運是如此詭異,事實上,我弟後來無論是個人生活質量(不只是收入),還是對家庭做出的貢獻,都要比我強。我爸以一種貌似性價比不高的投入,實現了性價比極高的收益,這讓我曾經有所怨艾,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局外人的深思。

  因為從小就自甘弱勢,我的安全感極差,永遠量入為出,從不大手大腳。我買東西非常注重性價比。不管是在收入較低的當年,還是在收入有所提升的現在,我看見打折就很興奮,要是打五折就非買不可,即使東西並不十分滿意,只要價格合適,還是會拿下。

  我買房子比較早,2002年,那時的房價已經漲起來了,但還沒像現在這麼誇張,我手裡的錢,在中檔小區買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夠付四成首付,然後可以使用公積金貸款;如果買再大一點的房子,就只能首付三成,而且無法使用公積金貸款。我想也沒想就選了第一種方案,住小一點也沒關係嘛,房子大了打掃起來還不方便呢。

  住進去之後我才知道,在一個小區里,比較小的戶型位置都是最差的,我家北邊靠馬路,整日整夜,汽車轟隆隆而過,我的睡眠一向比較淺,夜裡聽著鳴笛聲、車輪碾壓聲,不堪其擾,又悔不當初。可是,重回當初,我又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嗎?不能。一個人的消費觀,也許從五歲時就已經定型。

  我弟和我正相反,他到2006年才買房子,那時候房價高得已經很嚇人了,他手裡的錢,又非常少,但他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個高檔小區最貴的樓層,貸了三十多萬,二十年還清。我跟他算利息,二十年後,利息都跟本錢差不多了,我的房貸,選的是五年還清,五年期利率最低,我弟一笑置之。

  然後呢,房價一波一波地朝上漲,我的房子地段一般,位置不好,漲得極慢;我弟的房子卻後來者居上,收益很快就超過我那套。這還不算最讓人鬱悶的,我因為不願意貸款,又不喜歡跟人借錢,裝修時就把以前的小房子賣了,後來那房子翻了好幾倍,加上我每月償還貸款過多,沒有機會做新的投資,我自以為精明的小算計,反而讓資產縮水。

  我弟就不一樣,他打小就有點商業頭腦,後來開了個影樓。一開始,他開的那個小影樓是賺錢的,雖然不多,卻遠強過工薪階層。但我弟有野心,非要再開個大的,他東拼西湊弄到了一筆錢,大影樓開起來,生意蕭瑟得如被秋風橫掃過的落葉的樹梢,我偶有空閑,坐在他的店裡,看外面行人匆匆,卻沒有一雙腳顯示出朝店裡拐的意向。

  要是我,可能就想關門了,我總是擔心手中的積蓄會頃刻間清零,我弟卻有一種「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篤定。冷不丁地,他把住房抵押了出去,又開了第三家店,我無法不替他捏把汗,如果這家店再失敗,他就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

  還好,堅持了幾個月之後,影樓漸漸有了盈利,他有了資本做廣告,再加上口碑流傳,這兩個店的生意,就像灶膛里的火苗,轟轟烈烈地燃燒了起來,發展到現在,有了很多家加盟連鎖店。

  他一直是在不計回報的愛里長大的,如今,他對父母的回報,也是不計成本的。帶老爸看病,陪老媽體檢,有空了還拉上他們滿世界旅遊。我坦率地承認吧,有時候,我沒有他那麼慷慨。我前面提到他的生活品質比我高,不只是因為他比我有錢,而是他活得比我更平衡,想到什麼就去做,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摳摳搜搜。誰能想到,當初他對自己那略帶任性的愛,家人對他有點過分的寵溺,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這或許和我們的傳統教育有衝突,過去,我們提倡匱乏教育,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知道一蔬一飯來之不易,要學會精打細算,用好手中的每一個銅板。這種說法沒錯,但精細是過程,不是目的,如果過度地精細,讓我們把功夫全耽誤在精細的過程上,那就得不償失了。不幸的是,這是一個許多女孩都會犯的錯。我認識的一個姑娘,曾把三個備選男友的各種條件寫下來,讓我幫她選,我當時只覺得,難道擇偶也要如此講究性價比嗎?還好,最後她嫁的並不是這三個中的一個。

  擺脫過於注重性價比的困擾,先從一些小事做起吧。2016年,我下了一個決心,以後買衣服,付款前都不看價簽,反正我不去什麼大牌店,也不買皮草,普通商場里的衣服不至於對我的經濟狀況造成很大的打擊,大不了少買兩件;我希望自己能更快樂地寫作,不再被各種約稿誘惑;我還希望對家人、對朋友的關愛,也能夠少一點兒得失衡量,只是從心所願。總之,我希望,四十歲之後,我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能用六十歲的眼光打量一下,希望六十歲的自己不至於在回憶起四十歲沒買的那件織錦緞面的棉袍子時,悵然不已。

  (夕 夢摘自騰訊《大家》欄目,王 青圖)?


推薦閱讀: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如何給孩子斷夜奶?
零存整取的不只是錢,更是愛
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zhuanjia

TAG:孩子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