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讓我印象深刻的北京小吃們!

鹵煮、豆汁、炒肝,除了這些你還認識哪些的北京小吃?——我的大部分文章發表在公眾號:MrDatun。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吃,更不用說作為帝都的北京小吃了。不過北京小吃還有其他的名字,俗稱「碰頭食」或「菜茶」。對外地人來說,北京小吃中的鹵煮、豆汁、炒肝都是很CULT的存在,我曾經數次告訴過朋友,「第一次吃這些小吃,難免會覺得有點怪,只要不噁心,你下次再試試,保證能愛上它們」。

這是封面!

有人問我為什麼對北京小吃這麼自信?原因是,作為一個資深吃貨,我畢業後就留在北京了,前後也有兩年多了,這裡算是除了老家(西安),大學(天津)以外,我待過最久的城市了。這幾年帶著我的小夥伴穿梭於衚衕中,體驗各種小吃,那些看來「難吃」的小吃慢慢地融入了我的生活,變成了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其中滋味自有體會。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講,這幾年,我印象最深刻的北京小吃,順便推薦幾家店,給要來帝都吃吃吃的小夥伴們體驗。寫這些小吃的時候,我盡量按照店面可能出現的組合來描寫,方便大家記憶。最後再說一下,這篇「榜單」全來自於我自己經驗,不足的地方大家儘管提。

各位客官,聽著這首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品品這篇文章!


TOP10 乳酪、杏仁豆腐、炒紅果

清光緒初年,乳酪魏創始人魏鴻臣從宮廷里的御廚中學到了這門手藝,後來贏得了顧客的一片讚譽,得美名乳酪魏。乳酪魏家的絕活就是製作合碗酪,做出來的乳酪把容器倒過來都不灑。原先只在前門大柵欄所有戲園子門口設攤賣乳酪,到了光緒十四年間在大柵欄衚衕路西租了一家門臉,字型大小叫「麟記酪鋪」。一年四季都有乳酪賣,乳酪魏擅長製作炒酪干、奶卷、傳統乳酪等。

相比國外的固體乳酪,這老北京乳酪更像是一種不酸的酸奶。外媒這樣形容老北京乳酪,「新鮮味美數燕都,敢與佳人賽雪膚,飲罷相如煩解渴,芳生齋頰潤於酥」。舀起一勺乳酪,似舀起一勺嫩豆腐,從表面裂開的稍硬的奶皮里漏出內白的白色結塊,真實的口感似乎和廣東地區的雙皮奶有些相似,卻沒那麼濃郁的奶味和甜味,反而是一種微酸的味道,這樣一碗吃下去,絕對不會膩,反而覺得清爽許多。

傳統乳酪

傳統乳酪

乳酪魏還會賣一種小食叫「杏仁豆腐」。它是許多女生喜愛的一道甜品,其實杏仁豆腐並不是真的豆腐,只是因為顏色和外形、口感酷似豆腐才被取名為杏仁豆腐的。乳酪魏的杏仁豆腐用碗裝著,但就像吃龜苓膏一樣,吃之前隨便切上幾刀,賣相雖然不太好,但是碗里滿滿的桂花糖漿,清爽的味道,和較好的新鮮程度,也算是最好的小吃體驗之一了。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

聽說好多年前的北京,天剛一擦黑兒,就有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叫賣。小販們多用一支砂鍋盛著炒紅果兒,所用的食具也不講究,不過是一隻粗瓷碗,味道卻是極佳的。他們邊走邊吆喝:「炒———紅果兒!」那味道甭說吃,聽著都那麼舒服!酸甜開胃的紅果兒配上晶瑩透亮、冰涼爽口的湯汁,一入口,人頓時就覺得清爽了,酸溜溜的紅果兒,真是讓人捨不得吃。

炒紅果

炒紅果

推薦店鋪

乳酪魏(崇文門) 人均:17元 地址: 崇文門北羊市口街48號

文宇乳酪店(什剎海店) 人均:19元 地址:什剎海前海東沿10號


TOP9 炒疙瘩、奶油炸糕、豌豆黃

護國寺始建於元代。舊時,每月陰曆初八有廟市,彙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拿繞世界的小吃浮攤。攤主們支個布棚,亮出字型大小,擺上條案、長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擔子或手推獨輪車找個地兒,廟裡一停,邊安爐邊坐鍋,鍋旁擺上調料罐、碗筷,這就拉開了「陣勢」準備開賣:「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廟會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歡迎的食品。年糕、灌腸、煮羊爽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等小吃品種在食攤上應有盡有。現在北京出名的「護國寺小吃店」,就是這些小吃的集合

炒疙瘩是北京一道獨特的民間小吃,顧名思義就是炒的面和疙瘩一個形狀。名字聽起來土,所以不是每個到北京的小夥伴都會吃過。細說起來,炒疙瘩作為一個北京小吃,既不是漢族食品,也不是滿族食品,而是傳統的回族食品,聽說一百多年前就在北京出現了。疙瘩這東西煮炒兼用,色澤金黃,炒制的同時搭配上時令蔬菜,這樣疙瘩既綿軟又筋道,醇香可口,越嚼越想吃。

炒疙瘩

炒疙瘩

一說這「炸糕」,相信很多地方都有,不過,「奶油炸糕」可是有名的北京小吃,而且是老北京「風味小吃十三絕」之一,顧名思義,這種炸糕比普通的多了一道奶油。圓形金黃色的炸糕一般搭配著細砂糖上桌,撒上砂糖一口咬下,綿軟的炸糕立馬融化在口中,散發出濃濃的奶香。從剩下的那一半中可見炸糕疏鬆多孔的結構,往裡面再撒一些糖,趕快吃完吧!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

按照北京流傳的習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豌豆黃,這就和每年臘月初八中國人家家戶戶吃臘八粥一樣,這是老北京的節日習俗。正因如此,每當春季,豌豆黃都會紛紛上市,一直能供應到春夏之交。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儲存設施也方便了,在北京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豌豆黃。豌豆黃口感沙沙的,用舌頭一頂就散了,最突出的就是濃濃的豌豆的味道,有的時候還能吃到沒有打勻的豌豆皮,這個小吃一定要自己試試才知道真正的味道。

豌豆黃

豌豆黃

推薦店鋪

護國寺小吃(護國寺總店) 人均:25元 地址:護國寺大街93號(人民劇場對面)

清真白記小吃(牛街北口店) 人均:25元 地址:牛街5號牛街清真超市1樓(近輸入衚衕


TOP8 白水羊頭、爆肚

白水羊頭馬始於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白水羊頭屬北京清真小吃,由前門外廊房二條馬玉坤首創,經馬家六代人經營,在京城小有名氣。清道光年間馬氏家庭世代經營的「白水羊頭肉」,由馬紀元為家庭經營的「第一人」,後經馬啟承、馬熙、馬重義、馬元鳳以及馬玉昆,從道光年間創業起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經歷了六代人,一百七十餘年。

關於這白水羊頭的製作,甚是講究。要選內蒙古產的山羊頭,清水泡四個小時,直到羊臉刷白;然後用水煮到七成熟;經過一系列處理,再輕快下刀把羊頭肉切得和紙一樣薄,撒上特製的椒鹽一起食用。白水羊頭色白潔凈,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軟嫩清脆,醇香不膩。

白水羊頭

白水羊頭

話說老北京的白水羊頭的店,同樣會一起出售爆肚,可能原料都產自羊身上,所以好做一些。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我看到一本書上說過,「沒到涼爽的秋末冬初之際,北京那些清真餐館,甚至攤販,就開始經營起了獨特風味的爆肚。」看來,以前爆肚也是有時令的呀。

爆肚(散旦)

爆肚(散旦)

推薦店鋪

李記白水羊頭 人均:65元 地址:白橋大街22號工商聯大廈

洪記白水羊頭 人均:32元 地址:祈年大街(瓷器口地鐵口南側)


TOP7 北京烤鴨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傳說烤鴨起源於南京,明皇帝朱元璋很是喜歡,下面的御廚為了討好萬歲爺,想方設法來研製烤鴨的製作方法,最後得到兩種獨特的烤法,一種是以現在「全聚德」為代表的叉燒烤鴨(掛爐烤鴨),一種是以現在「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在隨著明朝的遷都,烤鴨也就從南京來到了北京,慢慢的成為了地道的北京小吃。

在以前烤鴨的吃法很有講究,第一種是用烤鴨皮直接沾白糖食用,酥脆的鴨皮充滿了肉香伴隨著白糖的味道在嘴裡慢慢釋放,味道好極了;第二種,是最傳統的搭配甜麵醬、蔥條食用,有時會夾上蘿蔔條和黃瓜條;最後一種,就是用蒜泥搭配上甜麵醬還有蘿蔔條一起食用,蒜泥解油膩,吃起來也能多一絲辣味,這樣的吃法收受到不少食客歡迎。

烤鴨

烤鴨

烤鴨

推薦店鋪

便宜坊烤鴨店(玉蜓橋店) 人均:120元 地址:天壇東路73號(近天壇東門)

民福居烤鴨店(西什庫店) 人均:99元 地址:西什庫大街31-42號(西安門天主教堂左邊)


TOP6 炸醬麵

吃炸醬麵,比較常見的就是豬肉丁炸醬麵。吃時,講究冷天吃「鍋兒挑」熱面,熱天吃過水涼麵,並且根據季節再佐以時令小菜,做「麵碼兒」。「麵碼兒」分時令不同,各有講究。初春,是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蘿蔔纓;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則是新蒜、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

其實製作炸醬麵的原料並不複雜,主要的不過是炸醬、菜碼,然後拌上熟麵條就成了。北京人不吃辣,所以這麵條一點辣味都沒有,所有味覺源泉都來自於炸醬,炸醬就是用肉丁加上蔥姜等東西,一番熱炒,再加上黃豆製成的黃豆醬或者甜麵醬,炸制而成。油膩的炸醬在寡淡無味的麵條中釋放了所有的味道,讓麵條變得鹹度適中,回味醇香。如果光是醬香,就顯得味道過於單一了,這時菜碼就體現出了它們的作用。新鮮的蔬菜總是能在危急關頭救味蕾一把——大口吞咽的麵條讓嘴中變得油膩無比,無意之間吃的蔬菜總是會讓人嘴前一亮。

好吧,這就是人們說的「天生一對」,對了!別忘了「小三」——大蒜!

炸醬麵

炸醬麵

推薦店鋪

一碗居老北京炸醬麵(蒲芳路店) 人均:59元 地址:蒲芳路24-1號

方磚廠69號炸醬麵 人均:16元 地址:方磚廠衚衕69號


TOP5 炒肝

炒肝是北京地區的傳統名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關於這炒肝,我聽過最離譜的誤解是,「我以為炒肝就是爆炒的豬肝而已」。其實,這炒肝和真正的炒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看起來更像一碗濃稠的雜碎湯,肝香腸肥,湯汁油亮醬紅,吃起來味濃不膩,細而不澥。聽人說,北京人吃炒肝的時候,是不用湯匙和筷子的,而是整碗端起來一起喝,看起來相當豪爽。如果你在吃炒肝的時候,文縐縐地用起湯匙,老北京一看就知道你是外地人。

炒肝就像一個門檻,是一道你能否接受傳統北京小吃的測試題。

炒肝

炒肝

推薦店鋪

天興居(東四十條店) 人均:24元 地址:東四北大街168號

匯興居老北京鹵煮炒肝包子 人均:21元 地址: 體育館西路四塊玉街(近虹橋商場停車場南50米)


TOP4 門釘肉餅、麻豆腐

北京的名小吃,許多都和慈禧太后有關係,門釘肉餅也不例外。一日,御膳廚房的師傅給慈禧做了一道帶餡的點心,慈禧吃後,覺得味道適口,非常喜歡,就問這是什麼食物。當時還沒有名字,可是太后問,不能說不知道吧?於是,廚師想到了宮廷大門上的釘帽,於是就隨口說:「這叫『門釘肉餅』」。門釘肉餅就這樣誕生了。

老北京的門釘肉餅,做出來油乎乎的,相信廚師放油一點也不吝嗇。因為用的是牛油,餅子上的油很容易凝固,所以一定要趁熱吃,口感才好,當然吃的時候千萬別太著急,小心燙嘴哦。

厚厚的肉餅端出來的時候,呼呼地冒著熱氣,油亮的餅皮看起來非常紮實,用筷子戳開餅皮裡面的熱湯冒出來了,湯上的油遇見較冷的盤子很快就會凝固;咬開皮就能看到裡面的牛肉餡有整整一個餃子那麼大,這樣的肉餅,一般人吃兩三個就飽了。對了,吃門釘肉餅的內行人會給它淋一些醋,這樣可以去除油膩,增加一些酸味,這樣吃完後也不會被牛油膩到。

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

說到這肉餅的配菜,一定要提到麻豆腐,這道菜幾乎每家北京小吃店都在賣。麻豆腐與豆汁是同一屬性,由同一種原料和方法製成,是製作綠豆粉絲和澱粉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後流下去的是豆汁,布上邊控凈水分的就是麻豆腐。由於經過發酵,與豆汁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老北京人與嗜好豆汁一樣,也特別愛吃麻豆腐,就像紹興人愛吃炸臭豆腐一樣。

麻豆腐的口感說起來也難形容,很像榨完豆漿後剩下的那些豆渣,更多水分,更綿軟一些。濃濃的羊油味蓋掉了豆子其他的味道,再加上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最終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適口,別有風味。

麻豆腐

推薦店鋪

寶瑞門釘肉餅店(北小街門釘肉餅) 人均:28元 地址: 東四六條東口(軍區總院南門西)

門釘李(朝陽門店) 人均:40元 地址: 朝外大街吉祥里207號樓(近工體南路)


TOP3 銅鍋涮肉

正宗的老北京火鍋,都是採用銅鍋炭火,銅火鍋不僅美觀、傳熱快,而且還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羊肉的鮮嫩,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以前老北京人的家裡都會有個銅質的火鍋,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自己製作的炭火銅鍋,涮上鮮嫩的羊肉,身暖心更暖。

說起火鍋,大家都知道四川重慶的火鍋最為出名,實際上作為一名北方人,我更喜歡老北京的「火鍋」——銅鍋涮羊肉。北京人愛吃羊肉,除了烤著吃的羊肉串,當然還喜歡用最原始的方法清涮後食用。

咱們先說這涮肉的銅鍋,它造型美觀、傳熱快,上桌前加上傳統的煤炭,可以讓整鍋湯水一直保持著沸騰狀態,這樣可以讓羊肉迅速煮熟,不至於肉老難嚼;再說這湯料,四川火鍋重湯底,辣椒油、香料一個一個往裡面加,多數時候食物吃的都是調料的味道,而這銅鍋涮肉的湯底就是簡單的清水加上薑片、蒜段等等最基本的配料,涮出來的羊肉,吃的就是簡單的原味;最後說這蘸料,我在四川吃過最出名的調料是用香油和蒜泥調出來的,而北京人吃涮肉的時候喜用麻醬、腐乳為基礎調料,吃起來大大的不同。

在北京寒冷的冬天,約上幾名好友,找一家涮肉店,來幾份現切羊肉,吃個痛快吧!

銅鍋涮肉

銅鍋涮肉

銅鼓涮肉

推薦店鋪

羊坊涮肉 人均:65元 地址:鼓樓東大街266號

東來順飯莊(紫竹橋店) 人均:99元 地址: 西三環北路25-2號(近紫竹橋北路)


TOP2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常見的傳統名點。製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因其長條型,有時對摺,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口味類似鍋貼,但形狀不同。

在北京很多食物都會被冠以「火燒」的名號,不過這次的褡褳火燒看起來更像是鍋貼。之所以被稱為「褡褳火燒」是因為火燒做好後呈長型,有時對摺,形狀很像古代人們出門背在肩上的褡褳,所以叫這個名字。

話說回來,這褡褳火燒確實很像是鍋貼,只不過比鍋貼的皮更厚一些,餡更大一些,看起來像是一個兩指寬的夾餡面柱子,經過我多年的經驗,這種紮實的食物一口氣吃六個絕對就飽了。一上桌褡褳火燒金黃色外皮就不斷地誘惑著我的口舌,選一個夾起,蘸點香醋一口咬下前端的外皮就能看見裡面油潤的夾餡,風捲殘雲的解決它,再配上一碗濃稠的小米粥,作中飯最好不過了。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

推薦店鋪

門框衚衕褡褳火燒(丰台店) 人均:52元 地址: 光彩路25號(光彩路口)

左鄰右舍褡褳火燒(角門店) 人均:37元 地址:馬家堡路154號院3號樓底商


TOP1 羊蠍子

羊蠍子需要追溯到康熙年間,蒙古王爺奈曼王有次打獵回來路過後院聞見香氣撲鼻。跟下人打聽才知道是新來的廚子給下人們燉羊脊骨吃。奈曼王爺一嘗味道鮮美。然後看脊骨那形狀酷似一隻蠍子,就起名為「羊蠍子」並且作為府上的食譜。結果後來就傳到民間了。

長久以來,羊蠍子似乎都在北方地區廣為流行,我也搞不清楚算不算北京小吃了。不過我這輩子最密集的羊蠍子食用經驗,絕對是在北京獲得的,我已經默認它是屬於北京的了。羊蠍子使用的帶裡脊肉和脊髓的,從頸項到尾尖的完整的羊脊椎骨,一節一節的羊龍骨從橫切面上看去,成「丫」字狀,而那「丫字狀」的下面,還有一個小的分叉,這就是蠍子的形狀。一個個味道鮮美的「羊蠍子」加上味道豐富的湯底就成了食肉愛好者的最愛!

現在的羊蠍子店會同時出售三種部位的羊肉——羊排、羊蠍子、羊脖子。而我最喜歡吃羊排和羊蠍子。羊排久煮之後,皮肉脫骨,整塊卸了骨的羊排肉肥,油厚,咬一塊大口咀嚼,就能感受到Q彈的羊肥油和羊肉在口腔中完美的混合,釋放出無與倫比的味道,這是肉食者的最愛;羊蠍子在肉儲量這方面就差了點,不過吃起來更有風味,帶上手套將附著在羊脊骨上的骨頭一塊一塊卸下來,沾著味道濃厚的湯汁一口一口嘬著吃,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慢慢的釋放,著一就是「慢生活」了吧。

不管怎麼說,食肉者各有所好,就是別忘了吃完整鍋羊蠍子,最後在涮上一些蔬菜解解膩,涮一些主食墊墊肚子。

羊蠍子

羊蠍子

推薦店鋪

京城第一羯(西單店) 人均:74元 地址:大六部口街4號(近北新華街)

老誠一鍋(東四十條店) 人均:85元 地址: 東直門南小街139


榜單之外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鹵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血豆腐、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人們的喜愛。

之所以把鹵煮火燒放在這份「榜單」之外,是因為它是我接觸的第一種北京小吃,我還在天津上學的時候就已經無比熟悉它的味道了。用它做排行,不放在第一太不厚道了;要是放在第一,對其他的美味就太不公平,這次就單獨把它列出來說說。

提前說一句,鹵煮火燒中當然帶火燒,但這種火燒不是常見的那種酥脆的口感,而是一種類似半發酵的硬餅,不會再湯中煮散,反而越煮越筋道,越煮越香。通常,火燒要切井字刀,豆腐要切三角,小腸、肺頭要剁成小塊;碼好在碗里,再從鍋里舀一勺醇香的老湯,澆在上面,再來一些豆腐乳、蒜泥、韭菜花;等到熱騰騰的一碗鹵煮端上來,碗里的火燒、肺頭、豆腐都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膩。要說其中味道最後終的,還是那小腸,腸子酥軟,味厚醇而不膩,不過你放心,絕對吃不出任何異味。

即便偶爾吃到一塊白肉,也是滿口脂香。不過因為用了獨特配料的老湯,往往很適合那些重口味的顧客,至於口味輕的那些人,我建議可以加一些開水。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

推薦店鋪

門框衚衕百年鹵煮(新街口店) 人均:37元 地址: 趙登禹路甲2號四號線地鐵新街口站B出口處(地鐵4號線新街口站路口東南角)

北新橋鹵煮老店 人均:33元 地址:東四北大街141號(近如家北新橋店)

陳亨鹵煮小腸(劉家窯店) 人均:42元 地址:蒲黃榆路50號


推薦閱讀:

TAG:北京 | 小吃 | 印象 | 北京小吃 | 深刻 | 我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