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的人們的心理同樣受到了關注。
專家介紹八種方法緩解震後心理情緒不良反應 | ||
---|---|---|
2008年5月13日 新聞晚報 |
||
頭暈,想吐,吃不下晚飯……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本市高樓有明顯震感。不少在寫字樓里工作的白領頻頻感到「眩暈綜合症」,甚至強烈的晃動感彷彿一直還在眼前。今天早上進大樓上班時,一些人心裡還有一絲莫名的「恐懼感」。今天上午,記者從本市各大醫院了解到,昨天下午至今,本市並未出現大量市民因為震感不適而到醫院就診的現象。雖然個別不適感強烈的市民前往醫院就診,但都並無大礙。
市民不敢乘電梯
「地震發生時我正好在電梯里,感覺電梯搖搖晃晃,我腿都軟了。」昨天,陳女士在經歷了「電梯驚魂」後,晚上回家都不敢一個人坐電梯,要求先生和她一起回家。她說,一個人走進電梯,就覺得好像又要地震的,頭開始暈了。心理專家、林紫心理諮詢機構負責人林紫表示,突然的災難會讓人嚴重喪失安全感,所以,安全感的重建是災後心理重建的第一步,陳女士要求和先生一起回家,就是在通過支持系統重建安全感;而一個人進電梯又會有身心反應,是災後應激反應的一種表現。
「聽說晚上還有餘震,我準備不脫衣服睡覺了。」蔡小姐看到網上傳言晚上8點和11點有餘震,害怕地開始安排,可是等到11點多都沒動靜,真是睡也不是不睡也不是。林紫說,地震、火災、洪水、海嘯等災害對人心理造成的傷害除了當時的恐懼害怕外,還會遺留下來,普通人通常持續兩周左右,有的兒童需要半年到一年,部分創傷後心理障礙可能持續數十年。復原所花的時間和恢復程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比如和災難靠近的程度、受災難破壞的程度、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弱、人格特徵等。
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涉及到軀體、認知、情感、人格等應激反應上。可能會有失眠、易怒、無法專心、過度警覺、驚嚇、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反常的表現有時是延遲和潛在的,比如說有人會在災難過去很長時間,仍下意識地不停地去醫院檢查,或反覆述說當時情形。災難的心理創傷可能使社會功能受損,所以需要災後心理重建。
感到快要暈過去
昨天,在黃浦區一寫字樓21層工作的女白領因為強烈的晃動引起身體不適,不僅感覺到頭暈、想吐,而且連呼吸也開始急促起來。她還感到心慌,好像手腳都不能動彈,快要昏過去了。
昨天,不少在寫字樓工作的白領都紛紛反映頭暈、想吐等不適感。今天早上,一些白領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心有餘悸。昨天下午,個別不適感強烈的市民經過醫院檢查後,都並無大礙。醫生分析說,大部分的市民還是因為情緒緊張而引起身體不適,並非心臟病等。只要及時緩解緊張情緒,癥狀即可自然緩解。
不要刻意想搖晃情景
對此,瑞金醫院心臟科呂安康博士提醒市民,面對震感,首先不要恐慌。一般來說,出現震感對身體的危害並不會太大,往往表現為乏力、嘔吐、頭暈、失眠,甚至睡覺做夢等。專家分析,心理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不要過於緊張,否則難受的感覺反而可能會延長,要注意放鬆心情。
專家建議,要消除這些癥狀,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做好預防。比如:不少人始終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其實,震感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一直刻意地去回想當時搖晃的情景和感覺。一般來說,頭暈和搖晃等不適感都會自然而然地過去,最長的在一周左右都可自然消除。但如果始終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則會久久纏繞心頭,難以消散。
【晚報提醒】八招教你震後自我情緒調整
● 避免、減少或調整壓力源:比如少接觸道聽途說,或刺激的訊息。
● 降低緊張度:和有耐性、安全的親友談話,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 太過緊張、擔心或失眠時,可在醫生建議下用抗焦慮劑或助眠葯來協助,這只是暫時使用,但可有較快安定的效果。
● 做緊急處理的預備:逃生袋、電池、飲水、逃生路線等,多一點準備可讓自己多一份安心。
● 近期少安排些事務給自己,一次處理一件事情。
●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保持聯繫,和他們談談感受。
● 規律運動,規律飲食(尤其青菜、水果),規律作息,照顧好身體。注意這段時間免疫力容易變差,小心感冒。
● 學習放鬆技巧,如聽音樂、打坐、瑜珈、太極拳或肌肉放鬆技巧(可請心理專業人員教導)。 |
心理危機干預在救災中的應用 | ||
---|---|---|
2008年5月13日 中國心理網 |
||
所謂危機干預,是指對處於創傷事件的個體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精神崩潰,使之儘快擺脫困境。這是一個短程幫助的過程,也稱為情緒急救。危機干預的目的一是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為的發生;二是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鼓勵當事者的自信心和正確地自我評價,提出適當的建議,促進問題的解決;三是提供適當的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動狀態。危機干預的最低治療目標是在心理上幫助病人解決危機,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最高目標是提高當事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於危機前的平衡狀態。 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始於1994年。新疆克拉瑪依火災發生後,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對傷亡者家屬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心理干預。及時的心理疏導對幫助受難者家屬走出絕望無助的心態,最大限度降低災害的社會負面影響等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004年9月,國務院制訂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積極開展重大災難後受災人群的心理干預和心理應急救援工作,評估受災人群的精神衛生需求,確定災後心理衛生干預的重點人群,提供電話諮詢、門診治療等危機干預服務」,為我國災後心理危機的干預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創傷事件可激發當事人對傷害或死亡的反應性害怕、絕望和恐懼。美國紐約醫師學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有100萬以上的紐約人發生了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學會的調查顯示,9·11事件後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1/4的兒童接受心理諮詢,而成人中24.6%的人酒精攝入增加。9·11災難發生後,美國政府立刻僱用大批心理醫生,對倖存者和現場目擊者實施針對心理危機的緊急干預;同時紐約市教育局派出大批學校心理專家,對教師和學生實施心理輔導,疏解他們心中的恐懼。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嘯無情地襲擊了人類。這一天,20多萬生命被無情的海浪吞沒。 心理學專家們傾聽了上百名倖存者的故事。有倖存者眼睜睜看著突然襲來的海嘯,讓親朋好友以及成百上千人頃刻間在自己眼前喪生,與死者的生離死別以及沒能阻止親朋的死亡,讓他們對自己還活著產生了負罪感。有個倖存者告訴前來援救的心理學專家們說:「我看到妻子被海浪沖走了,我不顧一切地放開了我的孩子想去救她,但卻於事無補。」這名倖存者在普吉島上徘徊了6天,不吃不睡,最後通過救援人員10多小時的說服,才回到曼谷家中。 「有個法國婦女在海嘯中失去了孩子,她一遍一遍地回想這件事難以自拔。這種心理創傷,有點類似於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子女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心理專家克雷羅這樣說。美國華盛頓大學一位從印度尼西亞海嘯災區回來的心理學專家凱耶斯說,印度洋海嘯這樣的大災難,對人們造成的心理損害是巨大的,許多人可能終生難以復原,潛藏在心中的恐懼和憂慮難以消解。如果他們能得到早期救助的話,心理狀態還可以得到一定改善。事發半年是一個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心理救助,可以防止群體性的心理健康危機的爆發。 去年「桑美」颱風對我省溫台地區造成了重大的物質和生命損失。浙江省政府首次組建心理危機干預專家隊伍和心理危機緊急干預醫療隊,在颱風登陸後的第二天趕往災區,為災民提供情緒平衡、認知平衡和心理支持等服務。通過對災民進行災後心理危機緊急干預工作,撫慰了一顆顆極度恐懼和絕望的心靈。這對災民安全度過重大打擊後的危險期,穩定社會秩序、儘快平息危機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政府在重視「物質救災」的同時,也進行「心理救災」,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借用各種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心理問題,恢復心理平衡,重建災民的自信心,這是現代政府重視公共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政府危機管理績效水平的重要舉措。 |
從我做起,從容應對汶川地震災害 | ||
---|---|---|
2008年5月13日 紅網 |
||
據國家地震台網中心測定,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民政部統計,截至18時統計,四川省汶川縣7.8級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重慶、雲南等地107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災情還在進一步統計核實中。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溫家寶總理正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 毫無疑問,任何自然災害,對政府的治理和應急能力、社會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壓力都會形成極大挑戰。面對已經發生的災害,我們必須構建更高的公共理性,共赴時艱,共渡危難。目前,我們最需要做的是賑災本身,是積極救援、嚴防謠言、防止恐慌、穩定情緒。當前的重中之重是全國各界齊心協力,保障民生,恢復被破壞的生活秩序,消除謠言與恐慌,逐步恢復重建。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對災害,恐慌是人的正常反應。但過度的心理恐慌,會造成個體認知混亂,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降低,談災色變,聞災心驚,未災先亂,從而不能有效地規避災害。一旦出現社會心理恐慌,造成的社會危害,則往往比災難本身危害更大。輕則造成社會波動,重則造成社會騷亂。因此,這時候,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是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出現恐慌與盲動行為。
一般來說,在面對事先沒有預料到的突發性災害,容易產生盲目從眾心理和行為。亦即人們常說的群體性盲目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上也稱非常規集群行為。特定環境下的人群,會在某種誘因下,引發集體精神失常現象,稱之為「精神病流行」。而一個常見的主要誘因,便是信息來源不是得自具有公信力與權威性的渠道,而是來自小道消息或者謠言。特別是極少數人惟恐天下不亂,別有用心,惡意造謠,弄得人心惶惶。所以,面對一切災害信息,我們都要進行認真的甄別,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製造、傳播小道消息和謠言。
類似於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時刻都可能發生,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可以預防的,還有一些自然災害尚未找到準確與適當的預測、預防方法。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在考驗政府應急能力,也在考驗著每一位公民的應急能力、文明程度和心理素質。目前我們能做的是把危害降到最低點的,上下齊心,從我做起,穩定社會情緒,發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積極支援災區救援與重建。我們相信,面對自然災害,只要我們官民一心,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們的家園將會得到重建,並且「明天會更好」! |
在這裡。默默的為你們禱告。
※島國爆紅短片: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如何把自己殺死的?
※心理學:婚姻是自己的事
※佛度有緣人,我才20多歲就學佛?
※你在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而苦苦掙扎嗎?
※你想對奮鬥了很久,卻發現怎麼都比不過別人的人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