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按按有講究,針灸推拿保五臟

在所有的養生、治療手段中,砭石療法是最古老的,因為古人遇到疼痛或苦楚,都會自然而然地用手或藉助石塊等工具進行按揉,於是發現這樣可以緩解病痛,這就是最古老的針灸推拿療法。針灸推拿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及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中醫將人體看成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有機整體,通過適時對經絡腧穴的適度刺激,激發機體的自穩能力,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

針、灸、推拿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都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運用針刺、艾灸或推拿手法作用於機體的經絡腧穴系統,以刺激腧穴,調整經絡為基本手段,激發營衛氣血的運行,從而起到和陰陽、養臟腑的作用。

下面就來看看養生的七大穴位:

1.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前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緣一橫指處。足三里穴為全身性的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可單側取穴,亦可雙側同時取穴。

(2)灸法:艾灸足三里是最為經典的保健方法之一,民間即有諺語「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具體方法為:點燃艾條,懸於穴位上,時間可掌握在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暈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即可。

(3)自我按摩法:拇指按揉足三里。具體方法:用拇指指腹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作用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2.三陰交

三陰交位於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方凹陷處。「三陰交」,因穴處於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交匯之處而得名。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統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肝藏血,「精血同源」。而三陰交穴通達三經,具有滋陰補腎、疏肝理氣、健脾利濕、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之功效,被歷代醫家作為強身健體的要穴之一,素有「婦科聖穴」的美譽。此穴對增進腹腔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1)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後即可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灸法:對於體質虛寒者,可以用艾條灸三陰交,每次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女性體質虛寒者長期堅持施灸,可調經,防治婦科病症,強壯身體。此外,臨睡前灸該穴還有助眠的作用。

(3)自我按摩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垂直用力,向下按壓對側三陰交,按而揉之。然後順時針方向揉三陰交20下。讓刺激充分作用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3.關元

關元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取穴時,四指併攏,平行橫放於肚臍下,小指下位置即是該穴。關元穴可用於腹瀉、腹痛、遺尿、尿閉、陰癢、陽痿、早泄等症的治療,同時該穴具有補虛作用,對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有一定的療效。

(1)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出針。每周1~2次,可起到強壯身體的作用。

(2)灸法:艾條灸。取青艾條一根,將其點燃後,靠近關元穴熏烤,艾條距穴位約3厘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的感覺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灸完,被施灸者一般會有小腹溫暖發熱之感。隔日施灸1次,或每月灸10次,即可達到保健治療的目的。

(3)自我按摩法:拇指或食指按揉關元。具體方法同足三里。

4.氣海

氣海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上法先取關元穴,關元至肚臍間距離的一半即是氣海穴。本穴確有調整全身虛弱狀態、增強免疫力及防衛功能,對先天稟賦虛弱、後天勞損太過、大病初癒或產後體虛等症均有效,為補虛要穴。素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意思是說,氣海穴有強壯全身的作用。

刺法、灸法、自我按摩法:同關元穴。

5.神闕

神闕位於腹中肚臍的位置,是胎兒臍帶脫落的地方,如同瓜蒂脫落於瓜體一般,素有「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之稱。神闕穴屬任脈,同三陰經密切相通,與督脈相表裡,聯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人體元神之門戶,經絡之樞紐,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益氣延年的功能。

(1)灸法:隔鹽灸神闕。中醫認為,鹽味咸,性寒,入胃、腎、大腸、小腸經,有清火、涼血、解毒之功效。隔鹽灸神闕,結合了鹽之藥性和艾灸溫經散寒的功效共同作用於神闕穴,具有回陽救逆、固脫補腎之功,一般灸1~2壯即可。第一步,將純凈乾燥的食鹽填平肚臍。如果肚臍突出者,可用濕麵條圍住肚臍周圍,再上覆食鹽。第二步,將艾柱放於鹽上點燃。患者稍感灼痛,即應更換艾柱。

(2)自我按摩法:以神闕為中心摩腹。立位或卧位,將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順時針方向,再以逆時針方向,各摩擦腹部20次,飯後摩腹,有助於消化吸收;臨睡前摩擦腹部,可健脾胃、助消化,並有安眠作用。

6.中脘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取穴時從胸骨向下去找,在前正中線上,當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即為此穴。中脘穴為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

(1)刺法:直刺0.8~1.2寸,得氣後出針。

(2)灸法:艾條灸。取青艾條一根,將其點燃後,靠近中脘熏烤,艾條距穴位3厘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

(3)自我按摩法:用指端在穴上揉或摩,時間5~10分鐘,可治療胃腕脹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7.湧泉

湧泉位於足底,屬足少陰腎經,卷足時,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自我按摩法:拇指指端用力按於穴上,會有明顯的酸脹感。湧泉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


推薦閱讀:

孩子感冒發燒就按這!根本不用打針吃藥(強烈收藏)
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小兒積食不用怕,按摩療法大揭秘
「一推就好」的小兒推拿秘笈尋訪實錄(一)

TAG:針灸 | 推拿 | 針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