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題筆談│兒童糞菌移植


專題筆談│兒童糞菌移植

何嘉怡,黃志華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7 Vol.32(2):129-132

摘要

糞菌移植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近年來,糞菌移植空前發展,其在艱難梭菌感染、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過敏性疾病、肥胖、孤獨症譜系障礙等多種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該文從兒童糞菌供菌篩查、操作流程、適應證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

糞菌移植;腸道菌群;兒童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誌碼:A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學系 ,湖北 武漢 430030通訊作者:黃志華,電子信箱:zhhuang@tjh.tjmu.edu.cn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指從健康人糞便中獲取功能性菌群並通過各種方式(鼻胃管或十二指腸管、 胃腸鏡、 灌腸等)將其移植到患兒消化道內, 旨在重建患兒腸道菌群, 從而達到對腸道內外疾病治療的目的[1]。近年來,FMT治療艱難梭菌腸炎有效率達90%以上。同時, FMT在炎症性腸病(IBD)、 功能性腸病、 肥胖症、 孤獨症譜系障礙等疾病中的治療作用也有個案報道或病例總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已開展兒童FMT 100餘人次, 收到了良好效果。

1 FMT發展歷程

據我國史學記載,東晉時期(317-420年)的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 記載了用糞汁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等疾病, 當時謂之為「黃龍湯」[2]。明代李時珍亦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口服糞水的治療方法[3]。國外最早於1958年首次報道FMT治療人偽膜性腸炎,該方法系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Eiseman等[4]提出。1989年,Bennet等[5]報道了1例通過糞清潔灌腸治癒潰瘍性結腸炎(UC)的個案; 同年, Borody等[6]利用結腸鏡方式注入糞菌液以治療克羅恩病(CD)、 UC、 慢性便秘等腸道疾病,大大拓寬了FMT的適用範圍。近年來,由於艱難梭菌感染(CDI)的發生率及萬古黴素治療後複發率逐漸增高,FMT又重新走入大眾視野,並於2013年初由Surawicz教授團隊將其寫入複發性CDI臨床治療指南中[7],這在FMT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 FMT操作流程

2.1 兒童供體篩查標準 開展FMT必須具備所在單位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和批准,具備熟練的兒童胃鏡或腸鏡操作技術、十二指腸空腸插管技術和FMT必備條件等。供者包括患兒母親、患兒同胞,以及健康兒童;無論哪種來源供者均需進行嚴格篩查。鑒於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對於健康兒童供菌者,需生長發育正常,且與患兒同性別、同年齡段;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供菌者,需生長發育正常,且為自然分娩的母乳餵養兒;對於患兒母親供菌者,要求心理健康、無焦慮、無消化系統癥狀及非月經期內。通過病史詢問及問卷方式:(1)排除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腹瀉、便秘、IBD等;(2)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風濕性疾病等,如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1型糖尿病等;(3)排除近半年內有使用過可對腸道微生物有影響的藥物,如抗生素、質子泵抑製劑、類固醇等。初篩合格後,則行進一步檢查,包括:血清學檢查常見病原體,如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TORCH)等;食物過敏原測定;血常規;肝腎功能;淋巴細胞亞群;血型;糞便檢查(糞常規及糞便培養);常見致病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蟲;其他檢查包括胸部X線片、腹部超聲以及C13呼氣試驗[1]。2.2 糞菌液製備 關於糞便稀釋液的選擇,生理鹽水、無菌水、牛奶等均曾報道用於糞便稀釋;目前暫無關於糞便稀釋液的種類與療效的相關報道,但大多數文獻均採用無菌生理鹽水。在無氧環境下,將新鮮糞便與生理鹽水充分混勻並均質化過濾,然後迅速移植至受者體內。此外,亦可將獲得的新鮮糞菌液加入無菌甘油後置於-80℃作為冰凍樣本保存1~8周,即「便便銀行」或「糞菌銀行」,該預處理庫的存在將有利於患兒在短時間內接受治療。為避免細菌死亡或變異,應在6 h內及時移植;但也有學者認為,對糞便進行冷藏處理不影響臨床療效,其可能的原因為冷凍儲存沒有破壞有效菌株。我們採用從供體收集新鮮糞便並迅速置於厭氧袋運輸至FMT操作室;在厭氧箱內提取糞菌液,將每克糞便加5 mL生理鹽水充分混勻,用3層無菌紗布過濾2次,就得到新鮮糞菌液。在1~2 h內完成移植。2.3 受者準備 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免疫全套、食物過敏等,以及腸道菌群的檢測。當有發熱、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嚴重免疫缺陷者,不宜進行FMT。2.4 糞菌液移植途徑和劑量 在1989年之前,FMT大多採用保留灌腸的方式;隨著時代發展,FMT實施途徑也不斷多元化,從1991年的鼻胃管到2000年的結腸鏡,再到2010年的自控式灌腸。近些年來,與傳統方式相比,口服糞菌膠囊治療複發性CDI不僅療效顯著,且更簡易安全[8]。關於糞菌移植量,有研究報道,成人糞菌液容積>500 mL時,97%的成人CDI患者得到緩解,<200 mL時,僅有80%得到緩解。研究資料顯示,移植糞便質量<50 g,可使CDI複發的風險增加4倍[9]。目前暫建議兒童糞菌液移植量為每次5 mL/kg(每1 g糞便加5 mL生理鹽水),移植方式及次數應視疾病種類、 嚴重程度及移植效果而定。2.5 FMT安全性 FMT的臨床安全性包括術中、近期和遠期3個階段[10]。術中風險包括麻醉風險、腸穿孔、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近期風險包括一過性腹瀉、腹脹、腹痛、低熱等移植後不良反應,及傳染性和(或)非傳染性病原體的傳播、細菌移位和膿毒症等。遠期風險包括肥胖症、 2型糖尿病等腸道菌群相關疾病的敏感性增加。目前為止,尚未見FMT引發的不良事件報道。一項多中心回顧性試驗報道顯示,在因接受免疫抑制治療進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複發性和(或)難治性CDI單次FMT治癒率高達78%(62例),這些患者至少在移植12周內無複發;在剩餘的18例患者中再次行FMT,其中有8例治癒,整體治癒率高達89%[11]。該研究提示,即使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實施FMT,也是有效且安全的。但仍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評估其安全性。

3 FMT臨床應用

儘管FMT這一治療方法尚未完全成熟,其適應證、操作流程、安全性、作用機制等多方面存在爭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了FMT對於各類疾病的治療作用。其中,FMT治療被報道最多的適應證為CDI,包括難治性、複發性以及重度CDI。其他適應證還包括IBD、腸易激綜合征(IBS)和不明原因腹痛、腹瀉、便秘,以及非胃腸道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代謝綜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系統疾病(孤獨症譜系障礙、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等。3.1 CDI CDI表現為CDI相關性腹瀉和偽膜性腸炎 目前普遍認為導致CDI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抗生素濫用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宏基因組研究顯示,複發性CDI患者腸道缺乏保護性和多樣性結腸菌群,其處於慢性失調狀態。近年來,關於FMT成功治療CDI的報道日趨增多,2項系統性綜述(一個包括27項研究共納入317例患者[9],另一個包括7項研究共納入124例患者[12])結果顯示,FMT治療CDI相關疾病改善率和完全治癒率分別為92%和83%,並且無明顯不良反應。FMT在兒童CDI中的治療作用同樣令人欣喜。Russell等[13]報道了1例患有複發性CDI(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的2歲女童,其在接受FMT治療36 h內,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並隨訪6個月沒有複發。目前臨床上對於CDI患者的一線治療仍為口服萬古黴素或甲硝唑,但複發率較高。鑒於FMT臨床上的顯著療效,在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FMT納入複發性CDI治療指南,其建議:FMT尤其適用於複發型CDI和對抗生素不敏感型CDI;對於萬古黴素治療後出現第3次複發者,應考慮FMT[7]。目前FMT治療CDI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複發型CDI患者腸道內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細菌數量下降,而FMT能恢復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恢復腸道膽汁酸代謝,進而糾正紊亂的菌群,達到治療目的。隨著更多深入的研究,FMT將會逐漸成為治療CDI的主要療法。3.2 IBD 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UC及CD。小兒UC和CD最早報道於1920年和1945年。近年來,兒童IBD的發生率正逐年上升,因此受到密切關注,其中微生物療法是治療這些慢性腸道疾病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2012年,Kunde等[14]首次將FMT用於治療兒童UC,3例UC患兒經FMT治療後(1周內5次灌腸),2例達到臨床改善,1例達到臨床緩解。2013年9月Kump等[15]報道1例慢性活動性UC患兒,經結腸鏡方式接受1次FMT治療,2周後臨床癥狀稍緩解;但不幸的是,1個月後,UC全面複發,後行全結腸切除術。2015年1月Suskind等[16]報道4例累及全結腸UC患兒, 經鼻胃管方式接受 1次FMT治療後, 患兒臨床及實驗室指標均無好轉。但同年 4月份,Kellermayer等[17]報道3例累及全結腸UC患兒,經結腸鏡或灌腸方式接受22、25、30次FMT治療後,所有患兒在2周後得到內鏡及組織學緩解;至少4周無臨床癥狀;配合使用美沙拉嗪可延長癥狀緩解時間。根據UC病變特點,採用下消化道途徑的移植方法有效率可能高於上消化道途徑;在誘導UC緩解方面,多次、連續的FMT可能比兩次FMT更有效。關於FMT治療UC的療效仍存在爭議,在兒童CD上的治療作用目前尚未見報道。3.3 IBS IBS病因不十分明確,但與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以便秘為主要癥狀的IBS患者腸道內硫酸鹽還原菌的數量明顯上升。Andrews等[18]利用含擬桿菌屬、大腸埃希菌和乳酸菌屬等20種非致病性腸道微生物的培養液治療慢性便秘型IBS,結果顯示,89%患者的排便、腹脹和腹痛立刻緩解。但目前為止,對IBS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高質量證據。3.4 兒童過敏性疾病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食物過敏患兒存在腸道菌群紊亂[19],使用益生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筆者針對過敏性結腸炎行FMT治療的患兒已達40餘例,這些在常規治療下(抗過敏奶粉、迴避過敏原等)癥狀無法緩解的患兒經過3~6次FMT治療後,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重增長滿意,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利用宏基因組學前後對比治療患兒腸道菌群的變化,發現治療後腸道菌群結構和數量發生明顯變化,在門水平上主要表現為擬桿菌門數量增加和變形菌門數量減少。但其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5 腸道外疾病 許多研究報道,腸道菌群可能與許多非胃腸道疾病的發病機制相關。美國麻省總醫院在2013年進行了FMT的相關研究,從體型肥胖和纖瘦的人中提取糞便微生物群,並分別植入到實驗鼠體內,結果發現,被給予纖瘦者糞便提取物的老鼠明顯變瘦[21]。有研究顯示,對13例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進行腸道菌群分析,發現與9名正常兒童相比,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腸道內梭狀菌屬的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多[22]。有報道表明,2例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在接受FMT治療後,孤獨症樣癥狀有所改善。此外,還有將FMT應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代謝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相關疾病的報道。

4 結語

首先,FMT仍面臨著巨大挑戰,作用機制還有待闡明;其次,供受體篩選標準、糞菌液製備、移植流程、安全性等多方面缺乏統一標準,尚需開展更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和長期隨訪來明確。隨著FMT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相應倫理學的跟進,FMT將會在不同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略)

(2016-10-29收稿)


推薦閱讀:

中國事物專題外郵發行簡史
服飾專題 套裝篇--西服 B
【專題筆記】太極拳的三個不分家
中新網-共和國6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
專題 | 大清為什麼會倒台:權貴內鬥導致保路運動失控

TAG:兒童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