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研究VS研究中醫(上)

國醫大師陸廣莘在訪談中提出「中醫研究」和「研究中醫」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目前時行的中醫相關研究,由於心態上唯恐「不科學」,因此,無論在方法學、應用儀器或檢測指標上多拚命地追新,以為越新就越科學。筆者揣摩若以陸老觀點為判,此大抵為「研究中醫」,而不是「中醫研究」。

竊以為,真正的「中醫研究」,其方法的選擇,首要的不是「新」,而是合適。

流行的所謂新法,多半是建立在以「原子論」為奠基的「形態科學」上的還原分析方法,以之研究中醫,不能說全無借鑒之處,但面對以「元氣論」為基的中醫學術,其隔閡本應可想而知。但研究者對此所取的態度往往是視而不見,或天真地認為,只要儀器夠尖端,指標夠先進,一切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但是作為支配研究方式、研究儀器、研究指標的方法論真的可以擱置到一邊避而不談嗎?

我們不妨先看看自己要研究的對象是怎麼樣的。

以「元氣論」為基的「元整體觀」建立的中醫學強調的是以宇宙一體,天人合一,整體不容分割的大視野來看待事物的整體性。萬物由氣聚散而成,一切事物都在氣的動態流衍及氣化氤氳之中融會貫通,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中的局部,不是獨立的部分。「牽一髮而動全身」。萬物因氣而建立聯繫,是以聯繫性及協調性是其關注點;整體、動態、聯繫、協調是其主要特點。因此,任何破壞或妨礙整體、動態、聯繫、協調的研究方法均難以窺其全貌,應屬常識。

以「原子論」為背景的還原分析方法非得把整體分拆為部分來觀察,非靜態、非切割,非降解不足以施其技。這種方法在「形態科學」這種大體合適的對象的研究上自有其優勢,比如對整體中的部分有著比「元氣論」方法更深入、細緻、微觀的認識,形成較精確、嚴謹的原理,建立形式邏輯更嚴密的概念體系。

但這種與「元氣論」恰恰背道而馳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把複雜的事物通過還原、降解使之簡單化是此法的基本方式,但面對不應分解、不可還原的對象和內容,譬如「元整體」背景下的中醫學時,勉強地分解,實是對整體聯繫的破壞。複雜現象的複雜性機制是無法簡而化之的,須知,「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無論在哲學上,還是在自然科學上都是一個常理。整體不是由其中多個部分簡單堆砌而成,而是各部分有效組合的一個整體,所以有機協調的系統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無論這個整體是合整體還是元整體。即便是研究整體背景下的西醫學,還原分析方法其實也時顯力不從心,局部分解得越精細,越微觀,其在整體中的關係就越複雜,而處理複雜關係並非此法之所長。

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常有這種體會,以局部觀治病,若以局部機能或指標為評價的話,可能好得快而直接,但整體中一個局部的調整,就有可能影響到另一些局部,時不時就會出現蹺蹺板現象,一邊壓下去了,另一邊就蹺了起來,即治好了一個病,另個病可能就出來了。而整體治療,本質上是整個人體生化內環境的調整,由於是整體之調,因此,其效果之顯不一定能如局部之調快。但它的好處是:一個病調好了,同樣生化環境背景下的另一個或一些病也有可能隨之而好轉,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在中醫的治療中是屢見不鮮的,如心脾兩虛而不寐者,求治的是失眠,以歸脾湯加減治之,則不但睡眠改善了,心悸、易驚、眩暈也減輕了,胃口也好轉了,大便也通暢了,月經也正常了,面色也好了,體力也足了,精神也旺了……可見以局部觀視點處理問題與以整體觀視野處理問題所得是不盡相同的。

中醫學天人間、人體內層層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特性比「形態科學」之西醫更為複雜。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院士對這個問題看得透徹:「以中醫為代表的傳統科學總是把複雜事物看作整體來研究,他們認為,若把事件簡化成最基本的單元,就要把許多重要信息都去除掉,如單元之間的連接與組合方式等,這樣做就把複雜事物變樣了 。」


推薦閱讀:

美研究揭秘保持健康體重的秘訣:早餐吃飽晚餐吃少
研究發現,基因變異與左撇子有關
六爻測病的卦案的研究(續篇)
防治「跑官要官」問題研究

TAG:中醫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