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陪孩子長大(13-15)
13.保持適當距離 纏著母親的兒子 有一個母親打電話說到自己比較苦惱的一個問題:兒子該上初三了,還是跟媽媽依戀得非常緊密。以前自己沒覺得有什麼,可是最近聽了廣播節目之後心裡開始恐慌,覺得兒子對自己總是什麼事情都說,晚上散步的時候一定要跟媽媽一起去,有的時候甚至班裡哪個女孩給他寫了信,對他有好感,甚至對某個女生的評價,全部都要告訴媽媽。媽媽開始焦慮:擔心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兒子現在這麼大了對母親很依戀是不是會很過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她在電話當中還提到自己的愛人有時候也很生氣,說這兒子總是長不大一樣,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想知道,夫妻之間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才能讓兒子長大起來。 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降低母親的焦慮,因為母親的焦慮會無形中誇大或修正心理醫生回答問題時的含意。先讓她鬆弛下來,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聽回答時自我的東西就不會強行地介入。很多問題是被關注出來的,母親聽一個廣播出了狀況,現在也是在聽解答,需要給她不一樣的聲音。 客觀地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遺留一點戀母情結,這是幼年在內心深層留下的經驗痕迹。人們在成年的生活中尋求舒適、柔軟、放鬆,都是在重溫躺在母親懷抱里的感覺。生活中的藝術、沙發、席夢思、沙灘、溫泉、風景區、游泳、穿衣等,都能激發一種尋找溫暖懷抱的衝動,讓人們的潛意識聯想到母親懷抱的一切事物,也被文化標定為美好的事物。所以在處理戀母情結時要小心,避免破壞孩子永久的美感和對美的追求。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是這位母親聽了廣播節目,才覺得兒子纏著自己是問題。而且在這種前提下,我也希望她暫時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看成是問題,因為每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不一樣的。當然,有些上初中的男孩會對媽媽出現一些排斥,想跟爸爸接近,有一些話願意跟爸爸說,有一些活動要讓爸爸參加,爸爸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但並不是說一定要這樣才好,其實心理學家在研究家庭的時候,並不認為家庭一定要怎麼樣才是好的。比如說在這個家庭裡面,孩子跟媽媽比較親近,什麼都跟媽媽講,如果這並不引起一些客觀問題的話,比如孩子的社會適應問題,學習問題和爸爸的關係問題等,通常就不會認為孩子有俄狄浦斯情結。因為俄狄浦斯情結的特徵有強烈的排它性,表現為控制母親、拒絕父親。 一般來講,男孩子十二歲就要開始接受社會的認同了,如果他上了初三還總是纏著母親,是不是說明比較晚熟呢?不是的,這不一定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評價一個現象的時候,很容易被捲入現成的模式。比如,對於這個纏著媽媽的兒子來說,表面上看依戀媽媽就是孩子的問題,其實事實不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家庭里,孩子和媽媽形成了情感結盟,經常互相分享情感,遠遠超過了妻子與丈夫、兒子與父親之間的分享,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來說,可能有雙方的甚至三方的原因。比如兒子纏著母親,可能就是因為媽媽的鼓勵,孩子從小就感覺到母親需要和人分享情緒與觀點,學會了與母親共情的技術,無意識地覺得這樣跟媽媽相處會比較好,無意識地討好媽媽,或者表達對媽媽的關心。孩子小時候起就靠分享體驗跟媽媽相處,以便獲得認同和支持,媽媽也因此表揚他、鼓勵他,甚至由此更喜歡他。慢慢地,這樣的交流就會形成一種慣性,一直延續到孩子很大的時候。但只要母子彼此喜歡,能從中獲益,而且並不排斥他人,就不代表孩子有俄狄浦斯情節。 現在我們來談談,怎樣讓孩子像一個男孩。首先媽媽要有迴避的態度,比如說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聽到孩子說到某些事情,可以說:「STOP,等一等,這個問題你要跟爸爸討論,不要跟媽媽討論。」或者在孩子換衣服等涉及性別隱私的時候,尤其是換內褲、上廁所、洗澡時,媽媽要主動迴避。迴避給孩子帶來很多信息,比如「長大了,媽媽不能像過去那樣對我了。媽媽不能在床上跟我摟在一塊兒了」,這樣的信息會很自然地讓孩子去選擇和媽媽間的言行。這種選擇是自然發生的,不是孩子有什麼弱點,而是因為家庭已經不需要孩子有小時候那樣親密的行為。如果爸爸和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自我的空間或自我隱私的東西,現在就可以提醒自己。 同時,這也有爸爸的原因,如果爸爸很忙,他會希望孩子和媽媽依戀,因為孩子一旦跟媽媽依戀,找爸爸就少了,爸爸的責任也少了,爸爸就可以安心去工作,掙錢,幹事業。但是任何日常發生的事物都有慣性或催眠性,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意識不到自己長大了,所以那個時候,關鍵是要提醒,而不是批評,不要罵孩子,也不要說孩子有戀母情結的問題,那會讓孩子非常困惑,把他搞得很慌亂,他不知道昨天還是對的東西,今天怎麼就錯了,他會很失落。這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過去的方式父母是很喜歡的,現在關係需要有一些變化,父母很喜歡這樣的變化,孩子也會喜歡的。當然,有時候孩子要思考,想想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有一些孩子還會反抗,要跟爸爸媽媽糾纏一下,試試能不能回到變化以前。媽媽要溫柔地堅持,要是信息達到了,孩子的變化就會出來。大部分孩子儘管嘴上反對,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增加對媽媽的依戀,內心卻會變得輕鬆起來。很難說孩子的依戀行為不是為了迎合母親,以為母親需要才做的,現在當然就可以釋然了。關鍵是信息要傳達出來,孩子意識到了,就會慢慢朝獨立方面發展。 其實,很多孩子與媽媽間的依戀的延長是有意義的。社會過於強調學習,忽視了孩子如何建立社會情感與獨立的經驗,孩子就需要與父母有更多的情感聯結。當然,依戀父母會帶來孩子心理發展偏幼稚的副產品,比如現在普遍認為孩子大多偏幼稚,但是幼稚並不是都不好。適當的幼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孩子,減少社會中的應激事件。比如說很多孩子由於單純幼稚不敢去早戀,不敢去幹壞事,不敢抽煙,不敢打架,因為他覺得那些事情是長大做的,現在沒長大,做了會讓父母難過傷心,這樣的幼稚就有一種自我保護色彩。犯罪心理學認為與父母有成熟依戀關係的孩子長大後很少犯侵害罪,原因是依戀會讓他獲得與他人共情的能力,心會軟,做不了殘忍的事。
|
推薦閱讀:
※《佛陀的智慧》(二)大龍說禪 37 生命的出現照亮整個宇宙
※鬼谷子大智慧:教你一招鬼谷子揣摩讀心術
※用智慧富養孩子
※中國四大名著的管理智慧
※開示丨佛的智慧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