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十知天命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 作者:劉偉見
「天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用得最多的語彙之一。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對於天命一詞,多數人認為是上天賦予人的使命。但孔子的天命觀蘊含著更豐富的內涵。
《詩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即歌頌天命深遠不息,文王也勤於天命不息。在孔子眼裡,「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將天與時結合起來,天以時行。
孟子更是將天與時密切聯繫起來,他分析了幾位聖人的偉大,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時尺度的人。所以王夫之說,「時則天」。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時命。古人將天與理同用,性與命相對,中間以時為紐帶。每個人在這種關係格局中要領會自己生命的意義所在。由此,上應時代,下安個體。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子認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復和秉承反映在周禮中的文命。在孔子那個時代,有人就認為「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即孔子是秉承中華文明精微的人,必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並不是只有偉大人物才有的。使命有大小,主體有不同。每個個體都要參究自己的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歲就應當知道自己的天命。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王夫之認為「至於五十,而始知夫理之必於此者,人所當然也,而實天也。性所自具也,而實命也。天以此理而為天,即以此理而為命。」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進一步參悟到事物的背後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違逆天命。同時要從自身的稟賦出發,在自己身上體會到生命到五十歲時的優劣與時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觀揭示了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使命,讓我們不要去嘆息時代不好,而要與時同命,領略時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範圍內的事,以印鑒人生的時命與光彩。所以,天命所在,時命所顯,時代與天命的內涵要與主體生命相印證。這就是為什麼像王夫之這種儒者,能夠在艱難時世中意識到自己的天命而精神豐滿,自性自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