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古代玉器陳列賞介(下)

唐 白玉人形(圖18)

唐白玉人形,高5,寬2厘米。利用上等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圓雕。人呈站立姿態,戴褐色扁圓帽,圓臉、細眉、瞠目、寬鼻,一副憨態。身著至胯長衫,袖手,雙膝併攏。頭頂至底足穿通孔,系佩帶之用。此器在唐代遺存俏色圓雕玉人形作品中實屬稀見。

唐代人形玉雕具有鮮明的寫實特點,刻畫自然生動。此件玉人,造型簡括穩實,形象憨厚樸實,好似一位佇候的僕人,隨時聽從主人的役使。他聳肩袖手的身姿,更能突出一個被壓迫者的神態。玉雕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展現了男僕的屈從與無奈的心情。

宋 白玉雙螭紋宜子孫(圖19)

鏤雕帶有吉祥詞語文字且出廓的玉璧從漢代始現,魏晉以後沒有發現,直到宋明清才出現過仿製品。所雕琢的鏤空文字,常常是漢代盛行的吉祥語,如現在發現的東漢的文字玉璧,常雕有「宜子孫」、「長宜子孫」、「長樂未央」、「長樂」、「益壽」、「延年」等詞語。這些吉祥文字,反映漢代人祈求國泰民安、子孫繁昌的思想。這類吉祥文字璧,在出土和傳世品中數量極少,其特點是:集造型、紋飾、文字、浮雕、鏤雕、線刻技藝於一身,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這裡的白玉雙螭紋宜子孫,高9.7,寬7.3厘米。白色玉質,純凈溫潤。透雕兼陰線刻出廓,出廓部分雕童子騎羊,下連透空璧,璧孔上下鏤雕篆書「宜子孫」三字,兩側鏤雕對稱盤曲雙螭虎。此璧繁簡得當,構圖疏朗有致,雖與江蘇揚州甘泉老虎墩東漢墓所出的同類玉 大同,而此件刻線柔秀,風格溫婉靈秀。說明此璧系模仿東漢同類器,是一件典型宋代仿古玉。

遼金 白玉迦樓羅形飾(圖20)

佛教進入中國後,為傳統玉文化輸入了新元素。遼金時期內含佛義文化的玉器明顯增多,除了繼續作玉飛天外,還創造帶有佛教內容的玉器,如摩羯魚,迦樓羅等形象,這些作品成為遼金時代佛教玉器特有品種。

此白玉迦樓羅,高4.3,寬4.3厘米。圓雕兼鏤雕人首鳥身像,肩生羽翅,身略前傾,頭戴蓮花帽,面部豐滿圓潤,粗眉,眼睛內鑲嵌寶石,尖鼻,大嘴,身披飄帶,雙腳踩祥雲,作振翅欲飛狀。作品材質純凈,雕琢精緻,玉匠分別運用了鏤雕、高浮雕、鑲嵌等多種工藝技法,把玉迎樓羅琢制惟妙惟肖。

迦樓羅是印度傳說中的大鳥。據佛經記載,此鳥翅羽為金色,故稱為「金翅鳥」,又稱為「妙翅鳥」。在印度傳說中,迦樓羅是以龍為食的神鳥。

據文獻記載,五代至南宋時,雲南西北部地區,經常發生洪水,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災難,人們認為是凶龍在作怪,於是就用佛教中的金翅鳥做為保護神,來懾服惡龍,消除水患,以求農業豐收,生活康寧。後世,常見到塔頂四角及豪宅大院房脊角上,都置有金翅鳥,可見它會起到驅災辟邪作用。

遼金 白玉鶻鳥啄天鵝紋帶穿(圖21)

此白玉鶻鳥啄天鵝紋帶穿,玉質呈灰白色。鏤雕。長方形,一端有一扁環可懸掛物件,側端有長方形穿帶孔。主體紋飾雕海東青啄天鵝,風格粗放。是一件典型遼金時代玉器作品。所雕的紋飾具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是北方游牧民族春天縱鷹捕鵝時的場景。

《金史·輿服志》中記載,將有鶻攫天鵝圖案的服飾玉稱為「春水之飾」,因此,目前學術界將這種紋飾的玉器定名為「春水玉」。

「春水玉」反映的是在「春捺缽」弋獵的情況。每年初春,遼帝行至「春捺缽」,先鑿冰取魚,待河冰開化,天鵝飛至時,放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處獵。史載:鶻捕天鵝時,是先使天鵝驚飛,再放鶻追捕,鶻抓住鵝頭,迫其降下,再由獵手擒捉。遼金白玉鶻鳥啄天鵝紋帶穿,堪稱這類題材玉雕的代表作。

金 白玉嘎拉哈(圖22)

從金代墓葬出土的玉器看,製作的玉器品種比較豐富,玉器有與宋代風格相近的鏤空花鳥、龜游(亦稱靈龜福蓮)、玉童子等,也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習俗的「春水玉」、「秋山玉」和玉嘎拉哈 件等。此時,玉匠善於觀察生活,把玉器作品雕琢得帶有鮮明時代風格和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富於生活情趣。

這件白玉嘎拉哈,屬金代獨有的裝飾品。長4.1,寬3.3厘米,由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嘎拉哈形似羊髕骨,碾磨細膩圓潤,上部有一對穿孔,可供穿系佩帶。因為羊是北方少數民族供食動物,故嘎拉哈也象徵祥瑞。

玉嘎拉哈在金代貴族墓中出土很多,它也是金代貴族兒童使用的一種玩具,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悠閑生活場景。

嘎拉哈系女貞語譯言,漢人俗稱羊距骨。現在遼寧瀋陽新城子區盤古台錫伯族人,還在抓玩嘎拉哈,而且每年還要舉行抓嘎拉哈比賽。

明 碧玉螭耳杯(圖23)

玉杯(含耳杯)的出現,從戰國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明代玉杯雕刻非常精細,有的玉杯一側或兩側有極為繁複的鏤雕裝飾作為杯柄(耳),多用花卉枝葉和樹枝、樹榦,還有人物故事等紋飾,具有豐富的生活內容。

碧玉雙螭耳杯,高10.7,寬16.2厘米。該杯用新疆碧玉製成,器表多墨綠色斑。杯呈直口深腹橢圓形,杯身有鏤雕和圓雕三螭,其中一螭攀附口沿,另外兩螭附於口沿以作杯的雙柄,橢圓圈足,足上有弦紋。此杯造型的特點是:三螭首均伸向杯口,好像要貪婪地吸吮杯中的湯汁、佳釀,十分生動,造型奇特,雕琢精緻。玉杯的觀賞性有二:其一雙螭做把柄,設計新巧;其二,螭首貼附口沿,好似探飲.動態活現。

玉匠利用鏤雕和高浮雕相結合的技法,把三螭雕琢在杯上或作杯柄,既巧妙,又合理玉杯形體較大.整體顯得頗為敦厚古樸.而細部又琢得精細,具有典型明代工藝特徵,因螭是龍的九子之一,此玉杯可能為皇室用品。

明 黃玉卧獸(圖24)

明代時期,玉雕動物的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製作的風格上也有精粗之分:宮廷的作品多精工細做;民間的製品則簡潔粗率。其品種有家畜類、家禽類如雁、鷹、猴、罐、兔、魚、象等等。這時還出現了仿古玉雕的蟠螭、龍、鳳、辟邪等神禽神獸工藝精緻的動物玉雕,著重對紋飾線條細部的刻畫,造型準確,風格豐滿圓潤,多作卧式或蹲式,眼睛多用管鑽成型,極為凸起,牙齒外露民間玉雕動物善用簡練的線條,體現動物的形態和特點。

黃玉卧獸,黃綠色玉質,多有淺褐沁。高7.7、寬13厘米側首,鼓圈眼,勾連眉,凸鼻,呲牙。四肢和利爪粗勁有力獸的審美視點為:肉健骨勁,勢氣逼人,既生動、又誇張;而鼓起的胸脯,與南北朝玉石雕獸特徵相似,事過千載,遺風猶存。

清乾隆款白玉鳳螭紋雙聯蓋瓶(圖25)

乾隆年間的玉器,除原清宮秘藏大至數十、數千公斤重的玉山,室內陳設觀賞玉器,小至玲瓏剔透、精巧絕倫的各種飾玉外,流散在國內外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的數量可觀。乾隆款鳳紋蠕紋玉瓶,體現了乾隆玉器的一般藝術特點。

玉瓶通高16.3,寬16.7厘米。選用優質新疆和I}白玉雕琢而成,器體拋光極好,呈玻璃光澤。一立鳳馱小瓶且與大瓶相連,鳳翼豐麗。大小瓶皆作圓雕螭紐蓋,直口,瓶身浮雕神態各異的四螭。大瓶為橢圓圈足,其底陰線刻「乾隆年制」篆書款。此器造型新異,材質純潤,紋飾華麗繁縟,造型端莊大方,刻款字體端正文秀。應屬宮廷造辦處製作,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

玉瓶的紋飾為鳳紋螭紋,與一般宮廷作品用龍紋和鳳紋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應為古人認為龍生九子,九子中就包括蟠螭。所以,玉瓶上的螭鳳紋,也就等於龍鳳紋。

清 白玉龍紋獸形彝(圖26)

明清時期仍遵循了宋代仿古玉器的遺風,多以商周青銅器為原型,著意仿製形似,常附加繁縟的紋飾,造型亦真亦變,風貌融舊會新,別出心裁。

清白玉龍紋獸形彝,高21.5,寬18.3厘米。玉質白色,質地溫潤。蓋鏤雕花形套環鈕,獸首張口為流,頷底套一活環,蓋、身陰刻兼淺浮雕龍紋、獸面紋,雙曲柱並連作柄。四隻獸蹄形足。此件造型高雅,玉質優良,紋飾繁美,工藝精湛,應屬清朝內廷的御賞寶器。器型本於西周青銅彝(注水器)而有所變易,是一件典型清代仿古玉器。

清 白玉雲紋鷹熊紋合巹杯(圖27)

白玉雲紋鷹熊紋合巹杯,高8.6,寬7.5厘米。玉質純白,潔凈無瑕。兩圓筒瓶並連成器,瓶身陰線刻龍紋、捲雲紋及如意形紋,其介面處陰刻篆文:「子孫寶之」四字印紋。瓶間一側鏤雕鷹踏熊,另一側雕獸面紋,熊尾與鷹尾相連做柄,二圈足。造型精美別緻,紋飾秀雅稠密,是乾隆時期宮廷御用玉品。

「合巹」是古時婚禮的一種儀式。《禮記·昏義》(昏同婚)中載:「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孔穎達注云:「以一瓢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巹,故云合巹而酳。」疏:「酳,演也。謂食畢飲酒演安也。」「演」,延及;「安」,安樂。「合巹而酳」,即飯後以合巹杯飲酒,以延及安樂。後來用於這種合飲的酒器亦稱為「合巹杯」。《玉篇》:「酳與酌同」。《說文》:「酌,盛酒行觴也。」可謂把盞淺酌以盡歡。制合巹杯,是皇帝或貴族婚禮所用酒器,作兩筒相連,象徵夫妻同尊卑、以為親。飾鷹(英,比作女)熊(雄,比喻男)紋,取預兆兒女蕃昌的祥意。

清 大清乾隆仿古款白玉鳳紋潔矩(圖28)

白玉鳳紋潔矩,高8,寬7.2厘米。玉質白色。此器由兩方筒相連,方筒底部合有一軸,可向左右各展90度,成為長方體,合攏後又恰如工具「矩形」,兩面淺浮雕鳳紋,合視為獸面。筒內端外壁陰刻楷書五言律詩「轉折成玉軸,展收資段長。底須較尺寸,恰合琢琳琅。陽貨那能鍥,裴元未足方。量裁設潔矩,吁俊渴無遑。」款:「乾隆戊申仲夏御制」(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底陰刻楷書:「大清乾隆仿古」。造型別緻嚴整,工藝嫻熟精密。該器在御題詩中以「潔矩」自銘,是目前所存世的唯一珍品。

「潔矩」典出《禮記·大學》。潔,約束;矩,規矩。玉潔矩作二筒以玉軸相連,可展可合,當展至平角時,恰似矩尺形,故名。乾隆皇帝倡導用此禮俗約束和規矩朝廷上下的言行,以圖事事順遂。

清 青玉九螭紋璧(圖29)

在清朝,由於乾隆時期非常推崇古制,所以,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祭祀、朝覲、大典活動中經常用玉制的禮器。禮器以璧、圭居多。此時,玉璧的形制主要是模仿古制,紋飾以仿古谷紋和螭紋較多。一般作為禮器使用的玉璧,器體較大,九螭紋璧當屬此類。

該璧直徑20厘米、孔徑7.2厘米。玉質溫潤,堅韌細膩,少有褐色沁。璧體厚重,璧兩面高浮雕共九隻形態各異的螭紋,其中一螭穿過璧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九螭體態自然流暢、強健有力,表現了強烈的生命力。如此大型九螭紋玉璧,極為少見,應屬清代宮廷作品。

九螭即九龍;因為古代有「龍生九子」( 、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的傳說,「九子」中就包含螭。古代的陰陽文化與數理文化認為,九為陽數之極,明清時期帝王之事務多與「九」有關,《楚辭·九辯》載:「君之門以九重。」從秦始皇時起,龍就尊喻為皇帝,後來的帝王們自比真龍天子。璧字從辟,而「辟」的古義為君王。九螭璧就把龍螭與皇權結合得極其高妙。

清 白玉牛童(圖30)

乾隆時期,觀賞陳設玉主要有玉山、玉插屏、如意等較大型製品;又有人物、動物,如:八仙、劉海、觀音、彌勒、麻姑、壽星、仕女、童子、漁夫、鹿、羊、牛、象等小型陳設玉製品。

清白玉牛童,高14.7,寬15厘米。玉匠利用優質新疆和闐美玉,把牧童騎於牛背,左手擎鳥,右手持笛,神情悠閑的喜悅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並把牛首微仰,作漫步前行狀,表現得十分生動,充分體現春天的活力和田園生活氣息。

牛是清代工藝品中常見的造型或紋飾。古時習俗在「立春」日要進行迎春儀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禮,叫做「打春」或「鞭春」。春牛在迎春儀式中為主角,寓意迎春天,始農事,五穀豐。

清 白玉小香雪山子(圖31)

玉山,故名思義,即用玉石採取圓雕技法,雕刻出以山巒為主體造型的陳設觀賞用品。玉山又稱「山子」,本於古代園林內的假山。《宋史·禮志》:「宴饗,詔輔臣栗於後苑御山子」,可證。

白玉小香雪山子是一件精美難尋的玉山作品。它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南巡所經過幾處名勝古迹。玉匠在高10,寬34厘米的玉石上,以圓雕、浮雕法,雕成縮微「小香雪」、「敕題法凈寺」等景觀。

「小香雪」位於江蘇省無錫梅園滸山之上,因園內遍植梅樹而得名。登園內念劬塔,可眺望太湖。因梅園景色亞於「香雪海」,故冠以「小」字。「香雪海」,即江蘇省吳縣鄧慰山。梅花盛開時,美如雪海,故得雅名。「法凈寺」原名大明寺,位於揚州西北郊風景區群峰之中,是集佛教、文物古迹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高宗第四次巡遊揚州,御筆題寫「敕題法凈寺」。咸豐三年(1853年),法凈寺毀於戰亂。同治九年(1870年),鹽運使方浚重建法凈寺。1980年我國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又將「法凈寺」複名為「大明寺」。

這件結構完整的玉山,包含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設計巧妙。玉山上的岡巒、山梅、喬松、樓亭、廟宇,小香雪亦美不勝收,引人進入以小觀大,由美及真的審美情致

清 白玉山水人物紋筆筒(圖32)

該器用上等和闐白玉料琢磨而成。高13、口徑14厘米。作者利用中國畫的山水、人物的構圖為紋飾,追仿其神韻和筆墨情趣的表現手法,展現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生活圖景。該器紋飾有三個浮雕層次:叢林深處,涓涓溪流,在峻岭之間,出現一座方亭,如一幅秀麗自然景觀。畫面的背景是傲霜白雪,蒼勁挺拔的松林,其上方有一隻展翅蝙蝠。而畫面的主體是童子手捧靈芝,敬獻給策杖的老翁。人物刻畫細緻,把老者得到長生不老仙藥靈芝的喜悅心情和童子祝願老人長命百歲的意願,刻畫得惟妙惟肖。老人的身後,有隻信步覓食的鹿,使紋飾的「福祿壽」的吉祥主體,完整地表現出來了,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筆筒材質溫潤緻密,是極好的和闐羊脂玉。在創作方法上,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並借用中國畫的構圖方法,成功地雕琢出如此精湛的作品,代表了乾隆時期玉器浮雕技法高水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清 白玉嘉慶御題詩如意(圖33)

如意是象徵吉祥的器物,古時分別以玉、骨、角、竹、木、銅、鐵等為之。據清萬荃《事物異名錄》引《稗史類篇)):「如意者,古代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背有癢,手不到,用以抓搔,如人之意」,故名。

在清代,帝王、貴族與上層社會以用如意為時尚,陳設、賞賜、饋贈、進貢、賀壽及婚儀中常見。如意由爪杖使人感覺舒適如意而轉變為禮儀性玉品。如意和瓶、戟、磐、牡丹紋飾相組合,則有平安如意、吉慶如意、富貴如意等吉祥內涵。

此玉如意,長44、寬11.6厘米。青白色,玉質溫潤。靈芝雲頭雕琢鯰魚、磐、壽字、萬字等吉祥紋飾,柄中部刻描金嘉慶御題詩「嘉質昆岡產,瑤輝蘊寶瑛。堅貞從地結,溫潤自天成。妙選良工制,吉符如意名。原祁茂百穀,庇蔭普滋榮。」款:「嘉慶壬申新正月吉御題」(壬申,嘉慶十七年,1812年);又陰刻篆書「比德」等圖章文。此器材質純潤,刻工精緻,尤以刻嘉慶御題詩而彌足珍貴。

清 白玉玉蘭花(圖34)

清代時期玉雕仿生形作品,分為仿動物造型和仿植物造型兩大類。仿動物類造型的題材主要有象徵祥瑞的龍、鳳、麒麟、龜、鹿、象等靈獸與牛、馬、羊、鴨、鵝等家畜。仿植物造型主要有松、竹、梅、菊花、玉蘭花、石榴等。

白玉玉蘭花,高10.7,寬31厘米。玉質白色。玉匠利用嫻熟圓雕、浮雕、鏤雕技法,把三朵玉蘭花和粗壯的枝幹雕刻得十分逼真,生機盎然,立體感的效果極強。

玉蘭花是名貴花卉,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白光耀眼,觀賞性強,深受人喜歡,再加上清香陣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遠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種植玉蘭,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白蘭象徵高潔的人格。藝術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玉蘭花經玉匠的精心設計,雕琢出一件藝術性極強,裝飾韻味很濃的佳品,可謂珍奇異寶。

清 青玉蕃蓮紋執壺(圖35)

乾隆時期,有著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入貢宮廷。這時清宮玉器作品和民間玉器作品都深受其影響。青玉蕃蓮紋執壺,就是具有異國情調的痕都斯坦玉器。

執壺高18、寬12厘米。青玉質地。蓋淺浮雕蓮瓣紋,蓋紐為珊瑚,蓋與柄之間作銀鏈相連。葉形曲柄,三角形尖流,下腹肥大,壺周身淺浮雕蕃蓮紋,橢圓矮圈足。胎薄近半透明,紋飾華麗、工藝精巧,是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深受弘曆皇帝的讚賞。在平定準、回兩部,收歸新疆版圖後,清軍將領帶著當地貴族使用的碗、盤、壺等玉器呈貢高宗。皇帝看到這批與中國傳統玉器風格迥異,愛不釋手,精心賞玩,並親自撰文,考證為「痕都斯坦玉器」。他還下令大力搜覓「痕玉」。看到精品就賦詩作文,前後不下50篇。至此,「痕玉」通過新疆古道源源不斷流入清宮內廷。這件蕃蓮紋玉執壺可能是當時的遺物。

痕都斯坦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部一帶,其所制玉器精秀特絕:瑩秀輕薄,質美工巧,光彩奪目,紋飾多樣。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東漸中國,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大度和包容。

自古以來,崇玉、愛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素來把一切事物的美,都歸結為玉之美,這些即是傳統崇玉文化的主要特色。

品讀了「聚賞珍玉」專題陳列部分展品,使您深入地認知了玉器的造型、紋飾、工藝及具文化價值;因為玉品中富涵了精、妙、巧、深、絕與無限的審美意趣;賞玉、品玉、愛玉能使您獲得極大的精神享受,從而可進一步加深您悠悠的崇玉和愛玉情緣與情懷。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津這次的限購不包括濱海新區?
天津周圍隱藏的「小桂林」(2組)
天津哪裡有好吃的鰻魚飯?
如何看待渤海銀行向監管機構寄送水果卡被調查的事情?
這次天津爆炸,消防員是明知會再次發生爆炸還得硬著頭皮進去滅火嗎?

TAG:中國 | 博物館 | 陳列 | 天津 | 古代 | 玉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