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珅之間不正常的君臣關係

乾隆和珅之間不正常的君臣關係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係了。兩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係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係,也會逐漸鬆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係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家;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鬆鬆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了?

不錯,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於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余蕭客、翁方綱、陸錫熊、余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樑。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迴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了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御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了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了一個畸形的時代。

再從和珅這方面看:和珅絕不是一個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為和珅善於吹牛拍馬,也絕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許多方面,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樣,也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也善於詩詞書法,而且很善於應付各種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紀曉嵐的書讀得多,但他絕對比紀曉嵐會做官、會治國。而他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力壯,不知疲倦,而同時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卻缺少他那顆善於揣測主子心思的「聰明的心」、那顆甘願當奴才而不覺得自卑可恥的心。

許多不了解清廷政體運轉的人,往往被小說和電視劇所描繪的場景所誤導,以為當皇帝的,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天天早上五更都要離開熱被窩和妃子的懷抱去「上朝」。寫小說的作家,電視劇的編導,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麼處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國家大事要商量,總是把皇帝請到金鑾殿上去「臨朝聽政」。其實,皇帝辦公,滿不是那麼回事兒!

清代並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也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

乾隆即位以後,在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無定員,由皇帝指定親信的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軍機大臣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北側,軍機章京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南側。

軍機處的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後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劃與執行的中心,地位遠遠高於內閣,因此日常事務相當緊張。

當軍機大臣的,因為要當面奉旨,要快速準確地記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了熟悉前朝、本朝各種律例之外,第一,頭腦反應必須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第二,記憶力必須超強,要求具備博聞強記、隨問隨答的本領。這樣的官員,年紀太大,當然是很難對應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軍機處,幾個滿漢軍機大臣的年齡是:漢臣劉統勛七十五歲,劉綸六十三歲,于敏中六十歲,袁守侗五十一歲,梁國治五十一歲;而滿臣中,除阿思哈、豐額、索琳年齡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歲,阿桂六十歲,慶桂三十九歲,明亮三十八歲,福隆安約四十歲左右,福康安約二十歲左右。這樣的年齡結構,對於政務繁忙的軍機處來說,已經不是「偏老」,而是已經「嫌老」,可能多數人都感到精力不濟了。

在這樣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養一批年輕、精力充沛、具有敏銳政治眼光、處事幹練決斷,而且完全忠於自己的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和珅恰恰就具有這樣的特長。

那一年,和珅二十三歲。兩年之後的乾隆四十年,和珅二十五歲。閏七月,值乾清門。十一月,擢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就是正二品官了;再過一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他才二十六歲,就當上了戶部侍郎,這可是總管全國財政的從二品副部長級大官,還是「賞戴一品朝冠」的呢!沒有真才實學,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賞識,恐怕是做不到的。何況所有這一切升遷,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實際上只在一年的時間中完成的。古往今來,還有誰比他升得更快?

古往今來,凡是被寵信的人,不外乎人才、庸才、草包這樣三種人。

只有精明強悍的主子,才會寵信人才;如果主子本身是草包,他所寵信的人,絕大多數是兄弟或小舅子之類,只要是「內親」,不管他是不是草包,都一律重用。這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邏輯。如果主子本身是庸才,他倒是不會用草包,但是往往不善於使用人才,不是自以為是,就是不放心不信任,結果所用的只能是和他一樣的庸才。

乾隆皇帝是個英才。非萬不得已,例如出於母后的說情,他一般不會任用庸才。用,也有限制,不會出格。在任用和珅的問題上,正因為他自以為看準了和珅是個英才,所以才加以重用,而且不是一般的重用,而是十分破格的重用。

反過來說,如果和珅不是一個真正的英才,乾隆朝人才輩出,也不會如此破格重用一個才二十多歲的「半大孩子」!

一個朝廷,外有禮戶吏兵刑工六部和翰林院、都察院,內有內務府,儘管都重要,都不可缺少,但是最最重要的,還是一個「錢」字。沒有錢,什麼事情也幹不了。你有最好的將軍和士兵,外敵來侵略,內敵在造反,沒有錢,軍隊寸步難行。即便在和平時期,要維持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正常運轉,特別是皇宮內廷豪華奢靡的花銷開支,數量之大,也十分驚人。乾隆登基之後的前幾十年,有康熙、雍正給他打下的經濟基礎,倒是還能應付自如;但是一則連年用兵,二則乾隆是個窮奢極欲、貪圖享受、生活靡費的人,還特別喜歡遊山玩水,收藏珍寶,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所以到了乾隆四十年和珅出現的年代,不論是國庫還是內帑,都已經捉襟見肘、外強中乾,不容易維持了。

我們很難琢磨,乾隆怎麼會想到並決心把整個國家的財政和整個皇家的內帑都交給一個從來沒有管理過如此巨大錢財的、二十幾歲的半大孩子的。這可是國家的命脈,萬一出了紕漏,那可是無法收拾的呀!

奇怪的是:這個並沒有管理財政經驗的小夥子,居然把國家財政和內務府錢財全都管得井井有條,不但沒虧空,反倒有盈餘了!乾隆前四次下江南,和珅年紀還小,沒有趕上;至少第五、第六兩次,和珅居然能夠想盡一切辦法,不動用內帑,發動江淮富戶出錢接駕,讓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盡興而回。要知道,皇帝出遊,那可是一支上千人的消費大軍,不是簡單輕易就能打發的!

這就是和珅的本事,這就是和珅的過人之處,也難怪乾隆對他越來越放心,視他為肱股之臣了。

和珅用各種方法聚斂錢財,說乾隆皇帝不知道,那就是把乾隆看成白痴了;但說乾隆知道得一清二楚,則又過分高抬了乾隆皇帝的能量。恰如其分的評價,是乾隆心中明白,知道和珅有錢,也知道和珅的錢並不完全是貪污所得。和珅是個理財能手,能給國家政府理財,怎麼就不能、不會給自己理財了?他經營土地、錢莊、商店、典當,哪一樣不是賺錢的買賣?

乾隆皇帝既然知道和珅有很多錢,而且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很有可能是貪污所得,那麼乾隆為什麼能夠容忍他在自己鼻子底下貪污斂財,而不加以處置呢?

乾隆的心態其實很簡單。第一,和珅是個能人,而且是自己所倚重的能人。只要你沒有謀反的心思,沒有皇權的慾望,對我的政權沒有威脅,我大可以不用著急,你先好好兒地幫我幹活兒吧。等到你不聽話了,或者我需要你的錢了,我什麼時候想動你,就什麼時候動你。第二,這筆巨大的錢財物資放在和珅家裡,皇帝很放心。因為和珅是個守財奴,他的錢財,只有進來的,很少甚至沒有出去的,不會像清官那樣,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筆錢就會撒出去。何況那個時候還不存在貪官向海外潛逃一說,也不可能將貪污的巨款存到瑞士銀行或秘密轉移到海外的子女那裡去。所以,和珅聚斂再多的錢物,也只是藏在他自己的家裡。不論是國家的大金庫還是個人的小金庫,反正都在國內,也就全都是皇家的。第三,有一個觀點,好像還從來沒有人想到過:和珅雖然是在嘉慶四年栽倒的,但是嘉慶初年,乾隆還是太上皇的身份。和珅雖然是乾隆的親信,但是總不如自己兒子親,何況這是繼承自己大統的兒子?因此,也絕不排斥乾隆曾經對嘉慶明說或者暗示:在我活著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和珅,等我壽終天年,你想怎麼處置和珅,我可就不管,也管不著了!

總而言之,和珅是個聰明人,但是,乾隆比他更聰明。

和珅終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就在於他沒想到「乾隆死了我怎麼辦」。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會倒台。那是他的一把鐵杆保護傘。只要自己不和乾隆爭權,乾隆就不會下決心搞掉他。第一,乾隆還要依靠他,仰仗他,甚至離不開他;第二,他知道乾隆也不是一個卸磨殺驢的市井小人。但是,乾隆不可能長生不老,他一旦死了呢?

正因為和珅知道有錢不會遭到皇帝的猜忌,「愛權」才會遭到皇帝的懷疑,因此,他終其一生,絕不拉幫結派,也盡量不和王公貴戚多來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貴。

和珅當然不傻,他雖然不拉幫結派,但不等於他手下沒人,缺乏智囊,從來不考慮「下一步怎麼走」的問題。問題正在於他不想參與王子們的皇位之爭。康熙鑒於皇位的繼承引起了手足相殘,定下了既不立嫡也不立儲的決策,雍正、乾隆也恪守謹遵,表面上看起來,宮廷內的皇子之間,像是一潭死水,波瀾不興,但是水面底下,實際上卻是暗流洶湧,從來沒有靜止過。面對這樣的局面,和珅也感到十二分為難。讓誰當太子,並不是皇族或王公大臣們投票選舉產生,而是由皇帝經過考察一個人作出決定。以和珅的所處地位加上他的聰明睿智,他不是不可能從乾隆的口氣中探索到皇儲的人選。問題在於:乾隆早就下了決心,要做六十年皇帝,那麼,不言而喻,長子、次子等等,就不可能考慮了。等到乾隆退位,長子、次子也都六十多歲了,一個老太子登基,能做幾天皇帝?何況乾隆的長子、次子早都死了。所以,皇儲必然是年輕的皇子,倒是可以猜想得到的。問題就在於乾隆對諸皇子的考察非常細心,儘管他心中也許已經有了定見,可是第一還要繼續考察,第二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一件什麼事情,已經決定了的人選,就有可能推倒重來。何況乾隆是個老謀深算的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從來不透露絲毫口風呢!因此,對和珅來說,這也是一場賭博。找對了主兒,固然對自己的今後有莫大的好處;如果一旦押錯了賭注呢,不但自己將會成為宮廷鬥爭中的犧牲品,全盤皆輸,萬一被乾隆看出來了,只會兩頭不討好,導致仕途的立刻終結!

所以,和珅權衡輕重利弊,作出了不投靠任何一個皇子、不參與奪儲的任何活動的決定。這也可以說是他聰明的決策。

聰明人也有反被聰明誤的時候:當和珅從乾隆那裡得到將要傳位給嘉慶的確切消息,他還是沉不住氣,提前一天,給嘉慶送去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對嘉慶的擁戴。結果,馬屁拍到了馬腳上,嘉慶及其智囊,早就已經決定犧牲和珅,從而解決大權旁落的問題和國庫空虛的難題;於是,和珅這一舉動,反倒授人以柄,成了嘉慶扳倒和珅的第一件口實:二十宗大罪中的第一件!


推薦閱讀:

和珅被處死前一天,說出兩個貪污理由,懟得嘉慶啞口無言!
和珅到底貪了多少錢?到什麼程度?
和珅自縊,嘉慶如何處理豐紳殷德?未趕盡殺絕,而是讓他去了這裡
巨貪和珅有多少錢?在被嘉慶賜死後,他的子女下場如何?
一提到和珅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王剛,是因為我們見到的和珅都是王剛演的,還是因為王剛演技好?

TAG:和珅 | 關係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