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遺憾的是我們與大師們的名作擦肩而過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偷偷的一吻》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弗拉戈納爾經歷了洛可可藝術的鼎盛到沒落,成為最後一位粉飾洛可可時代的畫家。畫面中,門背後,三個成年人正圍著桌子打牌,一個年輕男子偷偷溜進房間,匆忙地偷吻女孩一下,她那驚恐的眼神迅速浮現,而兩人卻都沉浸在那一瞬間的幸福中。這一幕被畫家及時的捕捉,並定格在畫布上。特別要留心畫家對各部位的處理。絲綢服裝泛著光澤,輕柔的紗巾通透。小桌子也透著光亮,地毯也有毛茸茸的質感,這些精確的繪畫都是從荷蘭畫派的傳統繪畫中獲得的靈感。

讓·巴蒂斯特·格勒茲《寵壞的孩子》讓·巴蒂斯特·格勒茲(Jean - Baptiste Greuze1752-1805 ) 法國畫家,擅長作風俗畫和肖像畫。畫面情節簡單,畫家選擇這一生活現象,意在告誡父母不要嬌慣孩子,但在畫中精心描繪一位身著農婦衣裳的美麗少婦以欣賞的目光看著自己蠻橫的兒子。畫家運用古典主義手法,重單純的素描色調,畫中環境雜物很有生活氣息,唯人物,尤其小孩的形象不太自然,小狗倒畫得挺生動。

《穿淡紫色上衣的年輕姑娘像》

讓·萊昂·熱羅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的著名畫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義的繼承者,實際上他是浪漫主義的熱衷者。雖然熱羅姆並不有意識地在作品中揉進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義嚴謹的構圖、色彩之中所表現的強烈的東方情調,異國氣氛,又不得不讓人感到他的浪漫主義傾向。熱羅姆於1856年曾遠赴埃及和近東旅行,對東方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並因此畫了許多描繪埃及和近東風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龍展出後,轟動一時。《拍賣奴隸》近東地區司空見慣的奴隸拍賣,引起了畫家的注意。被剝去衣衫的女奴,裸體站在台上被拍賣,台下是爭相競價的商人,他們伸出手指,暗喻買奴隸的價格,女奴們茫然地望著這一切,聽憑命運的擺布

讓·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於巴黎的一個細木匠的家庭,曾師從於學院派畫家卡茲,並在美術學院所屬學校學習過。29歲時因其靜物畫出色而被選為美術學院院士。夏爾丹的靜物畫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以偉大的靜物畫家飲譽世界畫壇。夏爾丹的靜物是以普通市民日常用品為題材,與人們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親切,畫家以無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繪那些平凡而無聲的朋友,夏爾丹將它們隨意安放在畫面上,給人一種自然、生動和活潑的親切感覺,畫家以嫻熟的繪畫技巧和多樣的表現方法統一的色調,運用豐富的、光暗變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構成的微妙變化,充分表現了物象的形態整體感。他的靜物畫能引起熱愛生活的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夏爾丹的畫總是那麼樸素、真誠,體現了畫家的民主思想,他認為平凡的人與物不僅外貌美,內心也美,比起貴族和他們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有藝術象徵的靜物》這幅油畫是凱薩琳二世為聖彼得堡美術學院中最重要的沙龍所訂購,但這位女沙皇對這幅畫作十分鐘愛,以至於最終把這幅油畫放在冬宮的私人房間內。夏爾丹以圖解的方式,闡明他對偉大藝術的看法,也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夏爾丹在皇家美術學院中所承擔的藝術角色。畫面中的雕像是由讓-巴蒂斯皮嘉爾所完成,而且被其它藝術象徵物包圍:畫作、調色板、畫筆、顏料、架構等繪畫工具。此外,還有用來紀念建築物奠基或者竣工的鑄造勳章。

傑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術教育家,他在拿破崙時代曾教育出一批優秀的美術家,在他死後成為法國繪畫的傑出人才 ,並使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美術運動的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安格爾、格羅、席拉爾等。達維特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歷史畫家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畫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畫了大批肖像畫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畫更具有勇敢、樸實、力量、真實和生氣勃勃等特色。他能夠深刻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社會地位。他的肖像畫始終是結構嚴謹、找不到任何不確定的複雜和矛盾的東西,這些特點與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關於人的品質的新觀念是互相適應的。《薩福與法翁》大衛並沒有給畫面中的戀人刻意暗示,而是讓情感自然流露,旁邊有一簇火焰似乎燃燒得正烈,而人物的動作又像是被冰凍住而處於靜止狀態,薩福的表情陶醉,衣衫不整,正要倒在椅子上;而法翁依靠在一旁,正好讓薩福靠在他臂間,這樣的場景表現出壓抑在內心的激情。表現形式的純粹與完美,線條精準而富有韻律、色調平衡、各種元素和諧統一,使整個畫面展現出無窮的魅力。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波呂斐摩斯風景》希臘神話中,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兒子。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自作多情,愛上了海仙女伽拉忒亞,每天,這個長得有點像雨果筆下的加西莫多模樣的醜八怪,總愛悄悄密密躲在林子里窺視那位"皮膚像奶一樣白"的美麗姑娘。可是巨人的夢中情人並不買賬,她卻偏偏喜歡一名少不更事的西西里牧羊人阿喀斯。失望之下,波呂斐摩斯嚎啕著一人跑到荒蕪的伊薩卡島,面對茫茫大海和無盡蒼穹大吞"失戀"的苦果,獨眼巨人於是在高山之巔與世隔絕,將愁苦傾訴於幽怨的蘆笛聲中。他的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林澤女神離開波濤,薩蒂爾神跑出樹林,一併有死的凡人和大自然本身都在入神地聽著他的音樂。兩個森林之神狡猾地潛伏在灌木叢和岩石中,窺視仙女們。通過這個場景巧妙地將情色的元素引入畫面,同時也暗示大自然的繁衍能力與神秘色彩。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博韋附近的風景》這是18世紀法國的鄉村風光。布歇在這裡以飽滿的情感,賦予古老的小鎮以寧靜、幽雅的田園詩意。教堂尖頂、屋舍、叢林、河流及泊岸的小舟與滿載歸來的農人,織成了一幅18世紀法國秀麗的農村風光,讓人領略到遙遠歲月的生活情景。畫作主要採用的色調是灰色和藍色,柔光里透著歡樂,其中有一位男子和兩位端莊的洗衣女,猶如一出田園喜劇。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Aeltere)出生在法拉克的庫羅那哈,他是與丟勒,格呂內瓦爾德並駕齊驅的第三位大師。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版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曾創作近5000幅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大量木刻、銅版畫作品,他與丟勒並列為16世紀早期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共同為馬克西米里雅安一世完成《啟示錄》一書。他畫肖像畫及宗教與神話題材畫。除了大量的祭壇畫和諷喻畫創作,克拉納赫最重要的作品是為歷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菲利普·梅蘭希通等人繪製的肖像。《維納斯與丘比特》畫中描繪的美神維納斯向人們展現了理想中的女性之美。畫作中,美神維納斯彷彿是一尊有鮮活色彩的塑像,這也讓人聯想起希臘神話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所創作的雕塑作品,美神的裸體繪畫手法自然、體態勻稱,這樣的繪畫內容與形式,在當時的宮廷極為流行。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優美神話人物主題,在許多義大利藝術大師的筆下,總會明顯地加入情色元素,而採用道德說教式的繪畫表現,就會與其他義大利藝術大師的表現手法產生碰撞。美神裸露的軀體一覽無餘,在她雙肩的後方書寫著一串拉丁文,這些文字在告誡著愛神丘比特倘若不想被美神折磨,就得退後。維納斯深處手臂,正要阻止丘比特射出他的箭。愛神丘比特脖子上佩戴的紅色珍珠項鏈是整個畫面唯一的亮點,替土色和黃色主導的畫面增添了亮點。

貝爾納多貝洛托(Bellotto Bernardo,1720-1780),卡納萊托的學生和侄子,他去了羅馬,佛羅倫薩,都靈,米蘭和維羅納。在每個城市,他都畫了一些寫生作品,很早就表明他不僅能夠捕捉建築或自然的特徵,而且還能非常好地表現"光"。美爾奇別墅,蓋扎達風景 ,佛羅倫薩的亞諾河,佛羅倫薩的市政廣場。在1747年夏天, 回國後在威尼斯呆了很短的時間後,貝洛托便接受了來自奧古斯三世的邀請,薩克森州的選民,並移居至德累斯頓。在那裡的十年中,他創作了一系列的風景畫來描繪這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這批畫可以說是精彩絕倫。在1766年年底,他前往華沙。他畫的華沙的風景畫幾乎全部收藏在這個城市的皇家城堡。這些畫的藝術性和準確性的完美結合,讓它們被用來作為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重建草案。其實人們常稱之為國際畫家。《德累斯頓的新市廣場》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因為欣賞過這幅畫,才邀請作者到俄羅斯,但沒能如願。畫面中,廣場的開闊處有居民朝著皇宮匯聚。畫中的人物與建築背景融為一體,從色調上來看,主要採用灰色、藍色與綠色。整個畫面籠罩在透亮而寒冷的光線中,加上作者採用憂鬱的筆調,使作品透露出一種玄奧的不安。畫面中央的馬車裡是作者為國王創作的14幅大尺寸風景畫,準備交給首席內閣大臣。葉卡捷琳娜二世從這位大臣的繼承人購買了數量驚人的藝術品,其中大部分是油畫。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十七世紀弗蘭德學派中的中流砥柱,也是世界繪畫史上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他的繪畫著眼於生命力與感情的表達,華麗的巴洛克風 格是我們理解整整幾百年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他一生的豐富閱歷,充分展現在他多彩多姿的創作中。他的肖像畫技巧完美, 引人入勝。佛羅倫斯的大部分畫家全部都受到魯本斯的影響,他的用色明艷而大膽,畫作中淋漓的展現著熱烈的情緒與奔放的情感,人物具有非常戲劇性的表現。他的作品也確立了佛羅倫斯那種富有朝氣、蓬勃樂觀的繪畫風格,以及充滿活力和狂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冬宮中收藏著他的作品達40多幅。《珀耳修斯和安德洛墨達》這幅作品取材自文藝復興時期最流行的經典古希臘神話故事。畫中表現了這樣一個故事:安德洛墨達因為過分美麗所以激怒了海神,因此她被捆在海邊的一塊岩石上作為祭品進獻海神。珀耳修斯是宙斯的兒子,他奉命去砍下"看一眼就會變成石頭的美杜莎"的頭顱。在成功返回途中,珀耳修斯發現了安得洛墨達,並解救了她。他利用反射鏡反射美杜莎的頭顱,將海怪變成了石頭。魯本斯用自己最常見的豐滿女性的身材來表現這個美麗的安德洛墨達,而且具有佛半芒畫派典型的少女風格。在帕修斯的右邊,帶翅膀的駿馬正蹬著前蹄,就是這匹駿馬將帕修斯帶到捆綁安德洛美達的礁石前。畫面中還描繪了幾名裸體小孩,暗示著帕修斯與安德洛美達的愛情以及他們的婚姻。作品色彩鮮明奪目、表現形式豐富、動作誇張,畫面帶有韻律般的起伏波動,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整個作品充滿了活力。

安東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佛蘭德斯著名畫家。出生於安特衛普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學畫,曾師從魯本斯,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嚴謹畫風,擅長肖像畫,注重人物內心性格的刻畫。《菲拉得菲亞與伊利莎白·凱瑞肖像》畫面中的女孩熟知貴族禮儀,在畫家的指導下,擺出特定的姿勢,並始終保持那份高貴。女孩的一隻手抓住下垂的披肩,另一隻手抓住長袍的一角,從細微的動作可以表現出女孩的略微不自在與猶豫。  畫面中的兩名女孩戴著珠寶首飾,身穿華麗優雅的絲綢長袍,對於貴族女孩來講,這樣的裝扮並不奇怪。通過這幅作品的描繪,展現出了凡·戴克這位傑出色彩畫家的個人才家。  小狗是孩子的玩伴,畫面中它正試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卻徒勞無功。  在畫面中加入小狗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讓整個作品顯得更加均衡,相較於那面掛有側幕的灰暗保護牆,小狗恰好能與它後面的環境形成協調感。同時,這種動物也能喚成孩子們那暫時被隱藏起來的稚嫩童真的一面。  畫面中的兩姐妹是貴族家庭的年輕化代表人物,她們所保持的宮廷姿勢,並不能掩去這些稚齡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年齡較小的女孩尚未感覺到自己所擁有的貴族地位,有些羞怯地緊靠著姐姐,她正試圖轉過頭來,動因為太膽小而始終不敢往前看。

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荷蘭風俗畫家。早年從師於風景畫家尼古拉斯·彼得松·貝爾赫姆,1650年起為藝術收藏家於斯特斯·德拉·格蘭赫做畫師和助手,後隨其遊歷萊頓、海牙、代爾夫特。霍赫擅長描繪荷蘭人的日常生活,注意細節,色調溫暖。其筆下的人物多半是朋友、家人和女僕。在代爾夫特時,其成就達到了巔峰,後來則轉而描繪中產階級生活。《女主人與女傭》這幅以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小幅畫作,被認為是霍赫的傑作之一。畫面中的女主人正在指導女傭備餐,對透進室內的陽光、通風庭院中的照明、以及房間內明凈程度都考慮到極致。以確保畫面中的每一部分都能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這幅畫使用的冷色調中,明凈的灰色和白色,使得人物鮮明而活潑,同時有一層乳白色浸透在整個畫面中。光影交錯,空間層次分明。

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約1581一1666)是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紀荷蘭傑出的肖像畫家。十七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斯繪製了許多帶有肖像畫性質的風俗畫。這些畫流露出民主思想和對人民形象的濃厚興趣。他塑造了從軍官、富裕的中產者一直到社會底層人物的各種典型人物。這類風俗畫充滿了歡樂而爽朗的情緒,畫中人看上去大多是健康而愉悅的。哈爾斯終生都生活在社會下層,八十多歲時還因為生活所迫而接受美術家協會的補助,他和第二任妻子寄居在養老院中。晚年更是窮得可憐,臨終前四年,全靠哈勒姆市政當局施捨的一筆定期救濟金,才賴以活命。但畫家的毅力又是驚人的,一生在藝術的道路上勤勉不輟,創作了作品二百五十餘幅。但迄今還沒有發現過哈爾斯的素描稿。這或許是由於畫家作畫速度慢,習慣於不打底稿,就胸有成竹地在畫布上直接畫油畫。然而,這位捕捉歡樂的大師不僅自己飽嘗了生活的辛酸,在死後成就還被埋沒達三百年之久,直到印象派繪畫的興起,經瑪奈、莫奈等人的發掘,哈爾斯才得到他在歷史上應得的尊崇。而如今他被視為最傑出、最富有代表性,以及最原汁原味的荷蘭畫派大師。曾經的10荷蘭盾鈔票上的頭像就是他。《戴手套男人的肖像》哈爾斯集中注意力描繪人物的外表細節與人物特徵。同時,他也採用象徵手法將該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與樂觀向上,面對生活的品格融入畫作中。這幅畫凸顯人物的姿勢與手部的動作,為觀者創立一臉上短暫的暫時性印象。色彩方面,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中,只露出人物的必要部分,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性,線條處理得富有韻律並混雜著快速的筆觸。

盧卡斯·凡·萊登(Lucas van Leyden,1494-1533 )荷蘭最先創作風俗主題的畫家之一,最負盛名的版畫家之一,繪畫上有精彩的色彩搭配,勤奮不知疲憊年少成才。盧卡斯·凡·萊登的一生中的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萊頓市度過的,在這裡生活,並完成作品的創作,對畫壇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樣,由於其在雕刻方面的成就,人們將其稱為藝術領域,雕刻技巧最棒的人之一。《治癒傑里科的盲人》這套三聯畫,色彩鮮明,人物形象光彩奪目,是冬宮博物館內收藏眾多的作品中,唯一一幅出自荷蘭繪畫大師盧卡斯·凡·萊登的作品,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色彩畫家、繪圖師和講述者。這幅作品的中間部分描繪的是傳播福音的故事,而兩側的畫面則描繪了委託作畫的人及他的妻子,他們都在炫耀各自的徵幟。這幅三聯畫很可能是要被安置在萊頓的醫院裡,這與作者選擇的"耶穌幫助一位盲人復明"的創作主題相一致。這幅作品所描繪的場景受到義大利藝術的影響,在三聯畫的中央部分,一位盲人由一名小孩陪同,耶穌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是該作品重點描繪的部分。他們被驚奇的人群包圍著,分別在對稱的兩邊,為畫中主角留出足夠的空間,好讓觀者一目了然,當旁觀的人群看到耶穌讓盲人復明的奇蹟發生時,做出了驚訝、誇張的動作,同時也表現出他們的純真。這是中間部分

這是兩側

雅各布·凡·雷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1628-1682),荷蘭風景畫家,擅長捕捉大自然的力量與活力。雷斯達爾最善於畫森林湖海,他筆下的森林光與陰共存,光陰過渡自然;他筆下的湖海浮光掠影,波光鱗鱗。荷蘭是近北歐的低地島國,日照少,地氣濕,陽光對荷蘭人尤顯珍貴。因此,人們欣賞荷蘭畫,不管是人物,靜物還是景物,總能看到畫面上光影縷縷。許多林景作品,如《倒樹》和《林景》,成為十九世紀歐洲風景畫家們效仿的典範。雷斯達爾對自然景緻有著準確的觀察,在《哈勒姆麥田》等全景式荷蘭鄉村風情作品中,以寫實的筆法刻畫的雲彩佔據了主導地位。他還經常使用明暗對比法,以增加作品的戲劇性和情感力度,如《墓地》和《迪爾斯泰德附近的韋克磨房》。欣賞西方繪畫就應該欣賞荷蘭17世紀風景畫,而欣賞荷蘭17世紀風景畫就必須欣賞雷斯達爾的風景畫。冬宮收藏了他的十二幅畫,記錄了他繪畫藝術生涯的發展歷程。《林中水塘》雷斯達爾一生約畫了五百多幅風景畫,其中以樹為主題的占其所畫之大部分。他以為強勁雄偉的參天大樹,姿態紛繁的古老巨木,具有非凡的魅力。他要畫出它們的個性和感情。這幅《林中水塘》就是以樹為主體的一首森林之曲。這一幅《林中水塘》也是專以樹林為主題並伴隨以水塘景物的一首森林交響曲。 雷斯達爾在這幅畫上用厚塗的顏料,精細地描寫每一棵樹。所有樹榦、葉簇顯出其深情厚意,光影從繁茂的樹叢中灑落在幽靜的水塘周圍,細碎而又綿密。水面沒有反射光,大片樹林把池水包圍在一片人跡罕至的空地上,池水顯得深不可測。其實它是一池淺沼,池面十分靜謐。遠處有一隻白犬穿過水塘,似乎可以聽到划水的聲音。林中空氣有點窒息。我們細細鑒賞這幅畫面,深覺這塊地方是那樣幽靜,那樣充滿詩意。沒有小路,更不聞人的耳語聲,這一切給人以一種遠離塵世的突然感。造物主似乎僅僅賜給人們這麼一小塊躲避人煙"福地"。 在右側前景上,畫家有意安排兩棵枯萎的橡樹,一棵已被人砍倒,樹根泡浸在水塘里,它象徵這裡並不是世外桃源,這裡有人的足跡,這裡的生態平衡要受到人為的破壞。長出水草的泥塘和倒在泥塘里的死樹榦,以及橡樹折斷時留下的傷疤,把人們剛才的幻想打破了。誠然,這裡也剛剛經過一場暴風雨的洗禮。畫面深處一名孤獨的人彷彿迷失了方向,與周圍環境相比,他是如此渺小,幾乎要被這片沼澤地里的草木淹沒。從中隱喻人類的某種狀態。

馬騰.范.赫姆斯科克《耶穌受難圖》這套三聯畫原本是一扇拱門的頂飾,作者巧妙地將佛蘭芒畫派的傳統與從義大利吸收的新穎之處互相融合。畫面中,對於軀體力量與活力的表現,顯示出作者熟知米開朗琪羅的藝術手法;而細節的刻畫與場景的布局則源自佛蘭芒畫派。這意味著北歐藝術家的技法也傳給義大利的藝術家們,赫姆斯科克成了兩種藝術傳統交融的代言人。  背景中可以看到部分耶穌受難的骷髏山,整個畫面籠罩在悲劇性的陰霾中。那些長矛集體指向耶穌,十字架上的耶穌在整個畫面中尤其突出,雖然他低著頭,但是他的靈魂並沒有被死亡擊敗。赫姆斯科克對救世主這種英雄形象的處理手法,是他在義大利時從文藝復興的大師們那裡所學習到的。  就在耶穌死去的那一瞬間,伴著日食突然出現,天空變暗了,也描繪出福音敘事過程中的各種瞬間,例如一名士兵手持長矛剌向耶穌的肋骨,傷口處流下了鮮血和水。  畫面中,兩位委託制畫的夫婦捐贈者帶著孩子,還有兩位女守護神陪伴在左右。在他們的後方,左側有邪惡的強盜在造反,右側的強盜則低著頭懺悔。雖然畫中人物眾多,但從整體來看,這幅畫的簡約結構值得讚賞。

埃爾·格列柯(El Greco 1514-1614)是一位肖像畫家,他特別擅長宗教畫,並為托萊多以及其它地方的教堂創作了眾多的祭壇畫。屬於矯飾主義(樣式主義)運動者。西班牙/希臘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他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複雜的人物。"埃爾·格列柯"在西班牙文中意為"希臘人",是依格列柯的希臘血統而取的別名;埃爾·格列柯在畫作上通常署名以希臘文全名 Δομ?νικο? Θεοτοκ?πουλο?(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西班牙文: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格列柯被現代學者視為一個與眾不同、具有高度個人色彩的藝術家,不屬任何傳統流派。埃爾·格列柯的畫作以彎曲瘦長的身形為特色,用色怪誕而變幻無常,融合了拜占庭傳統與西方繪畫風格。《聖彼得與聖保羅》在這一幅作品中,聖彼得和聖保羅兩個人物一起出現,從人物的尺寸和類型上來看,都與《福傳活動》相似。這幅作品描繪兩位聖人的半身畫像,在昏暗的背景下,鮮艷的服裝顏色凸顯兩個人物形象。從調節裝飾的角度以及人物面部的蒼白描繪,仍可看出葛雷柯的繪畫特徵。在輪廓處理方面,依舊堅持傳統的肖像畫法,以真實的人物形象為主。畫面中,聖彼得躲在角落裡,姿勢謙恭,溫柔的目光與聖保羅堅定的表情形成對比,此時,聖保羅那雙銳利的眼睛正注視著外頭。年長的那位聖人想藏起來的象徵物原來是一把鑰匙,代表著耶穌基督授予他的權力;而那位年輕的聖人,則很肯定地把一隻手放在敞開的書本上,象徵著從師徒書中獲得力量。這兩位聖人之間展開一場安靜的對話,畫面中的手顯得十分乾瘦,但手勢卻不失優雅,也展現出兩位聖人在雄辯過程中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

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18世紀England著名的肖像畫家和風景畫家。他的母親是一個靜物畫家,因此他早期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後又在法國畫家格霍夫洛特那裡做助手並與海曼共事過一段時間。1768年他被選為皇家藝術學院院士。他的作品強調光和奔放的筆觸,加之精緻的色彩,使他成為皇家寵愛的畫家。托馬斯·庚斯博羅以其驚人的繪畫速度而聞名,他更多的是採用自然觀察而不是嚴格的技巧。庚斯博羅的肖像畫多取材上層社會人物,他喜歡作全身肖像,同時喜歡將人物放在流動的風景前,注重表現人物的大膽目光 ,急劇轉側的身軀和未定的姿態。探求人物不拘形式的姿勢和擺法,這標誌著一種新風格--英國式的洛可可肖像畫的形成。在繪畫技法上,作品充滿奔放的節奏感,筆觸輕靈,自然動人。《藍衣女人》雷諾茲總是告誡學生不要在畫面上多用藍色,為了駁斥這種觀點,庚斯博羅用大量的藍色畫了舉世名作《藍衣少年》。這幅《藍衣女人》也用了不少藍色。這幅畫作透露一種平和與寧靜。主要源自於人物被描繪得恰如其分且富有格調。畫面中央藍色、紅色、淺褐色、白色以及珍珠色,精妙地組合在一起,合理地分布在整個畫布上。這位端莊的女士姿態優雅,一隻手扶在從肩膀上滑下的披巾,舉手投足間都透著文雅與貴氣。

安東·拉斐爾·門斯(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18世紀德國畫家,18世紀德國畫家、作家、教育家和文物收藏家,是約翰·約阿辛·溫克爾曼美學思想在繪畫方面的藝術代言人,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旗幟,德累斯頓藝術學院創始人。藝術上崇尚古典藝術所表現的永恆之美,能將拉斐爾的面容刻畫、安東尼奧·達·柯勒喬的明暗動態與提香·韋切利奧的色彩和希臘古典美的觀念融為一體。其作品有時缺乏自由生動的原創性,但是通過精心的布局,適當的技法和優美而有表現力的顏色而最終成為傑作。油畫作品包括了傳統上最常見的四大題材,即人物肖像、聖經故事、異教神話和托寓畫。《帕修斯與安德洛美達》珀修斯呈標準的希臘雕像姿勢,人體細節很生動。小愛神埃羅斯象徵兩人即將產生愛情。

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16001682年)是17世紀法國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畫家對光線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細膩的描繪,使他的畫風到達澄凈與和諧的境界。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創作由初期的講究傳統迅即轉入極富活力的北歐風格。由於他久居羅馬沒有為法國的學院畫風浸染,使他的風景畫能與普桑的作品一脈栩承。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恕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嚴肅的氣氛。《巴亞海灣的阿波羅與庫瑪拉女祭司》克勞德·洛蘭於1613年搬到義大利,當時他年僅十三歲。他的風景畫作品主要產生於他與大自然直接的交流過程,洛漢常到羅馬的鄉村,並細心地從自然環境中學習,為能夠了解、掌握不同季節的光線變化或是不同時刻的光線多變性,他甚至會整天都待在那裡。文學、宗教以及神話元素的介入,使得洛林的作品包含了詩意與哲學的內涵。在這幅油畫中,洛蘭的親筆簽名與他原先親自編寫作品目錄的字跡進行比對後才得以證實。畫中所描繪的片段摘取自《變形記》阿波羅愛上了女祭司庫瑪拉,他願意奉獻切來滿足庫瑪拉的每一個願望,因此庫瑪拉請求阿波羅允許她的壽命能跟握在她手裡的沙子一樣多的歲數,而她並沒有要求獲得水恆的青春。奧維德敘事詩篇中的死亡與永生主題,經過時間的淘洗被洛蘭進行了新的創作,而畫作中展現的壯麗風景表現出自然的永恆與變化無常。

讓-馬克·納蒂埃Jean-Marc Nattier (1685-1766),出生在法國巴黎,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的法國洛可可風格派宮廷畫家,納蒂埃Nattier有著十分嫻熟的繪畫技巧,並追求一種浮華優雅、迷人嬌媚的風格,他創立了自己的肖像畫風格,納蒂埃以其高雅而精湛的藝術深得皇后瑪麗·萊克辛斯卡的厚愛,成為路易十五的公主們的專職畫師,他筆下的宮廷公主和貴婦人們著裝奢華,姿態優雅,那種"貴族女人梳妝打扮時的精心打扮和搔首弄姿"毫無掩飾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彼得大帝》當時彼得大帝正在荷蘭,他決心將西方的風俗習慣引入俄羅斯,並一再堅持讓納蒂埃跟隨他前往俄羅斯,終遭納蒂埃拒絕。這幅用來慶祝的肖像畫正合彼得大帝之意。

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17331808)。1754去義大利留學,在那裡整整度過了11年時間。在這期間,他遊歷了義大利南部地區,對義大利的古代遺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創作了著名的風景畫《廢墟的呂貝爾》,他在這些古代的廢墟中發現了美的存在,並為之陶醉。作品以氣勢宏大的風景畫和廢墟景觀為主。晚年擔任了初建不久的盧浮宮博物館館長。冬宮收藏了許多他的作品,包括50多幅大型作品,其中有許多裝飾油畫以及類似《公園裡的露台廢墟》的小尺寸幻想風景畫。《公園裡的露台廢墟》這幅畫有一部分是對真實地點的描繪,也有一部分出版作者的創意,是將現實與想像完美結合的典範。畫面右側騎馬者的雕像是18世紀雕刻家紀堯姆.庫斯圖的作品,該雕像位於巴黎的馬爾利公園,其餘部分應該是出版畫家的想像。畫面前景中褐色和綠色逐漸變淺,遠處淺藍色的霧氣在地平線慢慢擴散。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委羅內塞出生於維羅納,原名保羅·卡拉里,父親是一名石匠,他因為出生地而獲得"委羅內塞"綽號,並以此而聞名。委羅內塞原是提香的學生,他的父親是一個雕塑家,因而他較早接受了藝術熏陶。委羅內塞在故鄉,最初從師於委羅納的畫家安東尼奧·巴吉勒,後來到了羅馬,又深受米開朗基羅等人的壁畫影響。他和提香、丁托列托組成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派中的"三傑"。1553年他25歲時來到威尼斯,從此,他的全部藝術活動幾乎都是在威尼斯。委羅內塞的創作題材有宗教和神話,也有現實的歷史畫,諸如《威尼斯的凱旋》、《征服斯米爾納》、《保衛斯庫塔里》等,最能顯示委羅內塞藝術成就的是他的一系列利用聖經題材描繪的宏大、熱鬧的宴會場面的作品。《迦納的婚禮》和《利未家的宴會》是他的代表作。《哀悼基督》這幅《哀悼基督》的場景並沒有完全符合福音中的講述,這裡描繪的是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來以後緊接著的場景。這是為威尼斯聖彼得和聖保羅修道院祭台上的裝飾屏所創作的油畫。幾經周折後,流入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哀悼基督》從構圖到畫面人數安排都作過改動,X光透視分析表明,在聖母的右邊位置,還有一個天使的形象,但委羅內塞把它刪去了。《哀悼基督》畫面色調柔和、庄肅,沒有任何強烈的光影關係,在朦朧的自然光中,一幕悲劇性的場面靜靜地展開。這幅作品的畫面樸素,三個人物出現在黑暗的背景中,並集中在畫面的中央,致力提升作品的精神層面。畫面中,光與影、明與暗的對比鮮明,同時乳白色的線條在耶穌遺體旁交織,虔誠門徒心中的悲痛被定格在這一刻,大大增強了悲劇效果。受刑後的基督癱軟在聖母的身上,他的兩條腿及上半身都作了科學的透視處理,畫面的主要色彩也沿用了傳統的模式,聖母藏青色的長袍、天使絳紅色的衣服及基督腰間、腳下的裹屍布的色彩都顯得異常深沉、凝重、嚴肅。《哀悼基督》中人物手的處理非常具有感情色彩,這種形式語言顯示出委羅內塞的獨具匠心。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父親是染匠,他的父親的長子,因此獲得一個綽號"丁托列托"(意思是小染匠)。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畫派著名畫家。原名雅各布·羅布斯蒂。受業於提香門下,是提香最傑出的學生與繼承者。在長達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主要活動在威尼斯。作品繼承提香傳統又有創新,在敘事傳情方面效仿米開朗基羅,突出強烈的運動,且色彩富麗奇幻,在威尼斯畫派中獨樹一幟。《施洗者聖約翰的誕生》作者充分掌握諸位繪畫大師的繪畫秘訣,能夠合理表現出作品的強烈視覺效果,使作品能夠恰當地展現出豐沛的生命氣息與純真。同時,作者的繪畫筆法迅速而大膽,在構圖設計上技藝精湛,這兩方面都是作者畫風的典型表現,使作品呈現出雙重魅力。該作品場景所依託的情節,在人物活動中充滿柔和的對比,顯示出畫家對矯飾主義的應用十分純熟。對家庭環境題材的愛好,是畫家藝術敏銳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能夠將現實主義的描繪手法應用在家庭生活的的細節里,讓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處於同一時期,並帶給觀者特有的日常生活感受。聖伊麗莎白在她老年時生下兒子,畫面中,年邁的伊麗莎白躺在床上,她兒子從乳母那裡喝到第一口奶水。畫面場景是在卧室內,從室內的布局和裝飾可以看出,這是16世紀威尼斯富有人家的住宅。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位懷抱新生兒的女兒頭上有一圈象徵聖人的光環,因此可以斷定她是聖母瑪利亞,她出現在表姐伊麗莎白的分娩現場,而伊麗莎白就是施洗者聖約翰的母親。畫面底層的物品和動物有著鮮明的象徵意義:空著的銅盆,暗指聖約翰未來的施洗者身份;小公雞報曉,就像聖約翰宣告救世主的降臨;而貓咪則相反,象徵死亡;臉盆里裝著燒焦的動物骨頭和灰燼,是用來凈水的,這與後來施洗者聖約翰的殉難有關。

多米尼克·費迪,起初為羅馬的紅衣主教費迪南德·貢薩加工作,後來效力於曼托瓦宮,那裡收藏著繪畫大師魯本斯的華麗藝術品,讓多米尼克·費迪印象深刻。1621至1623年,他居住在威尼斯,在此他也為當地繪畫的革新做出了貢獻。威尼斯畫派使用色彩傳統,引導費迪要分析清楚調色板上的顏色,他相信色彩在描繪日常生活的真實畫面時所表現出的重要價值。他的作品以描繪沉穩、明亮的光線見長,並具有細膩的色彩感。《演員肖像》這幅《演員肖像》是畫家的新嘗試,被描繪的人物形象毫無虛飾,出現在一個並不鮮艷的背景中,凸顯人物形象的豐富色調。可以斷定這個人物形象是一位為曼托瓦公爵服務的演員,有人直接稱他為克勞迪奧·孟德威爾第,但他更有可能是曼托瓦劇團里的一位著名丑角,名叫特里斯塔諾·馬爾提內里。1623年,這個演員和畫家都居住在威尼斯,使得這幅作品最終成功完成,這幅作品成為多米尼克·費迪的代表作之一。   這位男性人物形象莊嚴而高貴,是對真實人物的描繪,之所以稱為演員,主要是因為他手中拿著的面具代表人物所從事的職業。

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1480?-1556年),義大利畫家,是個性最獨特的威尼斯畫派畫家。他創作了一些著名的宗教繪畫,但他的主要成就來自現實主義肖像畫。他的肖像畫能夠準確地捕捉人物的個性,多數採用冷色調製造發光效果,常常使用柔和的光影塑造人物形象。主要作品包括:《安德利亞·奧多尼肖像》、《勞拉·迪·波拉肖像》、《貞女》、《聖傑羅姆》、《報喜》等。《夫婦肖像》畫面中妻子抱著懷中的小狗象徵忠誠,而依偎在桌子上的松鼠則引起各種解釋。丈夫的左手一張紙,上面寫著"沒有這樣的人";這位女士身上穿的衣服與當代的風俗形成明顯對比,一身淺蠟色顯露一絲鬼魅之感,她所坐的位置高於她的丈夫,而丈夫的眼裡正噙著淚水,從字裡行間可以推測,畫中的男人不會像那隻松鼠一樣,在睡夢中忘卻生活的悲劇,即喪妻之痛。因此,這幅畫是一名悲痛欲絕的鰥夫紀念亡妻的作品。松鼠在西方象徵色情,冬天,松鼠會從巢穴里出來跟蹤女人。也代表勤儉持家的美德。

喬爾喬內(Giorgione,1477-1510)是威尼斯畫派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喬凡尼·貝利尼的學生。喬爾喬內英年早逝,32歲就告別人世。喬爾喬內的傳世真作大約只有6幅,一生中也僅創作了30餘件作品,但喬爾喬內仍不失為盛期文藝復興的繪畫大師之一。喬爾喬內是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油畫的代表人物,冬宮中共收藏著2幅他的精品。喬爾喬內那田園詩般抒情的畫風和對色彩、風景的開拓,以及畫中流露出的人文主義思想,給以後繪畫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威尼斯畫派另一位大師提香是他的師弟,由於兩人自小就在一起學畫,所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所以兩人長期進行合作進行創作,《沉睡的維納斯》就是喬爾喬內和提香合作的最後一幅傑作。《猶滴》這幅畫作原本是用來裝飾傢具上的一扇門的,是喬爾喬內為數不多的一件作品,這位繪畫大師的藝術生涯短暫而充滿光輝。這幅畫作描繪的是《舊約全書》里的一位以色列女英雄,在亞述大軍圍攻其家鄉伯圖裡亞的危急關頭,一個富有而美麗的寡婦猶滴挺身而出,與她的女僕潛入亞述軍營,取得了亞述統帥赫羅弗尼斯的信任與愛慕,後乘其醉酒將其刺死,並取下其首級與女僕返回伯圖裡亞,亞述軍隊也因主帥遇刺而潰敗。人物體態健美、生動鮮明,並細膩刻畫了她再靜靜沉思時的優雅情態。畫面中,頭髮非常平整、面部光潔、眼瞼低垂,右手持劍,左腳踩著赫羅費恩的項上人頭,左腿線條非常的健美。整個人物形象一點不似兇殘惡毒的猶滴,反而格外的優美。猶滴是一位不朽的人物,從一座古典的雕塑台上下來,雕塑形象溫和而優雅,女勝利者有些羞怯,在一片綠色景觀背景中顯得格外突出,這得益於她身著鮮紅色的長袍,而這做工講究且顏色光鮮的長袍,在彎曲的衣褶中透露出精緻之美。

提香·韋切利奧,又譯提齊安諾·維伽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約 1488/1490-1576),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瓦尼·貝利尼的畫室學畫,與畫家喬爾喬內是同學。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義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他主要的作品是一些宗教和古羅馬神話的題材,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動感的人體線條。提香的肖像畫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中年畫風細緻,穩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則筆勢豪放,色調單純而富於變化。在油畫技法和繪畫風格上對後期歐洲油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冬宮中共收藏著10幅他的精品。《懺悔的抹大拉》抹大拉是聖經新約中的人物,她原是一個棄邪歸正的妓女。因此被教會看作是一位通過仟悔而得"超升"的典型。畫家提香著意表現了瑪格達林那一頭秀美如雲的濃髮,急促地嬌喘著的胸部,一對熱情的、對幸福抱有幻想的眼圈發紅並充盈著淚水的眼睛。欣賞者可以感到一種渴望,並深深地被她急居起伏的胸膛和綢緞般柔滑地覆滿全身的金髮所吸引,美麗蠱惑著。提香的用色特點是豐富飽滿,對比度強,背景的光線明暗加重,整體上充滿著一種戲劇沖突。少女被撕裂的上衣,披散在胸前的捲髮以及作為擱板用的聖經後面的骷髏頭骨,骷髏:暗示一切世俗東西必將死滅的神秘象徵,無不反映出畫家對少女美的讚頌和對死亡的憎惡。在抹大拉的背後,展現的是一幕雷電交作、烏雲蔽日的天空,大自然沉浸在暗淡的陰影中,日暮時分的朦朧光線,又加重了人物悲劇色彩。提香所創造的抹大拉之所以獲得成功,並不是因為大師屈從於基督教宣傳的旨意,恰恰相反,而是由於他在抹大拉的形象里注入了人文主義精神。

《達娜厄》畫家有意將主體人物置於強烈的光照下,那強光正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從女神的姿態神情看,她此刻正在享受情愛的溫存,進入身心極樂境界,她所珍惜的是美好的愛情,無視撒落的金幣。畫面的背景又是另外一番景色。天空烏雲密布,似有雷電交加之勢,在黑暗中卻又透出一片金光,隨之而落的是一陣黃金雨,奇醜可憎的老婦人立即理起圍裙,等待金幣的降落,那專註貪婪的姿態和神情令人生厭。畫家塑造了兩個人物,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追求。達那厄身處前景光明處,沐浴在愛的金光中,這代表著純潔、崇高、美好的人生理想;而與愛情無緣的老婦人,則在黑暗中追求金錢。

《聖塞斯巴蒂安》這個題材前面已作介紹。這是提香在繪畫生涯的最後十年間所創作的,一直放在他的畫室,直至他去世。
推薦閱讀:

國畫大師李可染畫牛視頻
師從文徵明、影響齊白石,他是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師
王林大師外逃的反思
爽翻天!星座大師教你怎樣集齊12星座女友
預測大師連載八:時空之門(一)

TAG:遺憾 | 大師 | 擦肩而過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