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嚴 百年滄桑—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百年回顧
盛世華嚴百年滄桑
—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百年回顧
內容摘要
華嚴寺為世界佛教界公認的華嚴宗祖庭,建於隋唐之際。時有會聖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主體建築,道場莊嚴,規模宏大。華嚴宗五代祖師、一行大師、善無畏三藏等高僧被下詔敕住,管理寺院及全國佛教,影響深遠,一度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華嚴經》在此散發出其思想精義,華嚴宗經此達到鼎盛時期,華嚴思想經由這裡傳播到世界各地。後經唐「會昌法難」、明「關中大地震」、近代「文化大革命」等劫難後,建築稀缺,人煙蕭條。
寺內留存的初祖杜順大師、四祖清涼國師兩座唐建舍利塔,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更為《華嚴經》、華嚴宗、華嚴寺三位一體的精神導向;是連接海內外佛教信眾的紐帶、更是華嚴思想與中華文明水乳交融的文化符號。
綜觀寺院百年發展歷程,自明「關中大地震」後,雖經數次修復,後受「文化大革命」劫難,至今面積狹小,滿目荒廢。現況無法與祖庭相符,成為中國佛教唯一一所沒有恢復的祖庭道場。
2006年底,在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寬昌法師擔任寺院住持,和近十位高學歷年輕僧眾擔負起重建祖庭、再振宗風的歷史使命。後得多方幫助,修建了簡易殿堂和僧房,本著重視修行、著重弘法、摒棄商業的重建目標,才使沉寂百年的華嚴宗祖庭進入實質性的重建歷程。
序言
華嚴寺為弘揚《華嚴經》和華嚴宗思想的搖籃,華嚴宗「圓融和諧」思想為時代主題提供了理論基礎;《華嚴經》內容豐富,解行圓備,是佛教最圓滿究竟的學說。歷史的輝煌,更襯托出祖庭破落令人產生的感傷;巨大的歷史影響和思想價值,益發讓我們認識到歷盡千年滄桑的祖庭道場,在等待著我們來恢復其昔日的輝煌。盛世華嚴,百年滄桑。百年回顧,還是從它的千年歷史開始吧!
一、歷史溯源
從《長安志》、《咸寧縣誌》等資料來看,華嚴寺的建造年代一說是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一說是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從《高僧傳》、《大藏經》等資料來看,其建造年代與事實不符,這點我們用實物來證明。從華嚴寺近年來修建過程中發現大量的隋代建築遺迹和漢代遺物來看,說明了華嚴寺的建築年代不是唐代,保守一點來說最遲應該是隋代,大膽一點可以推到漢代。當然,是否建於漢代會進一步用事實來證明了。
作為弘揚《華嚴經》及華嚴宗思想的搖籃,傳播華嚴思想到海內外的樞紐,華嚴五祖駐錫弘法和圓寂後建塔供養的道場,華嚴寺的祖庭地位在國際佛教界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近年來很多地方都在提出它們那裡是華嚴宗祖庭,心情可以理解,做法難免讓人費解。
從相關資料顯示,華嚴寺僅在唐代就有杜順大師、智儼大師、法藏大師、澄觀大師、宗密大師、善無畏三藏、一行大師等高僧被皇帝下詔敕住寺內弘法或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影響深遠,地位崇高;時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主體建築,道場莊嚴,規模宏大;唐代長安是佛教興法弘教的中心,各宗高僧碩學雲集,經新疆、甘肅進入中國的譯經三藏多半在此成就譯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華嚴寺的社會影響所致,寺院一度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推行了「會昌法難」。從會昌二年到會昌六年,期間沒收寺產,責令僧尼還俗,毀破寺院無數。華嚴寺深受其害,毀壞嚴重。宣宗即位(會昌六年)後,大興佛法,華嚴寺又得重興。唐宣宗李忱在《幸華嚴寺》中說道:「雲散晴山幾萬重,煙收春色更沖融。帳殿出空登碧漢,遐川俯望色藍籠。林光入戶低韶景,嶺氣通宵展霽風。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慚漢武賞汾中」。說明了宣宗在位時的華嚴寺狀況。
宋張禮在《游城南記》說:「東上朱坡,憩華嚴寺,下瞰終南之勝,霧岩、玉案、圭峰、紫閣,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盡也……已而子虛、希古開樽三門,予賞蘇子美詩,明微吟唐僧子蘭詩『疏鍾搖雨腳,積雨浸雲容』句,讀相國陳公『悔把吾廬寄杜城』言,則又知華嚴之勝也。過東閣,真如塔在焉,下閣,至澄襟院……」。宋名相寇準在《游華嚴寺》詩中說道:「寺對南山積翠濃,水村鷗鷺下遙空。層樓望盡樊川景,恨不憑欄煙雨中」。說明華嚴寺在宋代的情況。
寺存《大元華嚴寺重修大唐華嚴新舊兩經疏主翻經大教授充上都僧統清涼國師妙覺塔記》碑刻,具體記述了澄觀大師一生行記,因後面文字有所殘缺,看不到當時的寺院狀況,但從刻碑者的身份來看,足以說明當時的盛況。
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發生了8級「關中大地震」,塔崩橋毀,建築傾頹,使在陝唐宋時期的地面古建築幾乎損毀殆盡,倖存者若鳳毛麟角。據清雍正版《陝西通志》記載,華嚴寺內主體建築在這次地震中俱遭滅頂之災,只有唐代杜順大師舍塔和清涼國師塔得以倖存,再也找不到華嚴祖庭的蒼翠與森然了。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皇帝下,加封四祖澄觀大師為「妙正真乘禪師」,此聖旨碑現在澄觀大師塔前。雖然沒有記述其它相關情況,但皇帝加封這件事足以說明華嚴寺當時的社會影響!
二、華嚴高僧
作為華嚴宗的發祥地,華嚴寺在歷史上高僧輩出,多數皆為皇帝下詔敕住,僅從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產生出巨大影響的高僧來看,就有很多。擇其代表來說:
(一)、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杜順大師(557-640),法名法順,俗姓杜,故稱杜順。唐雍州萬年(今陝西長安杜陵)人,十八歲依因聖寺道真大師剃度出家。依據《華嚴經》開創華嚴宗,大張華嚴教綱。據《大唐華嚴寺杜順和尚行記碑》記載,大師以精湛的醫術免費為民治病,主講《華嚴經》,因此受到唐太宗禮遇,尊為「帝心尊者」,俗稱「敦煌菩薩」。史料記載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著有彰顯華嚴宗宗旨的《華嚴五教止觀》,指導行者契入一真法界的《華嚴法界觀門》等。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圓寂,享年八十四歲。從《高僧傳》等佛教史料記載和近期發現來看,杜順大師肉身不化,現藏於華嚴寺中唐代杜順大師舍利塔地宮內。
(二)、華嚴宗二祖祖智儼大師。智儼大師(602-668),俗姓趙,甘肅天水人,十四歲依杜順大師剃度出家。初受杜順大師的教育,次聽智正大師的講說,後探討慧光大師的文疏,最終繼承杜順大師的法脈。因在雲華寺講說《華嚴經》,使華嚴宗宗風大振,時人稱為「雲華尊者」。又因居住終南山至相寺,被稱「至相大師」。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圓寂,享年六十七歲,後於華嚴寺建塔供養。著有闡明華嚴宗止觀法門的《華嚴搜玄記》,根據經義建立十玄緣起的《華嚴一乘十玄門》等。
(三)、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法藏大師(634-712),本為康居國人,祖父時遷居長安,十七歲依智嚴大師聽《華嚴經》,前後數年就深領妙旨。新譯《華嚴經》告成後,武則天詔他在長生殿問《華嚴經》六相十玄的義理,以殿隅金獅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領解;又以鏡子和火炬互影交光,使學者通曉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的義旨。在宣講《華藏世界品》時「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武后賜號「賢首國師」,並為中宗和睿宗授菩薩戒,為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圓寂,享年七十歲,後被追封為「鴻臚卿」,後於華嚴寺建塔供養。著述百餘卷,主要有《華嚴探玄記》、《華嚴五教章》、《華嚴經旨歸》等。是華嚴宗思想的集大成者。
(四)、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澄觀大師(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廣學華嚴等宗義理的同時,還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為德宗講《華嚴經》,詔授「鎮國大師」號。憲宗御賜金印,令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加封為「僧統清涼國師」。穆宗和敬宗又先後加封他為「大照國師」,文宗進一步加封為「大統國師」,先後連任「五朝帝師」,使華嚴宗達到鼎盛時代。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圓寂,享年一百零二歲,後於華嚴寺建塔供養。著述達四百餘卷,主要有《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等,有「華嚴疏主」之稱。他融會諸宗和禪教一致的宗趣,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很大。
(五)、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宗密大師(780-841),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二十八歲在遂州大雲寺依道圓大師出家。讀《圓覺經》有悟,得到道圓大師的印可。澄觀大師授與《華嚴法界觀門》,得以大弘圓頓教義。後來在圭峰蘭若誦經修禪,文宗邀他入內殿訊問佛法大意後賜袍敕號。宰相裴休常受他的教旨,深入堂奧。唐會昌元年(841年)正月圓寂,享年六十二歲,宣宗追謚「定慧禪師」,因居圭峰山,世稱「圭峰禪師」,後於華嚴寺建塔供養。著述有繼承智儼大師以後性起說的《華嚴經行願品疏鈔》,主張教禪一致的《禪源諸詮集》,探究人心本源的《原人論》等。
(六)、漢地密宗創始者善無畏三藏。無畏三藏(637-735),中印摩揭陀國人,創立了中國漢地密宗。善無畏初到長安弘法時,下詔住錫華嚴寺,並將所帶《大日經》、《虛空藏菩薩經》、《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經》等唐密主要經典梵本由華嚴寺收掌。
(七)、天文學家一行大師。一行大師(683-727),今河南南樂縣人,唐初功臣張公謹後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曆法《大衍曆》,是我國古代有數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受唐玄宗之請敕住華嚴寺,直至圓寂。
三、祖道勝跡
盛世祖道,千年滄桑。華嚴寺當年的盛大景象已不復存在,五座祖塔只留兩座。現存寺內的杜順大師、清涼國師舍利塔,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更為《華嚴經》、華嚴宗、華嚴寺三位一體的精神導向和歷史見證,是連接海內外佛教信眾的紐帶,更是佛法與中華文明水乳交融之文化符號。
(一)、初祖杜順大師舍利唐塔:杜順大師舍利塔建於唐代,呈方形角錐體,共七層二十一米,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每層迭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等,塔上鑲有石刻「嚴主」二字,第三層嵌有「無垢凈光寶塔」刻石。為我國不可多得的唐塔建築。
(二)、四祖清涼國師舍利唐塔。清涼國師(澄觀)舍利塔建於唐代,塔體呈六角形,共七層十七米,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雖在元、清時代皆有修護,但精美的塔身和磚刻,成為我國磚塔建築的精品。
(三)、大唐華嚴寺杜順禪師行記碑。此碑高一米五左右,寬近八十公分,唐大中六年(852年)所刻,記述了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一生事迹,為研究華嚴宗和杜順大師的重要資料之一。碑身現今移存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館。
(四)、《大元華嚴寺重修大唐華嚴新舊兩經疏主翻經大教授充上都僧統清涼國師妙覺塔記》碑刻,此碑八十公分見方,具體記述了澄觀大師一生行記,為研究大師的珍貴史料。
(五)、清雍正皇帝聖旨碑。此碑高三米左右,寬九十公分,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刻,為雍正皇帝加封澄觀大師為「妙正真乘禪師」時的聖旨碑。碑身現今立在清涼國師舍利塔前。
(六)、其它。之外寺內存有唐代青石經幢頂石一塊、唐代柱礎一塊等重要文物。因寺內留存有兩座唐塔及其它重要文物,1956年8月,華嚴寺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華嚴寺兩座唐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百年回顧
華嚴寺在明代遭受「關中大地震」之後,主體建築基本被毀,唯留兩座祖塔孤立在少陵塬畔。致使後來有:「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塬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洞窟式寺院」的誤傳。
1930年陝西遭受旱災,時任朱子橋居士來陝賑災,在華嚴寺瞻禮祖塔時,看到元代重修碑上刻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很受啟發,便在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降大雨。遂與佛教界人士共募資金,修護祖塔,並以修塔搭架的木料建成僧房。
建國初期,寺院有殿堂、僧房等建築,古樹參天,碑石林立。1958年大鍊鋼鐵開始後,碑石用去鍊鋼,殿堂、僧房被長安師範、長師附小佔用,古樹全被砍伐。文革期間砸毀佛像,僧人被趕,師範和附小強行拆除殿堂、僧房,修建了教室、辦公樓、家屬樓等,至今仍在。1976年文革結束後,寺院僅存杜順大師和澄觀大師舍利塔及少數碑石。
此後華嚴寺雖有少數僧人居住,只能維持現況,沒有太大變化。當地村民隨意亂挖,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形成狹長地帶。1986,清涼國師舍利塔面臨倒塌,長安縣政府派長安縣文物局將塔遷建於原址東側,1988年完工。遷建時出土舍利玉瓶、舍利、流金佛像等文物,現今全部保管在長安區博物館;2005年,杜順大師舍利塔基礎出現滲水情況,長安縣文物局再次進行修護,修護時出土的轉刻、地宮門石刻皆存在長安區博物館。
之後,寺內只有一個住寺僧人,殿堂破敗,住房簡陋,院內雜草叢生,滿目荒廢,現況無法與祖庭寺院相符。昔日盛極一時的華嚴祖庭,成為中國佛教界唯一一所沒有修復重建的祖庭道場。
五、重建祖庭
2006年6月,在省政府直接領導下歷時一年進行的「陝西·中國漢傳佛教祖庭寺院調研規劃」活動再次肯定了華嚴寺的祖庭地位和歷史價值,推動了重建工作。在陝西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佛教協會的協調下,迎請中國佛學院佛學碩士、時任陝西省佛協副秘書長的寬昌法師住持華嚴寺。在只有兩座祖塔和幾間簡易佛殿及滿目荒廢的情況下,發願重建華嚴祖庭,重光華嚴教法。
近十幾位高學歷青年僧人組成的僧團入住寺院後,克服種種困難,擬定修復規劃。四年期間,道風建設和寺院建設同步進行,本著重視修行、著重弘法、摒棄商業的原則,安住在幾間簡易鐵皮活動房內,在原有基礎上改造了破舊殿堂,修建了進行佛事活動的「華嚴三聖殿」,學修一體的「華嚴止觀堂」,僧人居住的「重光居」,居士居住的「福慧居」,進行二時齋供的「齋堂」等。暫時解決了佛事活動和生活場所,但所存文物損失嚴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2009年10月15日,在華嚴寺舉行的「重建奠基儀式」,拉開了華嚴寺重建的序幕。標誌著華嚴祖庭在黨和政府及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正式進入「長遠規劃、分布實施」的重建歷程。使華嚴祖庭的重建工作推進到實際性階段。建築以寺院傳統布局為主適當調整,根據地理環境採用窯洞式建築和唐式建築相結合的寺院模式。
建築力求樸實大方,寺院根據功能劃分為開放和封閉兩個模式,分三個區域體現。在中軸線上建造供四眾弟子進行佛事活動、朝聖禮佛的公眾殿堂「開放區」,包括殿堂主體區、朝聖禮祖區;左邊完善以僧人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閉區」;右邊建造以信眾為主的學修、生活居住「封閉區」。寺院將以「大眾參與、共同成就」的方式,逐步完善各項建築設施。目前正在進行祖塔加固及塔前護坡工程。
六、結語回眸
華嚴寺地處西安市南10公里的少陵塬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因華嚴寺聲名遠播,樊川唐代曾更名為「華嚴川」。站在寺內,終南美景盡在眼中。唐大詩人李白在《杜陵絕句》云:「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岑參在《題華嚴寺魏公禪房》中用「寺南幾十峰,峰翠晴可掬」詩句表現出華嚴寺前遼遠廣闊的視野和柔美可人景色的完美結合。
對於華嚴寺這所中國佛教界唯一一所沒有恢復的祖庭道場,在談到其修復重建工作時,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長老說:「恢復祖庭,功德無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說:「恢復華嚴宗祖庭道場,為佛教歷史具有特別重大之盛事」。可見恢復華嚴祖庭,既是佛教界的歷史責任,也是海內外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願望了。
面對修行聖地終南山,背靠名貫古今的少陵原,毗鄰國家級航天產業開發區,近靠新興的曲江文化產業示範區、遙呼西安名片之稱的大雁塔,華嚴寺交匯歷史、宗教、文化的資源優厚,區位資源得天獨厚。盛世華嚴,祖道重光。我們會在期待中努力,使這座歷盡千年滄桑的祖庭能夠早日榮光,為世界佛教譜寫新的樂章。
推薦閱讀:
※我們這一年,中織源2017年大事記
※袁江告訴你,有一種工整之美叫界畫。周末特刊——精品回顧
※同步練習 真題回顧(31):糖尿病
※08日食 組照回顧
※這些才配叫「港姐」 回顧九大女神的驚艷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