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法閉關教言/證悟歷程—漫遊者道歌---喬美仁波切開示- 佛教百科_如意書房 中國最專業的...

山法閉關教言/證悟歷程—漫遊者道歌---喬美仁波切開示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0)

目錄
  • ? 山法閉關教言/證悟歷程——漫遊者道歌
  • 山法閉關教言/證悟歷程——漫遊者道歌 編輯本段回目錄

    教授:喬美仁波切 記錄:俊珠嘉措喇嘛 中譯:丹增嘉措活佛 版權所有:四川省藏傳佛教文化研究會藏傳佛教文化網 <一>  南無瑪哈木扎呀!  布呀薩嘎喇嘛(即俊珠嘉措喇嘛)!請注意聆聽!  在獲得大手印與大圓滿雙運的竅訣,或者僅僅得到其中之一的教誨之後,對上師呈以證悟供養。上師對你之所證給予肯定,並指示不要放棄現在的修持,應繼續保任下去。  有了一定的修行體驗,千萬不要毫無自主,放逸懈怠,應該到寂靜的地方去修行。在山間林下,最好獨自而處。如果周圍有其它人,就不要經常見面,應當掩關修行才是。  要知道,斷除一切戲論是極其關要的!  如果自心貪執世間戲論法,扶親滅敵,巧取豪奪,聚斂財物,就應當警戒自己:以前,自己奔波忙碌,毫無意義地操勞世間瑣事繁務,導致如今仍然漂泊在生死輪迴——今生今世直至今日都在輾轉勞作,縱使千辛萬苦也未能如願以償……從此以後,在沒有獲得良好修證之前,即使餓死也不謀取衣食財物——應當發下如此堅定誓願!  如果執著於知識學問,就應該警戒自己:這些全是為了謀求現世名利地位,其目的就是獲得財勢眷屬而已……我不是為了追求今世的短暫快樂,而是追求長遠的安樂——獲得究竟圓滿佛陀之果位。單憑學問淵博就能獲證佛果,那麼外道班智達們(智慧廣大的智者)為何沒有成佛呢?僅依天花亂墜般的口頭講法能夠生起殊勝之證悟,那麼整個衛藏地區都名重一時的眾多大格西們(博通佛法的學者),為何還要拜倒在具有證悟的上師座前,從零開始——接受心的動與靜的指示呢?因而應當放棄希求獲得豐富知識的心念。  在想要翻看書籍時,應該警戒自己:若通過閱讀經論能夠獲得證悟,那麼那些「安秋喇嘛」們(藏地專為在家人誦念經典為業務的喇嘛)早就應該成就了!  在想要寫字繪畫時,應該警戒自己:若通過寫字繪畫能夠獲得證悟,那麼那些書法家、畫家們早就應該解脫了!  在想要作經懺法事時,應該警戒自己:若通過經懺法事能夠獲得證悟,那麼那些寺院里專作經懺法事的喇嘛們都已經解脫了!   ……  因此,應當放下一切,除了護持上師所指示的自心本性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了!!!  在正式修行時,要依靠毗盧七支坐式即刻端坐,自心無修無整,放鬆安住。從見不到任何事物角度而言,則稱其為空性;從自證自明角度而言,則稱其為光明;從無散純一角度而言,則就稱其為純一。這三者圓融,宛若無風之夜,燈火通明。  對於修法,內心深感喜悅,並且在修法之時,有了「這就是修行」的定解。  在修法時,聽到外面喧嘩吵鬧,流水嘩嘩,或者雞鳴犬吠等嘈雜聲音,感到心煩厭惡,心不由自主地被聲音所吸引……自己覺得:應該馬上離開,到比此地更為寂靜的深山曠野去……  如果自心沒能馴服調順,那麼影響禪定的因素到處都存在,這就如同香葉樹龍王的故事一樣,是根本無法躲避的。  因此,聽到犬吠汪汪河水嘩嘩之聲,感到刺耳難忍,激起心念紛紛,此時就應當尋找心念從何而來,住停何處,去於何方……觀察一下,由嘈雜聲音所引發的討厭感其本性到底是何種樣子?在深入觀察之後,它們都消於無基之空性。  採用下一方法,有可能更為有效。把所有的「不清凈和厭惡」的心念都作為所緣境加以修習,結果,它們都不能構成干擾的因素,而將此逆緣轉為道用。  如此修行,逐漸地就能感到:安住狀態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穩固。彷彿廣闊無垠的大海,充溢匯盈。  在安住時,若存在細微的執著——「我現在正在安住」,對此心念不要執持,應當即刻直視「安住心念」的本性,就能瞭然見到安住的本性是空性的。這一境界的安住就是寂止,這一境界的空性就是勝觀,這二者一味一體,無二圓融。  保任這一修行狀態,身心就會怡然安逸。自我覺得沒有比自己更加快樂的人了。一直都想禪修的願望充斥於心,再也不想到處遊盪,只想身心安住一處。對於衣著食物的貪執自然減弱……正因身心充溢安樂的緣故,幾乎整個白天都無有散亂,夜晚也能認知一些夢境。這段時期,一定要專門修習上師瑜伽法。在座間時,要猛勵祈喚上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作其它任何事情,也不要閱經看論,否則,不僅毫無裨益,而且有可能會給修行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一階段過去之後,宛若大海般的安住狀態有所消失,明空無別的體驗澈然出現,彷彿雲消霧散,徹底顯露出蔚藍天空。心中明然生起清明澈然的定解,自以為沒有比這更為殊勝的證悟了。但其間仍然夾雜著對於明空澈然的執著。若觀看執著心的本性,就能即刻消於空性,無有明與非明、空與非空。  不久,對於明受的敏銳力稍有消失,認為一切都是純一的大空性。包括土木山川、房屋居舍,仿若虛空般都是空性,甚至感到自己的身體都覺得不存在了。然而,仍然存有對「空性」的執著。於之直接觀視這一「執著」的本性,就能覺知超越言語所能表達的空與非空。  就樂明無念的三種覺受而言,它們出現的順序不定,時間段也是長短不一的。有的可能保有幾年,有的可能保有數月,而有的卻只有幾天……  在遭遇痛苦和他人流言蜚語誹謗等違緣逆境之後,致使樂明無念的覺受如同彩虹般蕩然失盡,散亂的心彷彿又回復到當初狀態,紛亂如麻。隨之而來,惱怒嗔恚,脾氣暴躁,貪婪吝嗇,講吃講穿……等等煩惱比往日更為洶湧膨溢,言談話語也顯得野蠻粗魯。然而,此類粗受全是消除業障的某種征相。此時此刻,應當身心坦然放鬆,予以識別,直視本性,修行也會藉此突飛猛進。自然了知萬法的根本就是自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謂觀看心之本性,就是修行。其間還存在著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感覺,對於修行仍有胸有成竹般的執著。與之相伴,樂明無念與粗受輪番出現,宛若春天的天氣,反覆無常。有時還會被昏沉籠罩,神志不清。即便觀看(自心)也不能見到明空本性。因而出現心無厭足,或者抑鬱沮喪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當下挺身昂然而坐,圓睜二目,以心觀心,由之出現如同渾水澄清之感。此時的心際難以捉摸,朦朧紛雜——就稱其為心之濁垢,又稱其為心之動態的微弱散動。出現這樣的情形之後,應當圓睜二目,猛視左方、右方或前方,與此同時,觀看自之本性,時間逐漸縮短——如此反覆訓練,就能於覺性獲得特殊的敏銳力,自然清凈內心濁垢……這一方法引自帕當巴尊者的息法教言。  概而言之,在出現樂明無念的覺受之際,感到世間紅塵情與事都能看破放下,五毒煩惱能予壓制,世間八法也能平等對待……但是,此仍未十分穩固,經常會出現反覆情況。  生存於雪山的白色雄獅,在行走時是撲越、側轉凝視的,我們的修行也應當如此以心觀心,自觀返視——這就稱之為獅子奮迅三昧,仿若自我反覆往返的內在修持。又因內心專註於樂明無念的圓融境界,則稱其為專註。所謂上中下三等瑜伽層次,是依據修行串習力的強弱,或者穩固與否而劃分的。這類等持在寂止與勝觀中是以寂止為主的……這些講述是有關初學之人的修行概況。   比如森林藍獅作怒吼,雖非雪山白獅之種類,   然是獅類亦能伏猛獸,紅鬃即其希有英雄相。   同樣專註瑜伽之修行,大手大圓1雖未獲圓滿,   然伏唯懂空洞理論者,上師尊前具信希有相。   談到初學之人諸修行,森林藍色雄獅之吼聲。   馬年隆冬廿四晚座間,嘎阿色所思作陳述,  布呀薩嘎聞言載成文。 注釋: 1 大手大圓:即大手印、大圓滿。 2 嘎阿色:即喬美仁波切。 3 布呀薩嘎:即喬美仁波切弟子之俊珠嘉措喇嘛 --------------------------------------------------------------------------------------------------------------------

    <二>   南無瑪哈木扎呀!  如果輾轉遷徙於寂靜的山間林下,經常努力修行,所出現的覺受情況就宛若夏天的草坪,百草紛爭,生機勃然……  有時覺得山岩牆壁等一切外在顯現,皆無自性均為空性。即使穿牆鑽山,都自感毫無阻礙。然而用手去觸摸一下,又感到十分堅硬。  有時覺得心與虛空變成無二一體。在虛空所遍布的範圍,覺性能夠周遍。同樣覺性所周遍的範圍,法身亦能遍布……所謂真實互融即是如此情形。然而,對於互融與周遍的執著依然存在。如果直視這一執著,遍與非遍、融與非融的執著就會自然滅盡,生起無法言表之覺受。  如上所談樂受與明受,若產生貪慾和執著,則會誤入歧途——導致生往欲界或色界天。  對於此間所講的心與虛空互融的覺受;或者虛空無邊心亦無邊的覺受;或者心是非有非無的覺受;或者除此心之外,絲毫無有任何法,心也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覺受……這類覺受,分別攙有各自的執著。各自的執著,於內心中執持——這些過失會使修行人誤入歧途——分別導致生往無色界四無邊處天。  以上講述的諸般覺受美妙怡人,而且於修證品位自感頗高。但是這些都是覺受的變動顯現,而並非是真正的證悟。 ------------------------------------------------------------------------------------------------------------------------

    <三>   唉瑪吙!  所謂樂空大手印的智慧,與生往欲界六層天之歧途,二者極其相似。唯一的差別是有無執著。如果對於(天界的)快樂存在執著,就是歧途。若觀看樂之本性,息滅此之執著,則是樂空無別的真正大手印。  生往色界十七層天之歧途與明空大手印的智慧,二者極其相似。唯一的差別是有無傲慢。如果覺得明空是澈然與明然的,並且傲慢地認為再也沒有較此更為殊勝的境界,這就是歧途。具體言之,依據傲慢心大小不同的程度,而導致歧途紛現——梵眾天和梵輔天等色界四禪天。  所謂歧途,一般來說即是生往之義。嚴格來講,不僅生往(欲界或色界),而且是貪執天界享樂而死。特殊情況是,有時雖然「生往某處」,但並非是歧途(諸如聖者生往天界)。  有時出現象神通般的明受,但切不可傲慢自大。若觀看明之本性,則會生起空性,此即是真正的明空雙運大手印。在此期間,於似睡非睡之際,眼前出現晶球、月光或酥油燈的光芒,從而能夠安住在心之本性上。在這種狀態下,覺得土石山岩都無能阻擋,即便遠處人們的所作所為都盡收眼底,也能聽到他們的言談話語……就如顯現神通一般甚為準確。這類情況是偶然發生的,並非經常出現。若自詡獲得神通,生起傲慢,就會變成違緣,而中斷修證的增上……此即屬於覺受光明的範疇。  同樣,在安睡之際,自己覺知正在睡眠,並且認知睡光明。即便身處黑屋暗室,也能如同白晝般清晰見物。而且還能感覺到其他人所思所想都能從他們口中傾吐出來……這些也屬於覺受光明。倘若自以為已獲出色神通,說人談事十分準確,而自鳴得意生起狂傲之心,最終就會導致著魔。就象一句俗話說的那樣,在瑜伽士的覺受中什麼都會出現。所以,無論顯現任何覺受,都要心無傲慢,無執無著……如此行之,則不易成為修法障礙,而能走上正軌。  一切萬法皆備於心,如鹽入水。心性是本來清凈的法身——因執著於此般見解,則唯識宗之見並非是大手印之見。  心,宛若虛空離於邊際——被此細微執著所系縛,會導致生往無色界識無邊處天。  虛空所遍布的範圍,心也能夠周遍,虛空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被此細微執著所系縛,會導致生往無色界空無邊處天。  一切萬法本來空性,什麼也不存在——有此細微執著,會導致生往無色界無所有處天。  內外情器世界,包括自心在內,依照勝義諦皆無所得均為空性,依照世俗諦則皆是顯現均為妙有。因此一切法皆是非有非無——產生如此細微執著,就會導致生往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如是這般,有四種不同空受。這是外道所能達到的最高修證。如果對此四種空受以為至高無上生起執著,由此而生命結束,就會生往無色界四無邊處天。在八萬大劫時間內,不會遷轉投生,並且無有絲毫苦樂的感受。   倘若不去執著,隨之觀看空之本性,則會了知空與非空超越言思——這就是真正的空性大手印。  在修行過程中,有關覺受與證悟,雖然時間長短和修行程度各自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不變的……  無有散亂,清明澈然,宛如無風燃燈,毫無所動——如此專一之安住就稱其為專註(瑜伽)。這種狀態偶爾能夠保有,或者較長時間能夠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經常能夠保有……依靠這三種情況,來確定所相應的下、中、上三種專註瑜伽層次。除此判斷方法外,採用其它方法是很難確定的。比如出現某種特別的美妙覺受,並非是證悟本性的特徵,而是屬於覺受的範疇,  修行人由於各自根機千差萬別,證悟的歷程也是迥然不同的……  一種情況是,(無論怎樣修習)都極難生起修行的體驗,萬一生起也是逐漸性的,這是逐漸而悟的根機。一般來說,這種根機的修行,一旦生起,相對地比較穩固。  一種情況是,剛一修行,就能生起修行的體驗,而且遞進層次十分迅捷。但是所生起的修行穩固性較差,波動性很大。這是超越而悟的根機。  一種情況是,剛一修行,立刻生起高層次證悟,並且在短暫時間內,速能圓滿成熟修行能力。這是利根頓悟的根機。但是,這類根機極其罕見。  一種情況是,比較難於生起修行的體驗,而是逐漸性地生起,並且起伏波動性很大,這是逐漸而悟的超越根機。象嘎阿色我這樣的修行人,就是這種根機。  還有一種情況是,生起修行的體驗比較緩慢,但從前行開始,逐一按照步驟修習,從而生起相應的修行體驗。這是逐漸而悟的利根根機。  同樣,超越而悟的根機和利根頓悟的根機各個分為三種情況,依照上面的推理方式,就可以判別知曉。  如何促使修證層次進一步提高,所具備的因素有哪些呢?  誠信恭敬,精進猛勵祈禱上師,獲得殊勝加持;或者獲得修成本尊的悉地;或者得到積聚廣大福德資糧之力;或者因前世宿緣而發現修行善根……在諸如此類的善因善緣促成之下,會驟然間感到往昔的修行如糠秕般脫落掉了。對於能修與所修的執著已消於法界,此修與彼修的對象不復存在,即此即彼的執著已經息滅。無有自觀內視之感,亦無有外視觀明之感。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狀態已然泯滅,此視彼視也湮然消逝,能看所看圓融一體。即此即彼已了無蹤影,於此之思於彼之想亦蕩然無存……自我感到無所事事,寂寥沉默……  此時此際,往往心中生起各種疑惑——與昔日相比,根本上發生了變化,這到底是為什麼?會不會是所說的「和尚之見」呢?還是所謂的「痴呆空見」呢?以前的修行是否失去了呢?此修與彼修皆不存在,是否是了證了無修(瑜伽的境界)呢?假若能向經驗豐富的修行者請教,那可真讓人歡喜呀!……如此東想西想,真令人六神無主……  對於這種狀態,如果聞思淺顯薄弱,就會認為自己的修行已經喪失——以往的樂明無念等美妙覺受,現在修習還能否重新出現?……想到此,心中感到迫不及待,就馬上修行,結果卻是感到抑鬱失望……  如果過份狂妄自大,就會認為已經證悟無修(瑜伽)的見解,自詡弘法利生的時機因緣已經成熟……最後導致被世俗瑣事所誘惑,又墮落到過去的散亂世界。  這時,應當以佛陀教言作為上師,遵循前輩噶舉上師的教誨,就能剪除躊躇與疑惑。  到此才發現,其實無所事事,寂寥沉默的狀態,就是真正地見到自心本來面目——此即稱其為「平庸赤裸之心」,也就是初次見到下等離戲(瑜伽的境界)。這恰如初三的上弦月,雖然它尚待圓滿,但是毫無疑問,它就是真實本然的明月。同理,此般證悟雖然尚未圓滿,但卻是真正的大手印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證悟者的稱號。  自此之後,本質上無有任何變化,然而,在覺受上還會有一些增上或退失。因為隨著證悟的增強,雖然覺受減弱,但是在根本上並未消失。所以,依然存在覺受的起伏變化。  有了無有散亂、保任專一的修持,就會感到無有內外,盈滿坦平之態。除了微妙的無散正念的監護外,無有任何所修之法,坦然平等。  在這種狀態中,眼前無論看到什麼色法,宛若孩童進入佛殿,眼睛無論見到什麼,都無有任何執著——這是真正出現現空無別的大手印境界。  同樣,耳朵無論聽到什麼悅耳不悅耳的聲音,就象山谷的迴音,內心中不會產生悅意與不悅意的感覺——這是真正出現響空無二的大手印境界。  依靠這一方法是可以對於香、味、觸三者推理而知的。  以上所說的見解,是就保持無散修持角度而言。不過,在其它散亂狀態下,還會有迷亂的五毒煩惱(指俱生煩惱)顯現。在此期間,要盡量捨棄世間繁務瑣事。凡是有戲論的善行與經懺法事都要盡量減少。若能專一修持,修行就會進展迅捷。假如有戲論的世間法操持過重,就可能致使覺受喪失。  於睡眠與夢境,有時能認知,有時不能認知。再加上上面所談的覺受,偶爾能夠保有,或者較長時間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連續保有……具備這三種特徵,依次確定為下、中、上三種離戲(瑜伽境界)。  外在色聲香味觸五塵無論出現什麼,如同獅子回歸雪山,無所畏懼——這就是健行三摩地。其實,此即證悟了人無我。因為「心」與「我」本義同一,這一證悟境界就是心遠離生住滅三者,從而獲得堅定信念——「心與我」決然無有,並證悟了除此心性以外,別無法身可得。所以這就是人無我。  證悟人無我,僅僅證悟了一半空性。雖然內在之心已然了證空性,然而,對外在顯現空與非空卻尚未了知。  接下來再進一步斷定外在顯現——土石山岩、房屋居舍,男女老少、動物植物……心專註於眼前所見到的一切,觀其本性,了知無二圓融,出現外在之境與內在之心無法分離的覺受。隨著串習力的增上,已大可不必專門去修。隨自所見,自然回歸本性之上。然後,觀想四大部洲或者三千大千世界,心予專註,觀其本性,就會感到圓融無二。或者將心與虛空互融觀修,就會覺得心與虛空無有分立之別,根本不存在「內為心、外為虛空」的界線。同理,將虛空所遍布的範圍與心互融,並觀其本性,結果就會一味一體,虛空與心無有分立之別,心,根本不存在「內之虛空可周遍、外之虛空不周遍」的界線……以後就不必專門修習「互融法」,能自然了證情器染凈一切萬法,雖然有形形色色的顯現,但本性皆空。而形形色色的顯現並未遮障空性,空性亦未妨礙形形色色的顯現。宛若天空的彩虹,水中的明月,還有鏡中的影像,都是現空無別的境界。  這一境界,在修行時能夠出現,而在散亂時還會有一般性的迷亂顯現,散亂期的長短,完全取決於精進修法程度的深淺。  往往在生起粗猛散亂,或者在痛苦與恐懼十分劇烈時,反而不易滋生散亂,而會出現境界(指於此之際,能驟然出現境界);平時在幸福快樂無有痛苦的情況下,散亂機會卻很多……在此前後,除了警示自己反覆「提起正念」以外,別無它修。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將禪修與念誦儀軌、經懺法事和定期法會等漸漸地結合共修。  將上師之意與自己之心互融觀修,一味一體觀其本性,無二圓融的境界會從內心中油然生起。如同印度的河水與藏地的河水,雖然地域不同,各有所源,但本質皆是水性,無有差別。上師之意與自己之心,雖然顯現有別,然而,本性皆空,自性皆明,顯現不滅——從這一角度而言,毫無差別,根本不存在「以下是自己之心、以上是上師之意」的分割界線……這一境界並非光憑想像作出臆斷,而是真正從內證境界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此即稱其為意與心一味一體。  演繹開來,觀修十方三世諸佛之意與自己之心互融,並觀其本性,由之出現無二圓融的境界。擴而充之,觀修地獄、餓鬼和傍生等六道有情的心相續,與自己之心互融,予之觀視,無有任何差別——這才是了證了純一赤裸的勝義法身,也了證了除此心性之外,別無輪迴——此即稱其為根除輪迴,也就是從自我角度而言根除無始輪迴了,而就無明眾生的迷亂角度而言,輪迴當然還是無邊的。  每當安住於自之本性上,就能了證輪迴和涅槃一味圓融的大空性,二者無有高低優劣之別——此即是輪涅無別之見。  然而,修行者在平時的行為上,不能過於偏重此一見解,應當慎重取捨因果,這是極其關要的。  在境界頗高之時,能夠證悟輪涅無別之見。在散亂之時,又會有煩惱出現。此即是下等一味(瑜伽)。在此期間,有可能突然生起憤怒等粗品煩惱(指在即將徹底斷除煩惱之前,由殘餘煩惱所出現的垂死掙扎現象)……此時應當十分注重因果的取捨。如果具備善緣就能夠任運獲得成就。從而使引發粗品煩惱的因素息滅——由他人誹謗所引起的暴躁嫉妒已不復存在,由他人恭敬讚歎所引起的喜悅興奮已變得極其微弱……  若能隨時隨地安住修行之上,則勿需修習「互融法」,而自然顯現器情世界明空無別,恰如水中之月。   隨著認知夢境光明次數的減少,在覺受與夢境中出現無量的凈相,見到已曾修習未曾修習的眾多本尊,也能見到過去或現世的眾多大成就者,並能受到他們的教誨……即便獲得了這些征相,也沒有覺得十分殊勝的執著。然而,還是會有散亂與忘失的出現,因之會有遺憾和不滿足之感——這一階段,我(指喬美仁波切本人)以為是中等一味(瑜伽)。不滿足感的出現,是表示出定與入定仍未圓融的征相。  受到上師的加持,或者誦修本尊獲得成就……藉此殊勝因緣,在修行上就會出現有益的變化。(在大手印基道果之中,)不是對於基的感性理解,不是依靠邏輯推理的判別,不是對於經典續部望文生義的理解,也不是人云亦云般的理解,而是從修行實踐自然流露出來的真實體驗。雖然仍存有散亂、忘失與睡眠相伴,但是已然了證散亂與非散亂無任何差別,忘失與非忘失無有任何差別,睡眠與非睡眠無有任何差別。依靠了知自性的智慧,了證了本來赤裸的法身,也了證了永恆不變的勝義本際。  雖然有此般證悟,但仍然需要反覆「提起正念」來護持本性;雖然了知輪迴無有自性,但仍然發願往生清凈剎土;雖然了證勝義中無有善惡,但仍然會行善防惡;雖然了知本來無有罪惡垢染,但仍然會懺業積福……  此之所證境界,不能隨時隨地出現,可以稱其為覺受之一味瑜伽。如果無有遷變比較穩固,那麼雖然證悟之力尚未圓滿,所證功德尚未完全顯現,然而這還是可以稱其為真正的一味瑜伽吧!因為,於一切情器世界了證即是幻化,亦稱其為如幻三摩地。   ……以上內容,都是依據我自己修行的經驗。為了能夠利益他人,俊珠喇嘛,我給你講述了這些。這不是傳講理論,完全是修道次第。因此,自己未曾經歷,卻累話連篇,這只是浪費紙張筆墨而已,沒有多大意義。所以,以下的修行次第我沒有什麼體驗,本來不欲多談,可是,為了避免虎頭蛇尾,還是按照歷代上師教言略加表述……  直至需要「正念的監護者」護持本性為止,仍然屬於有勤作的修法範疇。待到何時出現修行不需要有「正念的監護者」,時常保有不變的本性狀態,這才是真正的無修(瑜伽)——這是米拉日巴尊者賜予岡波巴大師的可靠而古老的黃紙卷——有關風心雙運的竅訣中所闡示的。  無修(瑜伽)也分為下、中、上三種(即小、中、大)層次,一切所斷垢染已然摧毀,任何障礙都不能妨害自心,此即稱為金剛喻三摩地。   所有的竅訣書中都共同承認,上等無修(瑜伽)就是圓滿佛陀之果位。在全部無上瑜伽續部中,此即為即身成佛之說。它的本義並非是即身能具足頭頂有肉髻、足底現千幅輪相之如同釋迦牟尼佛相好莊嚴一模一樣,而是具有殊勝因緣者,在一生中修行,並於此生了證上等無修(瑜伽),獲證即身成佛(指內證境界與佛無二無別)。  以上所述有關如何修行的全部內容,在大圓滿中屬於徹卻修法。也就是說,是大圓滿心部中究竟修法之頂。在大圓滿界部與竅訣部之中,雖然對其存在著某些責難,在表達方式上有著直接與非直接的區別,但是在根本上無有絲毫矛盾之處。就此問題,大成就者噶瑪拔希(第二世噶瑪巴)曾經指出,大手印與大圓滿二者在言語表達上有差別,而在實質內容上無有差別。   修習大手大圓雙運法,雪山白獅發出怒吼聲。   無緣邪見之人疑懼生,有緣幼獅歡喜而修持。   暢所欲言自己之感受,無論對錯皆是臟腑言。   覺受之中什麼都顯現,諸方大德心勿作見笑。   馬年隆冬廿四始著述,其中因事耽隔數月間,   室宿之月廿二接敘談,夜晚座間圓滿所述言,   俊珠喇嘛恭敬作頂禮,呈供曼扎迅速寫成文。   願此善根利益修行者!善哉 善哉 善哉!!!


    推薦閱讀:

    取消問題啦……這些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吧?
    為什麼不吃人蔘果的唐僧在女兒國懷孕後卻願意打胎?
    很想知道在沒有分別心的狀態下如何對待日常生活?
    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佛教不是倡導眾生平等嗎?為什麼泰國、西藏這些地方的等級壓迫反而更嚴重?

    TAG:中國 | 佛教 | 百科 | 專業 | 漫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