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低慾望社會,而是慾望達成率低的社會

引子:

最近,我們看到了各種抨擊「低慾望社會」的說法,但是它們在邏輯上是否經得起推敲呢?

在當下中國社會生活的人,究竟是應該提高自己的慾望值,還是應該保持一種「低慾望」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中國現在已進入了「低慾望社會」。國內媒體近期也聚焦於清心寡欲的年輕人和「佛系」的90後,批評現在一部分年輕人沒有進取心、沒有野心的生活狀態。

我們最近看到了各種抨擊「低慾望社會」的說法,但是它們在邏輯上是否經得起推敲呢?在當下中國社會生活的人,究竟是應該提高自己的慾望值,還是應該保持一種「低慾望」的生活方式?

別再責備「佛系年輕人」

經濟低迷才是「低慾望」之因

所謂的「低慾望社會」這個說法來自於日本的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他在《低慾望社會》一書中警告日本國民:大量不婚、不生、不買房的年輕人,已經使日本進入了低慾望社會。

按照大前研一的定義,所謂低慾望社會,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新世代不願再背負風險和債務,喪失物慾、成功欲、結婚欲、生子欲、甚至是性慾,因而遠離時尚、遠離名牌、遠離買車、遠離喝酒、甚至是遠離戀愛。在以「勤儉」為美德的中國人看來,這種態度其實在道德上頗為可取。

不過,拋開道德不論,從經濟角度看這種趨勢就不那麼美好了。

雖然日本政府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刺激經濟,社會仍然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情況。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也無法得到刺激;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日本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買房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反而是「宅」文化盛行……

中國會因為陷入「低慾望」而走上日本過去的道路嗎?我們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下日本「低慾望社會」的成因。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年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經濟發展就進入持續低迷的時期,平均年GDP增長率不足1%,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在大致這段時間出生、成長的一代人,逐漸喪失了工作奮鬥的慾望,成為失落的一代人。

據日本官方的調查,21世紀前10年間收入階層分布變化顯示:日本總勞動力4500多萬人中,年薪400萬日圓以上的中產人數十年來下降共400多萬人,低薪群的人數增加400多萬,而同時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的巨富卻增加2.2萬人。

與此同時,日本在美國的次貸海嘯後再次陷入衰退,丟失了大量工作機會。這使得日本的失業率從80年代鼎盛時期接近0%的「完美比例」,一度上升到5%以上。

可見,日本社會結構這些年發生了較大變化:赤貧的人在減少,但是低薪者和減薪者在大量增多,實際上貧富差距依然在增大。不過,這種差距不再是底層和頂層之間的差距,而是陷入貧困的中產階層與高收入者的差距增大。

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日本的經濟復甦跡象很明顯。但如果在經濟復甦的時候,人們依然是保持著「低慾望」,那就真的有點不尋常。

我們從日本的「失業率」、「出口貿易額」、「資本流向」、「日經指數」、「CPI增長率」等幾方面數據來看,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其實並不差。

日本失業率從金融海嘯後的5%以上下降到現在2.7%;出口貿易先抑後揚,目前處於十年來的最高值,資本流向自2013年以來基本都是正向,且數額巨大;

外國旅遊者對經濟的貢獻度也來到歷史最高點;CPI指數早已經超過08年的近十年高點;增加最明顯是日經指數,從十年前金融海嘯之後不足1萬點已經來到現在的23000點以上。

日本這些年的經濟回暖,有目共睹,很多經濟數據甚至好於中國大陸(尤其是股市)。然而,日本年輕人群仍然流行所謂的「喪文化」,沒有奮鬥的動力。

這才是最危險的訊號,它說明:日本雖然表面上經濟有所恢復,但實際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末期,或者叫老化期。

這是一個「過熟」的發展階段,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已消耗殆盡,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從「階層」到「種姓」社會的轉變過程中。此時,經濟的轉好,收入的提高,都已經無法繼續激發人的奮鬥動力。

此情此景,將會成為我們的未來嗎?

中國社會的慾望值並不低

但慾望的達成度很低

當進入「種姓資本主義」階段,階層分布恆定不變,個人奮鬥已經顯得沒有什麼用了。於是,反而因此激發了另一種經濟模式,那就是「宅經濟」和「喪經濟」。

這兩種經濟類型,餵養了生活於中下層的社會成員,讓他們能吃飽、能喝足、甚至滿足一點小小的個人慾望,讓他們能開心的生活下去,持續為資本的掌握者輸血。

所謂的「低慾望」經濟,實則是與全球社會階層的分化同構的。中下層收入者越龐大,「低慾望」的經濟就越繁榮。

其實,哪裡有什麼「低慾望」,全是因為高消費的高慾望滿足不了,中低收入者這才被迫轉向了低慾望的消費。

其中的道理和所謂「口紅經濟」一樣:經濟蕭條、收入減少的時候,口紅的消費反而變多,因為人們手上已經沒有大錢買昂貴的商品,只好花小錢買買便宜貨過癮。

明眼人應該看得出來,金融資本主義在今天的發展已經和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構成了矛盾。「低慾望」在道德上是合理的,但是在經濟上卻是不合理的。經濟機器的滾滾向前,源動力在於周期性的激發人內在的慾望和衝動。

假如缺了這個環節,資本主義經濟根本無法確立,人類依然會生活在節奏緩慢的農業社會。那裡有田園牧歌、鄉村教堂、簡樸而慢節奏的生活,但卻少了影視明星、娛樂八卦、奢侈品消費和滿大街的洗浴按摩。

兩者區別其實沒有什麼所謂的善與惡、先進與落後,問題僅僅在於,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會怎麼選擇。

直播平台的年度盛宴

操控著你的慾望起起落落的媒體機構,其實都是被資本操控的馬前卒。這意味著:你的人生本質上很類似於一種「二手人生」,從最根源的慾望這一環開始,就已不受你自己的控制。人,無非是資本的玩物和工具而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比2016年凈增3.4萬億元,同比增長10.2%,預計來年增勢更猛。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於內需拉動,其中,消費的增長直接關係到經濟增長。用各種方法忽悠占人口大多數的中下收入階層消費,也是維護經濟穩定的一種手法。

嫌房價太高導致沒錢消費?現在不是在力推便宜的公租房嗎?省下來的錢正好繼續用來直播打賞、買假貨。這才是我們的現實:富人們直接表演「高慾望」的生活,屌絲們只能透過屏幕觀看,越看越羨慕。只要這種羨慕還存在,社會階層的結構就會永遠穩固。

說穿了,把「低慾望社會」怪罪到年輕人頭上,說他們自甘墮落,這不過是國內傳媒新炮製出的噱頭,用來忽悠人的。這件事的根源顯然並不在於年輕人自己。

退一步說,即使我們如日本那樣進入了低慾望社會,就一定會帶來社會災難嗎?日本人民是不是因為「低慾望」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

事實上,現在日本仍然是人口素質最高、社會最安全、平均工資保持在高收入的亞洲先進國家。低慾望並沒有毀滅日本。

與之相反,中國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什麼「低慾望」,而恰恰在於社會過度的「高慾望」。

其連鎖反應導致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例如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高能耗、高污染、食品安全隱患、假貨橫行、年輕人為金錢喪失倫理底線等等問題,都來自於我們無法填滿的生產的慾望、消費的慾望、投機的慾望……

所有這些零散的慾望一點一滴累積起來,讓社會整體的慾望值爆棚,以至於我們不得不一再降低我們的底線,來適應、滿足這種永無止盡的慾望。

慾望和底線不可共存。如果要讓我在「高慾望、無底線」的社會和「低慾望、低增長」的社會之間做一個選擇,我寧願選擇後者。

在了解到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庸眾的思維方式後,你需要做的是反其道而行:降低消費慾望,提高收入慾望。最重要的是遠離大眾傳媒的洗腦,讓自己成為社會中清醒的「少數派」。

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擺脫「被低慾望」的中下階層,爬出這個深不見底的階層泥沼,獲得更有自主權的人生。

延伸閱讀:繼日本之後,中國也將進入低慾望社會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現象在中國已經開始萌芽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連婚都不願意結。

什麼是低慾望社會?

低慾望社會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里提出的概念。所謂低慾望社會,就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新世代不願再背負風險和債務,喪失物慾、成功欲、結婚欲、生子欲、甚至是性慾,遠離時尚、遠離名牌、遠離買車、遠離喝酒、甚至是遠離戀愛。

在大前研一看來,低慾望社會的諸多指標中,生子欲是重要考量因素。日本的少子化,正是低慾望社會的重要表徵。

去年年底,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估算值顯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將僅為94.1萬人,創下18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連續兩年跌破100萬大關。

與此同時,日本去年死亡人數估算為134.4萬人,比上年增加3.6萬人。這意味著,日本2017年人口將自然減少40.3萬人。而實際上,日本人口負增長從2015年就開始了。

低慾望社會的幾個典型特徵就是:

1、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2、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3、喪失物慾、成功欲的世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4、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日本已經淪陷

低慾望社會是人類不曾經歷過的現象,也是日本比世界其它各國更早出現的社會現象。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時代出生的一代年輕人,被稱為「平成廢宅」或者「食草男」,代表了低慾望的一代日本人。他們對生活沒有強烈的慾望,只追求舒適安逸,甚至連升職加薪和性生活,都沒有什麼追求。

人口減少

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減少,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近日發布的「日本未來人口估算」數據稱,2065年人口將減至8808萬人,自2015年起的50年間減少約三成。反映每個女性一生生育子女數的「合計特殊出生率」在2065年將達到1.44,比上次2012年公布的2060年達到1.35估算數據有所上調。日本人口將在2053年跌破1億人,與5年前的上次預測相比,因上調了「合計特殊出生率」設定,比上次估算的2048年延後了5年,但這也明顯反映出實現日本政府提出的2060年人口為1億人左右的目標很困難。

經濟學者或經濟學家經常預測失誤,是因為無法以總體經濟指標預測未來狀況所致。能夠正確推測未來的指標只有一個,就是人口統計數據。按照現況一直發展下去,可推算再過三、四十年,日本的勞動人口(15歲~64歲)不會增加,高齡化問題只會持續惡化。其中,人口減少正是當今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

問題的癥結點在於,至今沒有任何國家曾經歷過如此大幅度的人口減少,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政府沒有提出任何根本對策來改善人口減少問題。當預測未來會出現人口減少的現象時,其它國家會推出各種因應對策,多少有助於控制人口減少的現象。比如說,為了鼓勵國民多多生育,法國及瑞典會提供優渥的育兒津貼或稅金減免優惠。另外有很多國家選擇開放移民,提供國家所需的勞動力。然而,不管是何種方式,日本都沒有真正的落實。

勞動人口的減少對日本經濟整體造成的衝擊也很大。日本內閣府2014年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人口在以目前的速度減少、生產效率也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2040年之後日本經濟將陷入負增長。相反,要想將2040年之後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維持在1.5%至2%的話,必須維持1億人口,並將生產效率提高至全球頂尖水平。此外,促進女性就業、不局限於時間和場所工作的人也有增加的餘地。在人口不斷減少的背景下,有必要提高每個勞動者的生產率,提高國家和企業的增長力。勞動人口的大幅減少將成為今後阻礙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法國及北歐國家早在四十年前就廢止戶籍制度,社會承認普通法婚姻。話說回來,放眼世界,還保留戶籍制度的國家只有中國、韓國跟日本而已。然而,戶籍制度卻對提高生育率造成影響。

「童子身」與日俱增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說,日本18至34歲女性中,有39%的人還是處女,這一數字足以讓許多男人們感到驚訝與歡欣。而還有一個數據,同樣會讓人感到吃驚,在18至34歲的日本男性中,「童子身」的比例也高達36%。

調查報告還顯示,18歲至34歲的女性中,有一半人沒有男朋友。而在35歲至39歲的年齡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從未有過性經驗。34歲以下的女性的處女率達到40%。

日本低慾望社會的典型表現之一就是對戀愛、婚姻的低慾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談戀愛、不願意結婚,結了婚也不願意生育,就算生了第一個後,也不願意生第二個。這些因素又進一步導致了出生率的降低。

「空房子」越來越多

日本總務部2014年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全國住宅總量達6063萬戶,其中閑置空房820萬戶,也就是說,每七戶住宅中就有一戶空置。野村綜合研究所表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空房比率將在未來10年提高到20%。

「到處都是空房子,已經20年沒人住了,而且空房子還在一直增加。」現年77歲的羽田一邊說,一邊抱怨道,小偷們已經光顧過她鄰居的房子兩次了。還有一次刮颱風,破壞了她隔壁房子的屋頂。

雖然日本國民對浪費有著根深蒂固的反感,但廢棄的房子還是像園子里的枯萎病一樣在日本各地蔓延。長期空置率的攀升幅度明顯高於美國、歐洲。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目前總計大約800萬住所目前無人居住。其中幾乎一半已經遭到了徹底的拋棄,既不出售,也不出租,就那麼立在那,處於不同程度的失修狀態。

是什麼導致了低慾望?

負債

大前研一認為,導致日本低慾望社會的主要原因是負債壓倒了幸福感所致。日本國內房貸利率低於2%,還款年限長達35年,相比中國的房貸利率和還款期限更加寬鬆。而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同時,日本國民收入水平遠超中國。可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下,日本人依然不願意買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租房。

此外,由於經歷過大蕭條的日本年輕一代心裡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長期處於惶恐不安中,擔憂、焦慮阻礙成為一代人的心理特徵。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不願意承擔房貸、結婚生子後的壓力。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戶籍

關於人口減少問題,目前日本的最大課題就是戶籍制度。現在日本結婚的新人有超過一半是先有後婚,由於日本有戶籍限制,一旦懷孕時,女性會選擇奉子成婚,要不然就是被迫選擇墮胎(事實上也有數據推測,相較於選擇生下孩子,女性選擇墮胎的人數或許還要更多)。另外也有選擇不結婚,獨自養育孩子的單親媽媽,但是,以現在的社會制度來看,勢必落入單親貧窮的困境。

精神需求的升級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之一。日本國內對於物資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其國民需求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至精神層面。1947年到1949年之間出生的「團塊世代」支撐了戰後以來日本的經濟的高速增長。

而現在的日本年青一代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一窮二白。80、90後一代的家庭經濟條件已經很優越了。泡沫經濟崩潰讓一些企業倒閉,但整個社會的發達和便利程度還是很高的,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文化產業發達。所以,這些孩子是無憂無慮生長起來的,他們不為衣食發愁,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注重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像父輩那樣,甘當企業忠誠的武士,犧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工作的熱衷度不高,工作對他們而言就是維持收入的工具。年輕人比較在意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從80年代之後,日本出現了「御宅族」,就是喜歡宅在家裡玩遊戲、上網、看動漫、科幻小說,這些人沉迷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買房子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

中國正在成為日本--低慾望的萌芽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現象在中國已經開始萌芽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連婚都不願意結。

馬雲曾經說:如今的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他們似乎把自己的宏圖大志都藏到了內心深處,而現實中則一如既往的活著;Ambition(野心)在西方是正面辭彙,但如今在中國人們卻變得避恐不及。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推進,中國的經濟有了質的飛越,近年來在財富上有了非常可觀的積累,給後一輩打下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基礎。

物質財富增加

然而物質財富這種東西,正是因為沒有所以才想努力爭取,但一旦擁有人們反而認為無所謂了;由於沒有經歷過那個窮困潦倒物質匱乏的時代,80、90後們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充滿對物質財富的渴望,雖然他們也有理想和報負,但是由於大多80、90後都是獨生子女,一直都受到來自父母的「厚愛」,獨立能力受到了相當的限制,所以他們都只是想想,沒有動手的慾望;而當這些80、90後步入社會開始當家,想做的事不敢做,不想做的事就不做,最後只能降低慾望普通的活著。

單身率增加

中國低慾望的另一個表現也是單身率的增加,中國的單身人口數量跟房價一樣馬不停蹄的增長,而且增長的勢頭一點都沒有減少。截止2015年,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超過兩億,全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為什麼會這樣呢?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有房有車存款十萬幾乎成為結婚的標配,選擇結婚就等於選擇負債。為了能早日還上貸款,再正確不過的選擇就是減少開支,減少購買慾,為的就是能早日還清貸款;因為他們明白,當他們決定生兒育女時,這份經濟的壓力會變的更加沉重。

階級固化帶來的壁壘

早就有學者發出警告,21世紀中國的社會階層流動已經呈現出同代交流性減弱,代際遺傳性加強的趨勢,「拼爹遊戲」、「官二代」、「貧二代」和「蟻族」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受著上一代,甚至上兩代、上三代的影響,富有的更富有、貧窮的還是貧窮,在個人努力需要家庭資源、背景、人脈等的情況下,年輕人使勁奮鬥的動力逐漸減少。

階層固化帶來的各種壁壘,如教育資源、就業機會等,就如北京高考狀元說的一樣,在中產階級家庭,出一個高考狀元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中國社科院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報告表明,父輩具有社會資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於成為幹部。在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個自變數固定的情況下,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倍多。

專家認為,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就業公平,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加劇了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

在種種壁壘之下,低慾望的表現也日趨明顯,不再有蓬勃的野心來創業,草根高學歷者們從小以來所形成的「學而優則仕」、「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和自我的優勢認知,被殘酷不公的現實擊得粉碎,讀了這麼多年書才發現「世界不是屬於他們的,而且歸根結底地不是屬於他們的」。

在低慾望社會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1.擁有積極的目標

不管社會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樹立積極的目標,在自己的努力奮鬥下,盡其所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啊。

2.認為自己能夠找到達成目標的方法

這一點強調的是加強自信,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看到目標不是望而卻步,而是相信自己可以達成目標。

3.擁有強烈的動機去使用這些路徑達到目的

動機是內在行動力,沒有動機,就沒有行動力。動機能夠激勵我們去達成行動力。在動機的驅使下,我們才能不斷突破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片天空。


推薦閱讀:

被老外玩玩狠甩的6位中國女星
鄭永年:中國該如何逃離「腐敗陷阱?」
中國古都全錄
中國七大方言
說她是本屆戛納最美的中國女星,應該沒人反對吧?

TAG:社會 | 中國 | 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