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要是我的本子沒人看,我會很痛苦

日前,由許鞍華導演,何冀平編劇,周迅、彭于晏、霍建華、葉德嫻、郭濤等諸多明星主演的電影《明月幾時有》正在全國影院上映,該片一經上映,不但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也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電影評分6.9,讓人一改觀眾對於抗日題材影視劇的固有印象。

對此,電影日報獨家專訪了該片的編劇何冀平,作為一名大咖編劇,何冀平曾創作出《新龍門客棧》《黃飛鴻》《龍門飛甲》《投名狀》《楚留香》等諸多經典影視劇,那麼這一次與許鞍華導演的合作經歷是怎樣的?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創作經歷?同時,何冀平還透露了與姜文導演合作新片《俠隱》的初衷。以下是專訪內容。

劇本創作不局限題材和類型

電影日報:自從《明月幾時有》上映以來,很多電影從業者都對此做出了超高的評價,田壯壯導演更是想要一本最早的文學劇本。請問,您創作《明月幾時有》的契機是什麼呢?

何冀平:在香港三十年,什麼寫作都有,像練就十八般武藝,沒有不敢寫的,話劇、電影、電視劇、音樂劇、戲曲五項,兩地就是十項,每天每時都在寫作中打滾兒,早已沒有我要寫什麼的空間,這麼多年都是找上門。許鞍華早對香港東江游擊隊這一段歷史有興趣,之前我們相互欣賞,但見面也就是笑笑,聊幾句閑話,這次導演來找我,又是喜歡的導演,當然往前排,擺在第一位。

電影日報:感覺您一直在從事古裝或者武俠類劇本的創作,為什麼會想到創作抗日題材的電影?

何冀平:有點誤會,我寫的並不都是古裝或武俠劇,只是有幾個武俠的出了點名。我從不把武俠或抗日,時裝或古裝,完全不同的題材分開,在我看都是一樣的,都是寫作,都得下一樣的功夫,不過是故事、背景、服裝不同,各有特點,創作的中心任務都是一樣的。就好像吃,都是咀嚼、吞咽、消化、吸收,但菜肴不同。

寫劇本除了資料,最重視親身接觸要寫的人

電影日報:一想到抗日,大多數人會想到內地的抗日戰爭,對於香港知之甚少,為什麼您會想到寫香港而不是內地?

何冀平:開始搜集資料,我和導演看了三米厚的資料,外加影像、錄像,還有訪問,梁家輝那段就是真實重現。當年的游擊隊多數不在了,留下的零星幾個人是當年十來歲的「小鬼隊」,現在他們就是開的士、做商販的普通人,住在香港擁擠的窄街舊樓里,當年出生入死,如今沒名沒姓,一點不埋怨,一句「都得吃飯嘛!」就是心態。我被感動,就寫寫這樣的普通人吧。

電影日報:您在創作中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

何冀平:困難是資料太多,雖然有些是重複,角度不同。最早只想寫「大營救」,資料也足夠,片名就叫「大營救」。我寫了這麼多年,有時是料太多,有時是太少,哪種都不容易處理。我覺得選取角度最難,從哪裡入手最難。各花入各眼,同一題材選什麼寫,跟作者這個人的許多方面有關聯。後來,還是被人物吸引,從人物入手,選了一些真實事件和人物,集中、變化、添加,突顯,重組人物關係,重塑人物性格,還要把眾多零散的人和事連起來。

電影日報:您生在在內地,而後移居香港。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對於您在創作中有什麼幫助?

何冀平:大陸給了我傳統文學根基,否則不會為一個抗日的片子取出《明月幾時有》的片名。香港給了我商業、眼界、靈活應變、專業職守。

電影日報:您當初為了創作《天下第一樓》,曾深入各個飯店調研,還參加飲食培訓拿到了「二級廚師」證書。那麼,此次的《明月幾時有》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呢?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呢?

何冀平:我寫劇本除了資料,最重視親身接觸要寫的人,必須是直接的,實在沒有,間接的也要。這次在香港的幾次採訪,看那些人,聽他們講。採訪的地方是一個社區中心,是香港下層市民聚集的地方,可以吃簡單的飯,看書、聚會,因為是政府的,免費,設施可以說很差,連喝水的茶杯都很粗,中產是絕不會去的,在那種地方訪問,我與導演和他們坐在這種地方,我心裡有點難過,這是心情。被訪人的小動作、語言、面容表情、衣著談吐都會給我啟發聯想。

許鞍華導演大大咧咧,但對劇本要求嚴謹

電影日報:與許鞍華導演合作的原因是什麼?您怎麼評價許鞍華導演?

何冀平:我就別評價了,一兩句說不清楚,眾多好評價我都認同。說幾點吧,一是認真細緻,看她大大咧咧,但極細,對劇本要求嚴謹,每個細節都記得,一點不合理都看得出來,而我就喜歡這樣的。再有,她知道什麼是「好」,她認為的「好」和我的好能合拍。還說片名,許多人都不看好,說必須得改,會影響票房,我心裡也打鼓,暗暗備了幾個,如果導演也說改,我就不堅持了,但她喜歡。再有是拚命,她的年齡不是秘密,在拍攝現場曬得像黑人,又黑又瘦。拍攝前,親眼見她為體力磨鍊體能。

電影日報:主旋律的電影在電影市場上一直都不是主旋律,您擔心過票房和口碑的問題嗎?

何冀平:我沒有當主旋律寫。自認為,我寫的都可以說是主旋律,導人向善,導人向上,給出路,有光明,人物都不是沮喪的,無望的,就是失敗也有骨氣。我覺悟不高,很少有機會參加學習,可能理解有誤,但我就是這麼認為的。

? 何冀平與導演許鞍華

談IP改編:不能為IP而IP

電影日報:如今,IP改編成為熱門,不少電影不再原創劇本,而是開始改編IP。常常有人感嘆說:中國的編劇是最好做的職業。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何冀平:編劇是一個苦活兒,怎麼成了最好做的了?我每寫一個劇本像病一場,而這個病還沒好,下一個病又上身了,人總在病中,還說最好?

電影日報:您如何看待IP改編?

何冀平:我沒做過,看的也不多,不大了解。不是不行,也不反對,像傳統京劇《楊門女將》改電視劇不也是IP改編嗎?不能為IP而IP,為錢和所謂的效益IP改編就走偏了。

電影日報:現在網上流行「給編劇寄刀片」的說法,意思是當劇情的進展出乎觀眾的意料時,人們對於編劇的一種發泄言論。您覺得編劇和導演是否應該迎合觀眾?

何冀平:我不迎合,但我要好看,讓老的中的少的都覺得好看。我做的這行不是個人藝術,必須要上座率,要票房,要是我的本子沒人看,我會很痛苦。

談與姜文導演合作新電影《俠隱》的初衷

電影日報:姜文導演的新電影《俠隱》已經開拍,這部電影由您和姜文導演共同擔任編劇,請問此次的創作與以往有什麼不同嗎?能夠透露一下您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

何冀平:我生長在北京,但現在的北京已經不是北京,不知是哪裡?很想重現一下曾經的北京,我童年的北京,我從大人嘴裡聽說過的北京,用姜文的才華和鏡頭展示出來,就是我的期待。

電影日報:您覺的與姜文導演的合作怎麼樣?劇本由兩人共同創作,會不會有意見不和的時候,是怎麼解決的?

何冀平:我從來都會盡量滿足導演,把導演要的、喜歡的,化為我的,寫進劇本,畢竟電影是導演的藝術。話劇則不然,話劇是以編劇為主的。

電影日報:接下來您工作的重心在哪方面?您創作的方向和計劃能否透露一下?

何冀平:我這裡流量大,變化也大,真說不好下一個準確的是什麼。

大咖小傳

何冀平,中國劇作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專職戲劇創作,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僅次於《茶館》,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經典。

1989年移居香港,投身影視創作,完成了《新龍門客棧》《黃飛鴻》《龍門飛甲》《投名狀》《楚留香》等電影電視作品。曾先後獲得中國首屆「文華獎」、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獎「文學獎」、北京市優秀劇作獎、中國戲劇「曹禺獎」、「十月」文學獎、中國政府「五個一工程獎」及兩度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並曾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作品收入《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全集》。其《天下第一樓》、《德齡與慈禧》劇本被收錄進香港中學中文課程內。2013年,榮獲首屆「香港六藝卓越女性」獎。


推薦閱讀:

李宇春2012新碟首發 破戒對話林夕韓寒
路琰:對話胡錫進
徐靜蕾的三觀,和她眼中人生的殘酷感|對話 x 視頻
與神對話:宇宙終極秘密
對話這個節目意義在哪裡?

TAG:編劇 | 痛苦 | 對話 | 明月幾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