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

農業現代化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

【 2011-07-26 10:17 】【來源: 四川三農新聞網 】 顯然,這是個老話題;但是,舊瓶裡面有新酒,今天我們看到的農業現代化,同三四十年前所講的已經大不一樣了。因此,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一、把握當今世界農業發展大趨勢

  在農業發展的趨勢問題上,聲音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但是,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講,繞不開、躲不過的,仍然是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階段

  縱觀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農業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大體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

  先看前兩個階段。原始農業主要存在於新石器時代,是那時獨一無二的產業。它以石木材料為工具,刀耕火種,靠天吃飯。傳統農業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直到工業革命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是傳統社會最重要的支撐產業。它依靠世代相傳的直接經驗,使用鐵木製農具和人畜力,進行簡單再生產,自給自足。

  回顧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在於更好的認識現代農業。現代農業主要指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它萌芽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基本形成。簡單說,它是資本替代勞動、科技替代經驗、大生產替代小生產的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它是現代工業裝備起來的農業。現代農業最初的重要標誌,就是農業機械的廣泛推廣使用。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全面實現機械化,目前他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在90%以上。在歐美,由於機械化水平高,上千公頃的農場也要不了幾個人,一個勞動力可以耕種幾千畝地。這是傳統農民無法想像的。

  它是現代科技支撐起來的農業。現代農業以科學為基礎,科技在其各個領域都得到充分應用,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均在80%左右。以糧食生產為例,1950年到1980年,世界糧食畝產由67公斤提高到153公斤,年均增加2.8公斤,是前50年的30倍左右。據分析,這一時期科技對土地生產率的貢獻率為81%,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是73%。

  它是領域寬廣的多元產業體系。現代農業不再局限於農林牧漁等傳統的種植和養殖部門,而是包括為它服務的產前、產後相關產業在內的產業群。縱向看,產前包括農業機械、化肥、水利、農藥和地膜,產後包括農產品的加工、儲運和營銷。橫向看,它由一色變三色,發展成為綠色農業、藍色農業和白色農業。

  它是高度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現代農業突破小農經濟「小而全」的歷史性局限,走上了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路子,商品率都在90%以上。美國的玉米、加拿大的小麥、荷蘭的花卉,都是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它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均由合作社或專業化大公司來提供,播種、施肥、防疫、銷售,農場主一個電話就搞定。

  它是政府支持保護起來的農業。進入工業化時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下降,在產業體系中的比較優勢下降,發達國家都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以政府補貼為例,2001年,歐盟和日本的財政支農支出,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34.1%和37.7%,農業人口平均都在6000美元以上,農民得到的政府補貼分別占其收入的34%和58%。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現代農業又有新的發展。它越來越注重一體化經營,產前、產中和產後環節的聯繫日益緊密;它越來越注重高科技應用,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正推動新的農業革命;它越來越注重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持續農業的呼聲高漲;它越來越注重標準化生產,美國、日本和歐盟各國的農業標準覆蓋率已經達到了100%;它越來越注重多功開發,多功能性已經成為強化農業支持保護的重要根據。

  (二)農業現代化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農業現代化,簡單說來,就是改造傳統農業,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這裡,包括農業發展理念、生產目的、裝備技術的轉變,也包括經濟結構、組織方式和體制機制的轉變。就其轉變的程度而言,它是一場革命,是農業發展的歷史性飛躍。以土地供養能力為例,有專家指出,同樣500公頃土地,原始農業養活50人,傳統農業養活1000人,現代農業可以養活5000人。再看勞動生產率,前面已經提到,傳統農業一人只能種幾畝地,現代農業一人可種幾千畝。因此,有人說,農業現代化是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改造傳統農業,實質是引入新的現代農業要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所謂「新的現代農業要素」,照過去的理解,主要指技術。所以,長期以來,許多國家在農業發展中致力於農業機械化、農畜品種改良、化肥農藥推廣和人力資本投資。現在看來,制度同樣重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制度甚至重於技術,制度變革甚至更具決定性。日本、韓國、我國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奠基之作」,正是他們實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他們仍然背負著殖民地遺產,農業發展嚴重失衡,形成大莊園現代商品農業與傳統小農經濟並存的農村二元格局。

  至於農業現代化的具體內容,在我國,人們習慣於用若干個「化」去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把它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七八十年代,一般概括為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和商品化,又稱新「四化」。有人甚至提出「十化」、「二十化」。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進一步把它區分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應當說,這些「化」,基本與前面提的現代農業的特徵相對應。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現代化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進行的,都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英國,到2000年,農業就業人口在全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3%。美國,1860年~2005年,這一比重由60%下降到2%以下。日本,1963年~2000年,更是由76.6%下降到2.2%。目前,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例都降到了10%以內。

  世界範圍的農業現代化,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展開的。一般認為,最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是美國,接著是西歐、北歐和東亞的工業化國家。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普遍建成了現代農業。農業部選取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農業水利化程度、農業化學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業開放度和農業結構優化度8項指標,對145個國家2004年的農業現代化進行了綜合比較,結果表明,荷蘭、加拿大、愛爾蘭、丹麥、日本、紐西蘭、美國、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水平最高。農業現代化,形象地說,就是要追趕發達國家的農業,達到他們的水平。

  從發展的角度看,傳統農業都將走向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旋律。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把建設現代農業確立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陸續走上了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目前,韓國、智利等國家和地區,已經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印度、泰國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繼續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追趕。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置身農業現代化進程之外。

  (三)替代現代農業的嘗試尚未取得成功

  不用諱言,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在極大地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後果。比如能耗問題,從1950年到1985年,農業能耗由0.36億噸石油當量增加到2.6億噸石油當量,35年間增加了6.2倍,因而人們曾貶之為「石油農業」。又比如污染問題,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大量投入,對環境與食品安全構成了威脅。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就告誡人們,當心「寂靜的春天」;現在,人們更多談論的是,餐桌上琳琅滿目的東西,還有什麼能吃。

  反思現代農業的負面效應,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西方一些人士曾一次又一次嘗試替代現代農業。據我國著名農學家劉巽浩先生回顧,主要有兩次大的逆反思潮。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自然農業思潮,打出了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生物農業、超工業農業等口號,反對使用農機、化肥、農藥;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可持續農業思潮,既強調糧食安全與農村經濟發展,又強調保護資源與環境。兩次思潮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有機農業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可持續農業正式寫進了《登博斯宣言》等聯合國重要文件。無視環境問題的掠奪式農業,在發達國家正在成為過去。

  應當說,自然農業、可持續農業這些嘗試都是有益的,並且都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完善。問題在於,一旦把它們同現代農業對立起來,就另當別論了。上世紀90年代,美國140多位科學家提交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如果現在立即停止使用化肥和農藥,美國玉米總產量將減產52%,生產成本將提高61%,每個家庭購買食品的支出將增加428美元;美國農業單產將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如果要維持當前的總產量,需要新增加500萬公頃耕地。所以,前美國農業部長布茨說:在美國退回到有機農業之前,必須解決5000萬人的挨餓問題。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可想而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說得好,他說:「廣泛受到了環境保護主義者批評的建立在持久基礎上的集約農業是減緩飢餓的唯一途徑。」

  以上,可以得出結論:農業現代化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可以預期的將來,各國農業的發展都將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往前走。二、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業發展的世界性潮流,有許多帶共性的東西。但是,因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的差異,各國的道路是不同的。我國的選擇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啟示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怎麼起步、怎麼走,主要取決於它的土地資源狀況、勞動力資源狀況、基本經濟制度和工業化水平。仔細分析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技術路線而言,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一是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這種類型又叫勞動節約型,典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由於農業勞動力供給彈性小,他們的農業現代化往往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在節約勞動力上下功夫,憑藉發達的現代工業優勢,積極發展農用機械,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主要通過機械技術增加農產品總產量。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85億人,可耕地面積1.9億公頃,人均0.71公頃。它的農業現代化,從19世紀中期開始起步,到20世紀40年代初步實現。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代工業的裝備和發達的科學技術支撐,美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創造了世界上最發達、最具競爭力的農業。多年來,它的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00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達7087億美元,佔全世界的12.7 %。

  二是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這種類型又叫土地節約型,典型國家是荷蘭、日本和韓國。由於土地資源供給缺乏彈性,他們的農業現代化往往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在節約土地上下功夫,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採取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施化肥、種植高附加值農作物等生物技術,提高單產和效益。

  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一個歐洲小國,只有4萬平方公里,1600萬人。人均耕地僅0.84畝,是人均佔有耕地最少的國家之一。它在農業生產上大力推進工廠化、精準化和專業化,發展設施農業,追求精耕細作,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如:農產品凈出口世界第一,農業就業人員人均創匯世界第一,單位面積土地創匯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荷蘭的勞動力只佔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但出口的農產品卻佔到了世界市場份額的9%。

  三是土地適中、勞動力適中型。這種類型又叫中間型,典型國家是法國、英國和德國。由於土地和勞動力供給均有一定彈性,他們的農業現代化往往走中間道路,兼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提高土地生產率兩大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綜合採用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

  以法國為例。直到二戰前,法國依然是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農村人口多,農民自給自足,農業發展停滯。1950年,法國有農業人口990萬人,農業勞動力650萬人,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耕地3公頃。二戰結束後,法國採取「以工養農」的政策,促進土地適當集中、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科研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用不到20年時間,就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大國。多年來,其農產品產量、農業產值均居歐洲各國之首,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農產品加工品出口躍上世界第一。

  剖析發達國家農業的片斷,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農業現代化這條路怎麼路,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

  (二)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提出

  我國是最早提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的七屆二次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農業現代化目標。1953年,中央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宣傳提綱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和交通運輸。1963年,周恩來明確提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在「四個現代化」中排到第一位,走什麼樣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無疑是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選擇。五十年代,我們學蘇聯,主要把農業現代化理解為「集體化+機械化」。六七十年代,我們關起門來,在人民公社體制下大搞機械化和水利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既注重向發達國家學習,又強調走自己的路,著力體制改革、科技應用和結構調整。總結幾十年的經驗,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升華,標誌著我們對農業現代化的研究達到了新的認識階段和新的思想高度;更是黨中央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科學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指明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美國著名學者、現代營銷學之父米爾頓?科特勒斷言,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下一個浪潮,在不久的將來,農業經濟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

  (三)為什麼強調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一組複雜因素的複雜組合決定的。用規範的語言來表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

  這裡,僅就「中國特色」這個關鍵詞作一些分析。

  我們理解,「中國特色」,強調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在遵循農業發展的共同規律,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驗的同時,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和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走我們自己的路。

  就基本國情來看,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牢牢把握並切實解決好兩大基本矛盾:一是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18.億畝,人均1.4畝左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村勞動力平均耕地4.5畝,只相當於印度的1/2,日本、韓國的1/3,美國的1/230,有1.5億個勞動力需要走出農村,「人往哪裡去」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又一嚴峻現實。二是二元結構的體制性矛盾。我國是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最嚴重的國家,借一個外國大使的話來說,就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最大難題。以居民收入為例,2009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83年的1.7:1擴大到3.33:1,遠遠大於發達國家不到1.5:1的水平,是世界上超過3:1的三個國家之一。基於這兩大難題,我們既不能走美國高度機械化的道路,也不具備荷蘭那樣大規模發展設施農業的條件,照搬法國的做法同樣不可取。

  從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來看,用權威機構提出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結論都是:任重道遠。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1998年~2000年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測算,結果是:我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的路程,其中上海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最高,也只走完2/3的路程;其次是北京,走了3/5;再次是天津,走了一半。指數最低的是貴州,走了不到1/5。他們由此得出結論: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還有2/3以上的路程,還需要幾十年的工夫。十七大以後,農業部對2004年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國際比較,結果表明:我國在145個國家中排在第51位。單純從位次上去看,差距還看不很明白;具體到一些重要指標,對比起來更讓人吃驚。以每百公頃耕地擁有的拖拉機為例,2004年,我國僅65台,只有日本的1.42%、韓國的5.25%。這一階段性特徵,決定了我們所講的農業現代化,是要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在一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四)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怎麼走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內容非常豐富。根據近幾年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可以概括為「3363」:「三個堅持」、「三個目標」、「六個用」和「三個提高」。

  「三個堅持」,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的基本方略,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對第三個堅持,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有不少爭議,焦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同農業現代化是否相容。現在基本形成共識:家庭經營是比較適合農業發展的基本經營制度。國外也是這樣,即使在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美國、荷蘭,家庭農場也佔到農場總數的70%以上。

  「三個目標」,就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其中,第一個是前提,第二個是核心,第三個關係長遠利益。從短期看,這三大目標之間是有衝突的,比如保供給的目標高了,就可能給增收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但從長遠看是一致的,一旦農業發展因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而不能持續下去,也就談不上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了。

  「六個用」,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其中,每一個用都有既豐富又獨特的內容。比如,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就包括了新技術與勞動力轉移和精耕細作的有機結合。

  「三個提高」,就是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其中,第一個提高中的「三個化」,前面已經介紹了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提法,包括「四個化」、「五個化」等等。應當說,從技術層面看,這「三個化」是最基礎、最重要和最關鍵的。

  可以說,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要落實「3363」,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按照三步走戰略構想,這個跨越完成的時間,大體在本世紀50年代。當然,其間會出現若干個階段。據農業部2007年的一項研究,可分為夯實基礎(2007~2015)、重點推進(2015~2030)和提升跨越(2030~2050)三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將全面完成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總體上達到當時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無疑,我國農業現代化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進程,至少還要繼續奮鬥40年。即使到本世紀中葉,也只能在總體上實現農業現代化,一些邊遠地區的任務仍然艱巨。三、推動四川農業發展上新台階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四川怎麼辦?2008年12月,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決定,「要集中力量辦好關係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到2012年實現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一)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的決策過程

  世紀之交,省委就提出「挑戰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2007年5月,省第九次黨代會又提出「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同年12月,省委九屆四次全會在建設西部經濟高地的戰略決策中,把農業現代化同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統一起來,強調「三化」聯動推進。

  從「挑戰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到「三化」聯動推進,反映了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但是,對欠發達的西部農業大省來講,農業現代化確實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拿農業部的指標體系來分析,我們的農民收入等重要指標,還處在起步階段的水平。所以,當務之急是打好基礎。

  為此,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前,劉奇葆主持召開「三農」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用五年時間,切切實實使四川農業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並以「推動農業發展上台階」為總題目,擬出發展觀念要更新等11個具體研究課題,責成省委農辦牽頭,組織18個部門和單位開展專題研究。

  經過一個多月的攻關,形成了23篇調研報告。這些報告,分別從觀念、潛力、路徑等諸多方面,對四川農業怎麼才算上台階、能不能上台階、從哪些方面上台階、如何上台階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回答。以科技潛力為例,省科技廳的研究報告認為,通過優化品種、高效生產、精深加工、循環利用等技術的攻關、集成和產業化示範,到2012年,我省農業可新增產值1200多億元,農業科技貢獻率可提高3~5個百分點。

  在充分吸納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做出了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上新台階的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劉奇葆進一步指出,上台階的主要標誌是,努力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逐步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我們認為,這是符合四川實際的。我省農業現代化面臨的實際情況,可以概括為三個字:低、大、長。低,就是水平低,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以收入為例,2009年四川農民人均純收入4262元,比全國低690多元。大,就是區域差距大,成都的都市農業要不了幾年就可基本達實現現代化,而在老涼山的個別地方,至今還有刀耕火種的痕迹。長,就是路子長,總體上還有三分之二左右的路程。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慢不得,也急不得,能夠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就不錯了。

  這就是說,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正是四川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大戰略步驟,是今後幾年四川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緊迫任務。

  (二)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的目標

  概括起來是「六個上台階」。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上台階。這裡指種植業的調整。目前發達國家的種植業普遍形成了糧經飼「三元」結構,飼料作物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例高達70%。我省則是糧食播種面積佔70%。因此,《決定》提出,要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發展優質蔬菜、水果、茶葉等十大特色效益農業,建成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與供給基地。

  二是現代畜牧業發展上台階。發達的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西方國家畜牧業多佔農業的60%以上。我省是畜牧業大省,生豬出欄和豬肉外銷全國第一,問題在於國際競爭力不強。因此,《決定》提出,要新增1000萬頭生豬生產能力,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初步建成畜牧經濟強省。

  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台階。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路徑。我省農業產業化的薄弱環節是帶動主體不強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因此,《決定》提出,要培育銷售收入上億元的龍頭企業660戶、上百億元的5戶,帶動農戶達到60%,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建成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台階。發達的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我們的有效灌面只有3750萬畝,1/3還是吃李冰父子的老本,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決定》提出,蓄引提水能力要達到300億立方米,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新增高產穩產農田面積1000萬畝,森林覆蓋率要達到33%以上。

  五是農業科技支撐上台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科技進步,發達國家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機械化率都在80%以上。我省這三個指標都低三四十個百分點,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的潛力巨大。因此,《決定》提出,科技進步貢獻率要達到55%,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35%。

  六是農民增收上台階。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目標。2007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54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94元,不到城鎮居民收入的1/3,更沒法與發達國家比,還停留在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的水平。因此,《決定》提出,農民人均純收入要年均增長8%以上,在全國的排位要明顯上升。

  「六個上台階」,實質在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競爭力。其載體是項目建設。2008年初,省政府專門出台了農業發展上新台階項目規劃,涉及11個類別,總投資4000多億元,這在四川農業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三)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的對策

  近期應當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前年,省委提出大規模開展水利、農田、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四個大規模」,這是農業發展上新台階的關鍵一步。但是,「四個大規模」不可能齊頭並進。「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省水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當務之急是「再造一個都江堰」,重點解決好丘陵地區的用水問題。同時,著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再造一個成都平原」。二是大力建設現代商品農業基地。農業現代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由自給自足農業走向商品農業的過程。我省農產品商品率僅50%左右,低於發達國家40多個百分點,商品化的任務還很艱巨。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推進農業商品化,基礎在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當前,應當以園區農業和標準化養殖小區為載體,建設設施化的現代農業基地。

  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產性服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條件。我省農村常住戶中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只有0.02%,不到全國的六分之一。必須把發展農業現代服務業作為重要切入點,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發展農資配送、農技推廣、農業信息、農機作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疫病防控、產品營銷和基礎設施管護等服務。四是大力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從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規律。2009年,我省農村勞動力3800多萬人,轉移輸出2174萬人,在家務農的還有1700萬人,是美國農業從業人員的八九倍。應當堅持把勞務開發作為戰略產業來抓,技能培訓、市場開拓和維權服務三管齊下,繼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五是大力增加現代農業建設投入。現代農業離不開巨額的投入。近年來,我們的農業投入儘管呈兩位數增長,但總體水平仍然很低。解決農業投入問題,既要增加財政投入規模,包括爭取國家支持;又要整合各種財政支農資金,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更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金融資本和民間資金。

  六是大力推進農村經濟制度創新。過去農業發展靠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發展上新台階仍然離不開制度創新。前30年農業的制度創新主要是在農村內部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一步應當著力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城市大門向農民開放。

  (四)值得認真研究的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需要研究的問題比較多。

  比如,「三化」聯動問題。過去,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都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走過來的,老路肯定不能再走了。但是,現在強調農業現代化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反過來犧牲工業化和城市化,因為「三化」越來越不密可分了。從農業現代化本身來看,不僅需要現代工業來裝備農業,需要城市來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一系列服務;而且,伴隨農業現代化全過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出路還是在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當中。所以,必須強調「三化」聯動推進。這裡,關鍵是要找好「三化」的結合點,如發展縣域經濟和農產品加工業。

  又比如,工商資本進入問題。這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單純從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推動規模經營來看,工商資本大量進入肯定會加快推動農業發展上台階。如果它們來創辦龍頭企業或建立示範基地,當然值得鼓勵。問題是,一些農民在工商資本進入的過程中,正不知不覺的被擠出來。任其下去,若干年之後,我們就可能看到,一邊是比較發達的現代農業,另一邊卻是孤苦伶仃的失地農民。其實,發達國家早就注意這個問題了。丹麥現行土地法就規定,農用地只允許農民個人擁有,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股份公司擁有,不允許銀行和保險公司去買賣。

  再比如,土地規模經營問題。我省農業是典型的超小規模經營,戶均耕地僅3畝左右。在這樣狹小的經營規模的基礎上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肯定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沒有先例。日本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平均也是好幾十畝,且呈擴大趨勢。因此,必須走規模經營的路子。但是,由於人多地少、發展水平低等突出矛盾,一旦土地集中過快,集中度過高,又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從四川實際出發,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必須在「適度」二字上做文章。以平原和丘陵地區的種植業為例,可提倡發展二三十畝規模的家庭農場,實行精耕細作,發展高附加值作物。

  還比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目前全社會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市場准入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壁壘早已成為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保護本國農業的有效手段。誰再勿視這個問題,誰就一定會吃大虧。前年的「三鹿事件」,不僅毀掉了一家知名企業,而且威脅到一個產業,波及若干產業。我省廣元市發生的柑桔「大實蠅事件」,儘管與食品安全毫無關係,但是一經媒體炒作,我們的柑桔一度就賣不出去。可以想像,一旦我們的農產品,特別是豬肉、水果、蔬菜也出現三鹿那樣的事件,就可能失掉市場,三五年都恢復不過來,貽誤大好的發展機遇。(作者系四川省委農工委綜合處處長 董進智)

推薦閱讀:

智慧農業發展助推農業生產經營改造升級
專家展望中國未來30年: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TAG:農業 | 現代 | 現代化 | 農業現代化 | 研究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