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楷學習的幾個問題

關於小楷學習的幾個問題

小楷作為我國書法百花園的一朵奇葩,一方面它具有大字藝術的共性,遵循共同的「理」「法」「意」,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蘇東坡所說的「大字難於緊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筆者在近幾年的小楷學習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工具的選擇。有人說「善書者不擇筆」,其實這有一定的片面性。選擇合適的工具,一能使我們在臨帖時更貼近古人的原始書寫狀態,二能使我們在創作時得心應手。小楷用筆也是一樣。筆選擇硬毫或兼毫,筆肚豐而筆鋒健:筆肚豐,貯墨多,就不會頻繁沾墨而影響筆勢的流暢和書寫的速度;筆鋒健,就能提得起,按得下,隨倒隨起,乾淨得落。馮班《鈍吟書要》中說:「畫能如金刀之割凈,白始如玉尺之量齊」,就是說用筆要乾淨,不臃腫,不齷齪,而這跟筆鋒有很大的關係。紙以熟宣為主,因為它吸墨慢,有利於表現小楷的棱側;寫古拙風格的可以半生熟。當然生宣也可以寫小楷,但對筆墨的要求較高。說到墨,以不粘紙為要,太濃滯筆,太淡傷神。至於硯,簡單一些,乾淨,不含污穢就可以了。總而言之:作小楷,筆宜尖不宜禿,墨宜濃不宜淡,紙宜熟不宜生,硯宜凈不宜臟。

(二)取法的選擇。我們知道,小楷的發展有兩條脈絡:一個是經書,一個是名家法帖。前者不宜初學,因為那是經生所書,以抄經為目的,以速度為要求,筆法相對簡單一些,儘管它們有著書法的「原生態」。 而後者有一個「雅化」的過程,從用筆和結構都成熟了很多。至於選擇哪種法帖,主要看各人的喜好。但一個原則,不要選擇個性強烈的書風,因為它們一般具有排它性或習慣性的用筆,在我們的後續學習中,會跟其它書風不兼容。明清、元小楷都可以入門,由此而上溯魏晉,魏晉是一個繞不過的彎,「書不入晉終下品」,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橫向或縱向,增加或篆或行,或寫經或墓誌之類的趣味,由約而博,慢慢寫出自己的面目。

(三)增加書寫的靈動性。小楷最怕「上下齊平、前後一等、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所以就要增加它的書寫性、靈動性。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可以一試:

1、提高書寫速度。我們知道,小字一如大字筆畫要精到,以端莊沉著為主,但如果以慢速來書寫,可能就會顯得笨,顯得拘。《漢溪書法通解》里就說:「真書過遲,難求生活。」。慢可以寫得很靜,但也可能過靜,沒有精神。我以前寫小楷,都寫得很慢,參加中書協的一個短訓班時,劉文華主任就說,小字寫慢不是壞事,回來後我試著寫快一些,感覺全然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在熟練的基礎上,在不喪失精到的前提下,適當提高書寫速度。不過也別總是快,狂風驟雨般的激情,您得寫草書。

2、勢的連貫。一個是字內的連貫,就是筆畫和筆畫之間要有呼應。上一個筆畫的收筆就是下一個筆畫的起筆,這裡有個空中的動作,使得筆斷而意連,形離而勢貫。清蔣衡《拙存堂題跋》中說:「若逐筆安頓,雖工必呆」。孫過庭《書譜》也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這個使轉就是血脈的流動,這脈絡一通,字就動起來,活起來。啟動先生也說過:「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劃顧盼始不呆板」。所以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下行書的筆意。另一個是字外的連貫。通過上下字的大小、奇正、虛實、疏密等變化來增加整行的流動性。我們看魏晉或明清的小楷,經常運用上縮下伸,上奇下正等方法來進行變化,因字賦形,因時適變,達到行雲流水般的靈動。包世臣《藝舟雙楫》曰:「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就是一種變化中求和諧,於錯落中求流貫的效果。

3、結構的調整。前面說過「大字難於緊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除了寬綽外,小楷在結構上也有不少的處理方法:如錯位:上下結構或左右結構,兩部分作位置或角度的挪動,達到似奇反正的效果;又如強化對比,上面疏一點,下邊密一點,左撇短一點,捺再拉長一下,分割出不同的空間,造成遠勢;又如簡省一下筆畫,以點代橫或豎等,點在小楷用得比較多,變化也很多,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感覺。但不可用得過多,會顯得碎。小楷的結構還有不少的方法,大家一起慢慢總結吧。4、章法上。小楷的章法跟大字一樣有三種:有行有列,有行無列,無行無列。我傾向第二種,再加上上齊而下參差,空氣自然流動,再加上紅色印章的調劑,效果是不錯的。現在對形式的翻新,手段越來越多,多看作品集,多嘗試,就會學到更多的章法

推薦閱讀:

規範 | 關於男西服的對條、對格
關於英國FCA監管牌照,你究竟了解多少?
關於更年期的那些事兒,一定要看看!
關於紅顏和藍顏那點事
關於,時光里的印記

TAG:學習 | 小楷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