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務,「有為」自然「有位」
本報評論員練洪洋
2011年,廣州做出全面推進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的部署,此後,政府購買的社工服務深入到廣州各街道、社區。3年過去了,記者走訪發現,新入職的90後社工處於「收入不高不低,前途似有似無」的尷尬處境,不少人考慮「改行」或者「跳槽」。
社工被認為是以專業、柔性的方式,幫扶處於困境中的社會成員,藉以彌補政府公共服務不足的一個群體。從這個視角切入,社工就是一種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黏合劑,或者說是緩衝地帶。在香港,500~1000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社工,社工服務涵蓋教育、社會福利、文化及康體、醫療等,儼然成為公共服務的航空母艦。
作為舶來品,「社工」早在20多年前就進入了中國。1987年,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地位得到民政部、國家教委等有關部門的確認。如今,我國開設社工專業的高校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5月,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六類人才隊伍之一。應該說,社工職業前景是美好的。由於引進時間不長,本土化之路難免磕磕碰碰。投射在社工身上,社會認知程度低、物質待遇不理想、社會地位不高、發展和提升空間不大,是困擾社工的幾大陰影。
若以全面推進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算起,廣州推行社工服務只有短短3年,仍屬試驗、探索階段,種種不足,在所難免,無法與運行機製成熟的國家或地區相比。作為入行的年輕人,對此要有正確認識與良好心態。社工是一個朝陽職業,隨著「政社分開」向縱深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契約化是大勢所趨,作為承接公共服務外包的社工行業,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潛力(僅居家養老服務,未來就是一塊大蛋糕)。社工是新事物、新職業,從業者不妨將眼光放長點,對困難看淡一些,多點耐心、多些堅守。有為自然有位,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自然就有好回報,很多時候影響事業發展的不是「壞職業」,而壞心態。
同時,社工也需要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適。社工的職業特點決定,它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義工或志願者,而是與律師、會計師一樣的專業人才,一樣拿著報酬工作,但又不是普通職業。專業之上,社工還必須具備超乎一般職業的價值觀(利他主義、人的價值與尊嚴等)和特殊專業倫理(承諾、尊重、保密、個別化等)。正如一位資深社工所言,「做社工憑的是一腔熱血,是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考慮怎麼掙錢是做不好的,做這一行也掙不了大錢」。也就是說,干社工得有一種服務社群的利他主義精神,否則還真干不好、幹不了。
作為公共服務購買方,想讓社工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對專業人才有吸引力的職業,光有說教是不夠的,穩定的、體面的收入必不可少,物質保障是職業聲望、社會地位不可或缺的前提。無論是採取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一買一賣,還是多條腿走路,「輸血」、「造血」並舉,改變社工待遇偏低現狀都是必要的。經濟保障之外,再談其他方面的滿足——如社工的自我實現,才有基礎。
推薦閱讀:
※自然水法歌。論「城門」。安墓秘訣
※自然通透 只「妝」美麗 不要痕迹
※法國雕塑家馬約爾的雕塑作品猶如自然生態在歌唱,美到震憾!
※中國最好的動物園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