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佛法把中國傳統文化大幅度提升了

凈空法師:佛法把中國傳統文化大幅度提升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來佛三聖表法:自己決定有把握往生,不能靠人助念

  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一十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從念老的註解看起:

  【解】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贊凈法之普被,首在著眼於凡夫。

  「凈法」是凈土法門。它是普被群機,從上上根等覺菩薩到無間地獄,能夠平等得度,這是所有法門裡頭沒有的。所以它著重在凡夫,說這個經彌陀無盡的慈悲,特別為六道凡夫說的,著眼在普遍,我們凡夫有份。

  【解】丙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承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

  這是上上根人,這是讚歎法門的深妙。法身菩薩才知道,法身以下的,菩薩、聲聞、圓覺都不知道,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佛常講上上根八地以上。《華嚴》將菩薩分為五十二個等級,最高的是佛,下面五十一個階級都稱菩薩,八地以上就是最上面的第四等,從上面往下看,可見得距離佛陀所證的境界很接近,他們這些人了解。

  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聲聞、圓覺對這個法門懷疑,這個懷疑我們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為什麼懷疑?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行證果都非常困難,才能向上提升一步;這個法門怎麼可能在一生當中(往生他說還有可能),往生到極樂世界證得的地位,跟法身菩薩平等。這他就想不通了。特別是什麼?五逆十惡的眾生,這都是要墮阿鼻地獄的,怎麼可能在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懺悔、認錯、後不再做了,「信、願、持名」,十念都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叫人很難相信

  那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真的是八地以上了,絕對不是普通人。所以這個法門說微妙,八地以上菩薩他們知道,說普遍無間地獄眾生都有份。

  實際上來講,這個法門很難遇到,你要不相信,你就看我們現前,現前全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這麼多佛教徒裡面,修大乘的人有多少?十分之一都不到。大乘裡頭遇到凈土的有多少?遇到能相信的,肯「信、願、持名」的有多少?你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沒幾個人了,這叫難信之法。這真難信!

  能信,難信能信,大乘經裡頭常說,這釋迦牟尼佛常說,凡是能信的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得無量諸佛威神的加持,他能信了。這是佛把這樁秘密揭穿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掌握這一次的緣分。

  ……

  來佛寺三個人走都是這麼自在、都是這麼瀟洒,不需要人助念,這是給我們表法最重要的一種:我們自己要決定有把握,不能靠人助念助念可能還會產生障礙,人多口雜,每個人磁場不一樣,不是好事情。所以你看人家選擇晚上走,大家都睡覺了他走了。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老和尚走了。三天之後,全身柔軟,滿面笑容,佛陀給他的任務完成了。所以這個法門:

  【解】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

  這個法門就是凈土念佛法門,只要有緣遇到了,「五經一論」當中,任何一種你遇到了、聽到了,你歡喜,你能夠接受,你就是凈宗有緣人;真正發心,那你就是凈宗的當機人,佛這個法門就是為你設立的,就是為你建的。真正發願往生,這叫報佛恩

  ……

不善」的念頭就是現在講的「病毒」

  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告訴我們,「以心控物」,這是最新的科學。「控」是控制物質。誰能控制物質?念頭能控制物質。這就是教導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要真、要清凈、要善。純凈純善這個念頭好,所有物質現象都好;如果念頭不善,染污的念頭,惡念頭,對我們整個身體,會造成疾病,這是細胞帶著不善。「不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病毒如果已經有這些細胞,懂得這個道理了,把念頭換過來,不需要用醫藥,你所有帶病毒的細胞,很快恢復正常

  現在這些科學家,就在大量收集這些證據,來支持他們「以心控物」的理論。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個二三十年,這個理論會被所有科學家承認,我們這整個地球都會產生變化。人心向善,不能有惡念,惡念傷害自己;讓念頭純凈純善,身體就純凈純善。我們居住的環境,這都是物質現象,我們念頭轉,整個物質現象跟著我們轉。

我學佛六十五年,三十多年後才回頭專學凈土法門

  下面這句話非常肯定,你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是這一生,你聽到這一句佛號,或者自己念這一聲佛號,或者看到阿彌陀佛形象,你知道這是阿彌陀佛,阿賴耶識裡頭就種下種子。這個種子無論經歷多長的時間,將來遇到緣他就起作用,所以大乘經教裡頭跟凈土有緣的眾生就太多了。

  【解】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

  「或高或下」,「高」是上上根人,「下」是下下根人。「或聖或凡」,「聖」,修行證果的人,「凡」是六道凡夫。乃至或者你相信,或者你懷疑都沒有關係,信也好,疑也好,只要你心裡頭落了阿彌陀佛這個印象,這叫阿賴耶里有種子了,甚至你讚歎或者毀謗,毀謗也有緣,你已經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已經在阿賴耶識裡頭變成種子了。

  【解】知有彼佛,便成善根 。

  這一句話作了總結了,知道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就種了善根。

  【解】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不一定是在什麼時候再遇到這個緣,這個緣就起作用了。

  【解】至於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

  我們現前在這個世界,哪一種人是當機?這一生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叫當機

  下面的解答:

  【解】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都不分,祗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

  你真相信,你對他沒有懷疑,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老師苦口婆心地勸我,他說:你看,歷代多少名人,這歷史上留名的;多少大德,他們都相信、都發願,都往生了,我們為什麼不信?看到這些榜樣我們就應該生起信心,縱然這不是真的,我們上當受騙,我們被他騙一次也不妨!李老師這樣勸我,我相信,感謝老師這樣勸勉,但我還不想往生,對凈土經典還沒產生興趣,心目當中都是大經大論。那個時候我學《華嚴》,實在講在《華嚴》的末後真相信了,為什麼?文殊、普賢這是華嚴的三聖之二。華嚴三聖:毗羅遮那,文殊,普賢,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我相信了,看到這個經文相信了,不再懷疑了。如果沒有看到《華嚴經》是這麼說,疑沒斷,我怎麼學的,我在那時看過《印光大師文抄》,看過「彌陀三要」,就是《要解》、《疏鈔》、《圓中抄》,對凈土讚歎,但是自己對大乘經教很嚮往,不知道這是大乘經教的精華啦。老師那個時候教我,沒有像我現在講的這麼詳細!要是像我現在講的這麼透徹的話,我早就相信了,經教要不能契入,沒有真正通達,這種難信之法怎麼教人那麼信了之後,尤其是晚年專修專弘,這個對於許許多多同學增長信心。我從《華嚴》、從《法華》、從法相、從性宗回到凈土,那些大經大論不是不知道,都曾經涉獵,最後涉入到這一門,不再去走彎路了。我學佛六十五年,三十多年才回頭,最近十年的時間就專在這部經上,對這部經非常歡喜,所以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解】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只要遇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信了之後,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從願起行,「行」就是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解】「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這樣的人個個往生,一個都不漏,要把自己日常瑣碎的事情打發得乾乾淨淨,不再操心,不再牽掛,一心一意只求凈土。我來到世間幹什麼?就是到極樂世界去。不放下不行,不放下那是障礙,所以障礙統統放下,發菩提心就是真信、真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解釋的。「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生凈土。這個一段,「所被根機,」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學裡頭的內容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全部能包括他們

  下面是概要第六段:

  【科】六,藏教所攝。

  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二百一十一頁倒數第三行。

  【解】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

  這都是祖師研究經教用的一些規矩,很有系統、有次第的給我們介紹,讓初學的人感到很方便。

  【解】知此,則有助於理解全經。夫一代聖教之判分,諸家有異,撮要言之曰,

  自古以來,講經弘教的這些大師,他們見解並不完全相同,志趣也不一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內容太豐富了!好比一個完整的大學,裡面什麼科系都有,絕對不是一個人統統能學的,我們只能在這麼多當中選擇幾門。好像念大學,不能把所有科系都念完,只能選擇一、二個科系;佛法亦如是。它這些經教愈分愈細,細心去觀察,佛所講的這一切經教,包括今天全世界大學裡頭所有的科系,而所有大學裡頭的內容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全部能包括他們

  海賢老和尚這一句,「我什麼都知道」,這句話裡面味道很深吶!什麼都沒學過,什麼都知道,這裡頭有深密,不是秘密,深密!太深了。換句話說,上、中、下根人都不知道,只有上上根人佛法沒有秘密,是你的智慧功夫達不到,這功夫講定力,你不知道!

  佛法教學自古以來,多少大德不認識字,像惠能那種人不少!惠能出名了,怎麼出名?因嫉妒而出名,他要不是被人嫉妒的話,誰知道?!各人緣不一樣,他必須避免嫉妒障礙,到獵人隊里躲藏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對這樁事情淡化了,大概嫉妒障礙的人也有很多不在了,他出現了。出現了又巧合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也不是普通人,應該像舞台表演,能大師唱主角,他來唱配角的,這台戲才演得好、演得出。印宗法師當時在嶺南現在廣東這一帶,大法師,沒有人不知道的,講經教學,惠能知道時節因緣到了,離開獵人隊,到現在的廣州光孝寺,印宗正在講《涅盤經》,他坐在最後一排,看到有兩個出家人不好好聽經,起妄想,看到外面風吹到帆:一個說風動;那個人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兩個人吵得誰都不肯服輸,惠能大師看到兩個人相爭不下,告訴他們: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把兩個人說服了。印宗這堂課講完了下台之後,看到這幾個人說話,問他們在說什麼,這一問的話,印宗很聰明,聽說第六代祖師隱居了很多年:是不是您?請把衣缽打開來我們看看。惠能出家,印宗法師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度完了之後,印宗拜他為師父,傳法師。他們兩個是這樣的關係,互為師徒,說傳法,惠能是師父,他是法子;那剃度,印宗是剃度師,他是徒弟,真不容易。能大師在當時教誨大眾,在他會下明心見性,達到他相同的境界四十多。在過去都是單傳,就傳一個;到他這個地方,禪宗真正興旺起來,往後再沒有這個盛況了,六祖以後有法師成就,大概二、三個,四、五個,再就沒有了,沒有像他會下四十多個。

華嚴 「十門開啟」、天台 「五重玄義」的判教最受大家認同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我們中國祖師建立的宗派,華嚴、賢首宗、法華、天台宗、凈土,這都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從印度傳過來的法相唯識,玄奘大師傳來的,玄奘的學生窺基,在中國是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師;性宗是印度傳過來的;禪宗也是達摩傳過來。

  所以在教下,判教這些大德很多,可是最著名的,也就是判得最好、最方便的,大家都認同的無過於天台跟華嚴。華嚴的五教,十門開啟,華嚴賢首的;天台智者大師的四教,藏通別圓,五重玄義,非常受後代講經教學法師所遵循的

  【解】三藏、二藏,五時、二教與四教、五教。凡釋經者,須先判明。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二藏中屬菩薩藏。

  三藏是「經、律、論」,現在的《大藏經》是這樣分法,就是分為三部分,二藏是外國傳進來的,就是大乘跟小乘,菩薩藏跟聲聞藏,二藏裡面這部經是菩薩藏,是大乘不是小乘。

  【解】五時中主要屬方等時。

  實際上後頭我們會學到,它五時都通。

  【解】二教中屬頓教。四教五教中屬圓教。

  【解】甲 三藏。藏者,《大乘義章》雲「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

  經文,文裡頭有義,有義理,稱它為藏。

  【解】一經藏,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

  我們通常省略,把「契」字省掉了,就稱經。「契」,上證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經典才產生作用。理論正確,不違背真理,也就是事實真相。同時要適合聽眾的程度,下根人說得太深了,他聽不懂;上根人說得淺了,他不滿意。所以一定要適合聽眾的程度。這個教學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它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程度是整齊的,所以好教。佛講經聽眾是四面八方來的,有程度很高的,有很低的,佛有本事,「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都聽得歡喜,每個人都聽懂,深的人聽他講很深,淺的人聽說很淺,這是本事,這一般人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開悟的人就能做到

  那換句話說古時候講經,給經做註解,這個註解能流傳到後世,到現在還被人尊敬,什麼原因?他開悟了他要不開悟說不出來,他要不開悟寫不出來,他寫的東西流傳到現在,你看,深程度人看得有味道,他看得深;淺程度也有味道,他不寂寞,他能看得懂,妙在此地。

  中國文學名著四大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大小說能攝受人,可以讓人看幾遍?頂多十遍,讓你看十遍之後再不想看了,那就很難得了,能叫你看十遍。

  這一部佛經,真的,你從開始學習,到你活到一百歲老死,還津津有味,還天天不斷,這個攝受力量多強大!為什麼?愈看愈有味,遍遍不一樣,活的。祖師當年講經講活了,用文字來寫寫活了,為什麼?他們真正懂得自性,自性無一物,從自性流出來的就是無一物。起作用呢?一切法都在裡頭。「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佛四十九年無說,無所不說,這是一般人很難體會的。所以佛慈悲,佛法傳給你不是有言有說的,有言有說是有盡的,是有局限的,那不算慈悲;佛傳給我們的,是無言無說的《無量壽經》,那是什麼?是自性的《無量壽經》。這個東西可以把自性《無量壽經》引發出來,讓我們自性《無量壽經》跟這個經本融合成一體,妙!

佛法把中國傳統文化大幅度提升了

  這種教學的理念跟方法,全世界沒有,沒有第二個人。佛傳到中國,中國人很聰明,儒接受了,就是「戒、定、慧」;道也接受了。湯恩比過去有讚歎,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法,印度的,中國人能接受,中國人喜歡學習,而佛法大幅度把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了,我們用大乘理論方法來講四書五經,它真有味道。可以把四書五經講得像《華嚴經》一樣的精彩,意境不一樣,所以經論裡頭的義趣無有窮盡,不要說一輩子學不完,生生世世都學不完,為什麼?自性是沒有邊際的。自性沒有限量,到明心見性就明白了,沒有限量。自己的心「清凈、平等、覺」,裡頭沒有一念,沒有一個念頭,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能解一切法,能說一切法,能修一切法。

  經藏,這契經。

  【解】二律藏,梵語毗奈耶,此雲調伏。

  【解】三論藏,梵語阿毗達摩,此雲對治。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

  二藏就是聲聞、菩薩。

  ……

大、小乘之分,小乘是顧自己,大乘是顧眾生

  求解脫是共同的目標,「解」是解除煩惱,習氣;「脫」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生死,這是學佛的人共同追求的。但是這裡面有一些人自利,完全是顧自己,沒有顧及到別人,有一些心地慈悲他顧及到別人。所以大、小乘之分,小乘是顧自己,大乘是顧眾生

  【解】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即聲聞藏與菩薩藏也。聖教雖眾,不出此二。(緣覺攝歸聲聞,故止二藏)

  所以只有二藏,沒有說三藏。就是聲聞藏與菩薩藏。

  【解】《凈影疏》云:「龍樹云:『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

  經是阿難復講出來的,阿難在佛的弟子當中,記憶力最好,我們中國人講「一聞千悟」,他有這個能力,聽一遍一生都不會忘記,能夠原原本本把它宣說出來。所以,集結經藏的時候,他變成主要的一個人。在小乘,集結小乘,也是他說出來的,迦葉尊者跟五百阿羅漢為他作證,五百阿羅漢、大迦葉尊者在聽,沒有一個反對,這才把阿難所說的寫出來,變成經本;如果有一個阿羅漢提出意見說這個我不清楚,這個我沒聽說過,就得刪掉,所以把關非常之嚴,小乘結集。文殊、阿難在鐵圍山,這是大乘的結集。文殊菩薩與法身大士給他做證明,像《華嚴》這一會,是釋迦在定中所說的,不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凡是參加這個法會的,全是法身大士。那阿難是法身菩薩示現的,他不是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阿羅漢他就入不了大乘。

海賢老和尚是表演《無量壽經》的

  【解】「《地持》亦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

  這是先把佛法的目的說出來了。

  佛出現在世間,講經教學只有一個目的: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沒有別的,就為這個。什麼是苦?六道輪迴苦,十法界雖好一點不究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佛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為,完全是看到眾生苦,他來幫助你離苦得樂,所有一切方法都是為這一個目標,給我們做榜樣,他把他所說的統統做出來了

  像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我看他的光碟,他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理論、修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都做到了。那個光碟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生活化了。他生活雖然艱苦,貧窮,他活得多快樂、活得多幸福、活得多圓滿!天天歡喜,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許許多多人學《無量壽經》是在經本上,是在口頭上,沒有變成生活,沒有變成工作,沒有變成處事待人接物,老和尚全給我們表演到了。所以我說這個光碟是我們《無量壽經》的總結,要把它當作經來讀。他的光碟五十多分鐘,不到一個小時,一天看三遍,看一年,就三千遍。三千遍,你要是用清凈心、恭敬心、真誠心,去看,你就成就了。你再回頭來看《無量壽經》,字字句句就放光了,然後你對老和尚佩服五體投地,對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得受用。一年時間,每天這三個小時,一年別中斷,一年之後超凡入聖

  我們在這裡看到,阿難,你看集結聲聞藏的時候他參加,集結菩薩藏的時候他也參加。集結聲聞藏沒有問題,集結菩薩藏這法身大士。那麼阿難的本地,我們就明白了,在世尊法會裡頭,他示現的身份是初果聲聞,實際上?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再來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這一次是來表演的,不是真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做給我們看鼓勵我們的,你看我也是個凡夫,一生能成就,你們也能成就,是表這個意思的。

  ……

  阿彌陀佛無邊願海就是四十八願,「道」就是理論跟方法。所以這一部經,是全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大小乘經典裡頭;咱們講《群書治要》這是治要,精華的精華。特別是今天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海賢老和尚的表法就表這個法,所以他必須要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個問題端上檯面了,他來表法給大家做證明,真的不是假的,表完他走了。我們有幸,遇到會集本,遇到黃念祖的集注,他這個註解也是集大乘,裡面用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經是會集,註解也是會集。確實能度世尊往後九千年的末法眾生,所以佛找海賢來表法,慈悲到極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41集2014年4月30日講於香港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十二屬相文化
【中國傳統年畫珍賞】高密木版年畫
中國傳統制度2000年沉澱的精華與公司治理結構改革
中國傳統婚俗面面觀
四大傳統節日,盡顯中國傳統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佛法 | 凈空法師 | 提升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