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除了表義,還有其它玄機!

在當今世界上眾多文字產生以前,數千年前產生了三種最古老的文字,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三是中國3300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這些古老的文字都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後都發展成為表意文字。隨著歷史的演變,兩河流域的楔形字和古埃及的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風塵中湮滅。漢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卻演變成為現代漢字,是古文字中僅存的一種,仍然保持著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能綿延幾千年,承擔起漢文化載體的功能。

一、倉頡傳說與漢字起源

有人認為,在漢字產生之前,曾有過一些過渡階段。起初是伏羲氏創作八卦符號用來反映客觀世界。其後有神農氏結繩記事,由於不能適應日益繁多的事物,巧飾作偽的事也逐漸萌生了。至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萬民由此得到督察。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法,古文獻中也有一些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但結繩只能起到幫助回憶的作用,本身不可能獨立地完整地記錄事情,不具備文字的性質。刻契是在木版或竹片上刻些缺口或其他記號。木契上的簡單刻劃,只起幫助記憶的作用,當然不能算是文字。不過,契刻的這種形式,可能是最早的文字書寫形式之一。

3300年前,商朝留下的甲骨文字,是較為成熟的文字,說明在甲骨文寧形成之前,必然是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器物上所刻劃、描畫的符號,比較簡單,大都是幾何形符號,有的是象具體事物形象的符號。這些圖畫文字應該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二、「六書」與造字之本

關於漢字的創作方法,古人有「六書」的說法。「六書」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六書」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編纂的《周禮·地官·保氏》。後人有「三書說」、「新六書說」等。「三書」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互相聯繫,互相配合,互相補充。

在各種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古老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構造出來的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漢字,是後來漢字造字的基礎。指事一般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會意通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起來,形聲字的多數形旁和很多聲旁也是象形字。東漢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把實物的外形輪廓勾畫出來,文字像實物的形狀,以形表義,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麼。如「龜」是烏龜的正面形象,「人」是人的側面形象。象形只求「象物之形」,正寫、側寫都可以。有的時候,不畫實物的整體,只畫具有特徵的一部分,看的人也知道它指的是什麼,例如「牛」字像牛頭,「羊」字像羊頭。有的時候,只有把連帶的東西一起畫出來,才知道畫的是什麼,如「齒」字連嘴一起畫出來。有的象形字則以抽象化的象形形式形成,如草、木、禾、竹等字。漢字里象形字不多。《說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個。漢代以後,只造了「傘、凹、凸」等少數幾個象形字。

指事字有時表達得不清楚,於是古人又想出了一個造字的辦法。這種造字辦法叫會意。許多會意字是很有趣的,這也是後世文人墨客以字作遊戲的基礎。會意字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物形體會合起來,從它們的聯繫或配合中表示出一種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義。「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個光明的「明」字,「鳥」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個鳥叫的「鳴」,把「刀「牛」「角」三個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個解剖的「解」字,都是會意。會意法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中收會意字1167個。後世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也多用會意法,例如灶、塵、國、仁、弄等。

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組成。形旁表示形聲字的意義,聲旁表示這個形聲字讀音。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屬於心理活動,「刃」是聲旁,表示「忍」的讀音。形聲字有表聲成分,造字方法又簡單。選擇一個同音或近音字作聲旁,再配上一個合適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個新字來。形聲字因此大量產生。

三、甲骨文的發現

漢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是漢字的主要字形,除此以外,還有兩種輔助性字形,即草書和行書。

甲骨文最初發現於清末光緒年間。1899年,北京城裡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病,他到處求醫找葯,後來延請太醫診治。太醫診脈後隨即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有一味是醫生經常用以澀精補腎的中藥「龍骨」。王懿榮打發家人到一家明代開張的老中藥店「達仁堂」按方抓藥。家人買回葯以後,王懿榮親自開包一一審視,無意中發現葯中的「龍骨」上刻有一種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認識的文字。王懿榮平素喜好金石學,精通銅器銘文,對古文字學有較深的素養和造詣,這一偶然的發現,他立即悟覺此味「龍骨」決非一般藥材,於是他又派人到藥店查問「龍骨」的來源,並將藥店里所有帶字的「龍骨」全部買回。這一事情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尤其是研究歷史的不少學者對此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人們才得知,北京城裡幾家著名的中藥店,凡是「龍骨」這味藥材的貨源,幾乎都是河南等地的藥材經紀商販運進京的。這些所謂的「龍骨」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種地時偶然發現的,農民們以為是中藥「龍骨」,就賣給了當時的藥材商販。藥販們也一直把這些甲骨當中藥「龍骨」來收購。後經王懿榮等學者的精心研究,初步斷定這些東西根本不是什麼「龍骨」,上面刻畫的歪歪扭扭的東西應當是比當時已知的各種古文字還要古老的一種文字。於是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人們發現。因為這些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後來人們稱之為「甲骨文」。

四、字形的演變

如果說甲骨文是占卜文字,那麼金文則是祭祀文字。金文是指殷商、周、春秋戰國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青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或「吉金文字」,此外,也稱之為「鐘鼎文」、「銅器銘文」。稱之為「鐘鼎文」,是由於這種文字主要鑄刻在鐘鼎上。古代青銅器有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和日用器具等多種,一般分為禮器、樂器兩大類,其中禮器以鼎的形式居多,樂器以鐘的形式居多,故「鐘鼎」便成了古青銅器的總稱,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統稱為「鐘鼎文」。商周銘文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吉祥、勉勵或慶功的話。金文是上承甲骨文、下開大小篆的一種字形結構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所不同的是,文大多是用模子鑄的,鑄時先把字刻在模兒上,可以細細加工,所以筆畫粗壯、圓轉,字的大小比較勻稱。春秋時代的《齊侯鍾》鑄刻有銘文492字。

金文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稱強,字體各有異同,統稱之為古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字體叫做籀文,後又稱之為大篆,字體比金文更為工整。秦時的石鼓文是為大篆的代表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下令全國統一文字,明確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字體。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字體較大篆省改,並淘汰了甲骨文、金文中眾多的異體字。小篆字體筆畫圓轉流楊,較之大篆更為整齊。秦始皇東巡時,所立的泰山刻石等秦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字體就是小篆,相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

秦時又產生了隸書。秦隸唯求簡易,漢隸講求波勢、美觀、工整。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故後世稱之為「隸變」。漢初,又由漢隸演變產生了草書字體。草書字體形式較多,但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的出現,表明了人們將漢字字體進一步簡化的願望,但由於草書字體較難辨認,因此,不能廣泛使用。漢末又出現了楷書。楷書也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楷書改變了漢隸的波折之勢和挑法,筆畫平直勻稱,字體明晰方正。由於楷書容易書寫,便於辨認,字體規範,形成為真正的方塊漢字,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因而成為一種通行的漢字。

五、漢字的構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塘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塘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這個故事說明了漢字的字形特點。漢字的筆畫就是構成漢字的書寫線條。寫字時,從落筆到起筆所寫的線條,叫一筆或一畫。漢字的基本筆畫有八種,這些基本筆畫,由於受位置和比例的限制,常有變形。絕大多數的漢字不止一畫。寫字時,哪一筆先寫,哪一筆後寫,都有一定的順序。寫字時筆畫的順序,就叫筆順。要寫好字,還要安排好字的間架結構。所謂間架結構,指的是筆畫之間、偏旁之間的搭配關係和組織原則。漢字繁多,千姿百態,筆畫有多有少,偏旁各式各樣,要把一定的筆畫和偏旁納進一個方形里,並使之勻稱、美觀,這就要求處理好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和偏旁的寬窄、大小、高低、疏密、斜止、爭讓、主次、向背等矛盾。這些矛盾處理好了,筆畫和偏筆就能各得其所,整個字就會成為和諧完整的統一體。

寫單體字時,要注意把握重心。所謂重心,就是支撐字的分量的中心點或中心線。重心找准了,安排筆畫就有所遵循。掌握好重心,就易於把字寫得端正平穩,避免偏癱現象。有些字,其重心貫穿在一個字的中豎上,還有些字,其重心貫穿在撇捺交叉處,這些字的重心都容易確定。字形偏側的字,只要掌握好重心,就能斜中取正。筆畫要勻稱,根據筆畫的形態、大小和位置,寫字時做到比例均勻,筆畫分明而各得其所。筆畫勻稱了,就給人一種端正穩重之感。

六、文字中的玄機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生下來就有一塊玉,這是他的命根子。不料,有一次,這塊玉不知怎麼弄丟了,弄得賈府上下不安。為了找到這塊寶玉,賈府管家林之孝就去大街上找那擺攤測字的劉鐵嘴測字,結果拈得一個「賞」字。劉鐵嘴說:「丟了東西不是?『賞』字上頭一個『小』字,下面是一個『口』字,說明這件東西嘴裡放得,必是珠子寶石。並且『賞』字下面是一個『貝』字,拆開不成一個『見』字,可不是不見了?因為上頭有個『當』字,快到當鋪里去找。『賞』字加『人』字,就成了『償』字,只要找到當鋪就有人,有了人便贖了來,可不是償還了嗎?」 殊不知這塊玉大有來頭,卻是那女蝸補天留下來的,如今俗緣已滿,被一和尚押著遣回天界。直到後來才有人明白,原來是和尚搗的鬼。自稱劉鐵嘴的測字先生終究沒有測對,那「賞」字拆開不正是「尚」和「貝」嗎,不就是和尚拿走了寶玉么?

小說中劉鐵嘴所用的就是測字。測字就是把字體拆開其偏旁點畫,並參互其他字,加以離合發揮,以判斷吉凶的方法。隋代稱為「破字」,宋代稱為「相字」。測字在古代和其他算命、看相一樣,被稱為方術、方技,為古代占卜法的一種。

在古代,文字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古時候的人們認為,文字是聖人創造的。古人還設想了倉頡造字的種種情景,把倉頡進一步加以神化,把倉頡當做聖人來頂禮膜拜之事一直延續著。在宋代,對倉頡的崇拜很盛行,一些書吏甚至把倉頡敬稱為「蒼王」,並用小木龕供奉,叫做「不動尊佛」。

不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文字本身也被賦予了神秘的力量,認為文字中蘊含著命運的樞機,或者預示著神鬼的意志。 通過解拆字形,可以預測吉凶和決定宜忌趨避。在巫術中,巫醫甚至以字元化灰代葯。《指迷賦》中說:「字,心畫也。心形如筆,筆畫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貴賤,定平生之禍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貴貧賤,榮枯得失皆於筆畫見之。」 不僅文字能預示禍福,文字的分合也會產生忌諱。畫從心出,字與人的內心世界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因而從字中也可推測人的精神面貌及內心世界。漢朝文學家揚雄說:「言者,心聲也;書者,心畫也。」一個人的稟性善惡,都可以從一個人書寫的字中看出來。「心正則筆正,心亂則筆亂,筆正則萬物咸安,筆亂則千災競起」。既然文字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那麼一些人利用漢字及其離合來預測吉凶,則是很自然的事了。

同其他術數不一樣的是,測字所依據的是漢字,其他術數形式,如星命、相術等在國外也有,測字所依據的漢字是方塊字,是其他拼音文字的國家所沒有的。因此,測字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出現這種特殊文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漢字的形體結構。漢字是表意、表形文字,其結構形式可以分為獨體和複合體。獨體不能再分,複合體則由一些獨字依照某種形式組合而成。無論獨體字還是複合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由點、畫等基本構件按照某種順序和方式組成的。點畫、部件之間可以分開、離合,從一個字的整體中分離出來的部件也可以成為另外一個新字,一個字的某個部件和另一個字的某個部件相結合也可以構成一個新字,如「皇」字的上半部與「帝」字的下半部就可以構成另外一個新字「帛」。同時,部件與部件、字與字之間,只是存在著微小的差別,如筆畫的長短,某部件的位置不同,如「土」與「士」,兩字只存在著細小的差別。一點和「大」字之間的不同組合,可以構成不同的字,如太、犬等。

七、「枼子格」的故事

測字術最早萌芽於秦漢時期,成熟於唐宋時期。據《北夢瑣言》記載,唐朝宗室李暠想舉事,欲召楊德輝從之,楊不知此去凶吉如何,就去問玉局觀老道。老道要他在地上寫幾個字,楊就在地上寫了「北千」兩個字。老道把兩個字合在一起,成為「乖」字,就斷言說此去不吉。後來果然李暠被擒,而楊德輝倖免。還有一個故事說,唐太宗有一次曾問僧一行唐朝存國的年數,一行沒有直接回答,只向太宗進獻了「枼子格」。「枼子」分離開來就是「二十世李」,預言唐朝存國一共二十代。

北宋時期,測字術發生了重大變化。邵雍依據自己的「先天學」體系,撰成《五行六神員訣》等書,將陰陽五行、六神、八卦等學說全都納入測字術,並創「觀梅」測字法。在神秘哲學的理論導向作用下,人們對文字的敬畏和崇拜達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到處充滿著文字迷信。兩宋時產生了專門以相字為生的相士,南宋的謝石以測字得到宋徽宗寵信,他給公卿相字,每一字要一萬錢。從軍國大事到民間尋物等小事,都要去測字。如宋朝末年大旱,大臣討論改元,開始擬為「大成」,神宗說不可,因為成字為一人負戈,不吉利。大臣又擬改「豐亨」,神宗又反對,因為「亨」字為子不成,最後才選定年號為「元豐」。從測字的本身來看,這時測字的一些方法已完全具備,如增筆法、減筆法、一字拆數字、數字合一字等。《永樂大典》載有《神機相字法》,一名《景齊字至理集》,為陰陽秘記釋字神機之書,其作者景齊可能是兩宋之間人。

唐宋以後,測字更為普遍,在民間尤其普及,對疾病、尋物、科考、六甲等事,均要占卜測字。測字也成為一些落魄文人糊口的生計。如《儒林外史》記載說:「王冕到了此處,盤費用盡了,只得租個小庵門面屋,賣卜測字,也畫兩張沒骨的花卉貼在那裡,賣與過往的人。」清初學者周亮工寫過《字觸》一書,輯錄歷代文獻中的拆字事例,分部加以敘述。另外清朝程省曾著《測字秘牒》一書,總結前人經驗,評論測字方法,他們兩人都有豐富的測字實踐。

八、離合增減測吉凶

分拆字形是測字的基礎。分拆字形的基本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字形簡單地拆開,一字分拆成兩字或數個字。如把「春」字分拆成「三日人」,「解」字分拆成「牛角刀」。「干」分拆成「十一」,可以用來說明時間,如問壽,可以說還有十一年之壽;如問行人歸期,可以說還有十一天回來;如問疾病的愈期,也可以說十一天內將好。測字中,有時候所寫之字與要測之事並不是完全吻合,就需要加字或者筆畫,使所寫之字與要測之事聯繫起來,達到預測人事吉凶的目的。還有一種加字測法,是借用旁人言語及萬事萬物,清代程省把這種測法稱為「假借測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增加測法。

利用字的象形、諧音等來預測吉凶的測字方法稱為「相似測法」。相似測法則是根據字的相似特徵形成新的字,再據此去拆解。漢字有字形相似的特點,有些字之間只有細微的差別,如土與士、此與北、此與比、毛與手、任與住、布與有、角與用、瞻與澹,這就為測字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宋代蘇軾字子瞻,他被貶儋州,蘇轍被貶雷州,黃魯直被貶宜州,當時就有人說,這是因為「瞻」字似「儋」,由字下面像「田」,「直」字類似「宜」的緣故。還有測字術士拆解說,「儋「字從立人旁,立者,起立之意,蘇子瞻恐怕要遇赦北還。「雷」字為雨在田中,承接上天之恩澤,也可能有赦還的希望;「宜」字為直,有蓋棺之義,黃魯直恐怕不會回來了。後來,蘇子瞻遇赦而歸,至毗陵而卒。蘇子由赦回後在穎州養老,十餘年後才死。而黃魯直竟死在宜州。

另外還有字義測法,根據字本身的意義及字所代表物的屬性、性質來判斷人事吉凶。還有字體測法,用毛筆書寫,寫出來的字的線條有粗細肥瘦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書寫風格和書寫特徵,可以此為根據來測字。漢字由點、畫等部件構成,書寫時,點、畫等筆畫有其不同的特徵,測字中也將這些筆畫特徵附會以豐富的人事吉凶,用來輔助測字。測字中還有一些輔助的判斷方法,從測字時的背景和書寫工具等入手,結合其他一些禁忌理論,進行吉凶的綜合判斷。如寫字的時候墨水不能斷,否則主求測之人田土要散失。輪到求測者寫字的時候,硯池裡的墨水如果沒有,主人要破財。寫字的時候,紙也不能破,「紙破須防不正人」。寫字的過程中,如果聽到喜鵲叫,預示此人將有喜事,如果聽到烏鴉叫,則有災禍臨身。寫字的時候解衣服,則主諸事可以解圍,問題可以解決。寫字的時候,如果爬來了蟢子,則是吉兆。

九、漢字中的五行

測字術也吸收了五行學說。就一個字而言,其中也包含五行格式,並依據五行的基本理論來推斷吉凶。「橫畫連勾作土稱,一挑一捺俱為金。撇長撇短皆為火,橫直交加土最深,有直不斜方是木。」凡字中有直不偏不倚者才是木,假若上下左右沒有依靠稱作冷木,三橫在一起稱為濕木。「乙」形是木的另外一種形式,稱為舟船木,用來佔在水面上行事的吉凶。火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是炎火,即一點與一撇緊緊相連。二為余火,余火像八字形,必須兩筆完全相等長,如果其中捺長,則一撇為火,一捺作金。三為真火,就是四點不相連,如熊字下面的四點。橫畫連鉤為土稱,如果橫畫沒有鉤,直沒有撇捺相輔,稱為寒土。挑捺為金,但挑必須要尖鋒,否則不是金。捺要下垂,否則也不能稱金。目形稱為囊金,三點水形為水中金,「幾」形為「寒金」,「乂」形為「火中金」。水式有幾種情況。點形稱為雨露水,「川」字形也稱為水,「日」字形稱為無源之水,走之旁稱為野水,「一」形稱為土寒化水。

五行的觀念出現得很早,其成熟卻在漢代。測字術的成熟相對晚一些,當在隋唐兩宋時期。在宋人的記載中,己有將五行的部分理論借用於測字的例子。宋高宗紹興年間,有熊從河裡渡至臨安城下,有人看到這種情況就說:「熊字分拆開來就是能火,城中應該小心火燭。」後來臨安城果然發生火災,焚燒官舍、民舍無數。在這裡,為了附會五行理論,「熊」字被分拆成了「能火」二字。就一個字的整體而言,也有一套關於五行衰旺凶吉的理論。其立論的根據主要在於五行中每一特定元素的性質特點。如針對金來說,要方才能吉利,但是金太旺了則表明人心剛性急。對木來說,要求堅瘦有力,木才能繁榮,並且木本身還要正、直,否則主凶兆。對土而言,當然要肥厚才好,否則土薄也不是好兆頭。就五行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也是以其本身的性質作為它們相互關係的依據。

測字術也吸收六神理論,稱為「六神筆法」。青龍主喜事,白虎主喪災,朱雀主官司,勾陳主留連,螣蛇主妖怪,玄武主盜賊。六神都靜,萬事咸安,若六神有動,就要發生不測之事。六神在測字中的運用,是文字崇拜的深層表現。六神分別是表示不同方位的星宿名稱,與字的筆畫部件顯然沒有必然的聯繫。

關於測字的理論著作流傳下來比較完整的是清初程省著的《測字秘牒》。程省概括了測字的方法,先要明五行、六神、八卦等,其次要察明陰陽消長、剛柔進退之理,然後衝口而出,稍加解釋即成。測字本來沒有固定的方法,事有各種不同的事,字有多種多樣的字,所以測字法是變化不定的,但是沒有一定的規則,也是不行的。測字十法為裝頭、接腳、穿心、包籠、破解、添筆、減筆、對關、摘字、觀梅。字從太極出,各具首尾,如果所問之事與所寫之字還相差一定的距離,像神龍不露首一樣,就可以在字的上面添幾筆,再進行拆解,這種測字方法稱為裝頭測法。接腳測法是添筆在字的下面。穿心測法指字的左右不動,只是從中間穿入數筆。這三種測法就是加筆法。包籠測法指字的全體不動,而另外將它全體包圍,又成一字。破解測法就是將字體分開,從中加入數筆。摘字測法是選擇字中的某一部分來測字。觀梅測法是以字的象形來判斷吉凶。

程省還借用傳統的造字方法,歸納出「心易六法」,即象形測法、會意測法、假借測法、諧聲測法、指事測法、轉注測法,和觀梅測法一樣,這六種方法也不拆開字形,而只就整個字去測吉凶,或象形,或會意,或假借。

《測字秘牒》花了很多篇幅去談字的取格方法。所謂取格,就是一個字寫出來之後,要用一句話來對它作出基本判定的方法。它的具體用法就是先詳其五行生剋,次觀其六神動靜,如果五行相生,六神安靜,則取吉格斷之,反之則取凶格。判語要求出經入史,每一句話要說得有文采,有典故。《測字秘牒》最後一部分是「至理測法」,匯錄了程省本人經歷過的一些測字實例。清初學者周亮工寫過一部《字觸》,記載了大量測字實例。


推薦閱讀:

漢字的靈魂
漢字的音韻
漢字筆畫吉凶數
中國最難寫的漢字(轉)
「杉」這個字能如何讀?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