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全球關切之五——效率與公平下的新民生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麗娜)「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中國開放政策的新目標。海外觀察家認為,新一輪對外開放將推動中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使中國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一些長期跟蹤中國政策的分析人士注意到,中國開放戰略,經歷了水平不斷提升的演進過程,眼下,重視「經略周邊」的外交政策又使開放戰略呈現出新特點。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中國新外交政策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把周邊外交的重要性提高了。一年多來,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和東盟國家「命運共同體」……來自中國的這些構想和倡議得到眾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中國同周邊21個國家開展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交往,基本實現高層交往全覆蓋,中國和周邊多個國家的關係得到極大提升。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在未來一年的日程表中,周邊外交戰略將得到「全面推進」。政策的走向影響著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在涌動著新活力。西班牙的中國政策觀察家德沃拉·利希滕斯坦指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國際關係的根基是經貿關係。中國在進入21世紀後更加開放,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走向世界」的程度如此之大,令人關注。法國《費加羅報》6日的報道注意到,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拓展國際市場。法國外貿部長妮科爾·布里克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促進了法國對華出口的增長。新開放戰略使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增強了競爭力,使「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隨著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裝備在多個國家落地生根,走向世界的中國製造已經呈現「高大上」的新面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蘇理達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和國際化方面的成功有目共睹。長期研究中國在美國投資的美國榮鼎諮詢公司創始人榮大聶則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計劃會推動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並走向全球舞台。利希滕斯坦進一步指出,日益加深的「走出去」戰略改變了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力。海外媒體還關注到,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政府更加強調開放戰略的深度和主動性,「推動開放向深度拓展」、「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主動設置議程和規則,使得中國更容易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先機。世界也期待從開放的中國獲得更大利益。越南駐華大使阮文詩期待,中國的發展會給山水相依的越南帶來機遇。印度副總統安薩里上個月表示,印中兩國將在基礎設施與工業園建設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印度真切希望看到雙方友好合作結出更多成果。雖然國際社會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的政策仍抱著懷疑心態,但國際輿論不乏客觀分析。美國《世界郵報》網站日前刊登一篇文章稱,「中國外交不是指向衝突,而是利益交匯」。觀念先行,政策跟進,行動落實。中國的新開放戰略正在得到世界更多的認識,期待世界與中國能夠更多地實現機遇共享。(參與記者李明、高攀、饒博)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雲非)3月伊始,中國進入「兩會時間」。觀察中國的海外人士,不僅關心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在議論分析中國改革的全面深化會對中國百姓的日子有何實質性影響。環境、物價、收入、養老、醫療、住房……會前網民熱議的中國民生問題也進入美國民調機構的視野。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高達80%的中國公眾對國家總體發展方向感到滿意。但數據也顯示,在截至2013年的五年里,對環境、社會機會、醫療、教育以及腐敗等問題「擔憂」的人數也明顯增加。此外,財富分配失衡成為社會不均衡發展的縮影。用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基尼係數,2013年中國為0.473,按國際標準處於偏高水平,表明收入差距較大。轉型期的中國結構性矛盾已經顯現,而破題關鍵就在改革。相較一年前「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感嘆,一年後李克強總理用「壯士斷腕」和「背水一戰」以示突破改革瓶頸的決心。在利益格局亟待再平衡的背景下,本屆政府的宏觀治理新思路顯現:增長與民生並重,效率與公平兼顧。統一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兩會前出台的措施傳遞出清晰的信息:民生和均衡發展成為本屆政府優先議題之一。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對城鄉一體化、教育、養老、就業、收入分配、醫藥衛生和生態等民生議題逐一回應,並提出具體舉措。分析人士稱,政府「糾偏」已上軌道。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已不是經濟增速,去年中國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要更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其他問題,社會、教育和環境等指標的重要性超過了GDP。回顧歷史,計劃經濟和城市工業化條件下,農業補貼工業,農業人口補貼城市人口,中國經濟社會資源長期「傾向」城市。此後,在市場化帶來的自由選擇,以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導向下,依附於土地的農業人口流向城市務工,為城市提供巨量人力資源,使城市進一步受益。有海外學者指出,中國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但由於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巨大的城鄉差異依然存在。中國政府意識到,要進一步「熨平」城鄉與群體差異,必須在「民生」,特別是針對農村人口的保障上下大力氣。英國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海珊對記者說,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城市如何真正吸納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從本屆政府政策目標看,城鄉一體化成為民生領域突破口,並以此構建城鄉統一大市場,補「短板」的同時增添經濟增長後勁。「三個1億人」與「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相契合: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教育領域,政府計劃讓更多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深造。在醫療領域,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將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部分國家過高的福利導致的「懶漢效應」,被看作是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反觀中國,民生支出並不高,有些更是補償性的。對養老、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將會激發內需。到2030年中國將有近4億農業人口走向城市。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建立覆蓋農民的社保體系,將釋放農民消費潛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此外,隨著農業人口「落戶」城鎮及教育程度提高,信息業和服務業等效率將得到大幅提升,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形成巨大利好。效率與公平是高飛的「雙翼」。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更多在於提高效率,創造財富,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更多保障民生、提高社會公平,將成為新的政策取向。海外專家指出,公平不是均貧富,而是使民眾獲得平等競爭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城鄉趨同,由易及難,將成為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關鍵。(參與記者:胡雋欣、劉怡然、特羅申娜)
推薦閱讀:

你覺得這世界對你有多不公平?
市場真面目:集公平效率道德於一身 ——讀《沒有市場失靈這回事》
德克士禁止食用外帶食物並對食用外帶食物的顧客進行驅趕是否侵害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或者其他的權利?
不公平,可是那又怎樣?
【認真想】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女權主義者?

TAG:中國 | 公平 | 改革 | 效率 | 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