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峨眉臨濟宗丹醫宗法(部分)

一、陰陽

1、從數的易變講,天之大包羅萬象,其總本為一,即「道生於一」之謂,萬物人身人天相應,由一太極而生陰陽奇偶兩儀,亦即太極圈陰陽黑白判生,從八卦符號講,其「一」的符號為陽,在卦為乾;「--」的符號為陰,在卦為坤。陽在術數中卻反為偶數,即一中有二、四、六、八、0,陰反為奇數,即二中有三、五、七、九、0,此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孕的作用再起用之故。故陽的本象雖為「—」為奇,但因含孕有陰,把「一」分開即成「--」成偶,二即產生,又有陰與之相對,再分即變四、六、八;陰的本象雖為「--」為偶,因陰中孕陽,即與「一」相孕成三,再分之則變五、七、九。這種變易生生的途徑,均由一而生,即「貞下起元」,由一陽而生,此一陽既非無極,又非太極,因此數度只能歸於一,而不能還於無,由此可以逆推一的開始,以至無極、太素、太始、太初先天之變,又可推其極極而證「真空」「妙有」的無上旨諦,也可自一而推,演知於九,以迄百千萬億的後天變化,此經所謂一為數之始,九為數之終,化成億萬的變化途道,道家氣功易變的道理,由如是觀,見數軸之圖:

先天推逆(—)順推後天

此即「天大本一字,一奇又一偶」的另一層含義。

天地的陰陽與人身的陰陽相同,其升降開合與萬物的浮沉散斂隨機符契,亦無二無別,升降開合用於4正,可顯示陰陽本體相狀的「妙有」,用之於四隅,主要以顯現纏行的有度數,陰陽氣機的體和用,源於太極,而太極卻派生於「空」「無」,陽清而上升,陰濁而下降,陰居左,陽居右,上下左右分明,東西南北定其位,如加中央,為體現其中合不動的作用,研究升降開合皆為求得「中」的大用,如從左右來看,陰陽從中央外發開出,才得中道,但如偏左或偏右,遂發生偏盛,推之於人體,則左多為血分盛,右多為氣分盛……合的作用與升、降、開三者相反,並且有賓主的區別,即合以左右橫開為主,以上下升降為賓,合與開相對,二者又是以合為主,外開為賓;上升、下降只憑合的作用才能體現,……故合又能控制升降,……按人身帶脈以開合為用,以之管制升降,故純粹的升降在合的控制下,才可以將後天之氣分開,即真氣下降或上升,而後天之氣仍可自由呼吸以至講話,道德經云:「天地其如橐龠乎」,即含升降開合練氣之用。

以陰陽言,先天以陽為體,後天以陰為用,人身則以神為體,以精氣為用。(見傅偉中所著《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十二庄述真》P4,以下簡稱《述真》)

按照氣化論的觀點,人身以陽氣為主,有了陽氣氣脈才能循環周流全身,陽主動,故從陽之性應與其相逆;陰主靜,隨陽氣而運行,故從陰之性應與其相順,因此,凡患肢麻痹等症,導引三陽經時,應和其經絡走向相逆,即由下向上按蹺,手足經皆同,不能違反,否則不僅達不到治療目的,且全發生偏差。

男性屬陽,陽開於上;女性屬陰,陰注於下。

根據氣脈相應學說,在導引時,術者與受術者男女性別不同,以其所站立方位與所取部位也各有區別。術者為男性,受術者為女性時,應先從受術者右側去取穴,雙方皆為女性時則可從左側取穴,臨床實踐證明,這是經驗之談,而不是玄說。

2、人體左屬血分屬陰,右屬氣分屬陽,在流註上是陰(血分)行慢,陽(氣分)動快,先運動陰分的氣脈,使其在流變中與陽分配合,以求陰陽氣血相對平衡,即舊說「時空」的控制方法。

3、從氣脈言,陰經陽經的相互變化為大,每一條經絡為小,每部經絡中又以全經為大,井滎俞經原合為小;若從三陰三陽常經而論,太陽太陰為大,余經為小;三陽中以太陽大,少陽小;三陰中以太陰大,少陰小;奇經言,任督脈大,餘六脈為小;五臟以心為大,余臟為小;就龍虎言,金大木小,六腑中陽明胃為大,余小;脈象為太淵大,餘十九部皆小(指全身脈診);全身的關竅為天門大,地戶小;九大奇穴為大,餘三百六十五穴及經外奇穴為小。如從十二正經脈言,門穴為大,井穴為小。九竅中以口鼻為大,前後二陰為小;臟腑內景的關竅,肺之會厭(鵲橋)為大,心竅為小,膀胱與膽因只有去竅而無來竅,亦為小。

4、陽氣開於外,陰精守於內,陽動而陰靜,陽衛而陰營,這是陰陽經絡、表裡動靜作用的精諦,而動靜的作用,又離不開陰陽變化的規律,故氣機的一動一靜,不由自主,而循其一定的軌道運行。

5、人身的陰陽經道,氣機的流注,是有一定規律的,經所謂「周天」「纏行」的軌度,是「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的交叉運行著,陽勝於陰則發熱,陰勝於陽則發寒,所以會左右腿交替的發熱。

二、經絡

1、氣機所流通的徑路為脈道(豎向)及脈絡(橫向),人身脈道從其作用言有正奇之分,從體上說有3陰3陽,上下手足12經的途徑,氣與脈又是是不二的(不能分開),氣脈就陰陽言,脈屬陰,氣屬陽,氣之所至,脈亦隨之,氣不能至,則脈亦不趨,氣、脈在人身浮里支的運動及與內景的清靜名相(忘身化光等)皆建立在氣脈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是以物身為對象,故通稱「有部」。

2、全身氣脈,分陰六時、陽六時,從寅時肺經起,丑時肝經正,輪轉流發生循環的作用。

所謂的全身氣脈動,據內景論,除世現所知之20部脈外,尚有80部合計為左右各50部浮里支之動,符大衍之數。人體「一日一夜五十營」時,又分行陰25度,行陽25度,其度數是據息而定,一息脈行6寸,12時中,一萬三千五百息,陰陽合數二萬七千息,陰陽脈各長18丈,靈樞的「五十營」篇認為人身經脈「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是少計數了絡脈之長的緣故。

3、經絡上分表裡,其行於浮支者為表,通於里支者為里,氣化作用中是以吸氣為里,呼氣為表。

4、人身12正經,依子午流注的粗淺解釋,各有5個穴位,按5行分布在肘、膝關節到指、趾尖之間,分別稱為一井、二滎、三俞、四經、五合(三陽經多一原穴,三陰經以俞代原),人身365穴,按周天度數,統括於手足3陰3陽的66個基本穴位中。

5、少陽脈又名中脈,又名半陰半陽脈。少陽脈氣,其氣機為初陽來淺且近,屬於3陽的根本名少陽祖氣,升少陽脈氣可促使3陽經的氣脈先後旺盛。

因少陽經具有陰陽兩面性,可以從陽,亦可從陰,少陽氣脈失調則三陽不調,三陽不調則影響三陰亦不調,又少陽為三陽祖氣,故欲調平陰陽,皆離不開取少陽經。

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皆屬木經,肖象飛龍,動而上升,如膽經氣脈郁遏不調,則不能升騰出井,猶如龍不能升騰和行雲布雨一樣,人體頭部、四肢、兩脅、腹部因此而生病,又膽臟名龍曜,號威明,受氣於坎,得癸水之精而生盛木之精汁,其象如蛇龜相交。

少陽經是少氣少血之經,脅肋部最怕震傷。

練好膽經氣脈,可使三陽開泰,水火相濟,而達健身祛病之目的。

太陽為「寒水」這經,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全身津液氣化,寒水太過,則太陽之氣不能化氣蒸騰,通達於臟腑,溫養於表裡,陰盛陽衰則水邪泛濫,發生一系列的病變,如窿閉、蓄血、腹部脹滿、頭項強痛、惡寒、風水等症。

肝脈的里支注於目中。頭頂兩側最高處叫青龍角,是肝臟氣脈盡頭的地方。

三陽與督脈的氣機,出入濡榮於目中。

頸項為三陰三陽氣脈過蹺之處,其氣溜利,過而不留,故頸項活動靈敏,而一旦受了風寒侵襲,則覺馳緩或緊張而痛。

三陰脈,以腎為生化之泉源,出入於腳心之湧泉井穴。三陰經的氣要收斂,不可發散。

三陰的氣脈從腳跟上走,運動後踵,可收陽潛於陰,火居於水的作用。

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又為後天生化之本,崩漏症主要是由此經所引起的,此外,沖脈也隨陽明經而上升,故治崩漏症,因濕而化熱的象徵。

6、就任、督二脈本性來說,任脈本性主升,督脈本性主降,任脈及沖脈傍著陽明胃經和腎脈上行,只上升而不下降,任、沖二脈的氣若閉而不升,人就全死。又就陰陽分別來說,督脈本身是陰脈,陰性內守,故主沉降,所以能為三陽之都綱,總督三陽氣脈由頭走足;任脈本身是陽脈,陽性升開,故主升散,所以能妊養三陰氣脈從足走腹,貫膈,上胸,挾喉嚨,止舌本,唯有厥陰肝經能上頭頂。又就陰陽配合來說,督脈為陽中之陰,總督三陽,起三陽都綱的作用,任脈為陰中之陽,妊養三陰,起三陰生化的作用。又就陰陽變化相推的作用來說,陽極化陰,陰極化陽,陰陽互化,當陰極化陽時,陽盛陰衰,因陽性上升,故陽負陰而上升,而以太陽為主,諸陽從之,當上至巔頂,陽極化陰與厥陰的氣脈相會。

升任沖脈氣,所升為陰中之陽一點真氣,使3陰中的純陽負陰而上。

就體上而言,厥陰者一也,就用上而言,厥陰者,行經盡也,故厥陰為陰中之陽,此時陰生陽衰,因陰性下降,故陰抱陽而下,至唇口與任、沖二脈相交,再下至膻中與諸脈的氣會合後,再下降至丹田氣海,為陰降的極處,適與丹田的真氣相吸相噓,受陽之化,遂變為陰極化陽的作用,故陽盛而陰衰,乃由尾閭關負陰而上,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止,而不練功的人,則氣脈運轉與此相反。

又就後天氣與先天氣二者所主及其相互的作用來說,任脈主後天「宗氣」,後天氣與先天氣交會於膻中,經過融會鍛煉後,把五穀五味的性味,去濁留清,灌溉五臟,布精四肢,是為後天的宗氣。督脈主先天「真氣」,督脈與任脈、沖脈及其他經脈,未交會之前,各自分經而行,到任脈氣機與督脈氣機都升起來,交於唇口,會於膻中並與其他經脈的氣會合以後,鍛煉宗氣以生化後天,是為先天的真氣。

2、任、督、沖、太陽、少陽、少陰、厥陰等經脈,未交會前分經運行,到任脈氣機與督脈氣機皆升起交於唇口,會於膻中並與其它經脈會合。

峨嵋臨濟氣功所傳經脈之別則沖脈與任、督發自黃庭(即中脈靈空一竅),起於會陰,沖脈出入於下日月(即氣街),其徑經徑道與背部太陽經相對,男子僅能上行不能下走,女子則能上至乳根,又能下走胞中,沖任2脈互為作用,男子的沖任榮於唇口,故能生須;女子則僅榮於乳,故無須卻能哺乳,婦女分娩後才有乳汁,而月經無期,即來月經後,乳汁始減,亦沖任2脈的作用,又沖脈氣會陽明,並少陰之經一寸相間隔,並胃經橫骨穴,直上通於幽門,上散膻中,中返常經,竅在風府穴之下廊,與里支中脈相通。

帶脈主開合,束腰環周一匝以管束全身氣機的升降,以及完成3焦生理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氣化作用。女子帶下淋漓,虛症患者的眩暈,神思恍惚以及勞傷等,雖分虛實,卻多緣於帶脈失鎖固,開多於合之故,升降失常,稱為「帶下」,下即降,非流膏淋漓如帶之義。

從人體的生理病理而論,開合發於帶脈,帶脈松則開合失用,如是女子呈帶下之症,男子現腰痛或屈弓之象,開與合的音符口訣,分別為「噓」和「噻」,噓屬木音,屬肝,肝經脈氣機升至巔頂,與帶脈關係密切,因開合統制升降作用,開合二者,合又統制開,故此帶脈的開合,影響到肝脈氣機的升上作用。舌為心苗,口為脾竅,故合「噻」字音符,氣要內吸,舌反外伸為合度,才能收火土相生的作用,火土相生,氣方內斂入脾,再發生內合的作用[五臟氣機中,脾主結(合)的作用,萬物(臟氣)皆歸於土]。吐納時,凡念「噓」音,百脈皆開,可用其通脈,念「噻」音時,百脈皆合。

7、中脈說法不一,有謂自百會沿體腔中心至會陰者,亦有謂自印堂過腦門貫背脊而下至會陰(或丹田)者,峨嵋臨濟氣功有時亦以少陽脈為中脈,這是指從三陽經脈而論者,如以大河車周天搬運軌道是泥丸至玄牝之門(靈空一竅),下達陰為中脈。

8、腰背是陽道經路,經所謂乾背也,故煉功背上的「巨陽之經」最易發生熱感;肚皮是陰道,經所謂「坤腹」也,故熱感在肚皮比背後少些,然丹田是「產鉛」之地,是真氣儲蓄的地方,應該是熱感才對。(若是)「反涼」現象,(則)為陰陽兩虛,「陽不戀陰」,「火不潛水」,是陰陽分離的現象,失去了陰陽紐抱、循環無端的作用。

意守丹田而氣遂結,雖能令丹田生熱,取巧一時,然真熱結固不行,失活潑自在之大用,且氣屬陽而喜條達,最忌郁遏,故令少腹雖熱而反發脹也,陽氣被郁而不甚,尚有外開之能,故令下氣也,從陽之性,動以利其勢,故於運動後,其脹反安也。

9、人體生化,四肢具備,陽開於外,兩儀生四象,以抵其全,故手足5指趾具化五臟六腑的井穴,因12經絡穴的作用,其氣機互相通達交沛,四肢顯示四象奇偶的用道,經所謂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是陽的極變,故手足皆呈X形,為陽火之象,皆具五數,為五行攢簇、四象化生之徵,手足四肢和肌肉皮膚都屬於脾土所主,即土性博厚,四隅向之之理,練功時小指應心經,無名指練肝臟,中指應心包,食指主脾臟,大指練肺經,其中獨腎臟氣機不上於手,腎屬水臟,為坎水之宮,水性下沉,逆則泛濫,所以腎臟的井穴開於足心湧泉穴,其它各臟井穴,則於各指尖;又足的中趾無竅,經道行於中趾本節時,即不再外行,足經獨得地性之全,以坎為用,坎中滿則海底無虛,腎氣充沛才能發生作強之功能,又因地性靜,陽開得阻,不得至端,所以獨有足之中趾無竅,腎臟的井竅彎下足心,亦為此理,倘陽開至中趾尖,則陰中之陽戀無所居,為投火入水,自取亡熄,就不能顯示以陽入陰的作用。

氣脈在五指內應五臟、六腑,其中只有腎臟不上手,以腎臟屬水,水性下沉,所以腎臟氣機下足而不到手。

大指屬肺經,肺主均衡,又主升降,肺經井穴為少商,穴位在大指內側爪甲角,因此大指是專練肺氣的,大指一震動,雲門穴立即跳動,雲門穴是肺經表裡支的門戶,是表裡兩支交接出入的竅道,以指候診穴時可感覺到雲門穴有輕微跳動。

中指繫心包出竅,作用最大,在導引術中,非不得已不單獨使用(單獨使用,施術者心陽易耗散,且心包屬火臟,體陽而性陰,感覺靈敏,故大小導引不單獨作用),且勁愈輕,感應愈大,重則傷人,丹道家切診脈象,主要持中指之故在此。

掌心為陰中之陽,整個臂肘的陰面是陰,而臂肘的陽面是陽,手背則是陽中之陰。

掌心為陰中之陽,手背為陽中之陰,掌心掌背氣機陰陽自為紐扣纏行,中指應心包絡,無名指應胰腑,2指的交會關竅是腕上的陽池穴。

勞宮是心包絡與心經交會和別走陽經的要穴。

手臂麻木,痛脹等症,應導引肺經氣脈,使之出井,調濟均衡。

根據內景的經絡理論,手三陰和手三陽的氣脈運行都出入循環於「井穴」,井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陰三陽氣脈經絡又統轄於足部。

面部是屬於「三陽」的「陽明經」最根本的起點,其氣機發動是屬於「初之氣」,凡是屬於「初之氣」的動觸現象,在陽份是現癢的,而在陰份則現麻的。

10、膻中亦名上氣海,上氣海的作用,在人身上是陰陽二氣大會後的地方,氣機一發動,所有先天後天的氣,都要會於膻中。

先天的真氣是五臟和六腑的本能,後天的谷氣是五味的化合與五性的營養。

中丹田在鳩尾穴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處,胃之上口(相當於賁門部位)的絳宮穴,是人身氣血開合之處,當胃氣衝擊時可致不舒,一般所謂的心口痛,實際上是絳宮痛。

下丹田在臍下2寸石門穴,中丹田在鳩尾穴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處,胃之上口的絳宮穴,上丹田在泥丸宮,下、中、上的前三丹田,可分別反應先後天氣機、氣血開合、神會的變化。

大椎穴有一根細筋,名叫通天路,又名上天梯,導引手術用於氣機不上玉枕關者,或頭昏腦脹者,一摸就好。

百會穴在頭的頂端,靠近旋毛,兩耳尖正對直上的中央。

章門穴位在季肋尖下,肝脈與帶脈交會於此穴。

天泉可檢查心臟氣脈遲速。

太溪穴在診斷上用處,即診此脈之有無,可定腎氣之絕續而判生死。

人迎穴主要用於診脈。

沖陽穴在診脈上以候胃氣的虛實,又可輔診下痿症。

太沖脈用於分經候診女子月經有無遲早的癥候,並配合期門穴合診,以定肝氣之絕續而定死生,太沖脈宜盛而忌衰,如針刺公孫穴時須診太沖脈,盛者可刺,而衰者不可刺,刺之可使足痿。

神闕穴用於診脈。

艮宮穴:用於切診胃病的氣脈。

離經脈切診法:離經脈診法用離經指為體(離經指即中指,中指頭尖蘊四正圖)。

(1)、診者左手用離經指,抵貼患者中指爪甲之端的鬼哭穴,感覺其所在宮位有無上下左右之偏移及脈跳之迅速。

(2)、採用上勢,抵貼患者中指兩側甲緣下,即中指兩側尖端處,同時右手用劍勁或日月扣勁抵貼處勞宮穴,候診時以開合法候之,即左手開時,右手則合,右手開時,左手指則合,用以診患者離經指開合之情。

(3)、以蛇頭勁,左手抵貼患者食指蟹眼穴,並在陰陽而作微小搓動,同時右手以劍訣或日月扣勁貼天河界處,候診時以張弛法取候之,即右指松蟹眼,左手即扣天河,左指松天河,右指則扣蟹眼。

上三法候之,患者體內氣機亂而無應,氣脈不出井,則指無鼓跳。(1)法候之,鼓跳很弱,為心陽之氣不足之候;(3)法,陰面蟹眼穴脈不應手,為陰不足之徵,反之為陽不足之證,蟹眼穴與天河界陰陽面,均有氣有脈,而陽面獨旺者,可診其體上下來去升降之情;陰面獨旺者,可診其體左右開合之應,結合(3)法,診其順逆常變之時況,譬如患者之陽脈弱,左右橫開反減者,屬陰虛火躁之證。

兒科診離經脈,如獨現冷候,為內熱之證,其中指發熱,手心亦熱者,為內寒,亦為內傷飲食之證,而手背熱者,為外感風邪,手心單熱為飲食內傷,積痞之證。

孕婦除候診兩寸浮滑,兩尺沉伏外,可輔以離經脈診之,其脈閉者,屬有孕徵象,左開右不閉者為男胎,右開右不閉者為女胎。

以離經診法診候腦中風患者,對於中臟中腑及患者體升降與開合之緩疾,遲速減為很好之判斷,凡中臟中痰者,中指脈必升降相逆,左閉而右開;中腑中風者,中指脈常升降無變,而呈右閉左開之應,可用四正圖或五行圖或九宮圖(洛書之格)而推求之。

切診胃病,取艮宮穴,把拇指先扣住合谷穴,用食指尖去切艮宮穴,正常人在切此處的時候,感覺靈敏而很痛。如有胃痛則痛感較遲鈍而微,以一扣而即感痛者為正常,扣3-5次始有感覺者為有病,但有輕重的分別,假設是麻痹不知疼痛,那就是患有癰疽的重病了。

青靈穴在臨床切診上,候心經氣脈的盛衰,一扣即有反應的是為正常,二扣或三扣始出現反應者,是心氣衰而又滯之象。

用丁頭指取患者的爪甲,是診斷氣血盛衰的方法之一,先用釘頭勁扣住病人的手指尖端,大指在下,中指扣住爪甲中央,再用中指的甲勁,扣患者指甲上,默念一二三後,迅即放開,正常人先見到白色隨即變紅暈散開,是氣血自還的吉象,如見白色變為米大的紅暈,經久始散者,是氣虛血滯的病徵,一般患肝病的人多有這種現象。又如扣之不見紅暈,而僅呈現白暈者,是陰虛血虧的現象,其吉凶的預測和可治與不治的診斷,就看紅白相虛的程度如何了,又如扣之見烏黑褐紫者為血分中毒的重症,甲下先已呈現烏黑色,扣之而色不褪開者,主死不治而危在頃刻了。

鷹爪勁:用於切診,臨床診斷癥瘕積聚,肝脾腫大等症,其方法是用單掌在患部等待按法,同時運行真氣發熱後,再輕按緩提,在手掌向上揭開時,如有癥瘕積聚的部位,積有多大,被真氣吸引的範圍也相應有有多大,此法亦適用於腸癰的診斷。

在診斷癥瘕積聚的時候,還要找出其頭、尾、眼,切診感到最大而較硬之處是頭,小而較軟之處為尾,頭部吸得最緊的而又最硬之處是眼,眼上可配用針灸術進行補瀉治療。

用通天勁取所聞穴時,有進會遇到一種現象:即當中指插入耳心後,有的病人衛心有一種潛在的吸力,把自己的中指向內吸拉著,這種現象多見於腎虛、腎有濕熱、陰虛火旺三種病人。

在二十部分經切診法中,候督脈時,要用通天勁在頞中候氣與脈,又用以候太沖脈,診斷婦科月經病,崩中帶下諸症,又用以判斷亡血病人的生死預後,又用以切診趺陽脈,診斷陽明胃經氣脈升降所生病候。尚可候日月。

候神闕脈時要用劍訣法,將中指插入臍內,以食指接觸穴處的皮膚為度,臟腑的氣脈,正常者僅有一股潛在的內吸力量而無脈動,若脈呈頂指如蛇吐信,是脾臟有病。

顏面自汗,眉棱骨脹,屬陽明經症。

手臂麻木,屬三陰與陽明氣脈不交之症,手發麻而不木,是氣虛之症,陽氣不足;肩背脹屬三陽經,是濕多風少,氣鬱不舒之症。

胸部痞滿,膻中脹痛,心煩嘈雜,乃肺胃二經氣脈不降的癥候。

臍以上痞滿,有售價而吃不下者,是胃病;繞臍痛脹能飲食而不知飢者,為小腸與脾病;臍下少腹痛為厥陰與少陰病;右脅痛是肺氣鬱滯不行;左脅痛是肝的「肥氣」症;腹脹腸鳴,屬痰濕內留腸間的癥候;口苦,嘔吐酸水,呃逆,噯氣心中澹澹然,是少陽病。

少腹痛如轉索,屬厥陰病,為險重癥候,以指尖蘸麝香、硫磺攔酒石酸混和導引,能興垂絕之陽,以救危急。同時急配大劑的真武湯或六味回陽湯飲服之,沖服玉壺丹更妙。經急救後,為鞏固療效,可用口吻接神闕穴呵氣(不能吹氣),以覺大熱為度。

全身痛(心氣結,腎氣受寒,水火不濟故發痛)

腹隱隱作痛,濕熱陷於其中之故。

腳麻痹(氣虛),腳木(血虛)

「面王」診法:人中溝有橫紋二或三道者,多為宮頸糜爛或陰道潰爛;人中溝中心豎紋並溝淺或無溝且向外凸者,可疑似為子宮腫肌瘤;人中溝不是呈上窄下寬如劍形,而是上下寬度相等或上寬下窄或呈圓弧形狀者,多為子宮內異症之表現;人中溝斜向,即顯示該方向為左或右之附件炎性疾患。總之,人中溝的正常生理位置一旦變寬、變窄、溝棱無分、左右歪斜、縱橫紋路、凸凹等形態的改變,即說明女子再現婦科疾患,在男子則為小腹、睾丸、陰莖等生殖系統的病症。

心火上炎引起舌部赤痛,肝火升騰引起兩目紅赤,腎氣虛陷引起耳無所聞;肺氣壅阻引起鼻塞不通。

察陽明氣不循經者,其氣不循經,面串愈甚,別經不納,面有爬蟲之感陡增,本經氣怯,印堂如貼,誠屬流注不隘矣。

喉中如有臠肉感,有屬三陽風熱症。

膀胱氣化不出,小便淋漓,腎虛小便頻數,濕熱下注,足部發燒。

心病可夢見火焰;肝陽不足,氣血不能上升巔頂,頭頂如壓。

氣虛發麻,血淤發木。

真氣在轆轤關遲滯不上,是真氣不足之象;如覺得熱,則為有餘之症。

三陽經氣鬱,在陽經上發生脹痛、麻木、沉重感。

嘴臉歪斜,面如蟲行,這裡中風的症象。

叛匪如石重壓,三陽氣機盤旋不下頭,頭部前後俯仰,是任督脈不交,三陽氣機不從百會聚散,厥陰肝脈盤旋不下之故,是水火倒置的現象。

頭部左右搖擺,為肝肺相爭的現象。

上重下輕,夜睡多夢,為外因三陽經風熱,內因陰虛火旺,肝陽上亢。

頭上如戴瓜皮帽,為督脈氣虛。

三陽,厥陰,督脈有餘之症,如頭暈、上重下輕、頭皮發燒、發癢、頭脹悶。

循督脈線路,從正中線上的脊柱逐節按拿,尋找痛點,如發現脊柱脹、酸、疼痛處,即向外尋其相應的俞穴,此穴屬於哪一臟哪一腑,即是該處臟腑有病變的象徵。

瘧疾,寒熱往來,除按脊背痛點7~11椎,使痛者不痛,且出微汗外,再用生薑四兩至半斤,搗爛,炒熱敷犢鼻穴,外裹而,再從外面按犢鼻穴,於瘧疾發作前二小時行之,1~2次即愈。

術者從患者背後取腎俞,用揉、披、掛、圓手法,以有酸脹反應放散至腰部深處為度,此為腎氣自還之象,如不自還而下走八髎或至承筋為風濕下注。

骨、果核梗阻咽喉——先診斷咽中的梗阻位置,梗阻在上段者,面頰發紅、噁心、自嗆;在中段者,一起咽唾液,欲吐不出;在下段者,面不發紅,只覺脹滿;其治療法,在上段者宜用熱越之,導引使吐;以一掌用劍訣勁將幽門壓住,另一掌以衝天杵勁縱深插入取天突穴蛹動,使其發嘔吐出;在中下段者宜導引使之下咽。

聚者,聚散無常的意思,屬氣分病;積者,日積月累,經久不散的意思,屬血分症。癥者,徵結成塊;瘕者,假形也,皆重症。

三、臟腑

1、五臟六腑的開合,第一是表裡的作用,如肺開則大腸開,故在功夫上,凡六腑之氣不開者,皆由於五臟之氣不開,常練用五臟之氣,可調解六腑開合失常之氣機,醫藥治療亦然。

2、五臟生化,開心氣,走三路徑,一為克肺,二為生脾,三為反腎,譬如心臟病者,氣閉則腎反克,症見腳臉因水氣上泛,呈水腫之候;心氣開,心陽旺,則生慢性腎炎,小便黃赤等,可遵恩害相乘的原則,要扶弱抑強。

心之竅「眼窩」(眉棱骨下中央深陷中),肺之竅「鼻孔」,肝之竅「肝弦」,鼻為脾之苗,肺之竅、脾之竅在口。

3、肺主均衡,又主升降。

不出汗者,要鼓盪肺氣,汗出多者要收斂肺氣。

肝肺氣機不調或心腎氣機不交,其中肝火上炎或心火上炎是其主候,而使金公木母失序,夫妻反目或使水火失交既濟……要遵循「龍從火里出,虎向水邊生」的大法而行調解,使龍虎調伏,金公木母始終於兩腎玄關牝戶的作用。

4、肝主筋,其華在爪,通過鍛煉筋爪,可促進肝臟的功能活動。肝通竅於目,在五行屬木,在卦屬巽,木性直而招風,巽卦主諸風氣,故肝病每曰「肝風動」。

肝主宗筋,而司痛覺,肝氣橫逆,逆乎筋絡,故全身皆痛。

肝氣開啟則肺氣閉合,肺氣開啟則肝氣閉合,心氣開啟,則腎氣閉合,腎氣開啟則心氣閉合。

煉肝脈用「噓」字訣,因為肝主「噓」,一念「噓」字訣,肝氣即條達舒暢;煉脾脈用「啥」字訣,因為脾主啥,一念啥字訣,脾臟的氣即內合而不散,「脾聞樂則磨」,磨則脾氣旺而運化於四時。在氣功療法里,有一種「噓」字口訣,對傷口處「吹氣」,這樣會收到「定疼」和「止血」的作用,因為「諸疼皆責之於肝」,「血分亦責之於肝」,「噓」字訣是治肝氣和放鬆肝木的方法。

在氣功療法中,「哈」字訣可以瀉心熱,又可以使「氣機下降」。用「哈」字訣來「瀉火降氣」。相反的,用在人體「氣虛」或「陽虛」的病人,則用「嘶」字訣(有作「」字的)來「升氣」,用「嘿」字訣來升火。

肝為五行生化之先,腎為五行生化之源。

5、腎為水火之門,其陰水所主,主開合,又為氣之根,主納氣,腎主水的功能需經開合升降清濁的氣化作用實現,其清者為精,如霧如露,通過肺氣宣降作用而盈歸五臟,布散周身,亦即發揮「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的功能;其濁者為水,如江河之水降流,輸匯膀胱後排出體外,腎之元陰、元陽苟失平衡,則水氣不能互化,開合升降失調,循環生化紊亂,水液代謝即遇障礙,導致疾病的發生。

常人腳的靈活性不如手,是因為足部少氣少血,為至陰之所在,而陰性主靜,故以致此,但陰主骨力,所以足又較手的力量至少大5倍。

6、上焦氣化功夫,用在頭頂與肘尖;中焦氣化功夫,用在腰竅與髀樞;下焦氣化功夫,用在足後跟和足大趾。

7、凡眼神所集中的地方,氣機可以加速運到,因為這是「治心」的法門之一,能使心念不致外馳,氣機即容易集中了。

眼根蘊五臟真氣,肺金獨盛時,金形先現,故幻為圓形也。

8、所謂的心區,正是膻中,膻中為上氣海,是先後天氣機大會之處,自行按摩此處,合導引手術的原則,氣機流暢。

9、自尾閭至頸項間之脊椎骨,共二十四節,如有松馳或緊縮時,即可導致背有酸疼。

10、一般來說,人體肩部的氣場較厚,凡百會、囪門、膻中、神闕、丹田、會陰、轆轤關等古人稱之為大關竅的地方,生物場氣流最強。

11、體重量前腳掌負重多,氣脈灌注陰分,即產生體浮騰之輕感,體重量後踵任多,氣脈從於陰分,即感體沉降,皆失「中」字要領,彈跳拔高須以足前半部施顯(細言之則先頓地後起跳,氣機亦為先降後升),頓地沉猛有力勢用足踵,也是這個道理。

四、診斷

陰陽:

1、有些練功者初期鍛煉靜功常多汗,為素體稟陽虛所致。

2、所謂「陽虛」,其癥狀主要是怕冷,其次是愛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腦力減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所謂「氣虛」,其癥狀是氣短,愛打呵欠,胸膈悶,一勞動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樓梯覺得氣急。

陰虛、火逆的主要癥狀是怕熱、失眠、多夢、煩躁不寧、善怒、面如酒醉,或面色青蒼,眼內有紅絲,或有白眼膜,黃色昏濁,五心出汗,盜汗,頭昏,手足時發微燒,小便每覺余滴未完,自覺上重下輕,或者兩腿疲乏。

陰虛的人,肌肉常常會跳動,經所謂「筋惕肉瞤」也,因為陰虛3陽無所歸,也就是真氣不得歸元,遊行於外,發揮了陽氣主動的「能」「所」特性,陰太虛的人全身都會跳動的,而每一部分跳動的多少,又要根據病者的陰陽虛實的情況而定,顯示在手足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經道,亦各有輕重多少分別了,如腰部跳動特別多,很明顯是帶脈的毛病。

陰太虛的人,失去了「陰主靜而內守」的「所能」作用,「性情不能相制」「水火相逆」,因而動觸不能控制,所以會演變成「岔氣」「走火」「入魔」的災怪病象,如果強勁控制它,又陰太虛而不能孕陽,陽無所居之地,則不能安靜潛藏歸元於下,必發揮陽的特性而要浮游於外,陰陽相爭,人就十分難受。

3、大動發熱出汗,陽氣既受損失,陰份更受損失,造成陰陽更虛的後果,又因為「汗為心之液」,「心為君主之官」,「心屬火而為木之子」,「得少陽之火氣而化化」,據此可知心、肝、膽三部分的陰陽兩面皆受損失,所以造成「心常惕惕,無故自驚」的病象,有時,還會視力模糊,看字和人影都會變成兩個,或者倒影,至於丹道家專從氣脈功夫上論驚悸的現象,可自行參考《黃庭內景經中池章》,也能夠了解。

3、「大溫消骨髓,大寒消肌肉」,「飢則胃陽動,飽則胃陰凝」,「樂則氣降,怒則氣升」。

臟腑:

4、肺:「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乃肺的宣降功能失職,腎之氣化不利,標本俱病,當用提壺揭蓋法。

若呼吸帶有痰聲,且面廓發黑而肥膠者,是肺、脾、腎三家病態。

腎:陽強不倒的病因屬於陰份太虛,經所謂「水虧於下」也,與陽痿恰是相反的,這種人面色多半見黑色,至少眼眶是黑的,有少數人兩顴必發赤,黑色的比較難治,用藥物治療,以「壯水潛陽」為主。

尿頻、遺精大多數是心、腎、肺三經太虛的病象。

凡遺精症患者或老年人因年少時房事過頻者,大椎穴必凹陷窩深,據此,可檢查遺精症患者之久暫以定治則。

一般失眠的人,大多數有尿頻的癥狀,二者的病理,是互為因緣的,尤其在夜間小便次數更多,因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而心陽擾動於上,刑尅於肺金,使肺氣化燥,而元氣反寒,失去均衡的作用,更難入睡,而又腎陰拒陽於下,腎與膀胱為表裡,不得其「寒水」氣化之用,水火倒置,不得已而敗水於外,所以小便頻數更厲害了。

胃:呃逆不思食,為胃土真陽外越,不能潛藏所致,此經所謂虛熱呃逆也,人之後天生化,胃土生之,脾胃之氣機失運,則有呃逆、痙、厥等患。

5、牙痛是外因風寒,內因虛熱。

6、頭向後仰,無力拉回,是督脈的氣機受了沖、任、胃三脈的衝擊,不得向上運行的毛病,尤以胃腸病的人,其胃氣逆而下降,其胃氣逆而不降,不做功也會噯氣的。

7、

觸覺:

8、氣脈非一,凡人體所有一切觸覺(內外8觸),皆氣之作用所致。

聽收音機聲,心驚肉跳,為肺肝不和、龍虎相爭之徵。一聞吟嘯之聲,而黃鐘不能定律,五音乖亂,氣脈經道,十二宮弦悉受感應,輕則震蕩,重則大動矣。

麻——自覺身上某部發麻者,表示血有餘氣不足,尤以心經與肝經為甚。

脹——自覺有脹感出現者,是血有淤滯或因脾濕滯留於經絡所致。

痛——有痛感者為氣血不通之故,與脹僅是程度不同,所謂「痛者脹之極也」,一般痛症皆為心經、心包經與肝經之病,乍痛乍止者為內熱之症,痛甚而固定一處,其痛不止者,為中寒症。

酸——有酸感者多為中濕症,或因肝虛而致的血燥症。

寒——屬陰勝於陽之症。

9、白沫經名白血,實非痰也,為五臟六腑之津液,大吐白沫,耗竭津液,傷及臟腑,陰津愈傷,陽氣更虐。吐白沫愈多,傷陰亦愈甚,尤以二土之陰大傷,是土母生化之機失權,意馬失轡,橫而不馴,以致意神作亂,故亂動,亂說,亂打。

10、按祖國醫學理論,呵欠是命門火衰、真陽不足的病象,但也有因肺氣不足,脾濕過重等因素,造成打呵欠,當辨證處理,健康人打呵欠,則是「腎氣自還則欠」。

11、「淚為肝之液」,平時迎風流淚是肝氣不調的表徵。練功中兩眼流淚是肝氣不調達的表徵,鼻流清涕是肺氣尚不均衡的表現。

12、口中發甜,是脾胃素有濕熱,因濕而化熱的象徵。

13、上嘴唇出水泡,是脾胃濕氣阻遏(口為脾之竅),因濕化燥而上炎,遂在口唇起水泡甚或胞皰;足心出水泡,名曰「濕腳氣」,是濕熱下注。

14、經謂熱深厥亦深,蓋真熱內遏于丹田,太、陽、少三陽之氣,不得化化之還丹妙運,失其衛於外表之大用,致令厥、少、太三陰氣機獨盛於外,故現寒戰而成厥逆也,又太陽氣脈為三陽之主氣,其經循經後背,直上巔頂,又督脈循行脊中,為三陽之都綱,總督三陽,循經纏行,周而復始,茲既陽遏於內,陰盛於外,督脈失用,故令冷戰,先發於脊背,後及四肢。

身作寒驚,先背脊冷而後及乎四肢等情,按此現象,即經論所謂陰陽交戰,戰於玄黃之野也(即所謂「青龍白虎,戰於玄黃之野」)。

全身乍寒,手心更冷,只腋下出汗,煩躁不寐,手足敲床不停,……乃心陽厥逆於外,被遏於內,君火被擾,有以致之……腋下為心臟氣脈出入之穴道耳,又按此穴名曰「極泉」,左右雙穴,丹家又名曰「午門」,實二而一也。

…背先發癢,隨之有熱氣如碗大一團,挾脊上沖,衝到背心,背心遂覺硬而不能動,極疼痛不能撐持,心跳,氣急,無力再坐,按此現象,為陰陽交戰,得天地陽時之利,陰氣稍煞,真火得舒,賁而外出,循經纏行,督脈彰用之徵,惟以真熱被遏太甚,陽仍衰而不足,陰則依然有餘,故令熱氣成團,不得分經如線,循軌運行,且反為陰掣,逆陽下降,而陽則仍奮其負陰上升之用,力爭上遊,遂致形成僵局,硬不能動,疼痛難忍,心跳氣急之情形。

氣沖背,同時腹中有氣上沖,背腹兩氣交叉纏行於兩脅,又上沖肩窠,以及正立入睡等情形,按此現象,為大小周天,纏道運行,乖誤失度之大患,氣機順逆從違,各逞其性,……沖帶二脈失其鎖籥之用,任督兩脈,乘其抱負之性,故令氣機背腹同沖也,肝木肺金二氣,左出右入,右出左入,循行身之兩側,胃脈之旁,上下皆入於「缺盆」,會於「膻中」,此其常軌也,故令二氣交叉,纏行於兩脅,上沖肩窠,唯此一點現象,尚合乎自然規律之運行,惟「遲」「速」失度,「脹」「痛」乃生耳。

氣自背腹同沖,全身皆疼,唯肺則否,痛到糊塗時,似睡非睡,眼中似乎有白濛,在白濛中,見到鼻端生白,再注意一看,有三種顏色,先見金黃沙色和淡青色及白色,在白色中又象有耳朵出現,腹脹難睡,項硬如鞭,手足拳縮一團,頂脹如剝,鼻聞香味,鼻上生花,又如燈泡等情。按此諸種災怪,雖曰多樣,實屬一因,要皆氣機大亂,陽陰二熱,各極其極,天地否象也,又肝主宗筋,而司痛覺,肝氣橫發,逆乎筋絡,所謂青龍乖張,故全身皆痛也,又肺司開提,而主鈞沖,金性靜止,不知痛而能商音,所謂白虎踡伏,全身皆疼,故只肺部不疼,而又手足緊抱,踡伏一團也……蓋土金二臟,子母根苗,氣機相感,……又頭項大氣一團,脹疼如剝,頭頂長大一節,乃陽升不潛,水拒火入,真氣盤旋於泥丸之宮,破竅不能,下還不得,故全身僵硬有如石木,此危機之最甚者也,苟破竅神亡,則一命嗚呼矣。又鼻為脾之苗,脾在五志主意,在五氣主香,意動而心神趨,經論喻之曰「拴意馬」,竅開而真氣露,金章謂之為氣香蘭,意之所祟,幻象隨之,故現鼻上生花也,唯鼻嗅香味一項,邪正攸分,為坐中之常有,淫麝檀清,兆脾府之燥濕,二香之別,否泰天淵。

氣從額下走挾鼻旁,胸前脹滿,身側牽疼,手足踡伏,筋骨繩綁,喜立惡卧等情。按此現象……龍動而虎伏,故現索綁繩捆,喜立惡卧也,肺失開提,脾主四肢,肺脾交困,故現手足拳縮抱緊也,兩側牽痛,少陽經脈之所循也……

頭部昏眩,走路困難,無故恐懼,腸胃神經疼痛,腹脹,惡食,大便不通,耳鳴心跳,腰痠腿軟,口苦失眠等症……乃陰陽極虛,水火相逆,弱症之最者也……而陰陽兩虛,在比量論之,陰分尤虛也,在性量上觀之,陽之所以虛,緣陰之宿虛也,又在現量上推之,陽之逆上而不潛,反成有餘之局者,因陰之宿虛於下,為不足之病源也,於藥物治療,以養陰潛陽為療程之主旨,以培土生金,壯水滋木為制方之法訣,更從陰陽之性,早日丹丸,夜服湯劑(投降龍丹、兩濟丸五十餘粒,湯藥八十餘帖)。

口中吐氣,不能自制,本屬陰虛於下,陽逆於上者,嚴重時應有之徵。

指覺之(?)氣,遊動全身…蓋氣機不能自還,陰竭於內,陽無所附,真氣外溢,水火分離之兆,天地否象之徵也。

卧如橋拱及下氣甚多,是氣機壅塞,化陽不能,化陰不得之象,陽勝於陰,則怒弩反張;陰勝於陽,則寒戰蝟縮矣。

頭頂不舒,為肝氣升於巔頂,此經所謂厥陰之脈,獨上巔頂也,又曰青龍拏空,亢而弗潛也,要皆氣機運行失常所致也,氣如雞蛋,盤旋頂門,為陰陽二氣之化化作用,發生阻隔。

自覺身體篚內空諸相,由於氣機之鼓動,遂發生「以幻為真」之感攝,蓋幻景也,由左先大者,為肝氣先動所致……如能調伏其肝肺之氣機,令致中和之道,循軌通行,即無病患。

九竅翻動,為氣機化陽不得,化陰不能,陽氣爭開,陰氣爭闔,陰陽相虎,啟閉失衡之象也。

二三指寬之熱氣上沖,經背通至巔頂,此經所謂巨陽之氣,因督脈都綱失用,發越過度,背上經道之氣,混合紊亂,不能分經歸流之現象。

會陽穴,為太陽氣機與督脈之絡穴,氣機發動,在一陽初動而化太陽時,必從會陽穴中衝出,絡於尾閭前及太陽四行之經道,故覺尾閭有拉開之情況。

左胸口下似有傷口固著,為氣滯膻中,左右交旋失度,迴環於胸脅,出而不還之故,乳下二指處,肝經之期門,氣機開放太大,不能收閉時,則肝氣左出而不能右入,失去纏道規律,醫道上為肝氣左逆之症,氣功上則謂青龍受病,經所謂龍尋虎鬥,戰於玄黃之野也。

足趾尖點地,大跨步,左右旋舞,翻跟斗等動作,為肝木氣機從里支猛出於海眼,乃青龍失其雲行雨施之現象,丹家稱之曰「天魔舞」。

後頸出現熱感受直至玉枕,是將出現休克的先兆。

五、其他

1、腿麻的過程中,越動則麻之越厲,越感覺難受,練坐時腿部氣血受擠壓於氣街之上,雙腿因氣虛而致酸麻,折盤後大量氣血很快下沖注使(?)兩腿麻感加劇,若不動時氣血緩緩湧向雙腿腳,則可毫無酸麻之感。

2、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忘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怒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安,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味。

3、男女在發育成熟的時候,乳根必有核如棗,撫之疼痛,其核不散者成童子癆,三、五個月散盡者則順利成熟,俗名「過童關」。

4、日常起居生活,坐在床沿或坐在椅凳上,需要把腳心平正的安置在地上,不可懸空吊者,上不接在,下不著地,這樣久成習慣,會發生腳重腰疼,變做「血痹」的病症。

5、「春一(月圓為期)、夏三(上中下三旬為期)、秋二(朔望為期)、冬藏(一點也不能動)」。


推薦閱讀:

《略述密宗法門》——正信密宗,釋疑解惑
南懷瑾先生:「宗法」與傳統文化中心的「禮」
心宗法要集序
密宗法義精要! 作者:根桑澤程仁波切著

TAG: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