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讀書筆記
去年我從冰城的一所大學研究生畢業,到今年,恍然一年過去了,自己也在帝都工作一年了。
要說這期間的體會嗎,就是原來的計劃都沒實現,例如理財和遊覽北京的古迹。公司工作也不忙,正常的一周兩天休息日,就是想不通自己也沒怎麼閑著啊?為何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呢?
直到自己看到這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讀完之後自己才恍然大悟:我太專註於手頭的事情,以至於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抬頭看看前進的方向。結果自己一直埋頭,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裡了。
稀缺封面圖
想改變這種狀態,就要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然我知道了自己的癥結所在,就要徹底找出元兇,來擺脫這種狀態。
窮忙的元兇——稀缺說到稀缺,有人會說「這種狀態不稀奇啊!」是啊,不僅人類世界存在各種稀缺,例如資源有限了;自然界稀缺更是常態,小時候看《動物世界》,有一次出現了食腐動物吃屍體的畫面,此時趙忠祥老師的聲音響起:自然界不容忍浪費存在。
然而作者所指的「稀缺「不僅僅是客觀條件的稀缺,更是一種心態的稀缺狀態。人只要一進入到稀缺狀態後,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稀缺導致我們只能想著稀缺之物,從而影響我們大腦吸收和處理其他重要信息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下降也意味著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下降,致使我們缺乏對事物的洞察和前瞻性。結果就是一步錯,步步錯。
稀缺怎樣摧毀我們的判斷力和自制力的?這裡稀缺是通過以下幾步,一步步發揮作用的。
第一步:稀缺,讓你專註於當下。我們聽過「擊鼓傳花」這個遊戲,古代的讀書人也這麼玩,不過他們比較風雅,在擊鼓傳花中作詩,詩是一篇接著一篇的出來。如果不是這種環境,很難如此高效。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資源上。」上面的例子就很好說明了這個。
第二步:管窺,專註的結果。書中有這樣的例子:當消防員接到報警,開車奔向救火現場時,不小心出車禍離世,死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沒有系安全帶。而他們所受的培訓上是反覆強調系安全帶的必要性,不過為何他們沒有這樣呢?
原因就是他們因為時間緊迫,忘記了這件事,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專註於某件事的後果——管窺——專註於某一事物,忽視了其他事物。
這類作者用「管窺」這個詞,意在表示「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問題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第三步:稀缺還會降低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而作者用「帶寬「這個詞來表示」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首先介紹一下」帶寬「,這個詞源於計算機術語打個比方,假如你的電腦只運行一個程序,那肯定可以輕鬆地操作;而如果同時運行好幾個程序,電腦肯定會變卡。人腦也是類似,稀缺狀況下,它會不斷處理潛意識裡的事務,而不是針對當前的情況。
正是因為稀缺的這些作用,所以作者下了一個結論:稀缺狀態下的個人,都會心事重重,這樣他們的帶寬下降,例如分心、容易忘事、缺乏自控能力。
說的這麼熱鬧,那稀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開門見山: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閑這裡還拿書中的例子:設想一下你出門旅遊,肯定要帶旅行箱。如果是個大箱子,就會遊刃有餘;若是小箱子,那你可能要權衡一下,看看哪個東西不用帶?
當你在權衡時,就會被你權衡的事物吸引,也就陷入了前文所說的專註狀態中,對此事物念念不忘,而你的大腦就很難看到其他事物或信息了。
而餘閒可以改善這種狀況。為了證實這一說法,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設想你有一個很緊急的論文要完成,而此時你看到了有位你仰慕已久的人要來辦講座,此時的你會怎麼選?研究結果表明40% 的人禁不住「誘惑」,去聽了講座;實驗人員又在「聽講座」這個選項中增添了一個有誘惑的選項,例如看電影。而選擇的結果出乎意料,竟然高達80%的人堅持去圖書館。
針對這個實驗結果,可以有不同解讀,例如我就會聯想到營銷的一個案例——給顧客太多選擇,反而會讓他們無所適從。而放在這裡,大多數人為了麻煩,還是選擇去圖書館。
在這裡,多種選擇就是餘閒,而「餘閒能讓我們輕鬆地避免選擇負擔。「作者如是說道。
正如作者一再強調的:稀缺不是一直以客觀狀態存在,它也是一種主觀存在。而只要稀缺存在,我們就會權衡,此時就會陷入一種困境,加劇大腦的負擔,減少帶寬。
回到本書中,既然本書的副標題是「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那就讓我們分開講一下稀缺在」窮人「和」富人「中怎樣起作用的吧。
稀缺如何「戲耍「窮人?社會學上貧窮分為兩類:絕對貧窮和相對貧窮。一般第三世界的貧窮是絕對貧窮,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貧窮是相對貧窮。既然討論稀缺,那就極端一點,直接討論絕對貧窮狀態。
這裡還是借用社會科學的一個名字——生存理性。此時人的狀態就是要活下去,至於明天什麼打算,我才不管呢。針對這一狀態,作者就舉了印度小販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這些小販掙的是辛苦錢,早出晚歸。他們的毛利是10%,然而利潤中的一半要用來支付貸款利息,即便有剩下的,也要有一些人事費用,例如婚喪嫁娶,人情往來之類的。
正是因為有這些「干擾「,他們才不能為未來打算,不能存錢進行資本積累。
那發達國家的窮人就好過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他們同樣陷入了困境。例如一個普通工薪族,要還房貸和車貸。結果有一天他被告知公司要裁員。這樣他陷入了擔憂,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裁,如果被裁,房貸和車貸還不上了怎麼辦?要不要提前做好打算,找工作……種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就會佔據他的大腦,這樣的他,還會專註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手頭的工作嗎?
稀缺也不會「放過「富人
在時間管理上,有個著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就是依據事情重要程度和急迫程度,將之分成四個象限,看看下圖,大家就可以明白了。
時間管理四象限.jpg
而一般富人的時間是寶貴的,因此他們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擾,尤其是緊急的事情。而最後的結果是他們忽視了不緊迫但重要的事情。這樣下來一次兩次還不要緊,但長此以往,不好的結果就會出現。
例如注意飲食、鍛煉身體、重視家庭,這些都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然而我們都可以想像到忽略這些事情的後果。
怎樣擺脫稀缺狀態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稀缺狀態,以及我們為何陷入其中?接下來這部分就來講述作者是怎樣擺脫稀缺狀態的。
1) 窮人怎樣擺脫稀缺狀態?如果僅靠窮人自身,是很難擺脫稀缺狀態的,這裡作者主要介紹社會及組織怎樣幫助窮人?
第一是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窮人一直會窮,很大原因並不是其主觀不努力,而是他們陷入了稀缺陷阱中。因此他們的種種行為會讓人們不解,此時社會要做的就是容忍他們的行為。例如針對窮人的技能培訓,要容忍窮人的遲到和其他事情。這樣就等於給窮人提供了一些餘閒,確保窮人不會因為一些小錯誤而真的放棄培訓。
第二是打好提前亮。社會福利救濟是有一定年限的(美國的是5年,即人一生最多只能接收社會救濟5年),然而很多受接濟的人並沒有這一概念,「只有在臨近時才有緊迫感」。而當人們知道了稀缺對人的影響後,就可以這樣做:總的救濟時間不變,只不過把「以年為單位」改為「以月為單位」,這樣讓窮人提前做好準備。
第三是政府可以構建帶寬。當窮人手中有餘錢時,此時他們相對來說不易掉進稀缺陷阱中,此時政府可以開發一種金融產品,勸導窮人將手中余錢進行儲蓄,然後再平攤到每個月,從而提高他們生活的確定性,降低他們的生存理性。
2) 怎樣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忙碌和疲於奔命,歸根到底是我們被眼前事物羈絆,忘記看看前方的路。比如一般開會,剛開始時基本是商量不出什麼結果的,一般到會議的中後期,大家才抓緊時間,試圖商討出什麼結論。而書中作者講了一個解決這種困境的很好方法,就是設置「稀缺防禦。」
「稀缺防禦」類似於高速公路上的減速帶,用來時不時提醒我們真正的目標。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例如儲蓄是一件很重要的時期,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忘記了這件事,作者設想,:如果此時有一枚卡片,上面寫著人們的儲蓄目標,諸如為了家人等,人們就會想起,可能會去儲蓄。
利用默認允許功能。這個例子也有很多,例如還信用卡的時候,為了避免忘記,你可以設置自動還款。有的銀行同樣也有自動儲蓄的功能,每個月的發薪日,就會把工資的一部分自動儲存起來,這樣也是利用」默認允許「功能。
在帶寬充裕時行動。當帶寬下降時,人們就會陷入管窺中,流體智力和自我控制力嚴重下降。作者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為了寫這本書,他們設置一個寫作時間,嚴格遵守,即使開會也不能阻佔用這一時間,這就為寫作這件事提供了帶寬和餘閒。
針對組織中的稀缺問題,作者也試圖解決,大致思路同上文一樣,增加餘閒和帶寬之類的。
看到這裡,我自己的問題——缺少儲蓄,以及都不知道周末都在幹嘛——這些問題應該得到解決了。
首先是缺少儲蓄。那就利用銀行的自動儲蓄功能唄,節省帶寬,這可能是我目前想到的最容易的辦法啊。
其次是周末不知把時間花在哪兒?這裡可以借用另外一本書的方法,列清單:無論什麼事都列清單,在行動之前先看看是否符合清單。這裡清單就是「減速帶「的功能吧。
感謝這本書,感謝作者,現在的我,都迫不及待想行動了呢。
推薦閱讀:
※讀《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活著就很偉大》——保持正能量才最重要
※關於《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的讀書筆記
※「蒙卦」關於學習的啟發
※自己當筆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