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家精要丨鍾岳琦臨證經驗:溫灸補瀉與簡易取穴

本文摘自《全國高級針灸進修班》教材

作者:鍾岳琦 編輯:韋娟

>>>>

溫灸補瀉與簡易取穴

作者簡介

鍾岳琦〔1900?1981),男,山東省安丘縣人。1937年畢業於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辦的無錫中國針灸學校。1946?1956年,懸壺於青島。1956年參加山東省中醫研究班,1957年任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針灸教研室教師,1960年調山東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工作。畢生致力於針灸教學,臨床醫療和文獻研究工作,參加編寫的著作有《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靈樞經語釋》、《針灸甲乙經校釋》、《簡易針灸學》、《針灸經穴挂圖》等。並先後發表了《略述針灸取穴的方法及骨度部分存疑的探討》等學術論文。曾任副主任醫師。

學術特點和醫療專長

1、取穴務准,深淺適度

鍾氏選經用穴非常考究,宗《標幽賦》之旨:取五六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 用一經而可正。選穴力精,取穴務准,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既簡便而 且又易準的取穴方法。

臨床中慣用的簡易取穴法如下:

如取俠白:在男子,常以乳頭點墨後,兩手臂伸直夾之,上臂部染墨處是穴;

取陽溪:令患者手掌側置,拇,食二指伸直,拇指用力向上翹起,當歧骨之後方,現深凹處是穴;

偏歷穴:取時應屈肘,手腕側置,自陽溪與曲池穴成一直線,向上3寸,微偏外側稍有陷凹處是穴;

溫溜:曲肘側置,手指握拳,前臂用力時,即有肌肉隆起如蛇頭狀,在其下端取之;

大迎:令患者閉口唇,使兩腮鼓起,在下顎骨邊緣現一溝形,按之有動脈應手處是穴;

梁丘:正坐屈膝位,從膝蓋正中向上2寸,再外開1寸,以手按之微有陷凹處是穴;

足三里:患者取正坐屈膝位,以患者手掌按於膝蓋上,手指撫於膝下脛骨,當中指尖著處取之,適在膝眼之下3寸,脛骨外緣兩筋間;

公孫:取時按取足背第一踱骨與第一楔骨接合處,為足背最高點,從此向內側移下,當骨側陷中取之;

腹哀:患者正坐或仰卧位,手臂外展位,從乳頭直下,與建里旁開之交點取之;

少府:令患者手指屈向掌中,當小指尖處骨間取之,適與勞宮穴相平;

聽宮:於外耳前之小瓣(耳屏)前陷中取乏,如以手指重壓該穴,則耳內作響聲是穴;

承山:令患者直立,兩手上舉,手挾牆壁,足尖站立,足跟離地,在腓腸肌下出現人字紋取之;或伏卧位下肢伸直,足掌挺而向上,其腓腸部呈現人字紋取之;

天井:患者屈肘,右手按左肩頭,於肘尖(尺骨膺嘴突起)直上1寸,關節罅陷中取之;

消濼:令患者正坐位,自肩端後側直下,從肘尖上4.5寸處取之,試以手握拳平伸,拳掌向下,再以拳握緊,與前膊儘力轉向背方,則肩膊向肘斜下之處有肌肉一股高起,當起肉所止之處是穴;

角孫:令患者以耳冀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著之處取之,或以手指按其處使口張合,其處牽動者是穴;

瞳子髎:令患者閉目,當眼外角紋之終止處取之;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1.5寸,以三指平肩按之,當中指下陷處取之;

天突:患者仰卧位,仰頭部,於胸骨上端半月狀截痕之上緣,約3分陷凹中取之;

命門:醫生左右兩手按其擠心,同時向左右移至背脊正中是穴;

腰眼:患者俯卧位,腰部肌肉放鬆,於兩腰眼宛中取之,等等。

上述這些簡便易行,取穴準確的取穴方法,是鍾氏長期臨床實踐中經驗積累,既便於記憶,又切合實用,易為後學者所接受。

2、補瀉善用灸灼

鍾氏臨證善用灸法,或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卷灸。認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且往往優於針法。氣血不足者,灸法可補之;經脈陷下者,灸火可起之; 經絡瘀阻者,灸可通之;中氣陷下者,灸可舉之;運用直接灸法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令邪氣出之,鍾氏善用灸法治療臨床常見虛實病證:

(1)預防中風灸法:在卒中前,如患者出現指端不時麻木,眩暈、或一時性的舌強,言語不利,即可用艾炷灸百會、風池、肩井、曲池、風市、足三里、 絕骨等穴,可預防中風。

(2)咳嗽灸法:大凡虛實咳嗽,均可艾炷灸陶道穴,新發病者灸3?7壯,慢性咳嗽者,每天灸1次,多灸幾天,即可見效。

(3)嘔吐灸法:艾炷灸膻中、氣海、內關、胃俞、三陰交,5?7壯;備用穴:天鼎、中魁、膽俞、合谷。

(4)頭痛灸法:氣虛者艾卷灸百會、大椎、中脘、氣海、足三里;血虛者灸頭維、太陽、曲池、合谷、肝俞;備用穴:風池、膈俞、脾俞、神門、足三里,每穴灸3?5分鐘。

(5)眩暈灸法: 血虛者隔姜灸百會、上星、身柱、至陽、肝俞、脾俞;每天每穴灸1粒棗核大的艾炷,連續灸一個月,每有良效。

(6)繞臍腹痛灸法:屬虛寒者,用溫灸器灸神闕、氣海,可持續灸1小時左右,痛止為度。

(7)腰肌勞損:可用灸炷直接灸腎俞、腰陽關、命門、足三里、每穴灸 5?7壯,常灸可減少發作。

(8)虛寒泄瀉:艾卷灸天樞、氣海、中院、足三里,每穴灸5分鐘左右。

(9)牙痛灸法:下牙痛多在「偏歷」穴有壓痛點;上牙痛多在「解溪」穴有壓痛。可分別在壓痛穴處隔姜灸,每次灸10?20壯。

(10)崩漏灸法:艾炷直接灸石門(7壯)、關元(7壯)、隱白(5壯)、三陰交〔5壯);備用穴:脾俞、腎俞、氣海、大敦,每穴可灸5~7壯。

(11)喉疾灸法:發作時,用大米粒大小艾炷於大椎穴灸3?7壯;亦可用艾卷灸照海穴,雙側,每穴灸4~5分鐘;連灸三天有良效。

(12)灸白帶法:①灸穴:三焦俞、腎俞、中膂俞、中院、氣海、中極、 血海、三陰交;灸法:用半粒大米狀艾炷各灸7壯,或用艾卷灸亦可。②灸穴:帶脈、關元、腰陽關、三陰交;灸法:用艾卷灸,每次灸5分鐘左右,每天灸1次。

(13)小兒慢驚風灸法:艾卷灸大椎,脾俞、胃俞、關元、氣海、足三里穴,每穴灸5分鐘左右。

(14)小兒夜啼灸法:①用大蒜蒸灸法:即用大蒜一握〔切碎),艾葉兩握,拌勻裝在兩個小白布袋裡,放在鍋上隔水蒸煮,待熱後,拿出稍榨至半干, 不致燙手時,用一個小袋熱敷在肚臍上方。涼後,再更換第二袋,如此輪換使用。②艾炷(半個大米粒大小)灸肝俞、命門,每穴灸3壯。

(15)感冒灸法:艾炷灸肺俞、心俞,每次灸3壯;預防感冒;隔姜灸身柱、肝俞、脾俞、腎俞、中脘、氣海、天樞,每穴灸3壯。艾卷灸足三里,每天早晨灸1次,每次15分鐘,左右側輪換。

(16)瘧疾灸法:①灸大椎穴。可直接灸,或隔姜灸,或艾卷灸,有良效。②白鬍椒膏灸,用白鬍椒研成粉,摻在一帖膠布上,然後針刺大椎穴,不留針,起針後將膠布貼在大椎穴上,宜在發作前二小時施術。

(17)灸疔瘡法:①鎖口疔灸法:用小艾炷先在疔頭灸5壯,然後灸手三里穴20壯,可連續灸三天,一般3次可愈。②額角疔灸法:取穴法:用細繩一 根,當肚臍繞轉一周,量出腹周圍的長度,依此長度為標準,將繩對摺的中心,按在結喉的下面,再將繩兩端,沿頸項左右分向後背部垂下,使繩兩端在背部的當中相結合,此結合處即為灸穴,艾炷灸5壯,每日灸1次。:③燈心爆灸紅絲疔法:用燈芯草一根,沾菜油點燃,找准紅絲疔的盡頭爆一下,可發現紅絲慢慢縮短,然後再在紅絲縮短的頭上再爆一下,經幾次爆灸,紅絲可縮至疔瘡的根部,然後再在開始爆點處爆灸1次,④備急灸法:疔生於手足、頭面者,宜早灸。凡發現此患,可在掌後四寸兩筋間(間使穴上1寸),艾住灸14社,男左女右。亦可在靈道穴上2.5寸向內移3分處灸50壯,連續灸二至三天可愈,亦可在養老、手三里、合谷穴灸30~100壯,每獲良效。

(18)蠍蜇傷腕部灸法:用繩環繞患側腕部一周截斷,將此繩一端由中指尖量向掌中,盡處點記為虛點;再量取病人兩口角長度,按虛點向前臂內側上方量之,盡處即是灸穴。可用艾炷灸7壯,有良效。上述灸法,鍾氏臨證慣用,療效甚佳。

3、用穴分主次施術有先後

鍾氏臨證宗《內經》「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的原則,用穴少而精。他認為:欲達到取穴少而精,必須「先得其道」,即應對每個俞穴的主治性能了如指掌,方能事半功倍。譬如治療中風偏癱,上肢癱以取曲池為主穴,下肢癱以取陽陵泉為主穴。上肢尚可配肩髑、外關、合谷;下肢可配環跳、絕骨等。治療失眠常以神門、內關、足三里為主穴,可配肝俞(灸)、行間、三陰交(留針);治面神經麻痹,以頰車、地倉、合谷、太沖、絲竹空為主穴,可配人中、陽白、次髎等;中風閉證宜取十二井出血,配取人中、頰車;脫證可用大灸炷灸氣海、關元;眩暈虛證主灸百會、神庭、太陽、足三里,可配肝俞、腎俞、關元、氣海;痰火眩暈:主針風池、太陽(出血)、合谷、豐隆、上星,配取行間、俠溪、大陵;腹痛,針中脘、足三里、公孫,可配梁門,寒灸熱針;坐骨神經痛,主穴雙條口透承山(即條山穴),可配環跳、陽陵泉、絕骨。

鍾氏臨證施術時,重視所取俞穴的施術先後順序,認為其與療效有密切關係。譬如:中風閉證,應先刺十二井穴出血,次針人中、頰車;治療坐骨神經痛,先針患側條口透承山,留針10分鐘後,出針,再針環跳、陽陵泉、絕骨穴; 治面神經麻痹,先針健側穴位,後灸病側穴位,先取頭面部主穴三至五穴,如頰車、地倉、陽白、絲竹空、人中,再取手足部一至二穴。面部穴先針後灸,效果更佳。治疔瘡,先用三棱針點刺靈台穴出血,然後再據疔皰所在部位而取用其它穴,如生於面部的可配合谷穴;生於背部的再取委中穴等。每獲良效。

醫案選

例1、類中風

高某,女,49歲,

患者年余前曾突然嘴歪,頭牽脹痛,血壓:185/110mmHg。在本院針灸科診斷為「中風先兆」,經計刺12次而愈,血壓降至158/90mmHg。以後每隔三至五日來診1次。近日因與家人發生口角,遂感右半身不能活動,言語不清,口角歪斜,頭暈頭痛加劇,即來就診。 診見:神志清醒,言語不利,嘴向左歪,苔膩,脈弦滑,血壓:230/125mmHg。右側上、下肢不能隨意活動。證屬肝風內動,以平肝熄風,通經活絡治之。

處方:頰車、地倉、肩髃、曲池、合谷、通里、足三里、陽陵泉、十二井點剌出血。

治療經過:經用瀉法洽療1次後,口歪稍正,脈仍弦滑,血壓:200/110mmHg仍以上方為主酌情加減治療10次,血壓降至140/85mmHg,口歪已正,言語清晰,下肢已能步履,但上肢活動較差,後仍以前方加外關、手三里等,又歷21次而痊癒。

【按】此例為肝腎陰虧,肝陽偏亢,復加惱怒,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火橫竄經隧,故現喁僻不遂,言語不利,取頰車、地倉以疏調面部經氣而正口堝;取肩髃、曲池、合谷以疏理陽明氣血;刺十二井出血以調陰陽之氣;通里為手少陰之別絡,取之以通暢舌絡而療語蹇;取足三里、陽陵泉以疏調氣血,平肝膽之沖逆,又可疏通下肢經絡氣血之淤阻。諸穴相伍,共奏平肝熄風,通經活絡之效。

例2、遺尿症

王某,女,7歲,學生。

患兒5歲時患百日咳並發肺炎,經住院治癒後,即患遺尿,每夜1?2次,每逢感冒,咳嗽時,即遺尿加重,甚至日間咳嗽亦有小便遺出,夜間遺尿更頻。診見:舌淡苔薄白,脈虛細,面色咣白。證屬肺腎氣虛,治以補肺溫腎。

處方:取膀胱俞、腎俞、關元、三陰交,針灸並施,灸風門、肺俞。

治療經過:歷3次治療而咳嗽減輕,遺尿次數減少。遂仍按上方去肺俞、風門,繼續治療,共治療8次而愈。

【按】此例為肺氣虛弱,水道不固所致。故取膀胱俞、腎俞以補腎氣,振奮膀胱的功能。關元位於下焦,為膀胱之所,為小腸之募;足三陰,沖任脈之會,可溫補下元而增強膀胱的約束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會,有健脾、溫腎、養肝之效;灸風門、肺俞以補肺氣,固攝水道。

例3、熱痹

吳某,男,28歲,學生。

初期發病似感冒,出現發熱、惡風、出汗、脊椎疼痛,繼則累及肩、肘、腕、膝、足踝關節紅腫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經某醫院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給予西藥治療,療效不甚顯著,故來針灸治療。診:見舌紅苔微黃膩,精神萎靡,呼吸迫促,呻呤不安,語聲低怯,雙膝肘關節紅腫,脈浮數而濡。證屬風濕化熱,經絡痹阻,治以清熱化濕,通絡止痛。

處方:取穴:大椎、風門、曲池、內關、神門、三陰交、陽陵泉、崑崙。

治療經過:經用瀉法針治1次後熱減,關節疼痛減輕,但仍有汗出,心慌,氣短。上方加陰郄、大陵。再診,熱退紅腫亦明顯減輕,共針8次而愈。

【按】本例為風濕之邪郁久化熱以致熱痹。取大椎、風門、曲池以祛風清熱;內關、神門以通心氣,養心神;三陰交以健脾利濕,陽陵泉、崑崙疏筋活絡止痛。請穴相配,共奏淸熱散風利濕、通經活絡、養心安神止痛之效。

讀而思

duersi

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推薦閱讀:

賴昌星成功引渡 為今後提供經驗(專家連線)
頸部抗衰防皺經驗分享
【攝影技巧】—講經驗還是講理念
清流的塔羅經驗談·I 魔術師
商務酒局如何點菜才能面面俱到?10條經驗傳授給你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