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脹滿小建中湯配伍治療
典型病案
王某,女,52歲,2012年1月30日診。
主訴:胃脘脹滿7年余。現病史:患者7年來間斷出現胃脘脹滿,食後尤甚,未系統治療。時有胃中燒灼感,便溏,間有頭熱,足冷,納差,心煩易怒,肢冷,寐欠安。舌淡暗前無苔後少苔。既往史:2003年行胃部分切除術,21年前患腦出血,右側半身不遂病史。輔助檢查:胃鏡示糜爛性出血。診斷:胃痛,證型:脾胃虛弱,治則:溫中補虛。方葯:小建中湯加減。處方:党參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乾薑10克,佛手1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4劑。二診(2月6日):胃脘脹滿明顯減輕,已無燒灼感,納可,仍有便溏,足冷,原方基礎上加石榴皮15克,木香10克,14劑續服。三診(2月20日):訴遇冷或飲食不慎即有便溏,腹中不適,上方不變續服用14劑。此後患者來診3次,法同上方加減,已無胃脘脹滿及其他不適癥狀,後隨訪3個月,未再發作。
按本證屬中焦虛寒,胃絡失煦而痛,治宜溫中寒,緩里急,方用小建中湯加減,辛甘化陽而溫里,酸甘化陰而緩急,正中病機,故投之病癒。中醫有「胃為陽土,得陰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潤,以養胃陰」,「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宜升宜運」的理論。此患者胃病多年,胃曾行部分切除術,後天脾胃失調,治宜以溫中補虛為治法,用藥應避免剛燥,注意臟腑升降潤燥之性。胃降則和,脾升則健。由於脾氣不升,故以桂枝、党參、乾薑之類,通過溫補中臟,升提中氣。芍藥,《神農本草經》云:「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因此小建中湯中,芍藥的用量加重,目的在於止痛,與甘草相配含芍藥甘草湯之意,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佛手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茯苓、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甘草則可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桂枝與甘草相配,寓桂枝甘草湯之意,能溫補心陽。諸葯合用,共奏溫中補虛之功。
由於小建中湯配伍的多層次性,應用極為廣泛。歷代醫家對小建中湯的論述頗多。《千金要方》:建中湯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即本方加半夏三兩;《蘇沈良方》:此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疼,此只是氣痛……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虛寒證也,此葯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止腹痛;《三因方》:加味小建中湯,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輕卻痛,按重則愈,皆虛寒證……此葯主之,即本方加遠志肉;《濟陰綱目》:小建中湯治內虛霍亂轉筋;《證治準繩》:小建中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張氏醫通》:形寒飲冷,咳嗽兼腹痛,脈弦者,小建中湯加桔梗,以提肺氣之陷。寒熱、自汗加黃芪。無論是通過方論還是應用於臨證,都顯示出小建中湯的應用價值相當可觀。現代臨床應用本方治療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慢性肝炎、習慣性便秘、產後體虛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療效。研究表明小建中湯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自由基造成的損傷,減少自由基的產生。還可通過調節胃腸運動、改善微循環和能量代謝、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途徑來達到重建脾胃生理的效果。
推薦閱讀:
※蕁麻疹民間治療方法的3個偏方
※艾灸治療子宮內膜增厚和閉經(功血) 附穴點陣圖
※氣功療法與腫瘤治療
※腹瀉治療最佳經驗方
※哪些水果對糖尿病治療有幫助呢?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