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法的陰陽哲理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瑰寶,練太極拳一定要體會拳論中的陰陽變化,在陰陽變化中找到練拳的意。

  拳譜上常見太極十三勢之說,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勢說解成十三個姿勢,這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太極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掤、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字是五種步法,即俗稱八門五步,或稱八卦五行,都是指這十三法。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太極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之道,太極拳具有教育意義。

  懷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種手法,而這八種手法又與文王八卦方點陣圖有嚴格的四正四隅對應關係。

  太極拳理屬內家拳種。因此,八卦方位與人體對應各有其竅,而每竅在人體經絡臟腑中又各有其位。

  這樣在太極拳運行中,以意引氣,按竅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這就是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實踐證明,太極拳久練得道者,不但在技擊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會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極拳的陰陽變化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具有養肝護肝的作用。老年人練習太極拳還能防治骨質疏鬆,降低摔跌風險。

  為了使大家確切了解太極八法所屬經絡臟腑竅位,與八卦的對應關係,現按八法順序詳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滿

  方位正北,五行中屬水,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八法中此字主掤勁。

  2.捋在八卦中是離,中虛

  方位正南,五行中屬火,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此穴屬心經。八法中此字是捋勁。

  3.擠在八卦中是震,仰盂

  方位正東,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肝經。八法中此字主擠勁。

  4.按在八卦中是兌,上缺

  方位正西,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經。八法中此字主按勁。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連

  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性宮和肺俞兩穴,該穴屬大腸經。八法中此字主採勁。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

  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八法中此字主挒勁。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

  方位隅東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肩井穴,此穴屬胃經。八法中此字主肘勁。

  8.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斷

  方位隅東南,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玉枕穴,此穴屬膽經。八法中 此字主靠勁。

  太極五步是太極十三總勢中的五種步法,前文中提到腳踩五行,就是指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這五種步法同樣也對應著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對應著天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現將其對應關係分述如下。

  1、前進在五行中屬水,方位正北,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

  2.後退在五行中屬火,方位正南,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此穴屬心肝。

  3.左顧在五行中屬木,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肝經。

  4.右盼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正西,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脾經。

  太極拳中陰陽變化的關係

  (一)上下關係

  上下關係,主要體現輕沉兼備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從整體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絕對不許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為了穩定重心,維護平衡。

  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雙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關節則下沉。「金剛搗碓」動作五,右拳右膝上提,而左手、左腿下沉。

  「金雞獨立」勢,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如此等等,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輕沉兼備。即便是有些動作四肢皆上升,雙腳騰空,而軀體部分,特別是腰襠部,仍要求相對下沉(如二路「搬攔肘」式動作一)。

  打拳的整個過程中,對刻都要注意,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動作,也要堅持輕沉兼備,如許多揚指坐腕(舒指塌腕)動作中,也是要求有輕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揚,掌根下塌。

  從內氣、內勁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對拉拔長,上下對稱,升沉統一。從技擊上看,則要求上下相隨,上驚下取,上引下擊;甚至是上、中、下三盤同時並取,但支撐軀體的一條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穩定重心(如「金剛搗碓」動作五)。

  因此,打拳切忌有上無下(飄),有下無上(失去領勁)等病。時刻注意做到上盤輕靈,下盤沉穩;四肢輕靈,腰下沉等等規律的要求。

  (二)內外關係

  內外關係比較複雜,首先要求內外一體的整體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內動帶外動,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大小動作均要求丹田帶動。同時,外形動作的熟練,又促使內部(丹田)運動。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所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內外互濟、互用。

  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與動作相濟,內呼吸(丹田)與外呼吸(肺部)相濟,做到內氣、內勁與外形動作相協調,順遂,內氣的周天開合與肢體的動作開合要一致,切忌內動外不動或外動內不動。

  內外關係,還有一個意與形的關係。有的拳種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陳式太極拳則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備,要求意、氣、力、精、氣、神高度統一。

  從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極拳應該把肌體鍛煉與性格、氣質修鍊統一起來,使身心得到全面鍛煉。因此,打拳時還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養,使精、氣、神完美統一。

  (三)左右關係

  「拳者,權也。」(陳鑫),打拳過程中要使自己身體象一台秤,隨時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發右塌,右發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右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須偏左;左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偏右。

  左手往前發勁,右時要後稱;右手向前發勁,左時必然後稱(如「掩手肱捶」最後發勁)。雙手同時向右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作三),左臀必須下沉;雙手同時向左發勁時,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剛搗稚」動作二)。

  總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隨時維持自身平衡。切忌一頭沉,跟頭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搖擺。此外,在左右關係中,還有一個左右與中間關係問題。

  即不論向左向右運勁、發勁、都要保證不失中,保持中盤中正安舒,維護「大本營」的穩定。象下棋一樣,老帥不能輕易離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隻在中線(胸前、腹前、眼前,或兩膝前中線),就是為了不失中。

  再次,發勁時還有左右一體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發勁,左拳(肘)必然向左後稱勁,這時開胸合背,左稱之勁通過脊背傳導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發勁整體若一(如「掩手肱捶」動作五)。

  (四)前後關係

  「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發後塌,逢前必後。同樣,後退之中必有前進(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獸頭勢」)。做到退中有進,前後兼顧。

  一般後退之步要以腳頓地發勁(勁傳導至前手),又是一個前後一體,即後撤頓步所發之勁力(反彈力)與前手發勁既對稱又合一。同時,後撤之腳還可以套擊、扣套敵人之前腿。

  這樣,一退一進,邊退邊進,下退上擊,後退之中有前擊,又是一個「前後相濟」。又如「左沖、右沖」勢,有前有後,八面支撐,以保持重心穩定,自身平衡。

  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後仰,切忌彎腰、挺胸、蹶臀、跪膝(膝蓋超出腳尖)。打拳還講求「耳聽身後」,也是為了打前防後,前後兼顧。

  (五)先後關係

  或稱「往複關係」。《拳論》有云:「往複有摺疊」摺疊者,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

  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後發,先引後擊,「引進落空合即出」等要領,都是這種往複摺疊勁的運用。所以,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進,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

  尤其發勁之後,必須有一個「接勁」,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摺疊勁。例如「懶扎衣」結束之後,接「六封四閉」,右手一定先向右棚一下之後再向里收。

  「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棚一下再走下弧里收。其技擊含義就是「欲要先給」,先給對方一點棚勁,從而加大對方向外的反彈勁,以便更有利於「引進落空」。「兵不厭詐」,就是這種先後關係在拳法上的體現。

  拳法中還有「後發先至」一說,如何解釋?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不主動進攻別人,我處於應擊者的地位,但一旦對方出手,與我交手,我即神速擊之。

  二是我不先發勁,讓對方先發勁,我對來力先引化之,化其實,探其虛,即先沾連粘隨,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然後快速擊其要害,破其根節而取勝,故「後發先至」還含有「後發先勝」之意。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的陰陽哲理對現代人們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太極拳也是現代人們養生首選的運動,練太極拳不僅對身體有好處,而且還能修身養性。修鍊太極拳一定要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

推薦閱讀:

陰陽宅秘旨2 - Qzone日誌
陰陽互補的格局
秘傳陰陽宅鎮法
(12)任鐵樵 論陰陽順逆

TAG:哲理 | 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