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如何操作才能提高療效?

先從「朱氏六針法」說起。朱漢章教授在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時基本上就做六針,療效很好。

第一針:從髕韌帶中點縱行刺入,穿過髕韌帶後針刀奔向髕骨、股骨髁下方刺入髕下脂體(又稱脂肪墊)。根據肥厚的程度,反覆松解的力度相適應,手術中見到的肥厚脂肪墊可在3.0~7.0mm,形狀多呈三角形,表面光滑呈淡黃色,周圍有些粘連帶,質地硬,不易壓縮。脂肪墊的位置是在膝關節伸直時位於關節腔內,屈曲>90°時被擠向前方則位於關節腔外。

針刀松解肥厚脂肪墊的目的是將一個實體的組織變成一個空心的組織,然後通過手法將其壓扁,從而消除屈伸時由腔外到腔內,再由腔內到腔外的滑動不被卡住,立即達到蹲起自由的療效。

第二針:從內側膝眼進針刀,縱行刺入後進入關節腔後針刀平行深入,在髕骨的內下角尋找橫韌帶,切鏟3~5刀。

第三針:從外側膝眼進針刀,縱行刺入關節腔後平行深入,在髕骨的外下角尋找橫韌帶,切鏟3~5刀。

第二、三針均刺到髕骨下緣,兩針交叉達到徹底松解以便消除對髕骨的拉力。同時,沿著脛骨平台松解翼狀皺襞。

第四針:在髕骨的外上方刺入針刀,縱行刺入再轉刀柄平行進入關節腔,尋找增厚病變的翼狀皺襞,通過5~6刀將原來硬的病變組織切割呈軟的針感,為其修復做好準備。

第五針:在髕骨的內上方刺入針刀,刀法變化同前。進關節腔後尋找慢性滑膜炎形成肥厚的滑膜,約3~5刀。

注意事項:在上述操作中極易針刀刺到骨性物體,病人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因此針刀進關節腔後手法操作要動作緩慢,碰到骨性阻力則立即停止不再深入!換個方向。

第六針:從髕骨上針刀刺入髕上囊上壁,進入囊腔後繼續刺破囊壁下方並進入關節腔。反覆三次,使腔內高壓力的積液沿著囊壁上的針孔流入皮下與關節腔,最終被皮下組織吸收。臏上囊的漲力減輕,分泌與吸收平衡,血液循環改善,有利於病變的臏上囊的修復。

朱氏六針法在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炎時取得很好的療效並為發展治療打下了基礎

後人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時又有哪些發展?

並取得了更好的療效呢?

由於病變的多樣化與個體的差異,用同一種方法去治多變的病灶是顯然不夠的。在實踐中,認識到維持膝關節穩定的因素,產生了病變,均可影響膝關節的生理活動。例如:內、外側側副韌帶損傷,針刀松解的部位,內側為股骨內髁和脛骨內上粗隆部位,當然,嚴重者整個內側副韌帶變硬,壓痛明顯,亦需松解。只是內側副韌帶與關節囊相連,因此只有松解到關節腔(即針刀進入關節腔)才能松解到位;

而外側副韌帶因與外側關節囊不緊密相連,之間有一定空隙,因此,松解外側副韌帶不一定必進關節腔。但在病變嚴重時(如關節嚴重變形)內側關節囊亦受損形成瘢痕。自然針刀亦要進關節腔。

所以,很多學員問這樣一個問題,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針都刺入關節腔嗎?通過上邊的描述,應該得到正確答案。如果膝外側只是外側副韌帶損傷而外側關節囊未損傷,則針刀不需要進關節腔。

那你怎麼知道外側關節關節囊是否有損傷呢?你又看不見,摸不著。

其鑒別方法是:

A.關節如變形明顯,腫脹,因關節囊也有分泌與吸收功能,腫脹說明關節囊的功能下降,指示囊壁變厚,需松解。(必然牽拉關節囊,需松解)

B .是否有膝內翻(即O型腿) C.部位是否緊張又壓痛。

由於外側副韌帶起止於股骨外髁與腓骨小頭外下,因此該兩點往往也是松解的常用點。兩點的中點往往也是副韌帶的受力點,因此也需要中點松解,內側副韌帶針刀要進關節腔,外側副韌帶不進關節腔。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腓骨小頭下5.0cm是腓總神經通過的地方,千萬不要損傷!一旦不小心損傷也不要驚慌,只要不是斷掉(針刀治療一般不易完全斷掉),其腓總神經是全身最容易自我修復的神經,一般3~8個月大部分能恢復其功能,鞏固尚需一年左右。

當然,如果病人上下樓都疼,還需松解股二頭肌,半腱肌與半膜肌的止點,個別病人還需松解縫匠肌起止點。

值得注意的是,當膝關節有旋轉移位時(物理檢查與X片均可發現),則應從腘窩處松解腘斜肌,因為旋轉位移是由旋轉的力引起的,而腘窩部能引起旋轉力的只有腘斜肌。

因此,要想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每個病人都來用六針法是不夠的。

正確的思維方法是:關節外加用痛點與緊張點,關節內尋找肥厚增生處,內外夾攻,並為把陳舊性損傷變成新鮮損傷及以後的修復打下良好基礎,再加上減輕膝關節壓力的各種措施,才是提高療效的全面考量。

漢章針刀

針刀發源地最具權威的針刀醫學治療機構

北京市十大百姓放心醫院


推薦閱讀:

針刀複習資料(一)
【微創針刀】龐繼光教授論: 微創針刀治療肩峰下滑囊炎
豎脊肌下段腱損傷的針刀療法
枕頸肩背強推或針刀部位
瘢痕的針刀治療

TAG:關節炎 | 治療 | 提高 | 才能 | 針刀 | 關節 | 膝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