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春分」養生:平和健脾防濕熱,戒酸增甘吃春芽
4、「春分」養生:平和健脾防濕熱,戒酸增甘吃春芽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每年的3月21日前後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60度(也是0度)。「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曆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也就是說,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就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並發出閃電。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通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春分時節保持人體陰陽平衡最重要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就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中醫認為,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這一法則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至關重要。因此,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即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係的平衡。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縮短人的生命。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人的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由於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的出現,即有些元素的積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從而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如當前在世界上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產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究其原因,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平衡保健理論的研究表明,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里,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將會有益於我們的健康。
《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祛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在精神上則要保持輕鬆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時節要注意預防濕熱
春天,雨水漸多,濕氣也重,尤其是南方。加之有些人喜歡吃肉葷類食物,吃的食物里又有污染,運動量也少,身體陰盛陽虛,導致濕邪內郁。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這類人大多大便不成形,即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能接受,但如果冷的同時濕氣又重,人就很難受了。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短期內很難治好。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濕氣給人帶來了諸多麻煩,應注意防範。以免日積月累,積了一堆病痛。在春分時節就應注意防濕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以防濕氣纏上。下面介紹的祛濕湯,可幫助南方陰雨較多地區的人們對抗濕氣。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和身體狀況選用。
砂仁陳皮鯽魚湯
【原料】砂仁6克、陳皮1/4個、鯽魚300~400克、芫荽4棵、生薑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凈;鯽魚宰凈,去鱗、腸雜,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調入適量芫荽及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濕。
鮮土茯苓煲豬[月展]湯
【原料】鮮土茯苓(菜市場有售)20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薑1~2片。
【做法】鮮土茯苓洗凈,切片狀;豬[月展]肉洗凈,整塊不必刀切。然後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祛濕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山楂扁豆金銀腎湯
【原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鮮鴨腎、臘鴨腎各2個,豬[月展]肉200克,陳皮1/4個、生薑3片。
【做法】各藥材洗凈、浸泡,陳皮去瓤;鮮鴨腎洗凈剖開,去臟雜,可不剝去鴨內金,洗凈;臘鴨腎溫水浸泡,洗凈;豬[月展]肉洗凈。一起放進瓦煲內,加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鹽便可,為3~4人量。
【功效】開胃消滯、健脾祛濕
天山雪蓮燉乳鴿
【原料】天山雪蓮15克、乳鴿1隻、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做法】:雪蓮洗凈;乳鴿洗凈,去臟雜等;豬瘦肉洗凈,並與乳鴿一起置沸水中稍滾片刻,再洗凈(即「飛水」)。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冷開水500毫升(約2碗量),隔水燉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調入適量食鹽,此量可供2人用。
【功效】驅風祛濕、祛寒除痹
咖喱雞絲羹
【原料】雞肉400克,紅蘿蔔、土豆各150克、洋蔥100克,青豆仁50克,蒜茸、辣椒絲、薑絲各10克,咖喱粉20克,鮮奶250毫升。
【做法】雞肉洗凈切細絲,馬蹄粉芡拌勻,起油鑊炒至剛熟就鏟起;紅蘿蔔、土豆、洋蔥去皮切絲。起油鑊下蒜茸、辣椒絲、薑絲炒香,濺入紹酒後下水1500毫升(6碗水量),滾後下紅蘿蔔絲和土豆絲至熟,下雞絲、青豆仁、洋蔥、鮮奶、咖喱粉和適量食鹽少許、胡椒粉白糖,推入馬蹄粉40克拌均的芡,下少許生油便可。為3~4人量。
【功效】香辣開胃、驅寒祛濕
眉豆莧菜田雞湯
【原料】眉豆100克、莧菜500克、田雞2~3隻(約250克)、蒜頭50克、生薑3片。
【做法】眉豆洗凈、稍浸泡;莧菜洗凈;蒜頭去衣;田雞宰洗凈,去皮、內臟,切塊。莧菜和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1750毫升(7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半小時,去渣留湯,放進眉豆、田雞再煲1小時。
【功效】祛濕熱、健胃進食
三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湯
【原料】木棉花20克,雞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生薑2片。
【做法】各配料洗凈,稍浸泡,陳皮去瓢,豬瘦肉洗凈,整塊不用刀切。一起與生薑放進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清熱祛濕、解脾虛濕困
赤小豆粉葛鯪魚湯
【原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1/4個、鯪魚400克、生薑3片。
【做法】赤小豆、陳皮分別洗凈,陳皮去瓤;粉葛削皮洗凈,切塊;鯪魚宰洗凈,去臟雜,慢火煎至微黃。然後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清熱下火、祛濕潤燥
清熱祛濕田螺湯
【原料】田螺1000克、豬瘦肉200克、節瓜1個、陳皮1/4個、生薑3片。
【做法】田螺洗凈置滾水灼過,挑出螺肉,去尾端,起油鑊下鹽爆炒片刻;節瓜洗凈、削皮、切大塊;陳皮浸泡、去瓤;豬瘦肉洗凈,整塊不刀切。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放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調入適量的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解濕困、祛濕熱
蓮子芡實炒扁豆煲兔肉
【原料】蓮子50克,芡實、炒扁豆各40克(中藥店有售),兔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蓮子、芡實、炒扁豆分別洗凈,稍浸泡;兔肉洗凈,切塊,置沸水中稍滾片刻,再洗凈(即「飛水」)。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濕
炒扁豆芡實淮山煲筍殼魚
【原料】炒扁豆30克,芡實、淮山各50克(中藥店有售),筍殼魚1~2條(約500克),生薑3片,豬瘦肉100克。
【做法】各藥材洗凈,稍浸泡;筍殼魚宰洗凈,可慢火煎至微黃,亦可不煎;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約10碗清水,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清潤可口、健脾祛濕困
木棉花炒扁豆煲鯽魚
【原料】木棉花20克、炒扁豆30克、苡米15克(中藥店均有售)、鯽魚500克(1條)、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各藥材料稍浸泡,洗凈;鯽魚宰洗凈,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
【功效】祛濕健脾益氣
雲苓白朮粉葛煲水魚
【原料】雲苓40克、白朮20克、粉葛800克、水魚1隻、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各藥材洗凈;粉葛去皮、洗凈、切塊;水魚請售者宰洗凈;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10碗清水,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健脾祛濕、止腰酸背痛
竹蔗紅蘿蔔馬蹄煲茅根
【原料】竹蔗400克、紅蘿蔔250克、馬蹄10個,鮮白茅根120克。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竹蔗開邊、切段;馬蹄去皮切對半(或不去皮拍裂);紅蘿蔔刮皮切段;鮮茅根切段。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改文火煲1小時即可(或下少許冰糖)。為3~5人量。
【功效】清熱解毒、除煩、祛濕邪
鮮土茯苓燉豬排骨
【原料】鮮土茯苓500克、豬排骨400克、眉豆50克、紅棗5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鮮土茯苓切片;豬排骨切段;紅棗去核;眉豆浸泡。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入冷開水1250毫升(5碗量)加蓋隔水燉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此量為3~4人用。
【功效】祛濕毒、利筋骨、健脾胃
拍姜韭菜滾豬紅
【原料】生薑60克、韭菜100克、豬紅500克。
【做法】生薑去皮切塊,拍裂;韭菜洗凈切段;豬紅清水漂洗。在鑊中下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姜,武火滾沸後,下豬紅滾熟後,下韭菜,下鹽、油便好,為3~4人量。
【功效】驅寒祛濕、益陽健脾
狗肚魚大芥菜湯
【原料】大芥菜500克、狗肚魚500克、生薑2~3片。
【做法】狗肚魚宰凈,去頭、內臟,然後切為兩段,用少許魚露腌5~6分鐘;大芥菜洗凈,切段狀。在鐵鑊內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並投入適量食鹽和生油,武火煮沸後,加入大芥菜,滾腍後,再加入狗肚魚,滾熟後便可。快捷簡單,可供3~4人用,亦湯亦菜。
【功效】清淡可口、解表邪祛濕熱
胡椒根煲豬肚
【原料】胡椒根40~60克(中藥店有售)、豬肚1個、陳皮1/4個、生薑2~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陳皮去瓤;豬肚反轉,用生粉揉擦洗凈,再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為3~4人量。
【功效】祛濕除痹、舒筋活絡、健脾暖胃
淮杞圓肉糯米酒燉雞
【原料】淮山25克、杞子15克、圓肉10克(中藥店有售)、糯米酒50毫升、光雞1隻(約750克)、生薑3片。
【做法】各藥材洗凈,稍浸泡;光雞處理乾淨,去尾部,切塊。一起與生薑放進燉盅內,加入冷開水1250毫升(5碗量),加蓋隔水燉3小時便可。進飲方下鹽,為3~4人用。
【功效】祛濕驅寒、健脾安神
土茯苓茅根煲豬瘦肉
【原料】鮮土茯苓適量、白茅根80克、紅棗10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土茯苓切塊;茅根切段;紅棗去核。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為3~4人用。
【功效】祛濕除困、清熱解毒
五指毛桃雞腳煲豬脊骨
【原料】五指毛桃100克、雞腳3對、豬脊骨4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雞腳去甲、敲裂;豬脊骨敲裂。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益陽健脾祛濕、活絡強筋健骨
五加皮生蠍子煲雞殼
【原料】五加皮15克、牛大力30克(中藥店有售),生蠍子45克,雞殼1副,豬瘦內150克,生薑3片。
【做法】用膠袋盛裝生蠍子倒入沸開水,燙約8分鐘,洗凈;其餘各物洗凈。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即可。為3~4人量。
【功效】驅風祛濕、舒筋健骨
新鮮木棉花煲鯽魚
【原料】鮮木棉花4朵、鯽魚1條、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鮮木棉花洗凈,用淡鹽水稍浸洗,再洗凈。鯽魚宰洗凈,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1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為3~4人量。
【功效】清潤、祛濕、除濁
春分時節的飲食起居
1、預防「未病"從細節做起
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不但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症,對於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因此這段時間裡應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如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如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時間不宜太早。早起洗漱時可使用淡鹽水漱口,每天房間開窗通風的時間也不宜太早,9時後較為適宜。
2、飲食宜戒酸增甘以養脾氣
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春芽等,不食酸和少食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於提神去燥,除瘙癢。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蔔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
3、穿衣適宜下厚上薄
雖然進入春分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起來,但是晝夜溫差還是較大,而且不時仍有寒流侵襲,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被。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夠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老人及小孩普遍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在這個時候就更應注意適時添減衣被,不要一時減衣減得太快。
4、忌大熱大寒
春分屬仲春,此時肝氣旺,腎氣微,故在飲食方面要戒酸增甘並適當增辛,以助腎補肝;同時,要注意健運脾胃,健脾祛濕。總的原則是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應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防止因此類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而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如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味甘寒,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等功效,都是春分宜食之品。
5、忌大喜大悲
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精神疾患多發的時候,因而春分時節切忌大喜大悲,否則不利於肝氣的疏泄。可利用春光明媚時多做戶外活動,或與好友結伴郊遊,以保持身心平衡,此外,春天應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使肝氣順暢,同時保證睡眠質量,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6、宜定時用餐,適當鍛煉
由於春分冷暖交替、乍暖還寒,人很容易出現高血壓、月經失調、過敏性疾病等。要特別注意定時睡眠,定量用餐,以達陰陽互補。可逐漸開始晨練,以散步、慢跑、打太極為宜。春分後雖然天氣日漸暖和,但日夜溫差較大,按照「勿極寒,勿太熱」的原則,早晚要適時添加衣物,平日多曬太陽。
春分時節五行人的養生要點
中醫的傳統理論以五行理念將人的體質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各種體質的人對季節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調養前應找准自己屬於哪種體質。絕對典型的五行人比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數人可能兼具兩個臨近的五行體質特點。
1、木形人:疏肝健脾和調陰陽
體質特點:膚色蒼色,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精神調養:應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切忌抑鬱惱怒,多參與戶外活動。
運動調養:在運動上,木形人可多參與太極拳等以鍊氣為主的運動,有助於身體的陰陽平衡。
飲食調養:可多服健脾養肝、補益肝腎之品,使脾胃健運,肝氣順達,以防肝旺克脾。飲食上可多吃薑、蔥、蕎、竹筍、淮山、土豆、豬肉、魚肉、蛋等。
葯膳調養:可選擇陳皮鯽魚湯。
陳皮鯽魚湯
鯽魚一尾(約250克),豬瘦肉
2、火形人:平心定志益腎養肝
體質特點: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性情急。
精神調養:此時易出現心情煩躁,容易引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火形人宜平心定志,保持樂觀隨和的心態,切忌急躁,以益腎養肝。
運動調養:不宜「春捂」,建議多做春遊、踏青等戶外活動,太極拳、八段錦,並可用下棋、釣魚等調節情緒。
飲食調養:可多吃健脾益肺、益腎養肝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竹筍、蘑菇、薏仁、淮山、花生、土豆、杜仲、牛膝等。
葯膳調養:可選擇芍藥粥。
芍藥粥
白芍15克,茯苓
3、土形人:腸胃易不適喝點黑豆鯽魚湯
體質特點: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
精神調養:土形人容易因臟腑內里陽氣不足而外感濕邪,出現腹脹、噁心、腹瀉等不適癥狀。宜心平氣和,保持樂觀暢達的情緒,避免肝鬱克脾。
運動調養:多進行戶外運動,可選擇慢跑、球類如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以不疲倦為度。
飲食調養:多進食疏肝健脾,益腎祛濕功效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玫瑰花、淮山、砂仁、麥芽、芡實、益智仁等。
葯膳調養:可選擇砂仁黑豆鯽魚湯。
砂仁黑豆鯽魚湯
鮮鯽魚150克,砂仁
4、金形人:易哮喘咳嗽要做好「春捂」
體質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精神調養:春分節氣,天氣變化仍然較大,此時金形人容易感受外邪出現哮喘、過敏、咳嗽等肺系疾病。宜保持寧靜的心態,安養神氣,避免憂愁抑鬱,以利肝氣調和,氣血和暢。
運動調養:注意保暖,做好「春捂」,最好能有微汗出可加大運動量,可選擇動態運動,如慢跑、羽毛球、足球等。
飲食調養:宜多進食具有健脾益肺,益腎養肝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百合、淮山、沙參、白果等。
葯膳調養:可選擇健脾八寶糕。
健脾八寶糕
粘米粉250克,鮮山藥
5、水形人:易口苦進補宜健脾益腎
體質特點:體型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
精神調養:春天降水也較多,水形人此時容易出現濕困中焦的表現,如噁心、口苦、胃脘脹悶等癥狀。宜安定心神,順應春分時節陰陽平和的自然規律。
運動調養:注意保暖,做好「春捂」,避免外邪侵襲。可加大運動量,可選擇動靜結合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或選擇慢跑、球類動態運動等。
飲食調養:宜多進食具有健脾益腎,溫中祛濕功效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砂仁、法夏、白朮、茯苓等。
葯膳調養:可選擇豬肚白朮湯。
豬肚白朮湯
豬肚1具,白朮
春分時節9種不同體質的養生要點
中醫根據陰陽理論將人體劃分為9種不同體質,各種體質的人在春分時節的養生要點如下:
平和體質:這是正常體質,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氣虛體質:表現為虛弱,感到疲勞,常出虛汗,容易感冒。除了飲食上調養,還應適量多運動,因為運動對補氣有作用。
陽虛體質:表現為手腳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容易發生腹瀉,應科學膳食,注意溫補。
陰虛體質:表現為皮膚乾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眼睛乾澀,口易渴,大便易乾結。可多吃點鴨肉蓮藕湯、百合、芝麻。
瘀血體質:表現為有黑眼圈,女性痛經,年齡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膚易出現瘀血斑點。適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濕熱體質:表現為易生粉刺和暗瘡,有口臭,小便黃。可適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黃瓜、苦瓜、通心菜。
氣鬱體質:表現為情緒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湯、黃花菜雞蛋湯、麥片牛奶。春分時節,郊遊踏春很有效果。
痰濕體質:表現為人較肥胖,感覺肢體困重。該體質的人應多吃點冬瓜、蘿蔔、海藻、海帶和薏米。
過敏體質:易起蕁麻疹,易過敏,皮膚一抓就紅。這種體質的人應該少吃海鮮與辛辣刺激之物,少飲白酒。
春分時節的八大時令食物
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下面是「吃春」的八大首選食物:
1、紅棗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2、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暖還寒,人容易感冒。由於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飲用1~2匙蜂蜜,以一杯溫開水沖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說「不時,不食」,意思是,不是這個季節的(東西)就不吃。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說要「食歲谷」,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髮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
4、韭菜
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韭菜含有揮髮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春韭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為鮮美。其根白如玉,葉綠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樣,既可佐肉、蛋、蝦、墨魚等,又可做蒸包水餃的餡料。炒綠豆芽或豆腐乾時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筍
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作為美味佳肴,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對它讚嘆不已,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春筍筍體肥厚,美味爽口,營養豐富,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也各異,炒、燉、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筍均佔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筍」,南京的「春筍白拌雞」,浙江的「南肉春筍」。不過,北方很難吃到新鮮的春筍,如果是弗爾馬林里泡過的就不能吃了。
6、櫻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譽,目前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櫻桃果實肉厚,味美多汁,色澤鮮艷,營養豐富,其鐵的含量尤為突出,超過柑橘、梨和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櫻桃性溫,味甘微酸,具有補中益氣,調中益顏,健脾開胃的功效。春食櫻桃可發汗、益氣、祛風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櫻桃屬火,不可多食,身體陰虛火旺應忌食或少食。吃不了櫻桃,草莓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7、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為佳。「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
8、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可增進食慾、助春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此時食之可預防春季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愛吃的小蔥炒雞蛋或小蔥蘸醬,都是很有營養和順應節氣的最佳吃法。
此外,春季對於需要滋補調養的人,可以用西洋參、龍眼肉、党參、黃芪等燉雞或瘦肉,但過敏的人在春季一定要忌服「發物」,如蝦、蟹、鹹菜等食物。
總的說來,春天的飲食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貢獻給我們的食物,那味道和春天一樣——清淡而甘甜。
春分節氣的菜譜
春分時節可吃的東西很多,如上所說,基本的原則是吃時令蔬菜,戒酸增甘。但各地氣候條件差別較大,各人的身體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具體的飲食選擇上,還是要考慮自己的具體情況。下面介紹的食物菜譜可供選用:
白燒鱔魚
【原料】鱔魚
【做法】鱔魚去骨及內臟,洗凈切成寸段備用,鍋內到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鱔魚、蔥、姜,略炒後加入黃酒、食鹽、少量清水,小火燒至熟透撒入胡椒粉即成。
【功效】補虛損,止便血。對於產後虛嬴,痔瘡出血,下痢膿血,臟腑耗損效果尤其為好。
【注意】無論以何種方法烹飪鱔魚,都不可忘記佐以胡椒。
杜仲腰花
【原料】杜仲
【做法】杜仲清水煎濃汁50毫升,(加澱粉、紹酒、味精、醬油、鹽、白砂糖,兌成芡汁分成三份備用)。豬腰片去腰臊筋膜,切成腰花,浸入一份芡汁內,蔥、姜、蒜洗凈切段、片待用。
炒鍋大火燒熱,倒入植物油燒至八成熱,放入花椒,待香味出來,投入腰花、蔥、姜、蒜快速炒散加入芡汁,繼續翻炒幾分鐘,加入另一份芡汁和醋翻炒均勻,起鍋即成。
【功效】壯筋骨,降血壓。葯食合用,共奏補腎、健骨、降壓之功。無病食之,亦可強健筋骨。
大蒜燒茄子
【原料】大蒜
【做法】茄子去蒂洗凈,剖成兩瓣,在每瓣的表面上花成十字花刀,切成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塊(不要切斷)。蔥、姜洗凈切碎,大蒜洗凈切成兩瓣備用。
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倒入植物油待七成熱時,將茄子逐個放入鍋內翻炒見黃色時,再下入薑末、醬油、食鹽、蒜瓣及清湯,燒沸後,用文火悶10分鐘,翻勻,撒入蔥花,再用白糖、澱粉加水調成芡,收汁合勻,加入味精起鍋即成。
【功效】涼血止血,消腫定痛。多要用於便血,高血壓,動脈硬化,紫斑等病症。
【方解】本方取茄子甘寒之特性,清血熱、散瘀中腫、利水濕、止疼痛,佐以辛溫之大蒜,可暖脾胃、行氣滯、消徵瘕、解邪毒。茄子中所富含的維生素D,能增強血管彈性,防止小血管出血。
姜蔥鯇魚
【原料】黑鯇魚l條(約1000克),黃酒、鹽、味精、薑絲、蔥絲、蒜末適量
【做法】把收拾乾淨的魚身兩側用刀劃口。將魚上屜蒸到八成熟時,調加黃酒、鹽、味精適量,再繼續蒸熟。上桌前,魚上撒薑絲、蔥絲、蒜未適量,再淋上燒到起煙的滾熱香油,即可。
【功效】益氣滋腎,強壯補益。姜、蔥、蒜、黃酒發散解表,益氣通陽,解毒辟疫。在春季感冒流行之時,佐餐食用本品,有預防作用。
拌茄泥
【原料】製作原料:茄子250克,鹽5克,香油5克,蒜泥5克,醬油15克。
【做法】將茄子切成兩半,上蒸籠蒸爛。蒸爛的茄子晾涼,放醬油、香油、蒜泥、鹽拌勻,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健脾。茄子甘寒,可祛風清熱,是本菜的主料,同時配以辛溫的蒜泥,故此葯膳既能清熱,又可健脾。尤適宜於在春季感受溫熱之邪者。
山藥核桃羹
【原料】核桃仁15克,山藥2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核桃仁炒香,同山藥共研成細粉;冰糖放滾水中溶化成汁;將適量水加入鋁鍋內,燒滾,將核桃仁與山藥粉、冰糖汁加入,不斷攪拌,待成漿糊狀,即成。
【功效】健脾除濕,固腎止遺。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燥結、陽痿、遺精、帶下者。
【禁忌】腸炎腹瀉者忌服。
韭菜粥
【原料】鮮韭菜6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新鮮韭菜洗凈切細(或將韭菜子研為細末)。先用粳米煮粥,待粥沸後,加入韭菜或韭菜子細末、精鹽,同煮成稀粥。
【功效】補腎壯陽,固精止遺,促脾暖胃。適用於虛寒久痢以及陽痿、早泄、遺精、白濁者。
【禁忌】韭菜宜採用新鮮的煮粥,現煮現吃,隔日粥不要吃。陰虛內熱、身有瘡瘍以及患有眼疾者忌食。
兩道適合素食者的護肝食療方
肝屬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春季護肝尤為重要,飲食方法最好。
現在有些地方(如北京)有很多素食者,他們提倡每餐吃素食或以素食為主,以更健康的飲食結構對抗當下高發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富貴病」。對素食者來說,春季里應該選用的素食食材有哪些呢?
按中醫理論,肝屬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因此春季護肝尤為重要。從免疫學意義和實踐中看,春季護肝,對於增強對其他疾病的免疫能力亦有著重要作用。在春季的飲食結構中,可常食菠菜、山藥、銀耳等養肝食品。
下面介紹兩道素食菜譜。
銀耳百合香蕉羹
【原料】干銀耳20克,鮮百合100克,香蕉2根;枸杞、冰糖適量。
【做法】將干銀耳浸泡,摘去蒂梗,洗凈,蒸30分鐘;鮮百合去蒂洗凈,香蕉去皮切片;將以上食材同放燉盅內,加枸杞、冰糖、水適量蒸30分鐘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美容生津。
【方解】銀耳入肺、胃、腎經,能提高肝臟解毒能力,起保肝作用,又有「菌中之冠」的美稱,富含天然植物性膠質,長期食用可滋陰潤膚,並有祛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銀耳中的有效成分酸性多糖類物質,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蠕動,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起到減肥、通便作用。
【注意】這道菜對患有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很有幫助,但當有黏痰且痰不易咳出時,不要食用銀耳。
山藥薏米粥
【原料】山藥、薏米、蓮肉、大棗(干)與小米各適量。
【做法】將山藥,薏米,蓮肉,大棗(干)與小米共煮粥,粥熟後,加白糖少許。
【功效】排濕補脾胃。
【方解】春季肝火旺盛,易導致脾虛,脾虛會引起消化系統紊亂,如消化不良、拉肚子等。因此,養肝時要注意健脾。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葯食兩用之品。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泄瀉等病症。
春季雨水豐沛,人體內濕氣加重,薏米有利於人體內濕氣排出,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並可幫助排便。山藥和薏米都有美白的功效,愛美的女士們不妨經常食用。
【注意】煮山藥以15~20分鐘為宜,以免破壞其中的澱粉酶,製作時要先放薏米,後放山藥。另外,這道粥患有糖尿病和大便乾燥的人禁食。
一道祛腳氣的食療方
春分時節,南方地區因雨量增多會很潮濕,這是其地理和氣候環境決定的,因而祛濕氣,特別是祛濕性腳氣很重要,此時可選用這道紫菜瘦肉湯。
紫菜瘦肉湯
【原料】紫菜(干品)15克、豬瘦肉100克、生薑絲少許。
【做法】先把紫菜用清水浸泡片刻;豬瘦肉亦洗凈,切成片狀。與生薑絲一起放入鍋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約4碗水量),先用武火滾沸後,改為文火煲半小時左右,調入適量食鹽和少許生油或麻油便可,此量可供2人用。飲湯並進食紫菜和豬瘦肉片。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常以治療腳氣病、濕熱下注等。同時還可以輔助治療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等。宜每周進服2~3次。
【方解】紫菜是一種極富營養的海菜,以廣東汕頭、湛江等一帶產的為最佳,其性寒,味甘、咸,功能化痰軟堅,《本草綱目》指出「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本草經集注》說它能「治癭瘤結氣」,《現代實用中藥》記載它能「治水腫,淋症,濕性腳氣,甲狀腺腫,慢性氣管炎咳嗽」;豬瘦肉性平味甘、咸,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在這裡為藥引的作用。
春分時節的最佳時令蔬菜——薺菜
薺菜是一種葯食兩用的「護生草」。薺菜在我國被食用的歷史已有幾千年,《詩經》中已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說明西周時人們就已經食用薺菜了。自古以來,薺菜都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野菜。我國很多地方有陰曆三月初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有的人還在這天採集大量的薺菜晒乾,留著經常煮水服用。有的從三月春分薺菜剛吐出嫩葉時,就開始採摘當菜吃,說是此菜能治百病,對身體很有益處,稱它為「護生草」。所以民諺說:「三月初三,薺菜當靈丹。」
薺菜是這樣一種普通易得而又味美、對人又十分有益的蔬菜,因此與歷代貧苦人民和貧窮文士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不朽的名句。杜甫有「牆陰老春薺」。北宋范仲淹早年貧寒,常以薺菜為食,他在《薺賦》中寫道「陶家翁內,腌成碧綠青黃,措入口中,嚼生宮商角徴。」蘇東坡用薺菜、蘿蔔和米製成著名的「東坡羹」。南宋陸遊晚年對薺菜更是嗜之若命,有詩為證:「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
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還含有黃酮苷、膽鹼、乙醯膽鹼等。薺菜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能降低血壓、健胃消食,治療胃痙攣、胃潰瘍、痢疾、腸炎等病。
中醫認為,薺菜性味甘平,藥用價值很高,具有明目、清涼、解熱、利尿、治痢等功效,用於治療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目赤腫痛等。《名醫別錄》載「主利肝氣,和中」。《日用本草》載「涼肝明目」。《本草綱目》載「明目,益胃」。
薺菜可以涼拌食用,方法是:鍋里大火燒開,放鹽放點油,把菜焯透後過涼水,軟了就好,別過火。要是菜多,分幾次焯。可以直接整棵或者整根葉片拌,也可以切開拌。拌的時候加點色拉油、蒜末、白醋、白鬍椒粉、鹽、糖等即可食用。
春分時節也是吃苗菜的好時光
1、豌豆苗
豌豆苗別名荷蘭豆苗、豆苗,是一種以幼嫩梢葉作為食用部分的蔬菜。
豌豆苗餡餃子
【原料】豌豆苗1000克,肥瘦豬肉餡500克,蔥、姜、香油、鹽、胡椒粉適量。
【做法】將豌豆苗洗凈,用開水燙一下,迅速撈出,擠干水分、剁碎。蔥、姜剁碎,放入肉餡中,然後倒入適量香油、鹽、胡椒粉拌勻,再倒入豌豆苗拌勻,即可動手包餃子了。
【說明】豌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維生素A原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後者具有潤澤皮膚的作用。豌豆苗可素炒、做餡等。由於豌豆苗很嫩,用開水燙一下即可出鍋。
2、黑芝麻苗
芝麻有白芝麻與黑芝麻之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黑芝麻苗略帶苦味,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維生素E與豐富的鈣等。
黑芝麻苗蔬菜沙拉
【原料】黑芝麻苗100克,生菜100克,小西紅柿100克,紫甘藍50克,黃瓜一根,鹽、醋、糖、生抽、香油適量。
【做法】將這些原料洗凈,生菜、紫甘藍、黃瓜切成菱形片。然後把所有原料放入涼拌盆中,加入適量的鹽、醋、糖、生抽、香油拌勻即可。
【說明】黑芝麻有補益肝腎、潤五臟之功效,可用於眩暈、鬚髮早白、腸燥便秘等,是延年益壽之佳品。黑芝麻苗可生食、做湯等。此菜清淡去火,但腸胃有恙者要少食,以免不適。
春分功
從3月21至
先以左腿伸右腿屈的跨鶴勢坐好,之後將兩手向胸前伸出,然後伴隨深吸氣而向左回頭,當回頭至極限時,應在閉氣情況下,將左臂屈肘後引,如挽弓勢挽引6次,而後即伴隨呼氣,使左臂放鬆前伸。然後再配合吸氣回頭向右,亦屈右臂挽引6次。如此左右兩側各做7遍,即可結束姿勢導引,轉為內功靜坐。
內功鍛煉法同驚蟄功。
防治:肝經鬱熱、風邪侵入。
保健功能: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頭腫,寒慄,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外背痛,氣滿,皮膚殼然堅而痛、搔癢。
適宜春分的運動——放風箏
春分前後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正是放風箏的最好季節。自古以來人們就希望通過放風箏來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風箏表達對新春新年的祈盼。
風箏最早源於我國。據傳,第一隻風箏是巧匠魯班受到鷂鷹盤旋的啟發,「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最早的風箏稱為「鳶」。漢代時,我國發明了造紙術。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自此又出現了「紙鳶」一詞。據明人陳沂《詢芻錄》說,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人作聲如箏」。從此才開始叫「風箏」。
放風箏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踏青時節,一線在手,視風箏乘風高飛,隨風上下,飄忽不定,實是一大快事。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由於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要參加活動。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有利於放鬆鈕骨,活動肌肉。《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燕京歲時記》中還進一步闡明放風箏對眼睛有好處:「兒童放(風箏)之空中,最新清目。」這是由於在放飛時,眼睛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遠眺作用可以調節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勞,從而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
一隻大風箏升入雲霄後拉力相當大,需要拿出全身力量方能駕馭。由此可發展臂力,強健腰背肌群和足脛關節,對提高反應能力也大有益處。另外,趁春季鶯飛草長的大好時節,忙裡偷閒,到空氣新鮮的郊外放放風箏,沐浴在融融的春光里,精神抑鬱一掃而光,對身心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是十分有益的。
春分時節的7個養生保健穴位
春分時節,天氣轉暖,人體也開始順應天氣到了生髮的時節;但是同時,這個季節是是容易感染疾病、發生過敏等疾病的時節。下面介紹的幾個防病強身穴位,平時按揉一下,會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1、補肺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列缺穴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2、防止失眠的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神門穴
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3、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樞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4、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
委中穴
對於委中應採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5、補血養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點,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宜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6、散熱去痛的尺澤穴
手心朝上,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
尺澤穴
因此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的痙攣。
7、保健心臟的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內關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春分時節宜揉腹
春分過後,養生應以調節氣血陰陽平衡為主。而在我們的身體里有兩個部位,恰好是春季養生的重點,這就是手指和小腹。
沒事多揉指頭
到了春天,沒事的時候可以經常捏揉一下手指頭,因為在手指頭的兩側,分布著人體經絡的井穴,每隻手各有6個井穴,井穴一般是經絡的端點。
如果說人體的經絡是一條流動的河流,那麼井穴便像水流開始的泉源,可見井穴的重要性。所以捏揉手指頭能夠疏通經絡,調節陰陽。
每周一次拍腹排毒
小腹是人體的中心,所以對平衡人體氣血起著關鍵的作用。現代人大部分都存在腹部脂肪囤積的狀況,而小腹發胖會產生一系列亞健康癥狀,所以控制小腹脂肪不僅僅是為了美觀,還有健康的考慮。
在肚臍兩邊脂肪最豐厚的地方,或者摁上去有脂肪結塊的地方,用雙手手掌連續稍用力拍打十分鐘,大多數人都能拍出紅、紫、青、黑等不同顏色的痧斑包點,這就是內在寒濕火毒的瘀滯,拍完以後馬上喝一杯溫水,加速排毒,每周拍打一次,連續拍打幾次以後會發現出現的痧斑逐漸減少,到最後基本上不會再出,這樣便是起到作用了。
每天兩次敲天樞
天樞穴能通腸道、排宿便,很多人一敲便要跑廁所。腸道通,自然脂肪不會堆積,所以這麼好的穴位一定要多去敲一敲,這個穴位在肚臍兩旁,旁開三個手指的位置,每天至少兩個時間段去敲打,五到十分鐘,敲打至小腹發熱為止,胃氣盛,大腸通,自然脂肪能順暢代謝。
每天揉腹至少36圈
小腹是寒氣最愛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很關鍵,經常以手心的勞宮穴去按摩小腹至發熱,可以養元補氣,滋陰培陽,所以養成習慣,每天的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逆時針,後順時針,最低以36圈起,或36的倍數,揉的力度要適中。
附錄1:
春三月時令果蔬養療
《黃帝內經》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的飲食起居都要和四時相應。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食品,這樣可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但春季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臟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為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若多吃酸性食品,能加強肝功能,使本來就偏之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大大傷害脾胃之氣。因此,春季飲食調養,飲食應以辛溫、甘鮮、清淡為主,少酸多甘、少肉食多蔬果,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以防阻遏陽氣發越。
那麼,有哪些食物在春季宜多吃呢?
棗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應用:宜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調和藥性,調和營衛。
製法:生食,煮食或燒焦為末。
服法:做粥食用或單獨食用均可。
解說:又名紅棗。性甘平,無毒。《本草綱目》中提到:紅棗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久服輕身延年。
大棗性味甘平,尤宜於春季食用。民間流傳著「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的說法,國外把大棗稱為「天然維生素丸」,其維生素P的含量為百果之冠,所含磷和鈣也比一般果品多。對於身體較虛弱,胃口又不好的人,平時可多吃點棗米飯:即以大米為主,配上點紅棗,色澤鮮艷、爽口潤甜、營養豐富。
紅棗雖好,也不宜一次食用太多。孫思邈指出:棗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熱。故脘腹脹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均忌服。而消化不良者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可服用太多。根據前人經驗,大棗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則令人腰腹作痛,因此忌與蔥和魚同食。
鍋巴
功效:補氣健脾,消食止瀉。
應用:宜用於脾虛泄瀉,胃寒嘔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製法:蒸煮米飯時鍋底所結硬塊或米飯經低溫烘烤而成。
服法:佐餐食用或單獨食用。
解說:鍋巴味苦,性甘、平。是煮米飯時鍋底所結之物經低溫烘烤而成,略黃不焦,既香又脆。《綱目拾遺》中說:鍋巴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
焙鍋巴所用的粳米,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A、維生素E、纖維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經過低溫烘烤略微炭化後,粳米外層的營養成分多被破壞,部分的澱粉也分解了,故食後極易消化。另外,干嚼鍋巴時必須細嚼慢咽,分泌大量的唾液又可幫助消化和吸收營養,促使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而且鍋巴能吸附腸腔里的氣體、水分和細菌等,達到收斂止瀉的效果。若小兒患疳積症,宜用鍋巴煎水代茶飲,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
山藥
功效: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應用:宜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製法:煮熟或炒制,補脾常需炒制。
服法:單獨食用或佐餐食用。
解說:又名山芋。性甘,平,無毒。《本草綱目》中提到:山藥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山藥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此外,還含有皂苷、膽鹼、黏液質、澱粉酶、碘、精氨酸等。春季食用,可防止肝氣過旺傷脾,亦能補腎益精,使人體元陽之氣充沛,增強免疫力。
山藥因含有較多的澱粉,煮熟後可代替糧食食用。現在民間流傳有許多以山藥為主的驗方,其中應用最廣的是山藥粥,即用大米煮成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搗爛的山藥泥攪勻。本粥可健脾補肺、滋腎益精、強身健體,非常適合體弱多病者和中老年人食用。若再加入紅棗煮成山藥紅棗粥,則滋補效果更好,被人們盛讚為「長壽粥」。
菠菜
功效:養血止血,斂陰潤燥。
應用:宜用於血虛痿黃,衄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多飲,大便澀滯。
製法:煮食或炒食。
服法:佐餐食用。
解說:又名波斯菜。主要食用葉及根,性甘,冷,滑,無毒。孟詵指出:菠菜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本草綱目》中也提到:菠菜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根尤良。
菠菜是春天的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從尼泊爾傳入我國。菠菜柔嫩味美、營養豐富,蔬葯兼優。特別是其胡蘿蔔素含量可與胡蘿蔔媲美。如果每天吃50克菠菜,其維生素C就可滿足人體正常需要。
菠菜對衄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大便澀滯、高血壓、腸結核、痣瘡等病有一定療效,並能促進胰腺分泌,幫助消化。下面僅舉幾例菠菜
食療方:
若是高血壓、便秘、頭痛、面紅者,可用鮮菠菜洗凈放入開水中燙3~5分鐘,取出切碎用少許香油、鹽等拌食,一日二次當菜食用,很有療效。若是糖尿病,可用菠菜根60克,雞內金15克,水煎代茶飲;或將菠菜根切碎,雞內金研末,同米煮粥食用。若是夜盲症,用新鮮菠菜500克搗爛,榨取汁,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但須常用才有效。
菠菜雖佳,但不宜過量食用。因為菠菜含有草酸,草酸進入人體後,與其他食物中含的鈣質結合,形成一種難溶解的草酸鈣,不利於人體對鈣質的正常吸收。而且,食用菠菜會使腎炎病人的尿色混濁,鹽類結晶增多,故有腎炎和腎結石者不宜食。
薺菜
功效:和脾利水,止血明目。
應用:宜用於水腫,小便白濁,淋痛,痢疾,吐血,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目赤腫痛。
製法:煮食或炒食。
服法:佐餐服用。
解說:又名護生草。性甘,溫,無毒。《別錄》中提到:薺菜利肝和中。《本草綱目》中亦指出:薺菜明目益胃。
每至清明前後,薺菜就上市了。據分析,薺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磷、鐵、錳等多種有益成分。薺菜的吃法多種多樣,無論炒、煮、燉、煎,還是作餡、作湯,或做春卷,吃起來皆清香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中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淡,性微寒,能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熱利尿,主治婦女崩漏、咯血、衄血、便血、泌尿系統感染、高血壓等。若是婦女月經過多,產後惡露不絕者,取薺菜60克,馬齒莧60克、加水煎湯服用;若是患有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者,用薺菜60克,配有白茅根、鮮藕節各30克,煎湯內服,亦有明顯的止血效用。此外,薺菜的花晒乾後佈於席下,可辟蟲,辟蚊、蛾。薺菜的種子具有明目的功效,用於青盲目翳,視物昏花。
萵筍
功效:清熱利尿,通淋下乳。
應用:小便不利,尿血,痔血,乳少不通,傷損瘀痛。
製法:煮食或炒食。
服法:佐餐食用。
解說:此菜自萵國(今阿富汗、不丹地區)來,又名萵苣。據《食療本草》記載:(萵筍)性苦,冷(涼),微毒。藏器: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補筋骨,止脾氣。食之令人齒白、聰明少睡、解熱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腸。
萵筍產期較長,以春初和秋末為時令,以春筍質量為佳。萵筍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其中以鐵的含量較豐富,因萵筍中鐵在有機酸和酶的作用下,易為人體吸收,故食用新鮮萵筍,對治療各種貧血非常有利。尤其是萵筍中含有一種酶,能消除強致癌物質--亞硝胺引起的細胞突變,有一定抗癌作用。萵筍中的尼克酸是人體內一些重要酶類的成分,可激活胰島素,促進糖的代謝,對患糖尿病的老人非常有益。此外,萵筍中所含的氟有助於牙齒和骨骼的形成。
一些人吃萵筍,常把萵筍葉扔掉,這是一種很大浪費,因為萵筍葉的營養成分高於萵筍。食用萵筍時也應注意,視力弱者不宜多食,因萵筍性寒,產後婦人宜慎食。
除以上蔬菜外,春季可提供食用的時令蔬菜還有芹菜、油菜等,也要儘可能多吃一些。
需要說明的是,有的人在蔬菜種類較少的季節,常常用多吃些水果的方法來代替吃蔬菜,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儘管水果和蔬菜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如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無機鹽。但兩者畢竟有區別,水果所含的多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等一類單糖和雙糖的碳水化合物,而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則多是澱粉一類的多糖。攝入前者,胃和小腸可以不加消化或稍加消化,便很快進入血液中,如果食用過多,會使血液中的血糖急劇上升,進而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使精神不穩定,出現頭昏腦脹、疲勞乏力等癥狀。而且葡萄糖、果糖大量進入肝臟後,很容易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而後者多是澱粉,需要各種消化酶消化溶解之後才被逐漸吸收,因而使體內血糖穩定,有利於身體健康。
伴隨氣溫日漸升高,晚春季節隨之而來。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豆類等蛋白質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而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推薦閱讀:
※家庭保健藥茶 -- 養生益壽類
※眼結膜炎的癥狀與治療方法
※白扁豆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男性養生: 能做到這5點男人可以增加壽命, 活得更久
※養生蘄春丨指甲上「小太陽」越多身體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