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8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8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第八行,從九十九段看起:

  【智度論十一曰,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這兩句話好懂,『邪見』、『煩惱』、『正智』前面都曾經說過,這是錯誤的知見無量無邊,『網』是比喻。因為知見不正,則引起煩惱,般若正智就不能夠現前,『破』也是比喻的意思,就是障礙智慧不現前。

  【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這個意思很好,所有一切的障礙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有念』而來的。「念」,範圍也很廣。《金剛經》上佛將它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就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把一切的妄念都包含盡了。所以《金剛經》的總結,也就是般若會的總結,就是教我們要離相、離念。離相就是離四相,離念就是離四見,四相、四見要是離開了,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前面講的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說有念就『墮魔網』,魔的意思很深,不但是對於六道裡面這些念頭,是魔所攝,出世間,四聖法界裡面的念頭,也是魔王所攝。

  《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菩薩當然不在六道,菩薩是十法界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是非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也就是一真法界,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離念離相的。十法界跟我們比,他們是離了,跟一真法界比,他們離得不幹凈;換句話說,還是有微細的執著。我們的執著非常粗重,他們的執著比我們輕,但是依舊有執著,依舊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十法界就離開了,『無念則得出』,魔王就是六道跟十法界。

  【憬興師曰,纏縛者,即八纏三縛。】

  『纏縛』也是佛經裡面的術語,它說的是什麼?還是說的煩惱。「纏」有八種,「縛」有三種,纏是比喻纏繞,縛就是繩子捆綁,纏繞捆綁,那個人就不能自由,動彈不得,用這個來比喻。八種纏底下注出來。

  【八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惡作,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三縛者,貪瞋痴也。】

  慚愧在《百法》裡面是兩個善心所,有慚、有愧。『無慚』、『無愧』那就是煩惱,屬於煩惱心所。煩惱有二十六個,除了六個根本煩惱之外,有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無慚」、「無愧」是屬於中隨煩惱。由此可知,它是障道的因緣。纏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良心的責備,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會責備自己,這就是慚心所。無慚,做錯事情,他也不會自己責備自己,我們俗話講沒有良心,無慚就是沒有良心。做再惡的事情,他自己不知道懺悔,他也不會責備自己。所以它是屬於中隨煩惱。「愧」是外面輿論的指責,這是我們在古今中外都曾經見到的,特別是在古時代。一些人不敢做壞事,他為什麼不敢做壞事?怕別人指責他,怕輿論指責,他有這個畏懼,那就是有愧。如果說無愧,就是輿論的指責他也不在乎,這是我們所謂是麻木不仁。內裡面沒有良心,外面麻木不仁,這個人是無惡不作,佛也沒有法子救他。所以在八纏裡面,無慚、無愧擺在前面。

  第三個就是嫉妒,嫉妒心很重,很強烈。第四個是『慳』,慳是慳吝、吝嗇。自己的財富不能布施,自己的地位、權勢不容別人來侵犯,從這裡產生了嫉妒、慳吝心,吝財、吝法。第五個是『惡作』。惡作像我們一般人講的開玩笑,佛法裡面也稱之為戲論,戲論是在言語上的,惡作還有在動作上的。第六個是『睡眠』,睡眠是昏沉。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修行人每天睡眠只有四個小時。中夜,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睡眠的時間,兩點鐘就起床。超過這個時間的話,就是昏沉的時間多。第七是『掉舉』。掉舉是心不能夠安穩,妄念很多,自己沒有能力控制得住。掉舉跟最後的『惛沉』,我們在念佛堂或者是在禪堂很容易發現。掉舉的情形,這個人在靜坐,止靜的時候坐立不安,他坐不住,妄念太多,這是屬於掉舉。惛沉他就打瞌睡,他坐在那個地方打瞌睡,睡著了,這屬於惛沉,都是精神提不起來。這八種是屬於煩惱。

  『三縛』那就是更嚴重的煩惱,是『貪瞋痴』,就是三毒煩惱。只要有這三樣東西,不但你六道不能夠超越,三惡道都出不了,都不能出頭;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三縛比前面的八纏還要嚴重,前面這個八條,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後面這三條,你脫離不了三惡道。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知道了一定要想法子對治,這是病,要想法子來對治。譬如掉舉,有這樣的毛病,我們可以用一心稱念佛號,或者一心稱念菩薩名號,將精神意志集中,用這個方法。惛沉重的人,我們用經行的方法,也就是像念佛堂一樣,繞佛,或者用拜佛的方法,把惛沉打掉。一定要用方法來對治。底下一段也是解釋纏縛的。

  【凈影疏曰,亦可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

  解纏縛,就是菩薩教你要把這些東西斷掉,要把這些東西離開,這才叫做解纏縛。

  【凈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聲悟解,故曰聲聞。】

  這是說小乘聲聞這個名稱怎麼來的,遠公大師也是依據教義為我們說明。『如來所說言教名聲』,言是言語;教是言語裡面的內容,教導我們的;名是名相,就是佛所講的許多名詞術語;聲是音聲。實在講,這四個字就是世尊平常講經說法。『餐聲悟解』,這個「餐」,括弧講意思跟聞的意思相同。用「餐」是把世尊的法會比喻作法宴,好像宴席一樣,這是說法的,法宴。到這個地方來聞法,能夠得法味,能夠得法喜充滿。所以古人也有用這個餐字,「餐聲」,聽佛的音聲開悟了。這一類的人就稱之為『聲聞』。

  【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故能行聲聞,能行緣覺,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這一段開示裡頭給我們說了兩樁事情,一個是二乘跟菩薩不相同的所在。另外一個就是,二乘人得三空,他住在空裡面;大乘菩薩得三空而不住三空,跟《金剛經》上的原則相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空有二邊都不住。三空,大小乘都說,大小乘經論裡面都有,雖然名詞是一樣的,可是義理有淺深、廣狹之不同。所以,『三空門』也叫做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後面有,五十五頁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空、無相、無作,就是這個三空。小乘人聽佛說法,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就住在這上面,知道空的意思,他住在裡面,像《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他也就住在離相裡面。因此,就像佛在經上講,他住在偏真涅盤,真是空,偏空。不再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沒有這個心,這就是無作。他不知道佛所講的這三個原則是活的,不是死的,空、不空是一不是二,那才叫真空,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他只是契入第一層的意思,沒有能契入更深一層的義趣,無相,還有無不相,無作,還有無不作,那才能入不二法門。所以小乘人能出得了六道,出不了十法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個理跟事實在講,確實有相當的深度,這樁事情說得最詳細、說得最透徹的是《華嚴經》。特別是《華嚴》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都是講的總綱領,而全部經文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你能夠體會得一分,就得一分受用,體會得兩分,你就得兩分的受用,確實是大乘菩薩的大自在。

  下面說『菩薩不然』,菩薩跟小乘不一樣,『雖達幻網』,「幻網」,知道所有一切的一切法,網是比喻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夢幻泡影,他知道。『得平等法』,平等法就是不二法。證得不二法,就超越十法界,入不二法門是法法皆是一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佛跟眾生平等的,無有高下。真妄平等的、邪正平等的、善惡平等的、利害平等的,沒有一樣不平等,沒有一法不如,這才真正入不二法門。但是這種說法對我們來講,我們要是聽了,愈聽愈迷惑。為什麼我們會聽了迷惑?因為我們著了相,而不知道它的自性。假如通達它的自性,然後你才真正明了、發現,法相是夢幻泡影,這是得真正平等法。這個心在一切萬法裡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清凈心現前,清凈心起用,真實智慧,無量的智慧,曉得一切諸法非一非異。非一,從相上講不一樣,千差萬別;從性上講,沒有兩樣。

  就從相上來說,這個相,組成相的基本的物質還是一個,沒有差別,只是它在排列組織上,那是幻相不一樣,那有千差萬別。實際上真實的相還是一個東西,在《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佛是用微塵來做單位,講的是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是平等的。這是現代科學家所講的物理學,從物理學上講,一切色相也是平等的,得平等法。

  『故雖住三空門』,這是他證得了,空、無相、無作他證得了,『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就是有為,「不住有為」就是無為,由此可知,他是有為、無為是一不是二。這個樣子才有體有用,而不像二乘人,二乘人有體無用,他不起作用,菩薩是有體有用,二邊不住。所以他『能行聲聞,能得緣覺』,聲聞、緣覺所修的他都能,不但能,超越聲聞、緣覺,超越的太多了,這個超越就是聲聞住,菩薩不住。

  【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

  黃念老在註解裡面引用《大寶積經》的經文不少。

  【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

  聲聞教是什麼?這是我們同修大概都能夠明了,四諦法是聲聞教,苦集滅道,兩重因果。苦集是世間因果,苦是果,三界皆苦,三界六道都苦,怎麼來的?集來的,集就是煩惱,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滅,滅是滅苦,三界、六道的苦永遠斷了,就叫做滅。怎麼能夠永斷苦果?你要修道。聲聞道裡面,歸納它的綱領就是三十七道品,把修道,這個道歸納成三十七類,三十七道品。用這種方法來教化眾生,這就聲聞乘,稱之為聲聞。

  『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所修所教的是十二因緣法。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老死,有流轉門,有還滅門,順著這個次序是流轉門,也是給我們說明三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世的因果,起惑造業;從識、名色一直到愛、取、有,是現在世的因果;後面兩條,生、老死是來世的因果。所以,十二因緣給我們說明了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如果你順著這個順序,你生死輪迴永遠不斷。

  要怎樣斷生死輪迴?佛教修學緣覺的這些人,叫他把這個順序反過來。你從最後面看,最後面是「老死」,老死怎麼來的?「生」就有老死,不生就沒有老死。生從哪裡來的?生從「有」來的,有是有了業因。有從哪裡來?有從「取」來的。取從哪裡來?取從「愛」來的。只要斷一個,這十二個連環就破解了。但是斷只能從因上斷,不能從果上斷,果上那是沒用處的。現代有些人感覺得人生太苦,受不了,去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自殺是從果上斷,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懂得從因上斷。因上,過去的,過去世的跟未來世的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現在世。現在世的因緣,佛跟我們講的這三個字,「愛、取、有」,這三個字你斷一條,你就出六道輪迴。

  諸位要曉得,愛是迷惑,取是造業,造作,有就是阿賴耶識里有了業的種子,有了來世的果報,來世果報的業因你有了。所以真正功夫就在這三個字,你能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愛,你就出三界了。或者雖有愛,但是你不取,也行,也出得了三界。有愛、有取,而沒「有」,那不是我們凡夫人能做得到的,那是很高的功夫。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和光同塵,外表跟凡夫一樣有愛、有取,骨子裡面不一樣,他心清凈,他心裡頭一塵不染;我們凡夫心裡頭真有,這個不行。用這個方法自行化他,就叫做辟支佛。

  【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

  菩薩教化眾生,內容就非常之廣泛。但是他也有個原則,真實的大慈大悲。慈悲簡單的講是愛護、是關懷,加上個大字,這個慈悲裡面是清凈平等的,沒有分別執著,才叫做大慈大悲。世間人的慈悲,佛說了,叫「愛緣慈悲」,喜歡的人他對他就慈悲,不喜歡的人對他就不慈悲,就沒有慈悲,這不是菩薩的慈悲心。世間有一等聰明智慧人,世間人稱為聖賢,他的愛心比一般人的愛心要高、要廣。他不但愛自己家的人,他能夠愛護一切眾生,能夠愛護社會,愛護國家,愛護廣大的群眾,這是我們世間人所讚歎,所尊重的。在佛法裡面,稱這種愛心叫「眾生緣慈悲」,他的愛心能夠普及到眾生。而菩薩的愛心比他這還要高,菩薩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從真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稱之為「法緣慈悲」。這是從理性上來說的。到佛與大菩薩,這個慈悲心才稱之為大慈大悲,也就是我們常講,菩薩契入一真法界,證得不二法門,對於一切人事物真正平等。從清凈平等心裏面流露出來的慈悲,稱為大慈大悲。以這樣的心來教化眾生,這是菩薩。

  【於一切法得解脫。】

  這句話意思也是無盡的深廣。『一切法』我們要是將它歸納,不外乎人、事、物這三大類,就能夠包括了一切法。眾生在這一切法裡面,前面講了,纏縛。你對這一切法有貪愛的、有討厭的,有厭惡、有取捨,喜歡的就想得到它,不喜歡的就要想離開它;你有取捨、你有好惡,你就不能解脫,你就被它纏縛了。

  『解脫』這兩個字,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都看破、都放下、都舍離了,你才能夠解脫,你把你的纏縛解開了。脫就是離相,離相離念。然後:

  【一切無礙故。】

  如《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達到無障礙的境界,菩薩教化眾生就方便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這入無障礙。

  【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

  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觀察眾生的根性、機緣,應機說法。

  【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

  這三種是示現,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應以聲聞身得度,他就示現聲聞;應以辟支佛身得度,他就示現辟支佛;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示現菩薩。所以後面所講是示現的法相,前面所講的,是說法的內容。由此可知,諸佛菩薩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他也沒有一定的身相,唯有不執著一個身相,他才能現無量無邊的身相。我們凡夫為什麼沒這個能力?就是執著這個身、這個相就是我,不是這個相貌就不是我,死死的執著一個相,所以就不能現第二個相。諸佛菩薩沒有身,也沒有相,所以能夠隨緣示現。下面一段說:

  【凈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願。】

  這個地方解釋得很好,簡單、明了,跟我們解釋什麼叫空、無相、無作。『眾生』,此地說的眾生,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眾生的意思是廣義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此地的眾生,不是講我們一切人,那個範圍太小了。人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畜生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乃至我們地球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再擴大到太空,到星系、銀河系,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我們今天講的大自然現象,全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

  『法』,在此地是指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也是眾緣而生的,佛法也是從緣起,這個諸位要曉得。佛哪有法好說?佛無法可說,佛是因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一定要曉得佛法從緣起,因此佛法也不能執著,《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一句裡頭講的,就是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以及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悉無自性』,緣生的,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就是《金剛經》的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空的意思。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實在的,空是這個講法,叫你對於一切法不要再執著,執著就錯了。

  下面解釋『無相』。『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相怎麼來的?相是因緣生的,這個相是講所有一切現象。前面講空,是講一切現象的本質,一切現象的本體是空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相有沒有?相沒有,相是假有,所以《金剛經》後面比喻「如露亦如電」,露跟電的比喻是講因緣現相時間的長短。如果就現相來說,它的時間非常之短,像閃電一樣,所以佛在經上說,叫不生不滅。實際上它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為什麼說不生不滅?就是它的時間太短,幾乎是生滅同時,這是真的。生滅同時我們在《般若經》上講了不少次,哪有相可得?我們現在感覺當中所見的相,這是相續相,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相續相也很短暫。所以了解這個,無論是什麼樣的相狀,依正莊嚴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相亦不有,說為無相」,無相你才看到真相。就如同我們現在每天在電視上看的畫面一樣,如果你要用三空門來看電視,你會覺悟到三空三昧的意思,你在電視上能看得出一點。這個現相的本體是空的,即使這個現相也了不可得,相即無相。

  『無願』是什麼意思?無願也叫無作,無作跟無願是一個意思。『此離所取』,因為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還取個什麼?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看破了。看破之後,你再不會生愛取有的心,你知道它是假的。為什麼會生這種念頭?以為它是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才會生起煩惱、生起妄念。事實真相看明白了,『遠離妄想能取之心』,實在講《金剛經》上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能取之心是假的,沒有能取。所取的,諸法皆空,《金剛經》講得透徹,能取所取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一切凡夫還以為自己真的能取,有物為我所取,佛看到這個現象就叫可憐愍者,顛倒夢想,可憐愍者。顛倒夢想可憐愍者是誰?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裡面那些人,你看這個裡頭人,有能取、有所取,全是一場空。你把電視裡面那些人物就看作六道裡面的眾生,你在電視外面,那就是佛菩薩,佛菩薩看六道眾生,一場空,真的是夢幻泡影。

  在古代,實在講清清楚楚悟入這個境界不是容易事情,現代科技發達,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方便。你要是會看電視,從看電視就悟入大三空三昧,這是《華嚴》裡面常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這是「周遍含容觀」,無有一法不具備一切法。所以從一微塵當中能見法界,法界是森羅萬象。這叫無願,也叫做無作。底下《智度論》裡頭說得好:

  【智度論雲,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

  『無願』跟『無作』一個意思,不再造作『生死之業』。生死之業是什麼?惑、業、苦,也就是不再迷惑、不再造業了。迷的是什麼?把一切假相當作真實,就迷了,以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真實的,你就迷了。不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假的,是夢幻泡影,你把夢幻泡影當作真實,你就迷了。你在裡面起心動念,執著四相四見,生起愛取有,生起貪瞋痴慢,就造業了,這就造生死輪迴之業。所以,明白事實真相叫看破,不再造生死業就放下,徹底的看破、放下,這叫無作。

  如果你要住在無作裡面,什麼都不作,住在無作裡頭就叫證偏真涅盤,那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菩薩看破了,菩薩也真放下,無作,但是菩薩願意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無所不作。像前面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在六道裡面示現,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他都示現,這就是無所不作。雖然作,無所不作,他還是無作,為什麼?他沒有四相四見。四相四見永離了。所有一切的作跟願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有應,這叫無所不作。無所不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是同時的,沒有先後,這是佛菩薩高明之處,這是真實的圓融,真實的受用。

  下面《智度論》上這段話,是說明大三空三昧怎樣契入,怎麼個修法,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智度論雲,觀諸法空,是名空。】

  空的意思,萬法皆空。『觀』是觀念,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如果以為一切法有,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也是看法,你的看法是錯誤的。一切法空,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決定正確的。這叫空門。

  【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

  在空中,空中有現相,空不是沒有相,但是要曉得,空中所現的相,不但這個相體性不可得,是空的,現相也不可得,也是空的。但是這個幻相在,相續相它在現前,一定要認識清楚,相續相如露亦如電。了解這個意思,你自然就不會再著相。『不可取相』就是不著相,這叫做『無相』,這是從空轉,名無相。

  【無相中,不應有所作。】

  這個意思很深,怕的是有些菩薩,菩薩要發願度眾生,要度眾生就有所作,那就錯了。所以,『不應有所作』。

  【為三界生,是時轉無相,名無作(即無願)。】

  佛在一切經上教我們發願,大乘菩薩一開頭,就叫你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能不度眾生?願要有,作不能有。作是什麼?著了,著了相。所以此地『無願』跟『無作』是一個意思,不能著相,有沒有這個願?有願,有願度眾生;能不能有個心度眾生?不可以,要存心度眾生,著相。怎麼度眾生?隨緣度眾生,隨緣是不著相,是無作;攀緣度眾生,你著了相,你有作。所以,菩薩要有願,不能有作,菩薩要隨緣,不可以攀緣。這個裡頭界限非常微細,不可以含糊籠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而無作,這就對了。

  實在講這些事跟理,我們在金剛般若會上,都曾經多次的詳細討論過,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受用就是說你懂得怎樣生活,你懂得怎麼樣過日子,你的生活、你的日子跟諸佛菩薩完全相應,這是真實的智慧。《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智慧,不生煩惱,著相是煩惱。住真實慧永遠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是不造生死業。可見得這樁事情雖然很深、很細微,但是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對於我們有真正的好處。就像經中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是佛菩薩給我們的真實利益。

  下面,大論裡頭給我們舉了個比喻,教給我們如何入門,這個比喻也很好。

  【譬如,城有三門。】

  譬如一個城牆有三門,我們也常常比喻,像我們的講堂有三個門,他三門比喻就是空、無相、無作,比喻這三個門。

  【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

  你要想進城去,你一個身體決定不可能從三個門進去,你只能從一個門進去。

  【若入則從一門。】

  一門深入,二門就入不進去,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佛法法門無量,從無量法門入,那是決定沒有指望的。無量法門當中,你應當選擇一門,一門就很容易進去。所以若入,一定要從一門。

  【諸法實相是涅盤城也。】

  城就是比喻如來的大涅盤,把這個比喻作城。如來的大涅盤是什麼?就是『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相。我們平常把諸法實相用白話文解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實相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有這三門。

  【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

  這個比喻說是,假如這個人他『入空門』,入空門而『不得是空』,空的義理他不明了。這在佛門裡面,從空門進去的,禪宗是從空門,性宗是從空門,小乘的成實宗也是走的空門。從這個門能入進去的,有,不能入進去的很多!雖然不能得空,得空在大乘法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空的意思前面說過,一切諸法體相作用的真相,他沒有能夠徹底證得。我們聽說不行,這些經論我們讀得很多,我們自己也會說,可是境界一現前,我們還是不空,還是空不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照樣起現行,這就是入空門,不得是空。可是我們對於一切相,『亦不取相』,總而言之,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對於境界多少會看破幾分、會放下幾分,就是看破、放下的太少,所以還是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

  假如在這一門上成功了,他能夠真的放下,這個問題就能解決。放下,障礙就沒有了,煩惱障、所知障就斷了、就破了。這個人就能夠明心見性,『是人直入,事辦』,他的事情了了,後面無相、無願這兩門他用不著了,他從這一門進去。所以,這一門要真的從放下去著手。宗門裡面接引大眾入門的方法,它不給你講經教,它的方法很特別。一進去就叫你去參禪、打坐,一切經論都不講,所謂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給你講這些羅嗦東西,叫你靜坐,靜坐就是叫你放下。你要有疑問,疑問提出來老師也不答覆你,也不給你解說,香板供養,打!把你那個疑打掉。沒有疑問,沒有疑問也要打,沒有疑問是無明,有疑問是妄想,都要打。把你的妄想無明統統打掉,這就是亦不取相,妄想、無明都不取,就有開悟的可能。從這個門進入,這個空三昧就得到,大空三昧就得到了,不必再要底下這個兩門。

  【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入不為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

  這就是第一個門講不通、走不通,則走第二門,第二從無相。他為什麼在空門裡進不去?『取相』,著相了。雖然對於空的意思他很明白、很了解,也能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四相四見沒有離開,這個情形我們也看到很多、也聽到很多。這是沒入,不但沒入,障礙更多。那怎麼辦?換一個門,不走這個門,我們從『無相門』進去,這是個好方法,真是法門無量,殊途同歸。正如同我們現在一樣,在無量法門裡面,我們想想大小乘各宗派的法門,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哪一個法門我們也進不去,最後只有選擇老實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阿彌陀佛,帶業往生,大概這個門對我們來講還差不多。除這一門之外,任何一門,憑我們自己的能力,都是沒有辦法進入的,都是障礙重重。所以,念佛法門叫教外別傳,所謂教外別傳,不是這三門裡頭的,另外開了一個門,第四個門,我們從那裡進去。這三門我們都進不去,我們從教外別傳,這是門余大道,三門以外的,門余大道,我們從這兒進去。

  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段,後頭意思沒有講完,我們明天繼續再講。

推薦閱讀:

 美國神級影帝
【番外篇】陽光加州,戀戀1號公路!
川普政府的減稅案與中國的關係
流行文化左右美國政局
最2017的美國照片 | 大西洋月刊

TAG:美國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