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的親子關係
將對家庭價值觀的鍛造立足於親子關係而非婚姻關係,其實是「轉型期」的人們從文化傳統中找尋「安全感」。
常江
近日,湖南衛視一檔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火遍全國,身邊的朋友,無論有小孩的還是沒小孩的,都在追看,並在各種聚會場合熱烈討論。就連我的學生——離談婚論嫁生小孩還遠著的「90後」們,也都成了見到小朋友就挪不動步的「親子一組」。
《爸爸去哪兒》只是一檔電視節目,它不能代表這個國家中成千上萬家庭的親子關係,這毋庸置疑。這檔節目的妙處,在於非常巧妙地抓住了當下人們普遍的焦慮心態中的一個面向,那就是對於「家庭」的情結。作為電視想要竭力爭取的、有消費能力的目標受眾,「80後」儼然已成觀看真人秀節目的「中流砥柱」。而這些人,已年屆而立或已經而立,很多人遠離自己的家鄉,在京滬穗生活,承受著高房價、空氣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種種「轉型期」的「副產品」,家庭——包括遠在故鄉的家庭和自己即將組建的新的家庭——就成了日常生活中難得的「避風港」。在這個時候,強調家庭和親情的電視節目,自然是敏銳的,也是聰明的。
然而,家庭又恰恰是這個時代里極為脆弱的東西,婚姻的「走下神壇」,也許是個很重要的原因。據國家民政局近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與2008年相比,我國的粗離婚率5年間增長了40%。有專家學者認為,人們對婚姻的隨意,不是簡單的道德水準下滑的問題,而是折射出「婚戀觀、價值觀的非理性變遷」。更不用說很多人把結婚和離婚當做爭奪財產、規避政策的手段,用它來牟取利益了。
於是,比起日漸「庸俗化」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就成了一種更加純粹也更加樸素的情感結構,支撐起了人們對家庭的依賴。剛剛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於「單獨二胎」的開放引發了民眾最為熱烈的討論。在某門戶網站組織的網路調查中,68.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想生二胎」,而明確表示「不想」的,只有22.5%。當然,很多的社會科學理論告訴我們:想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很多人「想」不代表很多人都會「做」。但強烈的意願,至少表明了親子關係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當婚姻不再聖潔,唯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才是真正無功利、無雜塵的。
當然,我相信婚姻的日漸世俗化歸根結底是現代社會的「福利」,它表明個體的自由正在受到更多的保障和保護(哪怕只是觀念上的)。我更願意從一個客觀的研究者的角度,去觀察這類問題。同樣強調「家庭」在維繫社會穩定中的重要性,西方文化更強調婚姻,而中國文化更強調親子。反抗父輩的「霸權」在美國被廣泛視為一種進取的精神,在中國卻多少有點「大逆不道」。將對家庭價值觀的鍛造立足於親子關係而非婚姻關係,其實是「轉型期」的人們從文化傳統中找尋「安全感」。《爸爸去哪兒》的節目模式引自韓國——是與中國有相似文化傳統的東亞國家。
轉型期的親子關係,值得好好觀察,也值得用心去闡釋。因為在所謂的「轉型期」,普通人的情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會變遷的方向和力度。當整個社會面臨信仰和價值的「式微」,那些最初級的社會單位往往成為我們把握整個社會發展脈絡的關鍵所在。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例如,在文化日趨多元的今天,如何解決因普遍性價值觀的缺失而帶來的種種文化震蕩?傳統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供我們去「尋根」;但一個不能創造新價值的社會,又將走向何處呢?
《爸爸去哪兒》的確是個好看的節目,但它所吸引的廣泛關注,才是更為顯著的社會事件。轉型期的很多亂象,其實都能在人們的文化消費(如閱讀、觀影等)行為中找到觀察的線索。先有器物,再有制度,再到觀念,是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然過程。
推薦閱讀:
※[弔帶背心] 妞媽手工——開叉背心親子款——母女裝
※亞洲的第2座樂高樂園:據說來這玩的小孩晚上都不睡覺
※育兒親子早教經
※熱播綜藝【爸爸回來了】明星親子紀實節目!點即播放
※2016生男生女清宮圖(珍藏版)_孕婦常識_懷孕_太平洋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