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木材為主西方古建築石材為主的原因?

中國古建築木材為主西方古建築石材為主的原因?

來自專欄石材設計

看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大神回答過這個問題,我也簡單歸納以下幾個方面:建築使用的目標人群不同、建築結構不同、建造技術不同,下面簡單總結一下。

西方的建築留存的多數為宗教建築,西方神權大過君權,宗教建築是建造給神用的,所以必須不朽,自然用石頭相對更容易不朽,對神的信仰不是短時間的需求,像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都可以窮幾百年之功來建造 。

中國遺留的古建築多數為君主或者官員所建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是君權大過神權 。建築首先必須滿足皇室、官員的需求,短時間內就必須能達到使用目的。換了個皇帝,或者改朝換代就可能重建,所以中國造建築大多講究施工快而實用,所以採用木結構的偏多。其實中國建築也有石構,只是說相對運用比較少 ,或者只是作為某一局部功能所使用,還有一些陵墓、石闕可能除外。這類建築是從一繼位就開始修,所允許的工期相對較長。

由於木架構的特性,中國建築的承重與圍護結構有了明確分工,外牆隔暑防寒,內牆分割空間 。而木構架則承擔了屋頂的重量,由於木架構的斗拱以及木材本身的特性,造就中國古建築的獨特風格。

西方建築牆體承擔了圍護以及承重的雙重作用,早期的歐洲建築(如希臘建築)是以樑柱體系為基礎的。由於石材的特性:堅硬和缺乏韌性,每個建築中承重的樑柱必須非常密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築的面積與內部空間,所以說中西方建築的不同風格,確實跟石材的不同使用程度有關係。

梁思成所著的《中國建築史》

做為最有權威的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對石材在中國古建中為什麼沒有被大量運用也做出自己觀點,總結一下書中所述,梁思成認為:

1、對石質力學缺乏了解

中國古代匠人對石質力學缺乏了解。雖不乏善於用石之哲匠,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亦如木,大多鑿石為卯榫(石牌坊、石勾欄等)。再之,中國工匠在解決兩石交接時還是借木質用膠的理念,而不是從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而發生破裂的角度考慮。古埃及對於此方面就早有認識,工匠們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絕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埃及金字塔。或者古羅馬的大刀闊斧,以大量富於粘性而堅固之墊灰墊托,且更進而用為混凝土。

2、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

中國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就沒有使建築永不殘的想法。所以木材足以滿足之運用,只按順序發展木造精到之法,而不去深究磚石之代替及應用。

3、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

這點其實不光是建築,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類似的情況。中國曆來工匠是工匠,讀書人是讀書人,工匠是不讀書寫字的,讀書人是不會去干工匠的活的,所以造房子的技術這種東西。都是工匠們師傅傳徒弟,讀書人不懂,所以也沒有什麼建造的技術傳下來,所以建造技術這個東西沒有傳承。碰到了戰爭、天災,工匠們流離失所,甚至大量死亡,技術沒有流傳下來,那等社會安穩下來了以後想要大量蓋房子了怎麼辦?只有後人重新研究,所以歷朝歷代的建築都有自己的風格,關於這個梁,這個斗拱,唐朝是這麼個風格,到了宋代就是另外一個風格,這個也是古建築斷代一個重要的依據。

最後我想說,中西方的遺留建築都是歷史的瑰寶,當然不是草草幾行文字所能全部概述的。

推薦閱讀:

沒有它,你畫的圖都是廢圖!
歐洲建築簡史(四):巴洛克
OSU建築史 (4):古羅馬建築
從《梁思成與林徽因》看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之頑疾

TAG:建築 | 石材 | 建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