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物聯網
來自專欄膠我選Bondme
物聯網的核心概念是將物和人連接起來,可以進行對話,可以進行數據傳輸。目前大部分認為物聯網是感測器,互聯網等等構成的,結合現在吹的火熱的工業4.0,萬物智能眾說紛紜,但整個產業大部分都還處於概念之中,沒有哪家非常有影響力的公司,大部分的公司是站在自己產品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概念。這裡我來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談一下這個事情。
所謂的交互,也即信息的互動,香農在資訊理論中分為五個要素:
當前外界的物聯網的認識我認為有幾個問題:
- 太過於糾結於編碼和解碼。核心全部集中在了感測器的開發上。
- 認為信道只有互聯網
- 試圖將編碼器解碼器以及信道整合為一體。
正如為何Facekook和微信搭建了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一樣,並不是網路把人連起來,而是人們已經有了連接的架構,即便沒有互聯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連接,六度人脈理論並非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誕生的,而是產生於互聯網出現之前。互聯網並沒有改變這種連接的原因,也即性/興趣等等促使人們連接的根本原因,只是讓連接更加便利。如果在線下沒有慾望連接的兩個人,在線上也沒有任何連接的可能。
事實上我們的現實世界已經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人們通過物來實現各種各樣的目的,各種各樣的物又相互交互構建了整個文明。所以這個世界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本來就存在著連接,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通過互聯網,讓這種本來就要發生的連接的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已。曾經一個物聯網場景是這麼說的,當你手捧一個咖啡杯,咖啡杯會自動感應咖啡的溫度以及分量,當咖啡溫度變低的時候會自動加熱,當快喝完的時候會自動提醒咖啡店給你加咖啡。這是在是一個很可笑的場景,因為再智能的感測器也比不過人。人的眼睛一掃即可以判斷出咖啡的份量,人的手指一碰即可以判斷出咖啡的溫度,人只要一生招呼,即可以招來服務員填咖啡。偏執的將人的信息編碼解碼能力拋開在物聯網之外實在是對人智慧的一種侮辱,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所以針對前面的三個問題,我認為現階段應該是這樣的:
- 將人和現有的感測器更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對物的編碼解碼能力。我們雖然已經開發了很多感測器,但是仍然離理想的世界很遠,但我們不能忘了,人身上自帶的大自然創造的無與倫比的感測器,而且使用極端方便,並且很多時候結合了編碼和解碼能力。對物的判斷,並不一定要通過真是的感測器來探測,通過人的推理和邏輯能力同樣也可以進行判斷預測。感測器畢竟也是人去發明的,離開了人的想像力和感知力創造力,感測器科技也是不會有進步的。
- 信道是否只有互聯網?這裡的問題是,感測器是否能將所有的信息解碼並自動傳輸?事實上這是不可能,感測器通常只能做定量的分析,定性的,乃至根據經驗的判斷只有人可以做。所以有些事情通過郵件,通過電話,甚至視頻對話這些傳統的方式並不能完全達到信息的傳輸,一定要通過人在現場或當面交流才能夠解決問題,為什麼有些事情要飯桌上來解決?因為有些信息的傳遞需要場景的,所以互聯網能夠去傳遞文字聲音圖像等等信息,但仍然有一些信息是系統性的信息,需要先連接到人,再通過人之間其他靈活的溝通方式來進行信息的傳輸。
- 信道解碼編碼能夠結合在一起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事實情況是,其技術實現難度以及成本。應有的做法是按照實際場景進行分析。比如我們去測試一個鋼材的強度,工業界已經有大量的感測器可以完成測試達到量化的結果。強度的數據不需要是實時的,所以人可以通過取樣,制樣配合感測器來得到強度的數據。數據可以由人經過整理後通過互聯網的信道進行傳輸,信宿接受到數據後也可以通過人進行解碼,也可以通過軟體進行解碼。整個過程可以用感測器結合機器人自動化進行,但成本較高,只有在非常標準化的情況下才能降低單次程序的成本。
所以,在現實的世界中,人和物是交織在一起共生進化的。如果存在一個物聯網,那麼也必須是現實世界人物交織網路的一種映射。
人為什麼要連接,因為人的慾望。物為什麼要連接,因為物的應用,其應用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慾望。人的慾望會進化,物的應用同樣也會進化,但是相對而言,人的慾望是一種虛的東西,感官的東西,物應用是一種實的東西,依賴於物本身的屬性。所以物的連接比人的連接的標準化程度會更高,而且變化的速度以及進化的速度會更慢。所以從理論上講,物的網路比人的網路會更穩定一點,更長久。拿之前我做的一張圖:
實際上從天然物質到人的慾望是一個有層次的冪次結構:
我們把材料的所有可能的應用組合定義為一種信息熵。天然物質無非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些物質以及自然合成的材料,這些物質的應用組合是比較少的,其熵值較小,第二級,加入了人的改造,熵值成數量級的增加,第三級到了最終的產品來滿足人的慾望,熵值繼續增加。越往下游去,熵值越大,複雜度越高,標準化程度越低,越往上游去,熵值越小,複雜度越低,標準化程度越高。而標準化程度越高的東西進行信息傳輸時就越有效。所以如果存在一個物聯網,他不一定是從最終端開始啟動的,因為最終端的複雜度太高,標準化程度太低,隨時會發生變化和重構。他當然也不會從材料最開始那裡出發,因為那裡的連接點太少,想要連接到人的慾望的跨度太大。他應該是從中間開始,承上啟下來構建這個真實世界的映射,當中間結構穩定了,對於下游可以起到支撐作用,也可以回溯到上游。所以物聯網的搭建,我認為一定是從中間入手的。
推薦閱讀:
※視界|拯救工科男衣櫃A計劃——秘密武器「變色龍」
※為什麼從照片上看馬赫錐都是出現在飛行器(飛機、火箭)的中部?
※稀奇古怪的顏料原料有哪些?
※胡風事件: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第二批材料
TAG: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