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論、經驗論與實踐論
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哲學家,一直糾結於一個問題:真理是怎麼來的?
柏拉圖、黑格爾等人認為真理是原來就有的、預先就存在的,真理就像地里的土豆,人們用鋤頭把它挖出來就是了。這就是「先驗論」。
亞里士多德、貝克萊、休謨、培根、霍布斯、洛克、康德、拉· 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認為真理不是原來就有的,它來源於人的經驗,人類需要一點一點地獲得。這就是「經驗論」。
經驗論分為感覺論和理智論。
感覺論認為,真理來自於人的感覺器官。理智論認為,人的感官靠不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必須經過思考,得到事物的內在,那才是真理。
為了解決感覺論和理智論的衝突,馬克思將「實踐」這一概念引入了哲學。它具有如下的特點:
(1)實踐不僅是個人活動,更是一個社會活動;
(2)實踐分兩個步驟: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用複數可表示為:
實踐 = 感性認識 + 理性認識 i
(3)實踐具有無限性。人類的實踐活動可以無限重複,逐漸接近絕對真理。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區別其他哲學流派的顯著標志。
「實踐」概念進入哲學之後,人類第一次正確地、科學地解釋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必然得到以下結論:
(1)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勞動最光榮;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3)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真正動力;人民創造歷史,而不是英雄創造歷史。
(4)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勞動者自己。
「實踐」的主體是最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是那些做工的工人、種地的農民,終年辛苦奔波的小商小販、公司職員,以及長期奮鬥的第一線的教師、科技工作者、衛生、文化工作者。
在人類歷史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將勞動人民視為真理的發現者,並將他們放到一個神聖的位置上。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勞動人民的哲學,它的直接受益者是勞動人民。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的所有哲學體系中,根本就沒有勞動人民的位置,無一例外地將勞動人民踩在腳下。他們認為哲學是少數「聰明人」的專利,真理只能由他們這些「精英」來發現。
所以,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在某些場合就具體表現為廣大勞動人民與少數「精英」這兩個團體、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而且這種鬥爭是不可調和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在當今的科學體系中,反對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非數學莫屬。數學家們公開反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論斷,他們堅稱「邏輯證明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打開一本高級數學雜誌,滿紙全是令人頭暈眼花的各種「證明」,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沒有一絲一毫的聯繫,非數學家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雜誌的等級越高,這種現象就愈明顯。如果雜誌級別高到一定程度,裡面的文章不僅一般人看不懂,而且數學家也看不懂,甚至連鬼也看不懂——這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
推薦閱讀:
※變法實踐錄(續五)
※領袖訓練初級課程第六課 我有一個夢:實踐異象
※八字斷語實踐
※表徵與反表徵——兼論美國華裔文學的表徵實踐
※【實踐案例】昔年為親戚所點葬之祖父墳。|